鄧靜
導讀
“諷諫”是漢賦的重要思想特征之一,漢代散體大賦形成的標志始于枚乘《七發(fā)》,其頗有戰(zhàn)國策士之遺風,諷諫精神溢于言表。武帝時發(fā)展經(jīng)學,加大皇權對政治的籠罩,漢賦的“諷諫”思想也逐漸減弱,轉(zhuǎn)為美頌,形成漢代散體大賦鋪采摛文、以大為美的漢大賦。漢賦從諷諫向美頌的轉(zhuǎn)變與經(jīng)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有密切關聯(lián),賦家成為“言語侍從之臣”,對漢帝王進行歌頌與美飾。
一、漢賦的諷諫精神
漢賦是什么?在漢代儒者看來:“賦者,古詩之流也。”賦被看做《詩經(jīng)》流變而來的文體。漢代儒生對《詩經(jīng)》采取“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的態(tài)度,借《詩經(jīng)》以刺上,強調(diào)詩歌對政治的反作用,因而對漢賦,經(jīng)學家也以諷諫為旨歸。枚乘《七發(fā)》作為漢代散體大賦形成的標志,以主客問答形式,假設楚太子生病,吳客上前探望,描述音樂、飲食等七件事,提出“且夫出輿入輦,命曰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峨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意在勸誡貴族不要過分沉迷于享樂,對其奢侈淫靡進行批判。楚辭對漢賦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屈原作品中的鋪陳排比,絢麗的辭藻以及虛構(gòu)夸張的浪漫主義手法都為漢賦所繼承,同時也沿襲了楚辭中以物寫志的諷諫風格。正如王逸評屈原《離騷》:“屈原執(zhí)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愬,乃作《離騷經(jīng)》……冀君覺悟,反于正道而還己也?!?/p>
從《離騷》到《七發(fā)》,體制上的宏大、辭彩的華美以及蘊含的諷諫思想無不昭示著二者的內(nèi)在淵源,因此漢代賦論家對《楚辭》也十分肯定。班固《離騷序》言屈原的文章為:“其文弘博麗稚,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形容?!蓖瑫r漢賦的諷諫思想也與漢初賦家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有關。枚乘作為漢代賦家,也是漢代士人的一分子,其與鄒陽、莊忌原為吳王劉濞門客。吳王有反意,鄒、枚、嚴均進諫勸說吳王,未能成功,于是轉(zhuǎn)投梁孝王劉武幕下。作為諸侯卿大夫之士,枚乘有著戰(zhàn)國游士相類似的經(jīng)歷,入幕離去都是自己的人身自由,因而思想也較為自由,有著縱橫家的風采,對于諸侯的政治德行,賦家也會作賦以諷,達到規(guī)勸君主的目的。文帝時曾下詔令“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這一舉措也增強了漢賦的“諷諫”思想。司馬相如為漢代最為著名的賦家,其《子虛賦》中烏有先生說子虛“盛推云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上林賦》中亡是公又斥言子虛烏有先生“徒事爭于游戲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借主客問答形式婉而以風天子的奢侈,還有針對武帝好神仙之術而諷的《大人賦》以及“過秦”的《哀二世賦》,都有諷諫之意,徐復觀先生曰:“相如各賦,無不有深刻的諷諫意味,尤以《秦二世賦》及《大人賦》為最”。
二、漢賦諷諫向頌美的轉(zhuǎn)變
武帝即位后是漢賦發(fā)展最為興盛的時期,漢賦名作迭出。劉勰《文心雕龍》寫道:“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于情理;子淵《洞第》,窮變于聲貌;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發(fā)以宏富;子云《甘泉》,構(gòu)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并辭賦之英杰也?!边@時漢賦已經(jīng)形成唯美的傾向。兩漢辭賦家多因擅長文而進入仕途,顯然漢大賦這種鋪張揚厲、博物體物的“巨麗之美”受到其仕途經(jīng)歷的影響。
漢辭賦家常常奉命作賦,漢賦創(chuàng)作有時被當作入仕的手段,如枚皋因善于作賦而登上仕途:“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有時又奉命而作,如宣帝時“上令褒與張子僑等并待詔,數(shù)從褒等放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當朝廷有重大喜事,皇帝也常令辭賦家作賦以賀,“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與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太子禖祝》,受詔所為,皆不從故事也”。甚至太子生病了,皇帝竟然“詔使褒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復,乃歸。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后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薄抖春崱泛汀陡嗜窞橘x體,班固以“頌”稱之,由此可見賦體中諷諫意味的淡化。
枚皋、王褒之后,漢賦頌美成為主流,班固在《兩都賦序》中稱《詩經(jīng)》之中“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漢賦“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班固認為賦可以諷諭抒情,但更為重要的價值在于可以宣揚上德,即肯定賦的頌美功能。在班固之后,王延壽也明確主張賦應頌美,《魯靈光殿序》曰:“詩人之興,感物而作。故奚斯頌僖,歌其路寢。而功績存乎辭,德音昭乎聲。物以賦顯,事以頌宣。匪賦匪頌,將何述焉?!笨隙ㄎ膶W要起到宣頌事物,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用。此后頌美之聲成為文壇共識,堅持上書以諷的為少數(shù)人,揚雄即為特例?!