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生
人們在工作和生活過程中經(jīng)常面臨很多讓人難以容忍的人或事,生活中常用的“容忍”一詞通常指寬容、忍耐,是個體或群體對于某一事物的認同或接受程度。在學術研究中,容忍則表現(xiàn)為一個連續(xù)體,從有限度的容忍到零容忍,具有多層面性。美國心理學家Budner(1962)從現(xiàn)象和行動兩個方面呈現(xiàn)人們對是否容忍的反應,從而有否認、焦慮、服從或回避等表現(xiàn)[1]。之后學者的側重點傾向于將容忍理解為認知反應、情緒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等三個方面。挪威學者Barlaup等人(2019)對1617人完成的在線調查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公眾從可以接受的道德態(tài)度視角來看待容忍性這一問題,而不是將依良知反對某些政策視為一種“道德安全閥”或少數(shù)人的權利[2]。
那么,經(jīng)歷了人生磨煉的老年人是如何看待不能容忍的事物的呢?對待不能容忍的事物反映了老年人的社會態(tài)度,了解這一社會態(tài)度的目的實質上是為了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幫助他們幸福地生活,并且提供更好的服務。前人對提升老年人幸福感開展了大量研究[3-4]。國務院2017年陸續(xù)出臺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強調,要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國務院發(fā)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服務體系規(guī)劃》[5],對于老年人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進行了頂層設計,強調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實施老年健康促進工程。除了身體健康外,還需要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完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當基本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6]。我國傳統(tǒng)上遵循的是儒家的容忍規(guī)則,即“以知為前提,以心安為方法,用禮來規(guī)范”,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表明忍耐的限度[7]。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同時提出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這就是說,要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享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都有得到發(fā)展的機會,并且能成為各行業(yè)的有用之才。因此,本研究擬從老年人最不能容忍的事物出發(fā),探討老年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并提出開展老年教育的若干建議。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抽取26個省份77個地區(qū)的174名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訪問。受訪者年齡在60歲以上(平均65.02歲),男、女各87人。
采用面對面、電話或微信語音的方式,由經(jīng)過培訓的、來自各生源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寒假期間對老年人進行了訪問調查。調查者與受訪者熟悉并能夠用本地方言進行交流。受訪的老年人無認知、聽力障礙或語言表達障礙,也無精神疾病。
調查工具包括自行設計的“對無法容忍事物的態(tài)度”問卷,前期嘗試用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維度編制態(tài)度問卷來開展調查,結果,老年人反饋說“意思都一樣,不用重復回答”。經(jīng)過分析,結合老年人的認知特點,我們選用最容易回答的問題來形成問卷,包含兩個題目:您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什么?您為什么不能容忍呢?這與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不同。我們通過反復追問后答案不變,因而信度較高;通過熟悉老年人語言的本地調查者來操作,使回答反映了受訪者的真實意思,確保研究具有較高的效度。調查問卷中還包括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如性別、年齡、生活狀況等。
對出現(xiàn)頻次、比例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非參數(shù)檢驗。
根據(jù)訪談結果,可從家庭人際關系等四個方面闡述老年人關注的與無法容忍相關的對象,每一類別中均體現(xiàn)了無法容忍的事物,其中括號中的數(shù)字表示占受訪者人數(shù)的比例,見表1。
