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平,隋杰
摘? ? 要:文章針對高等教學評價改革中的區(qū)塊鏈技術應用,對區(qū)塊鏈技術與高等教學評價改革的契合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區(qū)塊鏈的去信任化機制可以保證教育數據的真實性,分布式共享技術可以提高評價效率,智能合約技術可以促進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發(fā)展,去中心化網絡可以加快多主體評價體系的建立,全過程記錄可以助力以評促改的高效實現。最后,提出“鏈下存儲+鏈上共享”和“基于聯盟鏈的高等教育評價數據平臺”的兩種應用模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區(qū)塊鏈技術;契合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 1002-4107(2023)06-0024-04
2020年10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了我國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要求。高等教育評價事關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符合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然而,當前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評價過程本身繁冗,各級各類教育評價對評價對象形成“評價性負擔”[1]。其次,評價導向異化,教育評價意在激勵和改進,而當前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出現的“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極端化現象扭曲了評價導向[2]。再次,多主體評價體系不完善,政府部門“管辦評”尚未完全分離,社會評價參與不足[3]。最后,評價結果使用不充分,教育評價缺少有效的反饋機制和改進監(jiān)督,限制了教育評價的功能發(fā)揮[4]。因此,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形成了為了評價而評價的不良趨勢,評價對象的功利化追求甚至會催生“假造數據”等嚴重違背教育道德倫理的行為[5]。
《總體方案》中指出,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發(fā)揮專業(yè)機構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減少多頭評價,減輕學校負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多樣化的教育評價。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中的應用探究較多,如大數據驅動下的評價主體多元化、高等教育跟蹤評估、高等教育智慧評價、推動“四個評價”實現等[6-9]。然而,大數據的應用存在三大悖論,即透明化悖論、身份悖論和權利悖論,數據所有者和數據加工使用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和權利的不對稱[10]。此外,教育評價中存在的數據錯誤和可疑誤導問題也是大數據技術鞭長莫及的。區(qū)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核心特征能夠為建立一個高效多元的可信任評價體系提供一定的解決思路。
工信部《中國區(qū)塊鏈技術和應用發(fā)展白皮書
(2016)》中探討了區(qū)塊鏈技術在教育存證、產學合作等方面的場景應用,肯定了區(qū)塊鏈技術對教育、就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在學術領域,以往相關研究集中討論了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場景,如學分和證書管理、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學習評估、學習對象的身份認證、檔案管理、學習數據存儲與追蹤以及教育評價[11-17]。然而,專門探究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改革中的應用研究較少。本文嘗試從區(qū)塊鏈技術與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契合性分析以及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的應用模式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區(qū)跨鏈技術與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契合性分析
(一)區(qū)塊鏈技術的優(yōu)勢
區(qū)塊鏈技術的本質是一種數字化信任機制。這種分布式數據庫技術通過點對點網絡、分布式賬本、非對稱加密算法、公式算法、激勵機制和智能合約建立了數字世界的社會參與、歷史存證、簽名轉發(fā)、規(guī)則共識和證明機制、互惠激勵以及契約執(zhí)行等機制。正是這種信任機制的存在,這種完備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數據庫技術會最終應用于所有的數據存儲與共享領域,實現全社會的價值互聯。具體而言,其主要優(yōu)勢如下。
第一,去中心化。多節(jié)點組成的點對點網絡是區(qū)塊鏈技術的基礎通信架構,形成了多方參與的數字化空間。這種網絡架構上的各個節(jié)點都處于對等地位,不存在中心樞紐,即實現“去中心化”系統。此系統中信息的全網一致性通過共識算法實現。共識算法選出記賬節(jié)點進行記賬,并進行集體驗證,從而實現去中心化下的集體共治。
