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備課是教師展示教學技能的具體表現(xiàn)。集體備課是備課方式之一,也是增強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沿著集體備課路徑,采用適宜策略進行個體初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授后反思,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同時順其自然地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切實增強音樂教學效果。鑒于此,文章將以集體備課路徑為重點,詳細闡述新課標下藝術教師的集體備課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藝術教師;集體備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6-0093-04
引? 言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建議模塊,指明了藝術教師的教學技能之于音樂教學的影響,要求教師依托日常教學,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優(yōu)化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組織形式等,增強音樂教學效果。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師有效實施音樂課堂教學的基礎。但是,教師無法憑借一次備課實現(xiàn)備課價值,需要進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對傳統(tǒng)教研活動的升級,有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特點,便于將教師的個人特長轉變?yōu)榧w特長,使教師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同時增強備課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
基于此,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應以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和教學質量為重點,以集體備課為抓手,沿著適宜路徑(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授后反思),進行集體備課。
一、個體初備
個體初備是集體備課的第一步,也是藝術教師提升自身教學技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在進行個人初備時,教師要先與教研組成員探究集體備課的相關內容,理清具體事項,如備課計劃、主備人、備課任務等,實現(xiàn)對學期備課的整體規(guī)劃。之后,教師要把握日常音樂教學時機,從不同方面進行個體初備。
(一)備《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藝術教師實施音樂教學的指導,指明了不同階段學生在不同層面的發(fā)展要求,同時提出諸多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在進行個人初備時,教師應先備《課程標準》。在備《課程標準》時,教師要梳理三維目標,明確課堂教學方向。然后,教師以三維目標為指導,研讀教材內容,確定課堂教學要點,明確課堂教學方法,借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推動三維目標落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姑蘇風光》這節(jié)課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要素,如旋律、節(jié)奏、情緒等,還要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引導學生進入具體場景中,使學生在了解音樂要素的同時,感受蘇州的自然美景,感知吳越音樂文化的魅力,實現(xiàn)多維發(fā)展。
(二)備教材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構成,也是音樂教學內容的承載?!墩n程標準》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個人初備是教師用教材教的具體表現(xiàn)。自音樂教學改革以來,高中音樂教材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依據地方需求和特點,選取不同教學資源,彰顯了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為學生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助力。因此,在個人初備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備教材。在備教材時,教師既要關注基礎知識,又要關注能力培養(yǎng),確定教學重難點。如《叫我如何不想他》這節(jié)課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發(fā)聲發(fā)音技巧,學會用正確發(fā)聲方法歌唱歌曲,感受歌曲情感,體會音樂文化魅力。對此,教師便可以有目的地研讀教材內容,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為:進行發(fā)聲訓練,使學生掌握發(fā)音發(fā)聲技巧,學會用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歌唱歌曲;掌握歌曲的重點部分,有感情地歌唱;了解藝術歌曲特點及其文化,提高對音樂文化的認知。
(三)備教情
教情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體現(xiàn)。集體備課是一項集體活動。只考慮個人忽視他人的備課,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所以,在進行集體備課時,教師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借鑒他人經驗,完善自我。如在個人初備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與其他教師合作,判斷本節(jié)課是否要引入課程資源,要引入怎樣的課程資源,要將課程資源應用于哪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生成怎樣的教學活動等。在合作交流時,教師不僅可以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還可以因此積累經驗,優(yōu)化設計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備學情
學生是音樂教學的參與主體。學生學情是教師備課和教學的保障。所以,在個人初備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情況包括智力水平、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同時,教師還要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進行“打擊樂器——代表性樂器演奏技巧”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學生成長檔案袋,從不同角度了解每個學生的打擊樂器演奏及技巧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的差異,教師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設計,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發(fā)展。
(五)備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敖虩o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得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備新課標、備教材、備學情,恰好為教師提供了備教學方法的便利。對此,在進行“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京劇《空城計》選段”個人備課時,教師可立足學生學習情況,聯(lián)系教學內容,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具體內容設定為不同任務,并把握課前、課中和課后時機,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建構音樂認知,順其自然地發(fā)展相關能力,增強音樂教學效果。
