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河南省沁陽市文物部門2017年在進行文物調(diào)查時,于該市懷慶辦事處合作街一居民家中發(fā)現(xiàn)一塊清代《重修丁蘭祠序》碑。該碑為青石質(zhì)地,長94厘米,寬50厘米。碑文楷書,碑題1列,正文24列,滿列20字。捐款名單2列,計495字。
《重修丁蘭祠序》碑全文:夫丁蘭巷者,以漢孝子丁蘭名之也。巷有孝子,巷之光也。居是巷者,欽慕其孝,且欲借以端勵風化,感格人心,遂于巷之西偏公置地基一區(qū),立祠三楹,使巷之人日有觀感,群相勉其孝思焉,此誠前輩諸先生立祠之美意歟。乃立祠之所,地勢低洼,每值沁水泛漲,屢被其患,因歷久而祠宇傾頹焉。過其旁者,輒思轉(zhuǎn)移高阜之地,重為建立,以繼前人之志。因見近舊祠之西徐幼安公有地一區(qū),高阜平坦,實堪建祠。同巷之人,即欲以舊祠之地與徐幼安公之地互相易換,以成其事,及與相商,幼安公以為孝子祠基且系合巷公置之地,未肯允諾。曾于道光十年間,經(jīng)本巷喬育萬先生等在劉縣天案下呈明易換原委,蒙批允準存案,徐幼安公執(zhí)意未允,其事中止,未果建立。后于道光廿六年,值汪太守蒞任是郡,力查孝子遺跡,督飭吾鄉(xiāng)重修丁蘭祠宇,實與合巷之志有相投者,因而復興,徐幼安公婉商易換地基,乃蒙首肯,又在許縣天案下公具呈詞,蒙批存案,且蒙賜給告示一紙,更立易換文契一紙,以備日久之據(jù),合之人無不欣悅,遂擇日興修,同巷之人富者捐資,貧者輸力,幼安公慨捐三百金主成其美,遂爾祠宇立竣,計大殿三楹,拜殿三楹,齋房四楹,煥然一新,誠快舉也,斯祠既成,則孝子之遺跡不泯,即后之人見此祠而興孝焉,此巷不誠為仁里哉,是為序。所修丁蘭祠工料眾人捐輸銀錢開列于后:懷慶府正堂汪捐銀三十兩(“捐銀三十兩”處有印章一枚,內(nèi)容為“懷慶府印”),署河內(nèi)縣正堂許捐銀二十兩(“捐銀二十兩”處有印章一枚,內(nèi)容為“河內(nèi)縣印”)。
碑文記述了道光二十六年,懷慶知府汪喜孫倡議重修丁蘭祠的有關(guān)情況。丁蘭祠原在丁蘭巷西側(cè),因瀕臨沁河,地勢低洼,每逢沁河漲水,屢遭水淹,因年久祠宇傾頹。巷人欲將祠宇遷至西邊的高阜之地,便與其地之主徐幼安協(xié)商,以舊祠之地與徐之地互換,徐幼安未肯允許。道光十年,本巷紳士喬育萬等向縣署呈稟,知縣劉某允準存案,但徐幼安執(zhí)意不允。道光二十五年,汪喜孫接任懷慶知府。道光二十六年閏五月,沁河暴漲,丁蘭祠搖搖欲墜,汪知府下令督促重修丁蘭祠。徐幼安在知府的開導勸說下,同意換地,雙方簽訂了換地文契,縣署存案,至此換地成功。為盡快完成丁蘭祠的遷建,汪知府帶頭捐銀三十兩,徐幼安也慷慨捐銀三百兩。同巷之人,富者捐資,窮者出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祠很快告竣。新建的丁蘭祠為大殿三楹、拜殿三楹、齋房四楹,宏偉壯觀??上У氖?,1938年日軍侵占沁陽后,將丁蘭祠毀壞,使人感懷的孝子祠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僅留此碑。
碑文中的汪太守,名汪喜孫(1786年8月9日—1847年9月11日),字孟慈,號荀叔。避諱,曾更名為汪喜荀。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納資為內(nèi)閣中書、會典館總校錄、武英殿復校。道光元年(1821年),任戶部山東司行走,河南司貴州司主稿,由湖廣員外郎出為河南懷慶府知府,《河南懷慶府知府汪公墓表》中記載:“欽加道銜二十五年補懷慶府知府……”《李文清公遺書》中的“懷慶府知府汪公德政記”說:“及其守吾懷也僅三載,其誠民愛士,釐奸剔弊有古循吏風?!钡拦舛吣辏?847年),汪喜孫因勞瘁卒于懷慶知府任上,年六十二。他博覽群書,對文學、音訓多所研究,有《大戴禮記補》《且住庵詩文稿》等。父汪中,藏書知名,博貫經(jīng)史,于浙江文瀾閣?!端膸烊珪?。
《初學記》中記載,河內(nèi)丁蘭者,河內(nèi)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yǎng),乃刻木為人,仿佛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鄰人張叔妻,從蘭妻借??刺m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悅,不以借之。叔醉疾來,酣罵木人,杖擊其頭。蘭還,見木人色不懌,乃問其妻,具以告之,即奮劍殺張叔。吏捕蘭,蘭辭木人去。木人見之,為之垂淚??たh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圖其形象于云臺也。