表1 老年人關注的與無法容忍相關的對象及事物類型
從表1可知,占比較大的是老年人對家庭人際關系、社會現(xiàn)象等的不能容忍,其中更多的表現(xiàn)為無法容忍他人的生活習慣,家庭人際關系中家人的行為和子女的不孝順等。其余類型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相互之間聯(lián)系緊密,形成了老年人不能容忍的基本態(tài)度。
1.老年人對待無法容忍事物態(tài)度的量化分析。從表1的重點關注對象出發(fā),我們統(tǒng)計了不同性別老年人分別在這幾種類型的數(shù)量分布,具體可劃分如下:家庭人際關系(男24人,13.79%;女38人,21.84%);普通人際交往(男6人,3.45%;女7人,4.02%);情緒情感需求(男8人,4.59%;女11人,6.32%);生病和死亡(男 9人,5.17%;女 12人,6.89%);社會現(xiàn)象等(男31人,17.82%;女28人,16.09%)。從人數(shù)所占比例分布來看,女性老年人更多地關注家庭人際關系、情緒情感需求和生病等,而男性更多地關注社會現(xiàn)象等。對各類關注對象類型中具體不能容忍的事物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家庭人際關系中,女性老年人更多地不能容忍子女不孝順(女 19人,10.92%;男 6人,3.45%);在普通人際交往、情緒情感需求及生病和死亡三種類型中,男、女老年人不能容忍的比例相當;而在社會現(xiàn)象等的關注中,男性老年人更多地表現(xiàn)為無法容忍違背傳統(tǒng)、規(guī)范等(男11人,6.32%;女6人,3.45%);女性老年人更多地無法容忍生活習慣(女18人,10.34%;男15人,8.62%)。經(jīng)過非參數(shù)檢驗,所占比例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別差異。
2.老年人對待無法容忍事物態(tài)度的定性描述。由于受訪老年人提及的無法容忍的事物較為繁雜,因此重點以家庭人際關系為例來呈現(xiàn)老年人的態(tài)度。受訪者普遍認為,孝是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孝則家順人和,子女不孝則不能擁有一個和睦的家;無法容忍子女不孝,認為兒女孝順父母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老人們可以說自己的一輩子都已經(jīng)用來養(yǎng)育子女,但是自己老了以后,子女卻沒有孝心來反哺自己,感覺到“一生太失敗”。“自己辛辛苦苦把兒女拉扯大了,如果他們不孝順自己,那是多么讓人心痛的事情”(67,女,貴州黔南)。有的受訪者表示,“當然要求也不是很高,畢竟自己也過慣了苦日子,只需要讓自己保證溫飽也就可以了”(67,男,江蘇鹽城)。有的受訪者即使感受到了子女不孝順,但“看著子女日子過得不好,自己也很擔心”(64,女,吉林扶余)。從思想觀念來說,很多老年人相信,子女有孝順父母的義務,而且相信養(yǎng)兒防老。他們也意識到,自己年齡大了,沒有勞動力,子女不管就無處可去,認為一輩子的操勞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當子女存在不孝順的行為時,就感到痛苦和無法容忍。
與家庭人際關系相關的情感體驗就是孤獨和寂寞。受訪的老年人已經(jīng)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中需要有人陪伴。例如“一個人過剩下的日子,累!老伴走了,兒女不孝順,這是我最心痛的事。我這輩子,算是白活了”(66,男,貴州銅仁)。一方面,老年人感受到需要有人來陪伴,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希望孩子們陪在身邊,安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孤獨,認為自己或者因為退休遠離社會生活,或者因為行動不便逐漸與親朋好友疏遠,不可能回到從前。既然不能容忍,就要想方設法進行克服,例如,與牌友們打麻將以打發(fā)時間;到外地去旅游;加入劇團自樂班,等等。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受訪的老年人使用“被冷落”“被忽視”“沒人說話”“一個人吃飯”等詞語來形容無法容忍的孤獨感。也許這就是老齡化社會最大的困擾所在。
從老年人關注的重點對象可知,老年人在居家生活過程中,主要面對的是家庭人際關系(包括夫妻關系、與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等),普通人際交往圈子較小。老年人還表現(xiàn)出各種情緒情感需求,對生?。ㄓ绕涫侵匕Y)和死亡的擔憂與恐懼,以及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態(tài)度。
老年人在漸漸變老過程中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展現(xiàn)出比較獨特的社會態(tài)度。在家庭人際關系中,老年人對老伴性格或習慣的不容忍表現(xiàn)在無法容忍配偶的嘮叨、抱怨和罵人,例如,“本來到了一定年紀就會養(yǎng)成某種習慣,比如偶爾抽煙,老伴就會在旁邊嘮叨不停。自己知道這是為了自己身體好,但因為自己的自由權利沒有了,所以就會很煩”(62歲,男,貴州銅仁)。老年人更加看重子女的孝心,最不能容忍的是子女不孝順。老年人對孝順的理解既有共同點,也有一定的差異。老年人均認為兒女孝順父母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有的無法容忍被子女“拋棄”;有的過于看重兒子的角色,在兒子身上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且篤信養(yǎng)兒防老,一旦兒子犯渾,就無法容忍;有的老年人看重由孝順引出的結果,即家庭和睦,會不會過日子;有的老年人把是否常回家看看作為孝的標準。國內已有研究[8]也表明,長期的孝道實踐變遷在逐漸改變老年人的孝道期望。