二、集體研討
集體研討是集體備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增強藝術教師備課技能的重要途徑[3]。一般情況下,集體研討分三項程序,具體如下。
(一)集體交流
集體交流是集體研討的第一項程序。在集體交流時,主備教師要聯(lián)系自身的個人初備情況,從教材解讀、備課思路、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方面進行表述,介紹自己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產生的種種困惑。其他教師則要認真傾聽,對照自己的個人備課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就此暢所欲言。受個體差異的影響,教師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盡相同。在暢所欲言時,教師會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順其自然地形成熱烈的討論場面。教師都進行了個人初備,有了經驗支撐,所以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切實提高集體研討效率。音樂學科的教學設計一般都是研討的重頭戲。教學設計沒有統(tǒng)一標準,這就使教師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下,獲得碰撞思維火花的機會。教師要把握時機,從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著力探究課堂教學活動。比如,如何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何在課堂講解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通過如此集體交流,教師能完善認知,改進個人初備成果,順其自然地積累備課經驗,提高備課水平。
(二)形成教案
形成教案是集體研討的第二步,同時也是集體研討的成果[4]。通過進行集體課交流,教師合作解決了一系列問題,為書寫教案做好了準備。于是,在進行集體研討時,教師便可依據集體交流情況,形成教案。具體而言,備課組組長要帶領全體成員傾聽主備人形成的教案。全體成員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方面發(fā)現(xiàn)問題,繼而討論和商議,合作分析問題成因,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集中集體智慧,生成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然后,備課組全體成員要發(fā)揮自主性,營造和諧民主的交流氛圍,研討最佳方案,生成科學、規(guī)范的教案。同時,全體成員自學教案,汲取教學經驗和教案設計經驗,提升自身備課技能。
(三)解決問題
在個人初備環(huán)節(jié),教師受自身教學能力、教學技能等因素的影響,會遇到各種問題。集體研討是解決備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形成教案的過程中,不少教師自主反思,對照“標準”教案和個人教案,發(fā)現(xiàn)備課問題。此時,備課組組長要發(fā)揮帶頭作用,鼓勵各教師遷移自身現(xiàn)有經驗,從不同角度提出備課問題或備課困惑。備課組組長要在自身專業(yè)能力的支撐下,剖析各項問題,探尋問題成因,對問題進行分類。之后,備課組組長引導全體成員,合作探究不同類別的問題,深入分析成因。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xù)各展所長,提出個性看法,共同解決問題與困惑,形成觀點和方法。最后,教師可借鑒成果,再次備課,有針對性地改正問題,解決困惑,提高備課質量。
三、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是集體備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二次備課是指以原有素材為基礎,結合教師自身教學特點進行學習性或反思性的整合,實現(xiàn)教學素材、教學設計與個人教學風格、班級特點緊密結合的活動[5]。二次備課是對集體研討成果的應用,也是對個人初備的升級。在集體研討階段,教師能夠通力合作,獲得備課成果——教案。在二次備課時,教師可以集體研討階段的教案為參照,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設計契合本班教學實際的教案。
以《八駿贊》為例,在集體研討環(huán)節(jié),教師集思廣益,設計教案,確定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并聯(lián)系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多樣情境活動。在進行二次備課時,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學生成長檔案袋,了解學生學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儲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能有意識地感受和體驗音樂作品中的音樂要素及其變化,但對音樂表現(xiàn)要素在音樂作品中作用的認知情況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高中生有較強的自我表現(xiàn)欲,渴望體驗多樣活動。立足學生學情,教師可以改進集體研討所生成的教案,用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展現(xiàn)自我,探究所學。在應用合作學習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階段為入手點,設計多樣合作學習的活動。
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聯(lián)系音樂作品內容錄制微課,以問題導學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學生便可以在問題的驅動下合作學習,建構初步認知,為課堂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在課中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準備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在欣賞引子部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主性,合作模仿馬蹄聲,進行節(jié)奏訓練。在進行訓練時,學生可以先反復地合作演示簡單節(jié)奏,之后加入獨特的象聲詞,最后根據教師的指揮感受力度變化。通過體驗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樂曲節(jié)奏、力度等基礎知識,同時提高合作水平。又如,在課堂收束階段,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學習情況,以蒙古族盛會“那達慕”為重點,應用視頻引入具體場景,鼓勵學生觀看、傾聽,對“那達慕”建構認知。立足學生認知情況,教師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小組,鼓勵其遷移已有認知,發(fā)揮自身智慧,編創(chuàng)不同的節(jié)奏、象聲詞,展現(xiàn)不同的“那達慕”聲韻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評價。
在課后階段,教師可組織總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反思,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及學習這些內容的方法,建構自我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所得和學習不足。之后,學生自主與小組成員交流,重點討論學習不足及不足成因,探究彌補不足的方法。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合作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和學習方法,建構完整認知。
以上是對二次備課教案的簡單概述。從教案內容可以看出,經過個人初備、集體研討,教師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有方法、有計劃地設計教案,切實提高自身教學技能。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教案轉化為具體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授后反思