第二,全過程追溯。區(qū)塊鏈的“區(qū)塊+鏈”結構中,區(qū)塊負責記錄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所有交易,并依時間順序不斷生成,每個區(qū)塊的生成時間即為其時間戳,記錄在區(qū)塊頭中。所有的區(qū)塊按照時間順序形成的鏈式結構,構成了該項交易的全部歷史,可以進行信息的全過程追溯,但無法被篡改。
第三,信息真實安全。對于系統中的數字化資產和交易,區(qū)塊鏈技術利用非對稱加密技術保障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交易資產的安全性。每個交易者都可以用公鑰對信息加密,而被加密過的信息只能用私鑰解密并驗證,經驗證的交易有效。此外,非對稱加密技術也保證了信息所有權的實現。
第四,契約自動執(zhí)行。區(qū)塊鏈技術的信任機制實現了一個支持可信代碼的運行環(huán)境,為智能合約的自動強制執(zhí)行提供了現實基礎。通過腳本定義、觸發(fā)和執(zhí)行的智能合約,不需要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同時交易結果會永久記錄在區(qū)塊鏈上,實現了去中心化系統高時效、高準確性和低成本的價值交換。
(二)契合性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評價包含內容廣泛。從評價層次上,包含高職高專教育評估、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學科與研究生教育評估等;從評價內容上,包含教學評價、學科評價、科研評價等;從評價對象上,包含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從評價主體上,包含政府評價、社會評價、高校內部評價等。多種多樣的教育評價,所需數據規(guī)模龐大,條件多樣且存在重疊,評價活動繁冗耗時,進而導致評價反饋與改進的積極性不高。此外,政府的行政性評價依然處于主導地位,評價結果往往與教育資源相連接,進而催生出“五唯”的扭曲導向和數據造假等不端行為。以上問題從技術上來說,是數據生產和使用的方式與效率問題。區(qū)塊鏈技術對我國高等教育評價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契合性分析如圖1所示。
1.區(qū)塊鏈的信任機制與高等教育評價的數據真實性。區(qū)塊鏈技術在點對點對等網絡上建立了一個多方數字化信任機制,包括交易來源可信、交易記錄可信、交易規(guī)則可信、交易合約可信。在高等教育過程中,任何教育活動都可以作為交易信息記錄在區(qū)塊鏈上,各個節(jié)點根據共識機制進行驗證并存儲。經驗證的數據上鏈之后不可篡改,數據使用需要非對稱解密,且使用過程全程記錄。無論是高校內部評價的學生學習數據、教師科研數據、行政管理數據,還是外部評價的畢業(yè)生數據、服務社會數據等,都可以用區(qū)塊鏈技術進行存儲與使用。此外,區(qū)別于教育大數據,區(qū)塊鏈既能夠保證數據真實準確不可篡改,記錄數據的使用過程,又能夠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實現專項數據的開放共享。因此,基于區(qū)塊鏈教育數據平臺的高等教育評價,可以避免數據造假,進而在多方互信的基礎上得出真實準確的評價結論。
2.區(qū)塊鏈的分布式共享與高等教育評價過程高效率低成本。高等教育評價的評價層次、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多樣,不同類型的評價對數據資料的要求存在差異,每次評價的組織實施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整理、審查、報送、調取、匯總各種數據資料,評價過程低效率、高消耗。區(qū)塊鏈的鏈上數據共享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在評價之前,根據不同類別的評價建立不同的數據使用目錄,并細化到各個部門,各個部門按照數據目錄建設數據,并進行日常更新和維護。其次,在評價過程中,使用區(qū)塊鏈的數據分布式共享技術,在數據依然存儲于本部門的基礎上,通過分布式賬本進行數據共享。同時,共享使用情況會被透明存證在區(qū)塊鏈上,接受多方監(jiān)督,共享數據無法被篡改。最后,在數據控制權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事實上的共享,極大簡化數據的處理過程,既提高了評價工作的效率,也減少了人力物力消耗。
3.區(qū)塊鏈的智能合約與高等教育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評價中出現的“五唯”異化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向大眾化普及化教育過程中的評價標準剛性固化的體現。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內涵、理念、方式需要推陳出新,高等教育評價也需要破“五唯”。破“五唯”就是從單一標準向分類多樣評價轉變;論文、職稱、獎項等作為合格評定的標準,而各個學校、學科的特色優(yōu)勢是多元化評價的內涵。
智能合約是一個數字化契約,其通過腳本封裝在區(qū)塊鏈數據平臺上,一旦達到觸發(fā)條件,則契約自動執(zhí)行。因此,數量型的合格評價完全可以借助區(qū)塊鏈上的智能合約自動快速完成,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層分類評價需要評價主體借助區(qū)塊鏈數據平臺上的數據具體完成。智能合約的使用,可以弱化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對“五唯”的過度重視,推動多元化評價標準的開發(fā)、協商與實踐。