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的滿足。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當今老年人對于物質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大大減少,更多的是尊重與愛的需求。首先,老年人不容忍任何形式上的不尊重,例如頂嘴、不聽從建議等。老年人仍然看重形式上的尊重,盡管年輕人或者晚輩內心有十分的不滿,只要不表現(xiàn)出來,老年人就會感受到尊重需求的滿足。其次,老年人對子女或孫子女抱有厚望,如果沒有達到期待的目標,就表現(xiàn)出非常失望的態(tài)度。不能容忍子女不務正業(yè),一天無所事事。第三,被看重感仍是老年人必不可少的心理需求。被看重感是一種心理感受,個體感受到自己對他人的重要性,反映了一種社會性動機[9]。被看重感反映了個體與他人之間的正向或負向的關系,既包含了個體對獲得他人社會支持的期望,也包含了他人對個體的某種心理依賴,因而將對個體的情緒和行為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10]。老年人曾經(jīng)是工作中的中流砥柱、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如今退居二線,仍然渴望被看重。這種被看重感也包含著存在感,還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如“不能忍受兒子總是借故不能陪自己去公園逛逛,覺得自己(在)兒子心里自己沒有多大的分量”(68歲,男,海南儋州)。
在情緒情感需求中,老年人體驗到更多的孤獨和寂寞。多于一成的老年人不能容忍孤獨和寂寞。這與張馨月等人的研究一致[11]。后者發(fā)現(xiàn),73.0%的老年女性有寂寞情緒。老年人感受到的孤獨除了與存在感有關外,還與缺少親人的陪伴有關。孤獨和寂寞的感受也與老年人的性格特點有關,老年人看待獨居生活的態(tài)度通過性格特征影響著他的情緒情感體驗。這一調查結果與陳昕(2011)的研究[12]是一致的,即不同老年人對孤獨和寂寞的理解不同,其表現(xiàn)也是非常個性化的。這些體驗都反映了老年人對生存的基本需求。要消除孤獨和寂寞,家人尤其是兒孫輩更要關心老年人的內心需求。遠在外地的家人們除了電話問候外,異地同步視頻也為減少老年人孤獨感成為可能。
老年人無法忍受生重病和離開這個世界。生病給老年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痛苦。生病需要人照顧,需要大量花費,必然會嚴重拖累家庭,尤其是生了重病后,各種治療費用會拖垮本不富裕的家庭。到了老年階段,人將不僅面對疾病,還要面對死亡。對死亡的思考與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是緊密相關的。例如,“從整天忙忙碌碌變成閑人一個,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很容易讓自己感到焦慮不安,覺得生活沒有意義”(60歲,男,河北邯鄲);“害怕自己的生命離去,不想聽到有關話題”(75歲,男,河南商丘)。
在對待社會現(xiàn)象方面,雖然老年人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但仍然無法容忍與傳統(tǒng)文化和規(guī)范相背離的行為,無法容忍各種與自己不同的生活習慣。這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觀察到的事物與自己固有的認知觀念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從而導致無法容忍的體驗。按理說,老年人經(jīng)歷了許多人生風雨,能夠容忍許多人和事,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容忍與個人修養(yǎng)緊密相關,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美德。調查發(fā)現(xiàn),老年家長管得太多、太嚴。除了嘮叨,青年子女用“嚴苛”“限制自由”“煩”這樣的詞語來形容老一輩的教養(yǎng)方式。老年人不能接受很多新生事物,不能夠忍受自己經(jīng)驗中從來沒有的東西,所有這些使“長江后浪推前浪”成為可能。老年人怎樣才能做到容忍呢?老年人要對自身要求嚴格而對他人寬容,就不會相互埋怨。如何讓老年人迎接新生事物,愉快地度過晚年,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老年人在對無法容忍事物的表述中反映出被重視感,這是由感受到的價值和附加的價值兩種互補的心理體驗組成的[13]。被看重感作為一種體驗是與個體行為的感知相聯(lián)系,可以理解為一個面向行為、依賴于背景的結構,它對個體的各項認知功能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人們對來自家庭、朋友的被看重感使人產(chǎn)生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體驗[14]。