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愛舒
王士魁,聲樂教育家,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市教學名師,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科研課題“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聲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國際聲樂藝術研究會副主席,全國多所藝術高校特聘教授和特約專家。
微信掃碼觀看視頻
王士魁教授是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的學術帶頭人,從事聲樂教學三十余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在繼承、發(fā)揚金鐵霖聲樂教學體系的基礎上不斷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聲樂教學理念,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聲樂人才,如許紅霞、金婷婷、林林(彝族)、黃訓國、吳俐智、李揚、王紫菲、喬麗拜(維吾爾族)等。王士魁教授認為聲樂教學主要包含“聲”(聲音技術訓練)與“樂”(作品藝術呈現(xiàn))兩大范疇。前者是基礎,側重于共性;后者是目標,亦是個性的體現(xiàn)。而良好的演唱必須要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平衡與統(tǒng)一。以下是王士魁教授課堂教學內容的節(jié)選和相關教學理念的探討。為便于閱讀,下文中授課教師簡稱“師”,學生(均為女高音)簡稱“生”;“課后總結”部分,王士魁教授簡稱“王”,采訪者簡稱“鄒”。
王士魁教授在課堂教學中,將“u 通道”的訓練作為整個聲音訓練的主體。課堂上最常用的練聲曲,包括級進下行音階練習、八度跳音練習、琶音跳音練習、換字練習等,均是搭配“nu”(努)進行演唱。以下列舉兩個教學片段。
1.下行音階“通道”練習
(生演唱練聲曲,音域:從小字二組的c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三組的#c,再下行至小字一組的c)
師:(示意停)練習這個“u”母音的時候,可以用打著哈欠的感覺唱“nu”,喉嚨里面要充分舒展,嘴既要打開又要放松。唱“u”母音容易獲得低喉位,但歌唱通道的建立僅有低喉位是不夠的,還需要“掛”上頭腔。所以,我們在“u”前面加一個輔音“n”,就是為了找到哼鳴的感覺。練習的時候,注意上面要“哼住”,在“哼住”的基礎上嘴巴放松,不能“把著”,否則氣息落底不夠,呼吸就高了。呼吸一高,就等于把樂器內部的空間壓縮了,所以永遠要“嘆著唱”。也就是說,既要有高位置和深呼吸,胸腔還要吸開。要做到“上哼”、“下嘆”、“中間開”(胸腔吸開),而且“哼”“開”“嘆”要在一條線上;縱向的拉開與橫向的吸開形成的“十字架”,既要舒展,又要穩(wěn)定。
2.八度音程“通道”練習
(生演唱練聲曲,音域:從小字一組的c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二組的b,再下行至小字一組的c)
師:(示意停)首先,(歌唱)狀態(tài)要走在聲音的前面,呼吸要深、喉嚨要打開,準備好了再出聲。注意,低音往高音跳進的時候,要把第一個低音唱好。不僅要做到“哼”“開”“嘆”,嘴巴要張開,兩邊(指“哼”與“嘆”)要搭住勁兒,到高音時保持住狀態(tài),尤其是喉器要穩(wěn)定。嘴巴永遠是放松的,如果嘴巴緊,聲音就進不了通道。隨著音高的上升,精氣神和氣息壓力都要成正比增加,要“掛”住哼鳴,果斷一點,這樣高音才能出來。
課后總結
鄒:王老師,您好像特別重視“u 通道”的訓練,這條練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王:是的。歌唱的基本功,從聲音上講主要是對聲音質量和歌唱能力的訓練。聲音質量包括優(yōu)美的音質,高低音區(qū)聲音的統(tǒng)一性、通暢性等;從演唱能力上講,不僅要有較寬的音域,聲音還要靈活,要能高能低、能強能弱,包括完成連音、斷音、跳音及八度大跳音程等??傊?,只有打下扎實的基本功,演唱作品時才能得心應手。
我的聲樂教學中,聲音訓練的核心主要是歌唱通道的訓練,特別是“u 通道”的訓練?!皍 通道”也叫“后通道”,中外聲樂界前輩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fā)現(xiàn),唱“u”母音時喉器位置最低,更有助于呼吸的上下貫通。所以,很多教師都倡導用“u”母音來進行訓練,如我的恩師金鐵霖先生。
鄒:您在基本功訓練中非常強調“上哼、下嘆、中間開”的狀態(tài),強調“十字架”,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做到“全身唱”嗎?