4.區(qū)塊鏈的去中心化與高等教育評價的主體多元化。我國以往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行政化氣氛濃厚,政府“管辦評”不分,導致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不足,不能夠真實反映高等教育運行狀況,難以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此外,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在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存在性較弱,公信力不高,難以形成有力的社會監(jiān)督機制,評價主體多元化無法真正實現。
區(qū)塊鏈的去中心化意味著各個節(jié)點的地位平等。在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區(qū)塊鏈系統中,每個參與方都是平等的數據生產者和使用者,同時也是監(jiān)督者和被監(jiān)督者,這樣保證了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和第三方評價機構在評價過程中對數據使用和生產的平等地位。在實際應用中,建立區(qū)塊鏈的弱中心化架構,在保證數據不可刪改的前提下,賦予政府對其他參與者進行數據使用和生產的更大監(jiān)督權,以實現《總體方案》中高等教育評價的黨委統一領導。
5.區(qū)塊鏈的全過程記錄與高等教育評價結果的應用性?!犊傮w方案》中提出,完善評價結果運用,綜合發(fā)揮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然而,高等教育評價實踐中,評價主體缺乏有效的結果反饋機制,不注重結果反饋,或者只告知結果而沒有溝通協商機制等;評價對象不知或者只知一個簡單的排名結果,無法從評價結果中獲得改進方向,沒有持續(xù)改進的積極性。忽視評價結果,弱化了評價的指導作用。
區(qū)塊鏈數據平臺可以對數據的生成、使用等全過程進行記錄、共享和監(jiān)督,這意味著,評價對象生成教育活動數據、評價主體使用教育活動數據、評價主體生成教育評價數據以及評價對象使用教育評價數據并據此生成新的、改進后的教育活動數據的整個過程,都會完整地記錄在區(qū)塊鏈上,形成全網共享和監(jiān)督。區(qū)塊鏈數據平臺實現了評價結果的“生成—反饋—改進—監(jiān)督”閉環(huán)良性系統,加強了評價結果的應用性。
二、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中的應用模式
區(qū)塊鏈的數字化信任機制確保高等教育評價的數據真實;分布式共享、全過程記錄等特性能夠極大提高高等教育評價效率,提升評價功能的發(fā)揮;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約技術能夠促進評價主體與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助力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有效實施。然而,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中的現實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等多主體參與,根據節(jié)點權力分層次建設,根據評價標準建設數據目錄并封裝智能合約等。從現實出發(fā),本文提出區(qū)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評價中的兩種應用模式。
(一)鏈下存儲+鏈上共享
參照政務區(qū)塊鏈的構建方式,利用區(qū)塊鏈的數據分布式共享技術,建立數據的“鏈下存儲+鏈上共享”模式,即原始數據資料由各個部門各自維護和存儲,數據的部門間共享和使用情況上鏈存儲。這種模式主要解決數據控制權問題,在數據控制權依然在各個部門的基礎上,實現數據的事實上共享,提高了數據開放和共享的積極性。
具體到高等教育評價,以學校評價為例,各個學校對自己的教育活動數據進行生成、維護和本地存儲,并不進行數據上傳和全網共享。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如政府或第三方機構)向各個學校發(fā)出使用數據的申請,經授權后獲得共享數據進行使用,整個數據的處理過程需要上鏈,如圖2所示。
高校作為評價對象,根據評價主體發(fā)布的評價標準和要求,結合本單位的辦學定位,整理相關數據,并將數據目錄上鏈,明確數據共享關系和共享事件,以供評價主體申請獲取。評價主體申請并經鏈上授權后,獲取學校共享的數據。整個數據的申請、授權、確認、共享和使用的過程均記錄在區(qū)塊鏈上。評價結束后,評價主體將評價結果和反饋意見上鏈,高校申請獲取數據并根據結果進行改進,維護更新教育數據和數據目錄,作為下一次評價的基礎。
在“鏈上+鏈下”的系統里,評價對象根據日常教育活動,在原有的數據目錄下實時更新和維護數據,減輕了評價期間集中整理數據的工作量。在評價過程中,區(qū)塊鏈上的數據處理流程開啟,雙方對數據的申請、授權、確認、共享、使用等環(huán)節(jié)自動執(zhí)行,簡化了工作程序。最后,評價結果和反饋意見公開透明,有利于評價對象對結果的使用,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鏈上+鏈下”系統中,教育數據存儲于本地,上鏈的是數據存證和數據目錄。區(qū)塊鏈技術僅用于驗證、監(jiān)督和管理數據共享的流程,更多地利用了區(qū)塊鏈的全過程追溯和不可篡改的屬性,對數據存儲容量要求很低,比較容易應用推廣。除了學校評價之外,該系統也可以用于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等。
(二)基于聯盟鏈的高等教育評價數據平臺
區(qū)塊鏈技術的全面應用是建立基于聯盟鏈技術的高等教育評價數據平臺,真正實現高等教育數據共享開放,消除高等教育領域的數據割據,構建公開透明的教育數據生態(tài)。