木像竟能出血、流淚,有感情,其中的虛幻成分自不待言。但傳統(tǒng)孝道認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薄翱棠臼掠H”正是通過奇異的故事,用來說明這種孝心的超現(xiàn)實作用。這些故事雖然不符合事實邏輯,但是符合《孝經(jīng)》的感應說,也合乎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理路。正因為孝子深情,木像才能感應。不僅成為血肉之軀,而且有細膩之情感,因此木像既會流血,也會流淚。
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初步形成,并在民間廣泛傳播,宋、金、遼、元時期,其墓葬出土的文物涉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但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原地區(qū)最多,它是作為墓葬裝飾的重要題材而出現(xiàn)的,而且多與戲劇雜劇雕磚俑同時出土,形成了這一時期獨特的文物出土配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在焦作地區(qū)有許多這樣的墓葬,焦作市博物館現(xiàn)收藏有一套北宋二十四孝圖石刻、一套北宋二十四孝圖雕磚、一套明代二十四孝圖雕磚,孝子人物、雕刻藝術(shù)各不相同,顯示了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的不同流傳版本。北宋二十四孝石刻圖,1999年8月出土于焦作市中站區(qū)龍洞鄉(xiāng)麻地溝村東的石室墓中,這組石刻共由6塊組成,每塊石刻大小不一,所刻行孝故事圖數(shù)量不一。 其中第四塊石刻長117厘米,寬55厘米,刻了5幅故事圖:泣父投江、田真哭荊、丁蘭刻木、行傭孝母、扼虎救父。丁蘭刻木圖:上方有一長方形桌,桌上有杯盞等物品,桌后有一婦女雕像,桌前二人做拱拜狀。圖解:丁蘭,東漢時期河內(nèi)人。自幼喪母,常常思念其養(yǎng)育之恩,于是就用木頭雕刻出母親塑像,一日三餐先敬母后再食,出行必告,終年不怠,其妻也效仿之。
明代二十四孝圖雕磚,20世紀80年代出土于焦作大學明代墓,一共22塊青磚,這套雕磚尺寸不一,最長的31厘米,最短的11.5厘米,寬在15—15.5厘米之間,厚5厘米。畫面上沒有文字題榜。其中丁蘭刻木青磚長15.5厘米,寬13厘米。畫面帷幕之下,一位老婦人呈端坐狀,兩側(cè)各有一人躬身侍立。
沁陽是丁蘭的故里。西漢《孝子傳》、晉《搜神記》、北宋《太平御覽》均載:“丁蘭,河內(nèi)野王人?!睍x《逸人傳》、唐《初學記》記載:“丁蘭者,河內(nèi)人也?!泵髑鍟r期的《懷慶府志》《河內(nèi)縣治》也均有漢孝子丁蘭為“河內(nèi)人”的記載?!翱棠臼掠H”各類書籍均有相關(guān)不同的記載。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沁陽文物》記載,沁陽市懷慶街道水北關(guān)村西北有丁蘭巷,相傳為漢孝子丁蘭故里,丁蘭巷西頭舊有丁蘭祠,原祠建造時間、規(guī)模不詳?!抖√m祠》中記載“丁蘭,河內(nèi)野王人也”,其地在今河南沁陽市。公元596年,隋朝將野王縣改為河內(nèi)縣,1913年改為沁陽縣。漢孝子丁蘭故里碑,位于沁陽市懷慶街道水北關(guān)村湯帝廟內(nèi)。1937年《沁陽縣志》載:“孝子丁蘭墓,在水北關(guān)村,碑石猶存?!睗h孝子丁蘭故里碑,原在水北關(guān)村丁蘭巷西頭的丁蘭祠前,祠廢后,僅存此碑。2003年,文物部門將其移至湯帝廟內(nèi)保護。該碑為青石質(zhì)地,圓首。高2.2米,寬0.75米,厚0.22米。碑身陽面陰刻正書“漢孝子丁蘭故里”7個大字,其右刻文5行,足行36字,文曰:“丁蘭少喪母,刻木為像,事之定省不怠。鄰人張叔妻從蘭妻稱貸,蘭□告□□,像□不悅,不以借之,叔醉罵木像,以杖柣其首。蘭遠見木像色不懌,□問故,妻具以告蘭,即木擊張叔。吏捕蘭,蘭辭木像去,木像為垂涕,郡縣以聞,詔□其像。”左側(cè)落款為“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季春榖旦 河北鎮(zhèn)方城王普勒石”。
丁蘭,清道光五年《河內(nèi)縣志·孝義傳》、北宋《太平御覽》、晉《逸人傳》等書均有記載。而《重修丁蘭祠序》碑,是繼沁陽清乾隆《漢孝子丁蘭故里》碑之后的又一新發(fā)現(xiàn),該碑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和證實沁陽漢孝子丁蘭故里以及傳承和弘揚孝親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丁蘭祠的變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