王:是的。因為歌唱是一種整體性的運動,演唱者必須養(yǎng)成“全身唱”的習慣。當然,“全身唱”的前提是通道要充分打開,并且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只有歌唱腔體穩(wěn)定,氣息才能穩(wěn)定。腔體和氣息穩(wěn)定了,喉頭才能穩(wěn)定,聲音才能通暢、圓潤。我用“十字架”做比喻,就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延展,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通道,從而獲得上下貫通、“全身唱”的歌唱狀態(tài)。
1.哼鳴練習
(生演唱練聲曲,音域:從小字一組的#f 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二組的g,再下行至小字一組的d)
師:(示意停)哼鳴的位置在哪里?
生:(指著自己眉心處)在這里嗎?
師:不是的。哼鳴的位置在“小舌頭”正上方頭頂處,這是通道的制高點,一定要有意識地“掛住”這里唱。唱的時候,鼻咽腔要吸開。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貓,忽然聞到不遠處有新鮮的小魚,你的鼻咽腔會是什么狀態(tài)?
(生面露驚喜的表情,并且做出用鼻子深吸氣的狀態(tài))
師:對了,這就是演唱哼鳴需要的狀態(tài)。整個鼻咽腔都要積極地吸開,嘴要松開,身體也要放松。不論是開口哼,還是閉口哼,都要保持氣息通暢。通常情況下,唱哼鳴的時候張嘴、閉嘴,甚至嘴巴隨意動,對哼鳴效果都沒有產生影響,就說明你的哼鳴基本上是正確的。
2.跳音練習
(生演唱練聲曲,音域:從小字一組的c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三組的d,再下行至小字一組的c)
師:不錯!氣息貫通,聲音靈活、集中,(演唱)這條的狀態(tài)是你比較好的狀態(tài)。我經(jīng)常說,學生要會學習,學會找到自己的“閃光點”,也就是演唱中最正確的那個狀態(tài)。在課堂上,如果找到了自己正確的狀態(tài)或某個階段最好的聲音,那這個聲音就是自己的“閃光點”。要學會模仿自己的“閃光點”,每次練習的時候,都向這個聲音看齊,都往這個狀態(tài)上努力,讓越來越多的聲音達到“閃光點”的效果,就像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那么,這個時候你就上新臺階了。
課后總結
師:(示意停)好,這條練聲曲前半句要再慢一點,要平穩(wěn)、連貫。唱后半句之前換氣要充分,然后隨著吸氣的慣性,加快速度唱后面的跳音,如沖刺一般,要做到快、準,而且要清楚。如果前半句唱得不好,后半句不可能唱好。
(生繼續(xù)演唱)
師:(示意停)注意氣息再穩(wěn)定一點,嘴永遠是放松的。再一個就是從中央c 到High C,音高不一樣,你的嘴形和內部狀態(tài)就要有相應的調整。雖然唱的都是“u”,但應該像一朵花兒一樣,低音的時候是“含苞欲放”的狀態(tài),隨著音高的上升逐漸“綻開”,向“a”的嘴形靠攏,也就是到高音的時候要“笑”,要露出上牙,這樣有利于上高音。
3.快速音階跑動與跳音訓練
(生演唱練聲曲,音域:從小字一組的g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三組的d,再下行至小字一組的c)
鄒:我看到您經(jīng)常用形象化的比喻來引導學生,比如“十字架”“小貓嗅魚”“含苞欲放的花”等,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王:是的。因為聲樂教學太抽象了,尤其對于本科低年級的學生,很多時候都需要用比較形象的語言去引導,否則他們很難領悟到。比如,我用“小貓嗅魚”的比喻,這個狀態(tài)與歌唱時鼻咽腔吸開的狀態(tài)比較吻合。還有,演唱上行旋律時,用“含苞欲放的花”來比喻歌唱的狀態(tài),這樣提示學生更容易理解和領悟,而且印象會比較深刻。
鄒:您剛才提到學生要多尋找自己聲音中的“閃光點”,這個比喻也很形象。
王:是的,這也是一種比喻。因為很多學生自己感知的敏銳度不夠,他們在課下練習時容易分不清哪個狀態(tài)是正確的。讓他們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其實就是引導他們通過對比來提高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在比較中分出優(yōu)劣,再向正確的狀態(tài)看齊。這種分辨能力,“自我模仿”和“舉一反三”的能力,都是聲樂學生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
師:唱之前,先說一說你對這首作品的認識。
生:這首作品原來是一首陜北民歌,說的是陜北地區(qū)的一位農村姑娘蘭花花,不愿被封建包辦婚姻所束縛,在結婚當天逃跑,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作曲家王志信老師根據(jù)這首民歌進行了改編。
生:老師,我只聽過改編版。
師:還是應該去找原版的《蘭花花》聽一聽,將兩個版本進行比較。這是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改編版《蘭花花》的內涵,理解曲作者的意圖。這首《蘭花花》由陜北民歌改編而來,除了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之外,它的地域特點、審美特征、語言特點等都是案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案頭工作越翔實越好。原版的《蘭花花》敘事性較強,歌詞段落較多,但樂句不復雜。改編之后,保留了原曲的風格,篇幅上有很大的擴充,最關鍵是藝術性提升了,戲劇性也加強了。我認為這首民歌的改編是很成功的,雖然是民歌,但是有人物、有情節(jié),畫面感很強,高潮部分難度也比較大,音域很寬。你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就要注意到這些方面??傊姓w的布局和設計,就像木匠干活,要先繪制好“圖紙”,然后按照“圖紙”展開工作。
課后總結
鄒:您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做案頭工作和整體設計,強調最多的是要繪制“圖紙”?