授后反思是集體備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提升教學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離不開日常教學積累。特級教師葉瀾老師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長為一名名師,但是一個教師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有機會成為一名名師。由此可見,寫教學反思對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有重要作用。授后反思是教師寫教學反思的實踐方式。綜觀上文,在集體備課中,教師一步步完善備課內容,一步步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教師依據備課內容教學,仍會遇到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正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入手點。通過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提升專業(yè)能力。因此,在教學后,教師要進行多樣化的授后反思。
(一)個人反思
個人反思是指教師獨立一人進行教學反思[6]。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所以,在進行授課反思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為抓手,進行個人反思。
目前,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教師可應用電子白板、錄像設備等記錄課堂教學過程。在課后,教師可以觀看課堂教學錄像,了解學生課堂學習表現(xiàn),并對比教案,確定教案中的教學計劃是否達成,存在哪些問題等。然后,教師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入手,分析問題成因,確定其是自身因素造成的,還是學生因素造成的。之后,教師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教師如此解決問題,能切實提供寫個人反思的便利。教師要依據個人反思情況,書寫反思報告,記錄教學問題、問題成因、解決對策等,由此獲取教學經驗,規(guī)避今后遇到同樣的問題。在書寫反思報告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記錄自己的教學亮點,遷移經驗,應用于其他課時。
(二)集體反思
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了集體反思的便利。雖然個人反思可以使教師了解自身的教學亮點與不足,但教師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容易遺漏部分內容,不利于全面認知自我,阻礙教學技能進一步提高。集體反思則能突破個人限制,為教師提供全面認知自我的便利。集體反思方式多種多樣,如同課異構、同題同構、異題同構等,便于教師選用不同方式進行反思,豐富反思經驗,提高反思水平[7]。在進行集體反思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集體反思方式,多維度地比較、總結,確定教學問題,明確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汲取教學經驗,提升教學技能和水平。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在課后,教師可以進行同課異構。在進行個人反思時,大部分教師會發(fā)現(xiàn)課堂導入存在問題。在他們看來,課堂導入看似簡單,卻很難真正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走進課堂。對此,教師可以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重點,進行同課異構。在同課異構的過程中,教師1認為全體高中生早已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所以應用開門見山法,直接播放律感十足的樂曲,引導學生配樂歌唱。在歌唱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走進音樂課堂。教師2則認為,教學情境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法寶”,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應用電子白板播放微課。微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背景音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典禮為背景畫面。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作用下,學生能夠進入具體場景,體驗祖國的“山河之旅”,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歌頌祖國的欲望。于是,教師2把握時機,引導學生一起聆聽、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教師3則在課前階段設計信息收集任務,驅動學生利用多樣渠道收集與樂曲相關的信息,如詞曲作者的生平經歷、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則鼓勵學生表述課前收集的信息,使學生通過展現(xiàn)自我,走進音樂課堂。針對三名教師的課堂導入設計,教師可以討論,
分析不同導入方法產生的效果。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導入方法各有優(yōu)點,能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于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化身為教師和學生,開展課堂導入活動。扮演學生角色的教師,依據自身課堂導入活動的體驗情況,選出自認為有趣的導入方法,并闡述理由。通過交流、實踐、總結,教師能夠逐步總結出合適的課堂導入法——情境導入。之后,教師紛紛利用此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聯(lián)系教學需要,應用多樣方式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推動音樂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順其自然地積累導入經驗,提高教學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集體備課既可以使教師提高教學技能和水平,還可以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藝術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引,以集體備課為抓手,沿著個體初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授后反思的路徑,應用多樣策略進行集體備課,積極與他人互動,借鑒彼此良好經驗,完善自身不足,提高備課水平和教學技能,增強課堂教學能力,切實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鄭燕.基于新課標高中音樂鑒賞模塊的深度備課行動研究[J].新課程,2021(12):24.
彭楊.協(xié)同參與致力實效音樂集體備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教師,2020(34):90-91.
付裕,鄧國標.“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中學音樂教師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和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9(Z1):9-11.
張瑩.創(chuàng)新集體備課模式成就音樂高效課堂[J].新課程,2018(10):159.
吳相蘭.從聽、唱、彈方面談音樂學科的備課策略[J].新課程評論,2017(10):89-96.
劉歡琦.“以學生為本”理念在中學音樂課程備課中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7(04):52.
何蕓書.新課程下高中音樂教師集體備課現(xiàn)狀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馬如堯(1991.3-),男,甘肅張掖人,
任教于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曾獲西固區(qū)教學音樂教師基本功大賽綜合類一等獎,蘭州市藝術節(jié)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蘭州市“教學新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