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東
我的故鄉(xiāng)在韓城。韓城是秦東府最東北的一個邊沿小縣,曾經(jīng)很窮,但被稱為“小北京”;如今卻早已變成了市,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陜西位居前列。
韓城東臨山西,與河津、稷山、萬榮等縣隔河相望。河乃黃河,浩浩湯湯,激流洶涌,在古代是很難逾越的險阻。北邊則緊接著陜北高原的黃龍、宜川,是從塞外陸路而下通向關中的一扇隱蔽的大門,古時候,乃兵家必爭之地,遺留下許多古戰(zhàn)場。我小時候生長的冶戶川,有煤有鐵礦,據(jù)說就是宋朝兵士冶鐵打造兵器的地方。冶戶川有條清亮亮的小河,傳說是大禹的父親鯀治水時錯挖的河,叫錯開河。西邊相距幾十公里的薛峰川,據(jù)說則是當年楊家將抗遼的戰(zhàn)場之一,至今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民間故事。
韓城有三樣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羊肉饸饹、羊肉糊餑和油酥餅,據(jù)說都是胡人的飲食,相當于如今的方便面快餐??梢娫?jīng)在這塊土地上烽火之壯觀,戰(zhàn)事之頻仍,爭奪之激烈,胡人往來之頻繁以至風俗演化之強烈。
羊肉饸饹的饸饹是用一種木制的饸饹床子壓制的,用的食材是蕎麥面,壓出來細長細長的像掛面。饸饹床子就架在大鐵鍋上,鍋里是燒好的開水,壓出來的面自然進入鍋里,煮熟了用笊籬撈到碗里,澆上提前做好的羊肉湯,便是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美食。湯里自然是要帶上幾塊煮得很爛的羊肉的,而紅油紅油的紅辣子湯,卻最是刺激人味覺,引人口欲。蕎麥面陰寒,羊肉、紅辣椒都是陽熱性,中和了便陰陽平衡,這樣吃很科學,對身體無害有益,真的是先人智慧。
關中東府人把好吃的東西都叫“吃兒”,當年的饸饹就是難得一吃的吃兒。
過去,韓城民間每個村里大概都有幾個饸饹床子,一般都是家道好的家庭才擁有,村民們互相借用。吃饸饹畢竟是奢侈的事,大多家庭一年甚至幾年也吃不了一回,有的甚至一輩子也吃不上。我記得大概是十幾歲時才頭一次吃饸饹。那時鎮(zhèn)子上逢集過會有擺攤賣羊肉饸饹的,一碗好像是2毛5分錢,能坐在攤子上吃一碗饸饹,就能快樂好多天,就能炫耀好多年。
鎮(zhèn)子離村子有20里崎嶇山路,上一次集會不容易,村里有的老人一輩子也沒有去過。我大概是1975年的初夏,14歲時,第一次跟父親去上會,父親給我買了一碗羊肉饸饹吃。他則從包里掏出自帶的包谷面饃,討了一碗饸饹湯蹲在一旁泡了吃。我讓他和我分著饸饹吃,他不肯。那一碗饸饹,雖然是我渴望了已久的,但吃得并不美好,甚至吃完了也不知其味。
再吃羊肉饸饹,大概又過了幾年,已是改革開放后了,我已經(jīng)高中畢業(yè),當了民辦教師,雖然工資不多,但偶爾咬咬牙,滿足一下口欲,還是可以的。那時饸饹已經(jīng)漲到五毛錢一碗,接著很快又漲到一塊,隨后就是翻倍地瘋長,如今一碗已經(jīng)十幾塊錢了。那時想吃吃不上,越吃不上越嘴饞的想吃,常常想得嘴里流口水;如今雖然也愛吃,但沒有曾經(jīng)那么強烈的想了。
韓城人愛吃饸饹,滿街到處是羊肉饸饹館子,即是在外多年的游子,一回到家鄉(xiāng),最念想的還是先吃一碗羊肉饸饹,這樣才算安頓了肚子。肚子滋潤了,心情才愉悅,才真正與故鄉(xiāng)搭上線,才融入故鄉(xiāng)的泥土。
饸饹在韓城雖然稀罕,但外地人常卻吃不習慣。我曾經(jīng)帶了朋友去吃,他們都說不好吃,膻味太重,辣味太重,嗆得受不了。但在韓城人卻說要的就是這膻味,膻了才香。韓城的商人也多次試圖將羊肉饸饹引進州府、引進省城,但每每遭遇失敗。除了在外的韓城人上門,外地人幾乎無人光顧,甚至離老遠就繞道走了,生意自然做不起來。可見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真不是瞎說。韓城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故里,是狀元王杰的故里,是作家杜鵬程的故鄉(xiāng),估計他們也都是吃著羊肉饸饹長大的,他們的血液里應該也有羊肉饸饹的味道。
人常說,腸胃是有記憶的。記憶是歷史,也是生活。既有高貴的思想,華麗的文字,也有世俗的油鹽醬醋茶。腸胃的記憶是自小起的鍋灶邊的煙火熏出來的。因為其熏染得早,是在純凈的底色上熏染的,所以印象深刻,難以磨滅,歷久彌新。如今,雖然在外漂泊了大半生,已離開故鄉(xiāng)三十多年,但常常仍念想故鄉(xiāng)的羊肉饸饹,有時饞蟲突然鬧得厲害,真想立刻驅車回去吃一碗再返回來。
小時候常聽父母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害心慌!”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沒有食欲,不想吃飯,父母更是常常這樣鼓勵,說吃了才有精神。人生在世,吃飯是頭等大事。對于普羅大眾,一輩子奮斗的大半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吃,為了不使嘴掛起來挨餓。能吃飽即是福。后來讀了書,知道圣人也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圣人的品味、追求,自然比普通百姓要高,于吃亦然。吃的門道很多,吃法吃相亦別,吃飽乃是必需,吃好才能活好。
作者簡介
雷 東 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渭南市文聯(lián)副主席,渭南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華山中國畫院院長,華山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