王:是的。聲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處理作品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要有這個意識,高年級的學生則要掌握這種本領。我們經(jīng)常說“成竹在胸”,就是說在演唱作品之前就應該對作品有全盤的考慮和設計。比如,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情感基調是什么,風格韻味應該如何呈現(xiàn),氣口的設計,高潮部分的處理等,這樣演唱時才能心中有數(shù)。
我們經(jīng)常說藝無止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技術是有限的,音樂挖掘的深度卻是無限的。比如,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案頭工作做得盡可能全面和深入;第二,要有人物設定,要知道演唱者的身份、年齡、性格特征等;第三,要分析作品,不僅要分析歌詞,還要分析音樂語匯,調式、和聲、伴奏織體等;第四,要全局安排,像設計圖紙一樣,層次分明。
1.關注織體語言
(生完整演唱歌曲《蘭花花》)
師:聽了你的唱,能感受到你是有想法的,也是有處理的。你對作品情感基調的把握基本是準確的,但是層次不夠分明,缺乏整體布局,主要原因是對作品的織體語言、伴奏把握不夠。通常情況下,你對作品情感層次的把握是否準確到位,二度創(chuàng)作能否與作曲家的意圖達成一致,能否領悟到作品的弦外之音,甚至做到以意傳神等,都與你對作品理解的深度密切相關。做案頭工作只關注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是不夠的,作品的調性、曲式、和聲、作曲技法等這些作曲家使用的音樂語匯一定要吃透,處理作品才有依據(jù)。
2.演唱與伴奏是一個整體
譯文:一位醫(yī)學檢驗實驗室技術人員的職責是在檢驗科學家的直接指導下,處理與準備用于檢驗和測試的人體、動物、視頻、誰、土壤、空氣等標本,并按照寫好的標準實驗程序進行常規(guī)檢驗分析。
(生再次演唱,在歌曲前奏部分,未能進入狀態(tài))
師:(示意停)演唱者和鋼琴伴奏之間是合作關系。所以,在熟悉作品的時候一定要重視鋼琴伴奏,因為你們是相互映襯的,是一個團隊,是一個整體。前奏部分你進入得有點慢,說明你對歌曲鋼琴伴奏的部分沒有“吃透”。先看前奏(一邊彈奏一邊講解),這個前奏的織體是什么?(這里)主要是鋪墊,它反映出整個音樂的基調。所以,前奏一起,演唱者要馬上進入故事情境。還有,呼吸要下沉,在情緒和演唱狀態(tài)上都做好充分的準備。剛才前奏起了,你的眼神、形體跟音樂還沒有協(xié)調一致。再比如間奏,盡管你不唱,但是情緒依舊在里面,不能“跳”出來了。從前奏響起到演唱完畢尾聲停止,你的演唱、眼神、形體表演都要與作品統(tǒng)一,盡量一氣呵成。
3.敢于運用夸張的表現(xiàn)手段
(生從“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訂……”演唱至“抬進了周家”,演唱較為平淡)
師:(示意停)這里(一邊彈伴奏,一邊示范作品強弱變化)一定要加強節(jié)奏、力度上的變化和對比,加強感染力。音樂流動要有強弱,但強拍不等于強唱,不等于音量大,重在語氣,要敢于夸張?!笆痔嵘涎蛉狻绺缂依锱堋保@一段要注意間奏部分,要一步步推進,蓄勢到一定程度,在最后一段的時候進入大高潮,“搖板”的部分,“緊拉慢唱”這段之后是一個大詠嘆的感覺。所以,唱這一段的時候,要注意感情上的步步遞進,掌握好這個火候,最后進入高潮的部分“我見到我的情哥哥……”另外,還要注意形體表演,戲曲講究“手眼身法步”,那么民族聲樂的表演,身段一樣是很重要的。金鐵霖老師提出的“七字標準”中的“表”就是指形體表演。如果聲音和音樂全部“掐掉”的時候,觀眾還能通過你的眼神和肢體語言,看懂你對音樂的表現(xiàn),那么就說明你的形體表演是成功的。總之,歌唱是一門舞臺藝術,僅僅聲音好是不夠的,還要有情感、風格、表演、修養(yǎng)等。
課后總結
鄒:您上課的時候都是親自給學生彈正譜伴奏,而且聽說早些年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時,也都是您給他們彈伴奏的?
