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燕 陳 瑤 符藝孆 馮清拔
(瓊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海南 瓊海 571400)
辣椒是瓊海市的重要經濟作物,以露地栽培方式居多,產量約為3 t/667 m2。10 月中旬播種,翌年1 月中旬收獲。此階段光照充足,具備優(yōu)質的辣椒種植自然條件,但蟲害發(fā)生率較高,常見害蟲有小地老虎、蚜蟲等,不利于辣椒生長。根據蟲害特征探討露地辣椒種植的常見蟲害防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低齡幼蟲主要取食嫩葉,呈白斑或小孔;4齡后,幼蟲對辣椒植株的危害更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咬斷幼苗近地面的莖基部,導致種植園區(qū)局部缺苗,嚴重時斷壟。部分辣椒苗的根莖嫩皮被啃食,幼苗長勢欠佳。
圖1 小地老虎
成蟲體長16~23 mm,翅展42~52 mm,前翅有明顯腎形紋和楔形紋,呈黑褐色,雌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雙櫛齒狀。老熟幼蟲體長37~47 mm,頭寬3.0~3.5 mm,體表粗糙,色澤以黃褐色或黑褐色居多。腹末臂板黃褐色,頭部后唇基呈等邊三角形,有深褐色縱紋2 條。
成蟲喜食酸甜味,具有趨化性和趨光性。幼蟲3 齡前以取食嫩葉為主,4~6 齡幼蟲的習性分時段:夜間活動,日間潛伏至土壤中。傾向于溫暖潮濕的土壤環(huán)境,地勢低洼、雜草叢生的區(qū)域是該蟲的主要活動場所,最適生存溫度為18~26℃。
1.4.1 農業(yè)防治及時鏟除田邊雜草,破壞其生存場所,消除部分蟲害。
1.4.2 物理防治殺蟲燈是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在辣椒種植區(qū)域設置黑光燈,燈高于植株10 cm,夜間置于田間,誘殺成蟲,效果較好。用糖醋液誘殺成蟲。
1.4.3 化學防治分齡期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1~3 齡幼蟲盛期,噴灑50%辛硫磷乳劑1000 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800 倍液;蟲齡增加,防治力度加大,可使用80%敵敵畏乳劑灌根。為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建議多種藥劑交替使用,7~10 d 噴施1 次,連續(xù)2~3 次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1]。
成蟲、若蟲主要為害嫩葉、花蕾等。植株呈現出葉片皺縮、卷曲的異常形態(tài),甚至枝葉枯萎,生命力明顯減弱。蚜蟲分泌蜜露,還易誘發(fā)病毒病、煤污病等。
圖2 蚜蟲
有翅胎生雌蚜:頭胸部黑色,腹部淡綠色,腹管長,末端縊縮,中后部小幅度膨大;背面中央有斑塊,兩側有小斑。無翅胎生雌蚜:體色為綠色至櫻紅色,其他特征與有翅胎生雌蚜基本一致。
蚜蟲繁殖能力強,辣椒種植區(qū)域的蚜蟲高密度分布時,部分有翅蚜蟲遷飛擴散,若現場風力等級較高,風力將推動蚜蟲的傳播,造成更大范圍的蟲害。蚜蟲喜溫暖干燥環(huán)境,在相對濕度低于75%、氣溫18~25℃時大量繁殖。成蟲對銀白色有負趨向性,對黃色有強趨向性。
2.4.1 農業(yè)防治注重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及周邊的雜草,破壞蚜蟲的生長環(huán)境,減少蚜蟲的數量。
2.4.2 物理防治根據蚜蟲的趨向性,在種植區(qū)設置黃色誘蟲板;根據蚜蟲的負趨向性,懸掛銀灰色膜條或鋪設銀灰色地膜,趨避蚜蟲。
2.4.3 化學防治噴灑45%吡蟲啉微乳劑2000倍液或20%啶蟲脒可濕性粉劑3000 倍液等均是有效的化學防治藥劑,為避免蚜蟲產生抗藥性,宜多種藥劑輪換使用。噴霧防治著重針對葉背的害蟲進行,每7~10 d 噴施1 次,連續(xù)2~3 次為佳[2]。
薊馬成蟲和若蟲均會侵蝕辣椒植株,主要為害嫩葉、嫩梢、花、幼果,受害的嫩葉和嫩梢硬結縮小,葉片上卷,心葉無法正常舒展,植株生長速度明顯滯后;幼果受到薊馬為害后,果實生長異樣,有落果現象。
圖3 薊馬
成蟲:體長1~2 mm,呈狹長狀;腹節(jié)黃色;體色總體上呈現出紅黃至棕褐色;頭、胸兩側有灰斑。
若蟲:1 齡、2 齡分別為無色透明、黃色至金黃色,腹、胸兩處有細小的褐點。
薊馬以成蟲越冬,在海南一年可繁殖20 個世代以上,卵集中在寄主生長點、幼苗組織及嫩葉處。幼嫩部位以1~2 齡若蟲活動居多,2 齡末若蟲鉆入土中[3]。成蟲薊馬有趨藍性。