稘h書·揚雄傳》記述了揚雄諸賦撰寫的緣由:“孝成帝時……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歷觀,陟西岳以望八荒,跡殷周之虛,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jié)網(wǎng),還,上《河東賦》以勸……其十二月羽獵,雄從……故聊因《校獵賦》以風……明年,上將大夸胡人以多禽獸,秋,命右扶風發(fā)民入南山,西自褒斜,東至弘農(nóng),南驅(qū)漢中,張羅網(wǎng)罝罘,捕熊羆豪豬,虎豹狖玃,狐兔糜鹿,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以網(wǎng)為周阹,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是時,農(nóng)民不得收斂。雄從至射熊館,還,上《長楊賦》?!边@是揚雄從上親歷其事而旨歸諷諫,相較于司馬相如的大賦勸百諷一有著不同,揚雄征引《詩》《書》,將賦作貫徹諷諫思想。揚雄強調(diào)賦的諷諫有“用”,在認識到賦沒有起到諷諫作用時,就對賦予以否定。他對司馬相如的賦從最初的佩服變?yōu)榉穸?,在他看來司馬相如的賦是麗而無用的。
《漢書·揚雄傳》曰:“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也,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巨衍,競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于正,然覽者已過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云之志。繇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似俳優(yōu)淳于髠、優(yōu)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于是輟不復為?!睋P雄在晚年放棄賦作,在看清賦作并不能達到諷諫的效果之后發(fā)出“雕蟲纂刻,壯夫不為”的激昂之語。在揚雄看來,漢賦過多的唯美辭藻遮蔽了作者的諷喻意圖,并且很容易走向反面而“勸百諷一”。在揚雄之后,以賦諷諫歸于沉寂,只有如杜篤《論都賦》、崔琦《白鵠賦》、邊讓《章華臺賦》幾篇諷刺賦作,諷諫功能已處于邊緣地位。
三、辭賦接受的經(jīng)學尺度
漢初統(tǒng)治者正確的政治策略,促進了漢王朝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漢武帝繼位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藩王的力量,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經(jīng)濟上,鹽鐵官營制度的實行壟斷了經(jīng)濟命脈,打擊了商人;外交上,張騫出使西域,開辟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的較量交流,同時開疆拓土、對外征戰(zhàn),消除了困擾朝廷數(shù)百年的邊患,終于開創(chuàng)了一個四夷臣服、海內(nèi)清平的大漢盛世。
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建立之后,漢武帝迫切要求強有力的政治思想來加強政治上的統(tǒng)一。顯然“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已經(jīng)不符合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狀,宣揚君臣之道、大同社會的儒學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大臣衛(wèi)琯懇請武帝罷免非儒學之士,倡導一家之言,認為法、道、縱橫等家的言論都是禍國殃民。同時,武帝親自策問天下的青年才俊,在聽取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之后對其提出的“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儒學思想大為贊賞。當然,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學不同于先秦時期的孔孟之學,為了迎合統(tǒng)治的需要糅合了法、道、陰陽五行等家的觀點,體現(xiàn)出新儒學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的特點。于是,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辦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大力提拔錄用儒生。這些措施加強了思想專制,實現(xiàn)了強權政治,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封建專制思想制度,并深深影響了后續(xù)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tǒng)地位,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儒學也深刻的影響著文人,進而影響著漢賦的創(chuàng)作。新儒學“大一統(tǒng)”思想影響下的漢賦呈現(xiàn)出“唯美”的審美意蘊,鋪采摘文、堆砌辭藻的漢大賦流行起來?!对娊?jīng)》中的頌美傳統(tǒng)也對漢賦影響巨大,經(jīng)學中的頌美理論也是依據(jù)《詩經(jīng)》形成的,漢儒對《詩經(jīng)》中雅、頌進行了曲解,就像對風有意進行“誤讀”一樣,目的在于以詩進行教化?!睹娦颉吩唬骸把耪?,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雅、頌本指音樂,漢儒將雅、頌的闡釋與政治相連,旨歸頌美。在經(jīng)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后,雅、頌的頌美功能得到強化,漢儒通經(jīng)致用,于是大賦中出現(xiàn)了頌上之聲。
