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華
導(dǎo)讀
我國古代文化中將羊視為瑞獸,從羊中引申出吉祥、美好的寓意。羊?qū)χ腥A民族的深遠(yuǎn)影響可見于民間藝術(shù)、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中。羵羊則是一種地下出土的“吉祥物”,古人用“羵羊”的陶缶禮器陪葬祭祀祖先祈求吉祥,形成了獨特的羵羊文化。
一
在我國古代,“羊”是一種瑞獸,寓意善良、美好、吉祥和財富。據(j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羊,祥也。”由于“羊”“祥”同義,“吉羊”即“吉祥”,所以那時人們習(xí)慣將“大吉羊”的吉語刻鑄在器物上,配以羊紋圖像,以求生活吉祥、事事如意。有的地方春初在大門上懸掛羊頭,人情交往中送羊肉,兒女婚事中以羊作聘禮,都是取其吉祥、聚財之意。而且有的地方人死后為求安詳,也會在建造墳?zāi)箷r,將羊頭圖像安置在門額中央,用以求安詳和驅(qū)邪祟。
羊,儒雅溫和,溫柔多情,自古便是與中國先民朝夕相處的伙伴,深受人們喜愛。羊,是個象形字,本義是一種家畜。后來人們把它作為祭祀用的“犧牲”品,宰殺后放在禮器中祭祀祖先祈求吉祥,由羊的原義引申,便增加了“吉祥”的意思。
羊與中華民族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漢中郎將蘇武在匈奴被扣19年,史書上記載他在北海即今天的貝爾加湖一帶,終日與羊為伴,羊于是蘊(yùn)藏了回歸故土的心愿。明清時期,民間傳說曾把青陽、紅陽、白陽分別代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民間喜用的“三陽開泰”是一種吉祥語,它表示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的意義,也是興旺發(fā)達(dá),諸事順?biāo)斓姆Q頌?!叭栭_泰”圖案以三只羊(諧音“陽”)在溫暖的陽光下吃草來象征。羊也是民間藝術(shù)喜用的題材之一,剪紙、泥塑都不乏佳作。其中,結(jié)合民間吉語“三陽開泰”而制作出的變化多樣的三羊造型,流傳得最為廣泛。人們常在春節(jié)時用與羊相關(guān)的藝術(shù)品裝飾居室,圖的也就是羊的吉祥喜慶。
我國有很多地方用“羊”來取名,如羊頭崖、羊角溝、羊口仔等,其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廣州。廣州別稱羊城。傳說西周時廣州連年災(zāi)荒,民不聊生,孩子的哭聲驚動了南海的五位仙人,他們騎著五色仙羊,手持一莖六瓣的谷穗,降臨廣州,將谷穗賜予百姓,祝福百姓安居樂業(yè),永無災(zāi)荒。仙人走后,仙羊依戀人間,化為石羊留了下來,于是,廣州就有了“五羊城”“穗城”“羊城”的別稱,“五羊”也成了廣州的城徽,被雕塑在越秀公園的山頂上。此外,四川也有以羊命名的地區(qū):當(dāng)?shù)貍髡f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國,為紀(jì)念這一傳說,成都市至今將市中心的一個區(qū)稱為青羊區(qū)。蜀地還有一個“葛由騎羊”的故事,也極富有神話傳奇色彩。相傳周成王時,蜀國羌族人葛由喜歡把木頭雕刻成羊賣掉。有一天,他騎木羊進(jìn)入蜀國之中,蜀國的王侯貴族追攆他,便跟他一起上了綏山。綏山上面多桃樹,高得沒有盡頭,跟隨他去的人都得了仙道。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將羊視為神獸,它下界來到人間,就是為人類賜福的。相傳上古時候,羊下界來到人間,發(fā)現(xiàn)人類面露菜色,這才知道人類每天都以吃野菜和雜草為生,連糧食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羊當(dāng)即告訴人類下次要給他們帶糧食來,并教他們怎么種植糧食。當(dāng)時,只有玉帝才有美味的糧食吃,而玉帝并不愿意把糧食分享給人類。當(dāng)晚,羊便偷偷溜進(jìn)御田里,摘下五谷含在嘴里,又連夜回到人間,把五谷交給人類并教會人類稼穡種植之術(shù)。人們播種了五谷籽,當(dāng)年就收獲了糧食,還用麻編織了暖和的衣裳。人類為了感謝羊,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儀式驚動了玉帝,這才知道羊偷竊了五谷籽,便下令將羊殺了,并讓人類吃掉羊肉。第二年,在羊行刑的地方,長出了青草和羊,羊從此傳宗接代,留在了人間,造福人類。玉帝在選十二生肖的時候,人類極力推薦讓羊當(dāng)選,于是,十二生肖便有了羊的一席之地。
