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佳麗
導讀
本文著眼于漢字的形體演變,著眼于常用漢字“火”的形體狀態(tài)演變。首先分析目前漢字“火”的字形特點、字形特征,分析其作為象形字的演變過程。同時又把視角放在和“火”有關的漢字以及以“火”為部件的漢字,通過查閱文獻以及《說文解字》等,總結其演變過程和結果。
一、象形字與“火”字
(一)象形字及其特點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對“象形字”是這樣界定的:“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毕笮问且环N造字法,這種造字法是用描摹事物的形狀來構造字形的。例如“日”,像太陽的形狀;“月”,甲骨文寫作,形似月牙。象形造字法的特點非常明顯:其一,它源于圖畫,表示具體概念。其二,象形字大多只抓住事物的特征,不一定與具體的事物非常相似。其三,象形字的意義非常單一。
象形字一般包括獨體象形字和合體象形字。獨體象形字一般是獨立構件,單一形體,并且不可以再分拆。例如“山”“羊”。合體象形字一般是指在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象形性特征符號構成的字。
(二)象形字“火”的特征
“火”字,是象形字,也是漢字部首之一,甲骨文字形像火焰?!盎稹钡谋玖x為物體燃燒所發(fā)的光、焰和熱。許慎《說文解字》對“火”的闡述是:“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呼果切?!敝艽督裎纳袝分幸殉霈F“火”字:“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薄靶腔稹钡暮x為“蒼龍之中星”,即名字為“蒼龍”的火星。“火”字的發(fā)展歷程大概為:(楚系簡帛)、(小篆)、(楷體)。漢字的形體逐漸減少了圖畫性,增加了符號性。
(三)“火”的演變與相關漢字
從上一節(jié)對“火”字形的發(fā)展歷程分析中可看出,在漢字隸變之后,其形體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漢字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構件,構件是具有一定構造功能的形體單位。為了書寫便利,篆體的“火字旁”也開始分化成不同的部件,例如“火、灬、、”。隸屬之后,字符往往因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稘h字學新論》把這種一個字符表示一個相似事物綜合的方式稱為“類”。一個“類”中包含了多個“類元”,而每個“類元”的形體結構會根據其所處的語境發(fā)生變化,這種現象稱為“類元化”。王寧(1997)也提出,“由于部位的不同和受相鄰部件的牽連,可能異化為不同形體,這種現象稱為異形同質。”具體分析如下:
“炙”:“火”字的形體并無太大變化,但是整體上呈扁方形了:(說文解字),(楷書)。
“赤”:《說文解字》:南方色也。從大從火。凡赤之屬皆從赤。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一說“大火”為赤?!俺唷笔腔鸬念伾?,即紅色烾,古文從炎、土。昌石切。字形上看,“大”字訛變成“土”,下方的“火”字已經演變成:(甲骨文),(說文解字)小篆中仍然是上“大”下“火”,(楷書)中,已經訛變?yōu)樯稀巴痢毕?。而包含“赤”的字,大多和“紅”有關,例如“赫”:紅如火燒,泛指紅色。“赩”:大紅色。
“然”:《說文解字》:燒也。從火肰聲。(金文),金文“然”的筆畫刀刻感很強,但能看到下面的“火”字部件。(說文解字)中的“火”也是小篆“火”的完整部件;(楷書)楷體字中已經完全變形為四個點。聲符讀 yàn,是狗肉的意思,“然”表示的是下面加火以烤狗肉,其本義是燃燒。后來“然”字有了“然而”等意義,“燃燒”的本義便用“燃”字來表示,“然”的意義逐漸虛化。
“光”:《說文解字》: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文。炗,古文。古皇切。甲骨文的“光”是上面有火,下面有一個跪著的人,像人跪著舉火把照明的樣子。小篆變?yōu)?,上面是“火”,下面是“人”的形狀,線條化明顯。到了楷體的“光”,火保留了,“火”的下部分變?yōu)闄M,下面的“人”也開始變形,不再粘合?!肮狻钡谋玖x是光芒、光亮,后衍生出動詞“彰顯、發(fā)揚”的意思、如《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中說:“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光”除了可以做為單字,也可以作為構字部件使用,例如:輝:光也。從火軍聲。“耀”:照也。從火翟聲。帶“光”部件的字大多與“光明”有關。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火”在做部件的時候可能演變成“灬”,但并非所有的“灬”都是“火”演變而來的。