王:是的。因為我從小學習手風琴,后來又學了好幾年的作曲專業(yè),基礎還可以,所以上聲樂課的時候很自然就會用正譜伴奏。早些年的時候有精力也有時間,所以經(jīng)常上臺給學生伴奏。我給他們彈伴奏,他們心里會更踏實?,F(xiàn)在時間、精力都有限,除了課堂之外,就很少給學生伴奏了。
鄒:很多人在處理作品時往往先關注作品背景、思想、歌詞等,但是您更側重從旋律寫作手法、曲式、調性、織體等方面來理解作品?
王:是的。從音樂語匯的角度來解讀作品,跟我學習手風琴、作曲的經(jīng)歷有直接關系。音樂語匯比較抽象,甚至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很多學生對音樂語匯的觀察和思考往往是比較欠缺的。他們習慣以作品背景、歌詞作為切入點,這很好,但一定不要忽略對音樂語言的關注。尤其作為聲樂專業(yè)的學生,更需要具備全面認識和處理作品的能力,這是專業(yè)能力的體現(xiàn)。比如,我們中國音樂學院近年來一直在推進課程改革,提出“8+1課程體系”建設,其中八門課中有四門屬于作曲專業(yè)的課程,如曲式、和聲、復調、配器,這些課程對于聲樂專業(yè)學生提升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正好彌補了他們的一些知識盲區(qū)。如果學生們認真學習這些課程,掌握音樂語言的一些共性規(guī)律,那么看待聲樂作品的視角就不一樣了。
1.高級階段要抹去“通道”的痕跡
(生演唱歌曲《蘭花花》時仍然使用了“全通道”,與作品所需的音色不符)
師:(示意停)你剛才練聲的時候用的是全通道,狀態(tài)很好,但是作品演唱時不能被它束縛?!皍 通道”體現(xiàn)的是歌唱的共性,唱作品的時候要在“共性”基礎上體現(xiàn)出“個性”。高水平的演唱應該是“砸碎”通道,抹去“通道”的痕跡,像說話一樣的自然,讓人聽不出“通道”的存在,也就是金老師說的,進入科學的自然階段。雖然這很難,但應該是每位聲樂學習者追求的目標。
2.“支點”是調整音色的主要手段
(生演唱《蘭花花》時,音色沒有根據(jù)情緒變化做出相應地調整)
師:作品中情緒的變化要有不同的音色與之匹配。我們不能從頭到尾都用一種音色,而應該及時進行調整。比如,第一段“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瑩瑩的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地愛死個人”,這里是以蘭花花自己的口吻來唱還是敘述者的口吻?
生:是敘述者的口吻吧?
師:是的。我認為以敘述者的口吻來講故事更合適。那么,作為敘述者,你沒有把人見人愛的一個蘭花花的漂亮勁兒體現(xiàn)出來。如何來調整音色?關鍵在于“支點”的調整。比如,你剛才演唱第一段時,我感覺蘭花花有20 多歲,還不夠年輕,我們需要唱的是16 歲的蘭花花。可以把聲音“支點”再向上調一點,而且要再小一點,這樣音色就會更集中、更明亮,呈現(xiàn)出來的感覺也就會更年輕一點。那么,到了后面這一段“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訂……抬進了周家”,這是誰在唱?