聯盟鏈是指節(jié)點需要被授權參與的區(qū)塊鏈,監(jiān)管部門可以充當聯盟鏈中的“系統管理員”,其他節(jié)點進入聯盟鏈參與數據的讀寫和交易需要經過“系統管理員”的授權。我國高等教育評價是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需要黨和政府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因此,在教育評價的區(qū)塊鏈數據平臺上,黨政部門作為關鍵節(jié)點,對其他參與者進行授權、監(jiān)督和管理。在聯盟鏈上,各高校將教育活動數據上鏈,并根據評價類型和評價主體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數據共享關系。政府、社會組織或第三方評價機構獲取授權后可申請使用所需數據,并將評價結果上鏈存儲和共享,如圖3所示。
此外,各個高校的數據采集系統也可以運用區(qū)塊鏈技術構建,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準確。高校以自身作為“系統管理員”建立校內聯盟鏈,教師、學生、行政管理人員作為擁有不同記錄、共享和使用權限的節(jié)點,共同參與校內教育數據的整理與維護。高等教育評價區(qū)塊鏈數據平臺的框架結構如圖4所示。高校既是高等教育評價聯盟鏈上的數據讀寫節(jié)點,也是校內聯盟鏈上的監(jiān)管授權節(jié)點。高校運營的校內區(qū)塊鏈可以作為高等教育評價聯盟鏈的側鏈,通過側鏈或中繼器技術實現數據的跨鏈共享。
三、總結
高等教育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建立多元立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既需要科學合理的分層分類指標體系的構建,也需要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技術創(chuàng)新的支持。區(qū)塊鏈致力于建立一個數字化信任機制,涉及到的對等網絡結構、分布式存儲和共享、時間戳、智能合約等技術可以應用于金融、交通、教育等個領域。針對高等教育評價,區(qū)塊鏈的去信任化機制可以保證教育數據的真實性,分布式共享技術可以提高評價效率,智能合約技術可以促進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發(fā)展,去中心化網絡可以加快多主體評價體系的建立,全過程記錄可以助力以評促改的高效實現。繼大數據、人工智能之后,區(qū)塊鏈應用于高等教育評價是一個必然趨勢。從現實應用來看,短期內可以構建“鏈下存儲+鏈上共享”的區(qū)塊鏈初級架構;長期而言,隨著區(qū)塊鏈應用的法律法規(guī)完善,技術標準成熟,可以探索構建基于聯盟鏈技術和側鏈技術的全國統一的高等教育評價數據平臺,封裝多樣化的智能合約,提升高等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高江勇.大學教育評價中的過度量化:表現、困境及治理[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
[2]李立國,趙闊,王傳毅,等.超越“五唯”: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的憂思與展望(筆談)[J].大學教育科學,2020(6).
[3]李慶豐,周作宇.高等教育評價中的價值沖突與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20(10).
[4]時艷芳.高等教育評價結果:困境、反思與改進[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
[5]瞿振元,張煒,陳駿,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0(12).
[6]閻升光,何麗娟.基于大數據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14).
[7]余波,趙蓉英,王旭,等.大數據驅動下“雙一流”高校跟蹤評估平臺構建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8]任珂.教育治理視角下的高等教育智慧評價體系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20(24).
[9]韓磊,許發(fā)磊,黃陳蓉.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技術思考與改革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22(3).
[10]Richards,N.M.& King,J.H..Three Paradoxes of Big Data[J].Stanford Law Review Online,2013(66).
[11]李旭東,曾艷英.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的終身職業(yè)教育體系構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34).
[12]李新,楊現民.應用區(qū)塊鏈技術構建開放教育資源新生態(tài)[J].中國遠程教育,2018(6).
[13]鄭小麗,鄭璐.基于EITP協議的高校教學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現代電子技術,2019(18).
[14]李鳳英,何屹峰,齊宇歆.MOOC學習者身份認證模式的研究——基于雙因子模糊認證和區(qū)塊鏈技術[J].遠程教育雜志,2017(4).
[15]張倩.構建高校學生檔案區(qū)塊鏈征信管理平臺的探究[J].檔案與建設,2019(3).
[16]楊兵,羅汪? ,姜慶,等.基于聯盟鏈的學習數據存儲系統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8).
[17]沈忠華.新技術視域下的教育大數據與教育評估新探——兼論區(qū)塊鏈技術對在線教育評估的影響[J].遠程教育雜志,2017(3).
[責任編輯? 包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