根據對字形的考察,可以發(fā)現“火”字演化成的部件很多,其中“灬”部分是由“火”演化來的,但并非全是。故在判斷字形的部件的時候,需要結合該字的文化背景以及字形的演變歷程,這樣才能推斷出楷書部件的本源字部件。而有些如“、”這些部件,需要我們查找本義,尋找初文,才能辨別出這些漢字都與“火”有關。
二、“示補旁”的文化背景
《說文解字》中,許慎對“示”字的解釋是:“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笨梢姡撟趾凸糯男撬尬幕?、占卜祭祀文化聯系十分密切。祭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十分重要的一項傳統文化活動,與之相關的漢字自然也不在少數。祭祀活動除了關乎戰(zhàn)爭,還與祈福祛災、乞求風調雨順息息相關。此外,中國人的宗廟信仰文化十分濃厚。在宗族觀念的影響下,會產生大量祭拜祖先或者仙人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考察“示”字的本義,會發(fā)現其字形就像是一張用來擺放貢品的供桌。
在《說文解字》中,“示補旁”的漢字有一定的數量,我們根據含義可以將這些漢字簡單分出以下幾類:
(一)神仙鬼神類
古代由于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在遇到災禍或者認知無法解釋的事情的時候,先人們選擇用神仙鬼神傳說來寬慰自身乃至整個族群,并用祭祀神仙鬼神的方式滿足內心的渴望,與之相關的漢字也就衍生出來。
如“祀”字,許慎對“祀”的解釋是:祀,祭無已也。本義為祭祀天神?!蹲髠鳌分幸灿校红耄瑖笫乱?。古時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會對無法解釋的事物感到異??謶郑@種恐懼的方法之一便是在精神世界中尋找一個寄托,而天神或者鬼怪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由此可見祭祀天神、祈求神仙鬼神在當時的重要性。
“神”字,本意是天神,引發(fā)出萬事萬物的神。申和神實際上是一個字,加了“示”就是神。
“祕”字,許慎的解釋是“神也”。
“祇”字,指的是地神,是“氏”的后起增偏旁體。
這些漢字都是和鬼神有關的,種類繁多,可見當時祭祀的重要性。
(二)祖宗先輩類
古人有濃厚的宗族觀念,同族同姓意味著有血緣關系。古人認為親情無比重要。祖宗先輩在世時就非常受小輩尊重,過世后后輩也會十分重視祭拜事宜,并認為先祖死后會在另外的世界守護整個家族,故也會有很多祭祀活動用來祭拜先祖,祈求保佑。
我們看漢字“祠”。如今,在許多宗族觀念比較深的地區(qū)還保留著“祠堂”這一場所,用來祭拜祖先或者紀念有名的先輩?!墩f文解字》中認為,在周代,春天的祭祀叫做“祠”,祭祀的物品多是玉器、毛皮,而不是普通的牛羊牲畜,用以表示對祭祀對象的尊敬或者崇拜。而祭祀的時間多是固定的,更能體現對前輩或者祖先的尊敬。
(三)祭祀物品類
上文中說,“祠”與一般的祭祀不同,貢品不是普通的牛羊牲畜,而是玉帛等貴重物品。通過這個字可以看出,在祭祀這方面,物品也是十分講究。
我們看字,它的含義是祭具,特指用來祭祀的糈米,用糧食祭拜祖先的實踐反映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日常飲食習慣;“裖”是祭拜過土地神的肉,由于用大蚌蛤的蜃裝著,取名“裖”,天子將“裖”作為禮物送給同出高祖的兄弟們,可見古代先民對貢品的重視,以及祭拜過神仙的物品的地位。而“祼”,是把酒灌注在地上的禮節(jié)。酒是祭祀中很常見的飲品。
(四)求福祛禍類
古人祭祀的目的多是祈求先祖顯靈,降福于身,或者是遇到困難希望避開禍端,救人于水火。
求福類的漢字很多,如“?!北旧砭褪且粋€典型的祈求降福的漢字:“福,祐也”,指的是神明給予的幫助。羅振玉在《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認為,“?!钡募坠俏氖莾芍皇峙踔票腊?,后面演變成“?!弊帧8T谏坛羌烂?,后面引申出“上帝降福保佑”的含義。和“?!毕嚓P的字有“祐”,指的是神明給予的幫助,是“?!钡囊暌饬x。
“禱”字,是向神禱告而祈求幸福的意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以真致福意”,看這個字的籀文可知是由真、夂、示會意而成的。