3.4.1 農業(yè)防治注重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及周邊的雜草,破壞薊馬的生存環(huán)境,減少薊馬的數量。
3.4.2 物理防治利用薊馬的趨藍性,在田間設置藍色誘蟲板,在誘殺成蟲方面有一定效果。
3.4.3 化學防治可噴灑45%吡蟲啉微乳劑1500 倍液+20%甲維·吡丙醚懸浮劑1500 倍液或其他組合形式,為避免薊馬產生抗藥性,多種藥劑輪換使用。噴霧防治時間在上午09:00 前或下午17:00 后,7~10 d 噴施1 次,連續(xù)噴施2~3 次。
未展開的芽、葉、花器等均是茶黃螨的主要為害部位,以若螨和成螨兩種居多,受害部位集中在辣椒植株的幼嫩處。葉片受害后背面以黃褐色或灰褐色居多,葉緣向背面卷曲。花蕾和幼果受到為害后,出現開畸形花或不開花的情況,甚至無法坐果。果實受害后,果柄部位呈灰白色至灰褐色,可引起落花、落果現象,辣椒植株的產量顯著降低。
圖4 茶黃螨
成螨:雄螨近六角形,足粗壯,腹部末端呈圓錐形;雌螨蟲腹部末端平截,半透明狀,軀體無明顯的分節(jié)特征,足較短,可見體背區(qū)域分布縱向白帶。
若螨:外面罩有幼螨的表皮。
茶黃螨在28~30℃下有較強的生長能力和繁殖能力,4~5 d 發(fā)生一代,一年發(fā)生世代超過20代,集中分布在葉生寄主、枯枝落葉和土縫內。對寄主的侵蝕首先以點片的形式發(fā)生,后逐步向周邊擴散,導致辣椒種植區(qū)域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蟲害。茶黃螨以兩性生殖居多,還有部分為孤雌生殖。單雌產卵量超過百余粒,產卵集中在果實的凹陷部位和嫩葉背面,具備較強的活動能力,依靠自然力向周邊擴散,或通過爬遷的方式造成大范圍侵害[4]。
4.4.1 農業(yè)防治實行輪作,以葉菜類為宜,常見的有生菜、香菜等;及時鏟除田邊葉生雜草,破壞茶黃螨的生存條件,減少蟲口數量;科學施肥,在保證辣椒植株可獲得充足肥力的同時避免植株生長過旺。
4.4.2 生物防治利用茶黃螨天敵防治,如向種植區(qū)域釋放植綏螨,以此來抑制蟲害的發(fā)生。
4.4.3 化學防治注重防治的及時性,在田間卷葉率達到0.5%時要及時采取化學防治,如噴灑2.5%多殺霉素懸浮劑2000~3000 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000~2000 倍液等。為避免茶黃螨產生抗藥性,多種藥劑輪換使用。為強化蟲害防治效果,在采用前述藥劑的基礎上摻入適量的增效劑,噴藥以淋洗方法進行。7~10 d 噴施1 次,連續(xù)2~3 次最佳。
幼蟲蛀食果實或辣椒植株的嫩莖、葉片和芽,引起果實腐爛、落果現象,若不及時開展蟲害防治措施,將導致大范圍的軟腐病,辣椒減產尤為明顯。
圖5 煙青蟲
幼蟲蟲體有綠色、綠褐色、灰褐色等多種體色,體表小刺較短。
成蟲蟲體黃褐色,體長14~18 mm,翅展27~35 mm,翅上分布有較多清晰的橫線、環(huán)狀紋、腎狀紋。
成蟲喜晝伏夜出,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傍晚。在海南一年發(fā)生5~7 代,具有趨化性和趨光性的特征。前期成蟲卵主要集中在葉片背面的葉脈區(qū)域,且以植株上中部的葉片處最為明顯,后期以果實和萼片處居多。1~2 齡幼蟲主要為害辣椒嫩葉,后續(xù)蛀果,影響果實的品質和產量。
5.4.1 農業(yè)防治采取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整枝打杈,若部分植株的葉片存在害蟲,及時清理干凈,轉至田外的指定區(qū)域進行銷毀;采收后深耕土壤,在此方式下破壞土中蛹室,避免大量繁殖。
5.4.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敵進行防治,可以考慮田間釋放赤眼蜂的方法;在成蟲產卵高峰后3~4 d 采取防治措施,例如噴灑Bt 乳劑或核型多角體病毒。
5.4.3 物理防治在田間配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5.4.4 化學防治注重日常的監(jiān)測,根據田間蟲害狀況采取防治措施,若百株卵量達20~30 粒,需進行化學防治,在源頭上取得良好的蟲害控制效果?;瘜W防治藥劑可考慮噴灑2.5%多殺菌素懸浮劑1000~2000 倍液,7~10 d 噴1 次,連續(xù)2~3 次[5]。
作為農業(yè)技術人員和種植戶,需高度重視蟲害對露地辣椒種植產生的不良影響,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防控措施,注重源頭的預防與控制,發(fā)現蟲害后及時防治,提高辣椒的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