生:蘭花花自己在唱。
師:是的。這一段音樂一起,天空好像籠罩著烏云,情緒就已經(jīng)變了,這個時候支點要往下調,可以調到“后中下支點”(后腰中間),音色要變暗。隨著音樂的推進,到最后一段“我見到我的情哥哥……”音色要再次調整,甚至可以用“下支點”(腳后跟)來演唱。這就是“支點”跟隨情緒的變化所做的調整。
3.通道中“支點”無處不在
師:你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運用了哪個支點?
生:我用的“前中小支點”。
師:“支點”的調整要靈活,不能拘泥于某一個“支點”。先來說說“支點”。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通道”的最高點和最低點本身就是兩個“支點”,一個在哼鳴處,一個在腳后跟,是通道的兩端。除此之外,還應該有第三個“支點”,也就是我們歌唱咬字的“支點”。很多年以前,我就說過一句話—“通道”中“支點”無處不在。這個無處不在的“支點”就是指“第三支點”,它在通道里的位置、大小、前后、虛實等決定了聲音色彩。而這個“支點”是由作品表現(xiàn)需要控制的,是不斷變化的。
首先,作品的風格決定了音色,決定了“支點”在通道里的位置、大小、前后、虛實等;其次,根據(jù)情緒變化的需要把“支點”往上、下、前、后調,放大或縮小一點,都是可以的,不要拘泥于一個或幾個相對固定的“支點”?!爸c”的調整首先取決于演唱者對作品理解,其次也體現(xiàn)了你對音色的駕馭能力。
課后總結
鄒:王老師,您在聲音訓練時特別強調“u 通道”的訓練,但是在唱作品的時候好像更強調“支點”的運用?
王:是的。“u 通道”的訓練體現(xiàn)的是“共性”,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基本功。這是我們對美聲唱法中優(yōu)秀成果的借鑒,借鑒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我們自己的聲樂藝術,建立一個科學的共性方法,獲得通暢、圓潤的聲音。但是,這個共性的方法最終要服務于作品,要滿足中國人的審美需求。因此,運用到作品中,不能有太多“共性”的痕跡,而是要在“共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個性”。高級階段的演唱,就是“共性”與“個性”的平衡與統(tǒng)一。
鄒:調整“支點”,是調整音色的重要手段?
王:是的。在我們的教學體系中,“支點”有大小、虛實、前后、上下之分,甚至可以說有里外之分。一首作品不能從頭到尾只用一種音色,而是需要根據(jù)作品內容、情緒的變化進行微調。有的作品還需要用反差較大的音色來表現(xiàn),如舒伯特的《魔王》里有四個角色,四個角色各自的音色、語氣都是不一樣的。《蘭花花》這首作品也是一樣,要根據(jù)情緒的變化調整音色,而音色的調整就是通過“支點”的調整來實現(xiàn)的。
鄒:那么,您說“通道”中“支點”無處不在,應該如何理解?
王:我們都知道“大通道”與“小支點”是金老師提出的,他還提出了上支點、下支點、前中支點、后中支點等,以某一個點作為假設,是為了學生好把握。就好像一個面是由無數(shù)個點組成的,那么通道作為一個“管道”,同樣也是由無數(shù)個點組成的。所以,我提出這個觀點,就是為了說明在通道里其實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支點”。
通過一段時間的聽課及與王士魁教授的交談,筆者深刻感受到,王老師不僅針對聲樂教學的抽象性有深入的思考,而且對音樂創(chuàng)作語匯理解的深度也是很多聲樂教師難以企及的。元旦假期,筆者用微信視頻向王老師請教本文中的相關問題,正巧趕上他在家中如癡如醉地練習手風琴,從《西班牙斗牛士》《波蘭舞曲》《如歌的行版》《夢幻》到《麗達之歌》《啊,朋友再見》《山楂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到《運動員進行曲》《瑤族舞曲》……四十多分鐘,近二十首作品一氣呵成,那種信手拈來的感覺,行云流水般的觸鍵,讓人驚嘆。彈奏完后,他還一邊演奏出各種音色與和弦,一邊講解這些音響與情感表達的關系。他對音樂的這種癡迷、陶醉讓筆者備受感動。
跟隨恩師學習多年,這一刻我恍然了悟,為什么他總能關注到作品音樂語言的“言外之意”?為什么他對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總是挑剔甚至苛刻?習琴數(shù)十年,作曲專業(yè)的學習與積累,以及對音樂的酷愛,造就了他對聲樂作品更敏銳、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成為他聲樂教學的鮮明特征與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