健康和諧的社會需要個人、集體幸福及其關系的價值觀之間的平衡,而不需要以犧牲集體價值觀的個人價值觀。因此被重視感可以看作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維度之一,這也是今后我們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次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老年人關注的對象更多的是家庭人際關系,需要人們滿足老年階段人的各類需求,為老年教育提供各類力所能及的幫助。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根據(jù)認知需求,設置老年疾病預防與保健教育類課程。老年人對患病深有體會,無法容忍患有各種疾病,對于疾病知識和保健知識掌握不全面,因而急需開設疾病預防與保健相關的教育類課程。武宜娟(2023)[15]認為新時期農(nóng)村老年人具有健康教育、新媒體、新技術等幾大類新需求,并且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前,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更多的屬于藝術或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而與疾病與保健相關的僅僅為不定期的講座。對于經(jīng)??措娨暤睦夏耆藖碚f,經(jīng)常接觸的往往是推銷保健品的所謂養(yǎng)生節(jié)目,知識層面仍然顯得非常偏頗,缺乏系統(tǒng)性。需要根據(jù)老年人的年齡特點,多講可操作性的、容易記憶的疾病預防與保健類知識,并且設置得生動有趣,而不是干巴巴的條款。
第二,根據(jù)情感需求,設置老年人生命健康教育課程。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老年人無法忍受變老和死亡。與此相關的結果是,隨著老年人子女的成年,子女因上學和就業(yè)離自己而去,出現(xiàn)了無法接受的孤獨感。我們需要正視這一自然規(guī)律,并在生命健康教育課程中體現(xiàn)出來。一方面要把老年人的人生經(jīng)驗在生命健康教育課程中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他們能夠體驗到生命的發(fā)展歷程;另一方面,要把生死教育貫穿在生命健康教育之中。這里不能不提梁漱溟先生倡導的三種生命態(tài)度,即逐求(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厭離(看透萬事萬物)、鄭重(自覺聽從生命的流動)[16]。要讓老年人認識到,名利等物質追求已經(jīng)離自己遠去,能夠參透生活,選擇“鄭重”的生命態(tài)度,自然、自覺地生活才符合生命的規(guī)律。生命健康教育課程要根據(jù)老年人的實際情況開設。例如,戴黃艷等人(2023)[17]的調查發(fā)現(xiàn),城市老年人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積極向上的,積極老齡觀的水平越高,他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也越積極。對于這部分城市老年人,更多地是回顧生命發(fā)展歷程,充分展現(xiàn)老年人的積極心態(tài),為年輕一代做出榜樣。也可以像張鵬等人(2022)[18]提倡的那樣,在生命健康教育課程中以生活方式醫(yī)學重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理念,并在課程中增加各個層面(個人、社會及政府)的探索經(jīng)驗,通過生命健康教育,提高對生命的情感認同,提升對生命歷程的容忍度。
第三,根據(jù)關系需求,尋找更適合的交往途徑。老年人無法容忍孤獨和寂寞,無法容忍被忽視,既屬于情緒情感需求,更屬于對關系的需求。老年人往往將孤獨歸因于子女的不孝順,無法忍受無人陪伴的狀態(tài),如果僅要求子女陪伴,而不從老齡化社會和老年人自身關系入手考察,則對解決問題于事無補。在老年教育課程中,需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特征,將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系與網(wǎng)絡虛擬關系結合起來,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適合自身的交往途徑。傳統(tǒng)的交往途徑往往是提供老年服務中心,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老年人。對于行動能夠自理的老年人來說,自樂班(包括合唱、表演等)或廣場舞均是交往的平臺;而對于行動不能夠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來說,社會工作者或志愿者的現(xiàn)場陪伴、虛擬網(wǎng)絡陪伴都是很好的選擇。要避免交往課程實施的松散化問題,就需要在增能理論引領下,挖掘多元化資源,使老年教育課程實施更加具有成效。因此,針對老年人的認知、情感和人際關系需求,提供滿足需求的各類教育課程,提升老年人的被看重感,讓老年人保持寬容的心態(tài),愉快地度過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