據(jù)考證,我國早在8000多年前就開始養(yǎng)羊了,而從古巖畫中看,羊的馴化在萬年以上?!懊馈弊质怯裳颉⒋髢蓚€字組成,“羊大為美”。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鄙谱謴难??!磅r”字本是一種魚。古人造字,旁有“羊”成“鮮”字,形容魚肉、羊肉味道鮮美?!懊馈弊值谋疽庖彩囚~肉、羊肉味美好吃?!傲w”字也是從羊而來,《說文》曰:“羨,食欲也?!币蜓蛉馕鄂r美,引起食欲。
歷史上還有不少與羊相關(guān)的典故。如《左傳》記載,宣公十二年,楚國攻打鄭國,鄭國被打敗了,鄭伯在投降的時候,“肉袒牽羊以迎”。“肉袒”是說鄭伯脫衣露體,表示請降,也有誠惶誠恐的意思。但鄭伯在投降時,為什么要牽羊呢?就因為羊象征著吉祥,在亡國臨危之際,獻(xiàn)上羊以祈求得到楚國方面的寬恕,使鄭國百姓免于遭難。
二
羵羊,其實本質(zhì)上講并不是羊,人們一般認(rèn)為這是指古代傳說中的土中神怪。春秋史書《國語》上說,季桓子等人挖井挖出上古陶器,其中下邊一件像土缶,上邊一件形狀像羊,人們都不認(rèn)識。季桓子派人去請教孔子,孔子說是羊,并解釋說據(jù)他所知,“山之怪叫夔、蝄蜽;水之怪叫龍、罔象;土中之怪叫羵羊?!边@個季桓子挖井挖出的就是羵羊?!翱鬃颖媪傃颉钡涔实陌l(fā)生地就在今天臨沂費(fèi)縣上冶鎮(zhèn)。如今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遺址,便是費(fèi)國故城??鬃邮且淮笕?,后世一直用孔子的觀點解釋“羵羊”?!犊滴踝值洹罚骸傲?,音汾,土中之怪。亦作墳”。
第二種說法,孔子稱“羵羊”是將其視為地下出土的上古時人們祈求吉祥的禮器——陶缶,但這件陶缶具體叫什么?孔子當(dāng)時并沒有說明??鬃訉W(xué)識淵博,熟悉商周之禮。他對費(fèi)人挖出之物感到陌生,稱之為“土中之怪”,但他從淵博的知識中推斷該陶缶應(yīng)與上古時期的隨葬、祭祀禮儀有關(guān)。所以一開始便稱其為“羊”,進(jìn)而又將其它地下出土的奇怪的叫不出名字來的陶缶統(tǒng)稱為“羵羊”。
第三種說法,既然孔子稱它是“怪”,那么它應(yīng)該是一個蠕動的活體,形如胎肉。三國吳人唐固《國語注》:“羵羊,雌雄未成者也。”所謂“雌雄未成”,是說它好像未足月的胎兒,尚未成形,所以,《國語》一會兒說是狗,一會兒又說是羊,也是因為它雖然具備動物的雛形,但是形態(tài)未真,狗羊難辨。而且能夠裝在土罐里,體量不會太大,以狗或羊來推論,重量約為幾公斤。如此看來,這個神秘的“不速之客”,分明就是一塊鮮活的“地下怪肉”。近年來據(jù)報道全國好多地方在修建樓房、庫井堤壩時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很多“地下怪肉”,并稱之為“太歲”。而且這些民間稱之為“太歲”的“地下怪肉”的共同特點是,生長在地下,多為活體,外觀似肉,顏色不一,以白色居多。這些特點,與“羵羊”的外觀特征基本吻合。明代藥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太歲”稱之為“肉芝”,并說其“狀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崩顣r珍把“太歲——肉芝”列入“菜部”,與木耳、香蕈、土菌等并列,指稱其“乃生物也”,并詳細(xì)說明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這說明,這“太歲”并非如民間迷信所說的那樣“建其有兇兆”不可挖,而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菌類。科學(xué)家對它的理化指標(biāo)進(jìn)行了深入的研究,確認(rèn)它是一種菌類,叫做“粘菌復(fù)合體”。
綜上所述,無論哪種情形,羵羊都是地下出土的一種“吉祥物”的象征。由此上溯到孔子以前的古代費(fèi)城,用“羵羊”的陶缶禮器陪葬祭祀祖先祈求吉祥,形同此意。
羵羊,從費(fèi)縣始,在齊魯大地發(fā)展成了羵羊文化,而羵羊文化在齊魯文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沂蒙文化上更是獨樹一幟。所以,在臨沂乃至山東地區(qū)傳承和利用羵羊文化,服務(wù)臨沂文化和建設(shè),古為今用,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