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蘭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窯址位于宋時河南汝州境內而得名。2015年春,為配合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展廳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汝窯遺址展廳東門廳地基進行了清理發(fā)掘。在一個北宋時期編號H144的灰坑內,出土了1件陶繡墩(H144:361),同時伴隨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釉、白釉、黑釉瓷器,三彩陶器和用于安放在屋頂屋脊上的獸件等大型建筑構件。此次出土的陶繡墩工藝精美、制作精良,是為實用器,其出土為汝窯的綜合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豐富了汝窯的文化內涵,展示出汝窯除聞名遐邇的汝瓷外,其制作的陶器制品也是如此精美。
這件陶繡墩屬灰陶,呈鼓形,陶質細膩堅實,表面光滑。座面平而微凸,底開口,口沿平,弧腹中空,墩圈上下真鼓敷皮呈帶狀,約10厘米,上部帶上均勻分布21個“鼓釘”,下部帶上均勻分布19個“鼓釘”;上部緊挨“鼓釘”有對稱分布的4個小孔,孔徑2.4厘米,最小孔距2厘米;腹部一圈均勻分布4個開光鏤空雕六瓣海棠花圖案,大花直徑14.5厘米,小花直徑8.3厘米,體高48厘米,上面直徑38厘米,下口直徑40厘米。其制作工藝包括輪制、粘貼、透雕、浮雕等。海棠花裝飾的制作非常復雜,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先定中心畫一小圓,在圓周等分6份用于雕刻小海棠花的花瓣,然后以小花瓣的葉頂部為圓心,以與中心圓同樣的直徑作6個圓,透雕大海棠花瓣,外圍鏤空輪廓又形成一層花瓣,粗看兩層,細看是三層花瓣,小花瓣和外層輪廓花瓣方向一致。其刀法嫻熟、洗練,裝飾風格簡潔明快,搭配合理,顯示出極高的藝術水平。
繡墩,又稱坐墩,因其上面常覆蓋一方絲繡之物而得名,圓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頗似“鼓”,故又名鼓墩。墩與凳同義。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認為唐代婦女使用的腰鼓形坐具是從戰(zhàn)國以來婦女熏香取暖時所用的熏籠演變而來。這說明這種坐墩呈鼓形,起源于戰(zhàn)國,為婦女專用,兼具熏香或取暖之用。唐代以前人們一般席地而坐,家具也多低矮。唐朝時期國人開始向垂足而坐階段進化,高型坐具開始萌芽。唐以后,隨著國人垂足而坐生活習慣的興起,家具也隨之變高,高型坐具繡墩也由此而發(fā)展。唐朝因其開放、自由、進取、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使得眾多異域文化如八面來風,匯聚而來,尤其是唐代佛教的興盛,影響極大,其佛陀以蓮花為坐臺,稱為蓮座。唐代制作凳具的工匠們因受佛教蓮臺的影響,婦女坐具多作腰鼓型,稱為“筌臺”或“荃蹄”。這些坐具主要在宮中使用,上覆蓋錦繡,故又稱“繡墩”。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有的坐具就是造型如鼓的繡墩,這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繡墩形狀。宋代,高型家具發(fā)展迅速,人們起居方式轉向垂足而坐,繡墩得到了繼承和進一步發(fā)展,但實物保存下來的極少,江蘇常州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奩蓋上繪制了一具坐墩,其制作材料、形制結構清晰可見。河北宣化下八里遼代韓師訓墓后室西南壁壁畫中繪有一具坐墩,裝飾不清晰,但其形制大致可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州窯考古調查和試掘中,發(fā)現(xiàn)了宋代綠釉瓷坐墩殘片,裝飾有鼓釘。此外,關于宋代繡墩記載主要集中在繪畫、詩詞、文獻材料中。至明清時期,繡墩已成為一種普通坐具。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手工制造業(yè)高度繁榮發(fā)展的時代。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敝袊糯?,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人們起居方式的變革,同樣也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在歷史各個時期都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和演變。繡墩作為中國古代凳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品類繁多,花樣百出,極具古雅之趣。材料主要有陶、瓷、石、木、藤、竹、雕漆等十余種,屬古典家具大家族中的“閨秀”之作。不同于大多數(shù)象征尊嚴、權力、地位的寶座、交椅、圈椅、太師椅等坐具,它別出心裁地以女性化的圓潤、婀娜、秀美展現(xiàn)出了古典坐具的別樣風華,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身。
此次汝窯遺址出土的陶繡墩,位于成熟期汝瓷燒造的前期灰坑中,經初步整理后認為,時代為北宋中晚期。其做工考究,式樣精美,是實用器。仔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繡墩座面和底口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墩上部的4個小孔是用來系繩,便于移動使用。底部開口,一為減輕自身重量,二是可以用來放置香爐或者火盆,熏香取暖,開光部分正好出香和散去部分熱量,印證了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坐墩是戰(zhàn)國以來婦女為熏香取暖專用的坐具”的說法。宋代常見的繡墩形制上多為海棠式開光。云紋雕刻式開光。據(jù)觀察和實驗,這件繡墩的大小和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的八章《孝治章》古畫所繪多位侍女所坐柿蒂紋樣式繡墩大小相差不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件繡墩具備宋代特征。除此之外,值得說明的是這件繡墩的高度和現(xiàn)代的高足凳高度基本一致。
汝窯是燒造北宋中、晚期御供瓷和官瓷(天青釉汝瓷)的場所,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由于燒造時間短,汝窯傳世品稀少。特別是北宋晚期寶豐清涼寺燒制的汝瓷宮廷御用品,內摻瑪瑙,質量上乘,產量有限。然而在近三十年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中,并未見燒造陶器的窯場,那么這里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精美、高質量的陶繡墩呢?從兩個方面來推斷,一是當時可能供寺廟所用;二是這里曾經有“御窯官”之類的寓所,為寓所之用。據(jù)現(xiàn)存于清代建筑清涼寺大殿內(汝窯中心燒造區(qū)東南)的清嘉慶八年(1803年)《補修佛殿碑》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寶豐縣志》記載,清涼寺始建于宋代早期,建成后年代和出土陶繡墩的年代基本一致。與陶繡墩同時出土的2個建筑構件“角獸”和“脊獸”,有關古建筑專家認為是官府建筑或官府寺廟所用建筑構件;同出土的三彩枕上有墨書“奉福院僧惠德”“僧惠玉”,這也說明這里當時有大寺廟或大寺廟的分院。汝瓷因工藝精細、制作精美,一舉成為宋代御供瓷(有人認為是北宋官窯),備受宋朝皇室的青睞。因而這里有“御窯官”之類的寓所也再正常不過了。洛陽出土一方北宋時期李昭墓志,志文載李昭“歷監(jiān)西京窯務”,北宋時的寶豐歸西京管轄,清涼寺窯場在“宛洛故道”邊上,那么清涼寺汝窯是不是也有“西京窯務”之“官所”?這些問題有待于下一步的考古發(fā)掘證實。這里既然存在大的寺廟或“官所”,有女眷的坐具就順理成章了。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