除了祈福,祈求災難離開也是一個主要目的。
如“禦”,是抵御災禍的祭祀。戴氏侗認為“凡捍禦皆曰禦”,始于祭祀活動,所以從“示”。又如“?”,許慎認為,這是刮除災禍的祭祀。此外,“禳”字也和驅邪有關;“除癘殃也”是古時候燧人氏為子女祈求消災除禍創(chuàng)造的漢字,目的是避災迎福。
(五)不同祭祀類
古代祭祀種類繁多,祭祀目的不同,祭祀對象更是不一而足?!墩f文解字》中有很多關于祭祀類型的漢字,展現了我國古時十分豐富的祭祀文化,例如:
“諦”字,《爾雅·釋天》認為:“禘,大祭也。漢儒說,禘有三?!边@是一種發(fā)起對象為古代帝王或諸侯,祭拜對象為祖先的祭祀。
“祓”字,這是一種掃掉污穢和不祥事物的祭祀。
“禖”字,表示一種求子之祭,《說文解字今釋》認為,此祭祀原作“媒”,但媒人神話,只得變“媒”為“禖”。“禖”不僅展現了人口在我國古時候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婚姻制度與繁衍文化的密切聯系。
三、漢字文化傳播
上文我們探討了“火”字的字形以及“火”字作為部件的字形變化,但只知道漢字的演變,對漢字文化傳播是不夠的。對于國內的青少年來說,“火”部件的難度并不大,但這個偏旁所包含的漢字仍然需要選用合理的學習記憶方法。上文也對“示”“示補旁”的文化背景進行了分析?!笆尽弊质且粋€會意字,“示字旁”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偏旁。然而,在漢字文化傳播中,對于會意字教學的研究還在繼續(xù),而“示字旁”的漢字傳播也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
(一)漢字立體化
漢字立體化教學法十分適合會意字教學,這個方法將漢字拆分成幾個部件,用圖畫把部件表示出來并講解,加速學習者記憶。
如“家”字,教師可以告知學習者“宀”是“房屋”,“豕”是豬的意思。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房屋里養(yǎng)豬。慢慢地,有豬房屋就成了家的標志。講解完“豕”的部件含義,再把整體“家”的概念引入,把抽象的部件含義具體化。
再如“明”,教師可先將其拆分成“日”“月”兩個部分,在黑板上用兩個甲骨文讓學習者腦海里產生概念,然后引入“明”的甲骨文,引導學習者想象太陽和月亮都有光亮,從而知道“明”的含義是“明亮”,進而擴充詞語“明亮”“明天”“明年”,等等,幫助學習者理解抽象的詞義。
(二)古今漢字結合
漢字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目前使用的簡體字。我們有必要在教學中給學習者展示漢字的初文,為學習者講解漢字來源,結合漢字的演變規(guī)律讓學習者記憶。
比如漢字“爨”是一個不容易記憶和辨識的漢字,我們可以向學習者展示《說文解字》中的小篆。“齊謂之炊爨。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內火”,可知這是燒火做飯的意思。通過古代、現代文字的對比,學習者可以將古漢字形體和現在的漢字的字形結合起來,加強記憶。
但是要注意,古今關聯不大的漢字要斟酌使用,避免加重人們的記憶負擔、混淆記憶內容。
(三)成系統地識記
漢字的系統性主要表現為字形、字音、字義方面的聯系。字源教學從形體演變出發(fā),可以幫助人們識記。
教師可以結合漢字的字源,在教學過程中系統講解漢字之間的關系。例如,“水”的相關部件有氵、冫(冰),這幾個部件的源頭都是和“水”相關的。例如:流、江、河、湖、海,都是與“水”相關的漢字;凍、涼、冷、冽,都是和“冰”相關的漢字;“冰”“水”又是在自然界中有關聯的。我們可以根據字義的相關性,結合漢字的系統性,給學習者樹立漢字的系統性觀念,幫助學習者學習、記憶。
文化意義融入漢字
會意字既是漢字中占比較大的一部分,也是漢字文化傳播事業(yè)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們把文化意義融入漢字的傳播,既能緩解學習者的畏難情緒,又能提高其學習效率,有助于促進漢字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王趁心. “火”部件字的對外漢字教學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2] 趙璟.文字學視角下對外漢字教學的策略[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6).
[3] 李運富.漢字學新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