司馬相如之《子虛》《上林》雖為諷諫,但宏篇華麗之詞,諷諫效果不大,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到:“《子虛》之事,《上林》賦說,糜麗多夸。然其諷諫,歸于無為?!狈炊x中頌美之詞使得皇帝大悅,上讀《子虛賦》后感慨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得知司馬相如為當代之人,召見司馬相如,隨后司馬相如為得圣上重用,獻《天子游獵賦》,但未能遷升。這是因為賦家沒能將賦和經(jīng)術相結(jié)合,皇帝重視的是經(jīng)術對治理國家的價值。此后司馬相如也開始研究經(jīng)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晚年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封禪文》,作為絕筆交給皇帝,“天子異之”。封禪自古以來尤為經(jīng)學所重視,司馬相如晚年沒有留下文學作品,反而是向皇帝展示自己對于經(jīng)學方面的才華,極力向帝王證明自己也是可以對政治有所助益的。由此可見賦家在漢代政治影響下也逐漸向經(jīng)學靠攏,在賦中極盡頌美之詞,歌頌漢天子的豐功偉績。在《封禪文》中司馬相如用大量祥瑞符命來證明武帝應該封禪,文章說到大漢盛德廣被天下,化用“甘露”“騶虞”“麒麟”“黃龍”等代表祥瑞特征的詞語,皆是為證明漢武帝乃上天命定之人。甚至揚雄作品中雖以諷為主,但也有以祥瑞為勸的句子,如《甘泉賦》中寫天子的儀仗:“于是乘輿乃登夫鳳凰兮而翳華芝,駟蒼螭兮六素虬?!币浴傍P凰”“華芝”“蒼螭”“素虬”將天子的儀仗祥瑞化以頌圣主。漢代賦家“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將各方草木、山川、鳥獸串聯(lián)類比,與經(jīng)學相結(jié)合,化之為祥瑞,在數(shù)量上體現(xiàn)國家海晏河清,宣揚漢德,為漢代帝王統(tǒng)治提供合法性證明。
秦漢時期天下一統(tǒng),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文人不再是周游列國的游士,而是共侍一主的大漢臣民。臣子深有抱負,但不得志者大有人在,東方朔《答客難》曰:“餒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雖欲盡節(jié)效情,安知前后?”另有揚雄《解嘲》:“當途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拳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倍偈妗妒坎挥鲑x》:“皇皇匪寧,只增辱矣。努力觸藩,徒摧角矣。不出戶庭,庶無過矣……雖日三省于吾身兮,猶懷進退之惟谷……退洗心而內(nèi)訟兮,亦未知其所從也?!笨梢姡藭r漢代辭賦家的命運往往系于當朝的皇帝。在中央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下,先秦時期士人所倚仗的學識與智慧對于帝王來說已經(jīng)不再那么重要,在才智與順從二者間比較,順從則顯得更為重要,一旦忤逆皇帝,士人往往失寵而變得毫無價值甚至丟掉性命。因而辭賦家仰慕先秦士人的際遇,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作為仰祿之士,不得不一切依靠皇帝的恩典,因此他們不得不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
經(jīng)學影響下漢賦轉(zhuǎn)型確立
隨著游士時代的結(jié)束,士人從諸侯身邊進入朝廷,思想和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這體現(xiàn)在賦家和經(jīng)學的相互融合上。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jīng)學的地位得到確立,它代表官方意識形態(tài)并影響到文學,影響賦家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賦家成為“言語侍從之臣”。來到帝王身邊,必然要迎合其喜好,上位者大多喜歡聽頌美夸贊之言,即使有“忠言逆耳”者,也定在少數(shù),于是對于帝王之治,賦家極力贊揚有功的地方,若是沒有政績也會得到漢賦家的美化粉飾。因此,漢賦頌美意識的形成,與經(jīng)學作為漢代官方意識形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在漢代經(jīng)學的建構(gòu)下,一個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圣君世界形成了。 文學必須符合經(jīng)學的尺度,內(nèi)容偏向于美頌,故而漢賦贊頌君主,經(jīng)學為統(tǒng)治者提供合法性證明,二者自然而然結(jié)合在了一起。《漢書·藝文志》曰:“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饞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睂W者重視賦的諷諫之意,對西漢賦家多指責。司馬相如晚年致力于經(jīng)學,揚雄堅持諷諫卻不得重用,皆可看出經(jīng)學對漢賦的影響。漢賦“尚美”的轉(zhuǎn)變,在賦中多征引祥瑞符命,為漢帝國潤色鴻業(yè)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 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洪興祖. 楚辭補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蕭統(tǒng). 文選[M]. 李善,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陳元龍. 歷代賦匯[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6] 簡宗梧.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M]. 臺北: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0.
[7]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第3卷[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 王德華. 揚雄賦論準則及其大賦創(chuàng)作模式[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9] 唐亮.《子虛賦》及《上林賦》與辭賦的游戲化[J]. 文學教育(上),2016(12).
[10] 李建華. 諸侯式微與漢賦由諷諫向頌美的演變[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