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健
(貴港市達開高級中學,廣西 貴港 537104)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的物理理論知識,還要通過課堂教學的引導,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將“對分課堂”的教學形式應用于物理教學中,利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既可以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能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討論教學對形式,促進學生思辨能力進步,利用小組教學對形式,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習對興趣,將特長和物理學習相結合,打造一個趣味性的課堂,引起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利用實踐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用“對分課堂”的形式,教師要將一半的課堂歸還給學生,同時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也不可缺少。因此,教師可以將討論教學的方式使用在物理教學中,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教授對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新的問題,并且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引發(fā)學生自主對物理知識進行討論,通過學生對課堂的主動性參與從而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對內化吸收,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對提升[1]。
比如,高中物理《參考系、時間、質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參考系的作用,能夠理解質點的相關概念,清楚時間和時刻之間的區(qū)別。教師在“對分課堂”模式下,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在本節(jié)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討論的形式應用于課堂上。首先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坐車時車內人視角所看到的物體狀態(tài),和車外行人的視角所看到的汽車狀態(tài)進行對比,引導學生一起討論,自己在坐車時看到什么,此時學生可以說出坐在車上,車外物體在移動,自己站在馬路上看路上的汽車,發(fā)現(xiàn)汽車在移動,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針對同一個實物,會產生不一樣的觀察效果?引發(fā)學生討論,此時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引起觀察角度不一致,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提出參考系的概念,再次讓學生將參考系和剛才的情景進行對比尋找原因,教師進一步借助學生之前的討論進入下一個知識點講解,小明上午七點半從家出發(fā),坐車用半個小時,到達學校,讓學生討論這一句話中出現(xiàn)的兩個和時間相關的內容,有什么區(qū)別,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闡述原因,其他學生可以針對其內容進行補充或者調整,結合學生對討論,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研究時間和時刻的區(qū)別。同時引出質點這一物理概念,讓學生用質點來描述身邊的某一種運動現(xiàn)象。本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利用來討論教學的形式,將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討論相結合,在討論過程中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同時在討論時促進學生和他人思想的進一步交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思維[2]。
高中階段,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在班級內部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社交環(huán)境,因此教師在將“對分課堂”教師模式應用于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學生的社交范圍,將志趣相投但又性格互補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在課堂講解的基礎上,利用小組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習對興趣,促進物理學習效果不斷提升。
比如,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合力的相關概念,能夠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本節(jié)課在“對分課堂”模式引導之下,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知識教授。在教學中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基礎物理知識測評,根據(jù)學生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同時,教師通過和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了解學生對于小組成員的相關意向,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社交圈子,通過和學生的溝通掌握學生的小組偏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生活中的性格特點,在利用不同形式了解學生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教師以學習上互相幫助,性格上互補,日常交往上相處融洽作為分組依據(jù),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在教學時,教師在班級內部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一場小型拔河比賽,在比賽過程中記錄學生的輸贏情況,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對不同輸贏情況下進行分析,哪邊力氣大哪邊力氣小,為什么兩邊明明都用力了有時候繩子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由此引出合力的概念,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合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部繪制一個拔河比賽的受力分析圖,結合拔河比賽的不同情況進行受力分析,讓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同一條直線上的合力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在小組內部根據(jù)所繪制的受力圖進行總結,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分發(fā)彈簧測力計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從而進一步驗證學生的猜想。本節(jié)課進行教學時,教師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見,同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進行分組,在小組教學下,將教師的教學引導和學生的交流探索相結合,促進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物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階段,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學習特點,同時也擁有個人的特長,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指導之下,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時,可以將學生的特長和物理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自主選擇個人感興趣的物理探究,從而促進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物理學習的效果,同時,將學生所擅長的特長應用于課堂上,可以減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主動性。
比如,高中物理《電流、電壓、電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驗引導學生了解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將學生的特長和教學相融合,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能力促進物理學習。教師在課前提前準備好相關實驗器材,教學時可以先對學生講解實驗的具體流程,接下來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如果要針對電流、電壓、電阻進行實驗探究時需要做哪些事情,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前期的講解將實驗步驟進行分解,比如:制作詳細的實驗步驟、制作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進行操作實驗、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實驗原理的總結等,在不同的步驟中需要學生發(fā)揮不一樣的優(yōu)勢,教師再將實驗任務分解進行分解,征求學生的意愿,學生會自主地根據(jù)個人愛好進行任務選擇,接下來根據(jù)學生的選擇,將不同任務類型和性格特點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步驟各自完成個人所負責的部分,同時對最終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得出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個學生都將自己的優(yōu)勢應用于探索過程中,利用自己的特長解決實驗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可以進一步保證實驗效果,因此當學生結合實驗報告進行總結時每個學生都會充滿自信,愿意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本節(jié)課教學時,教師在任務布置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特長所在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任務,通過解決自己所擅長的問題,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主動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3]。
在高中階段,學生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在物理教學中,有一部分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單純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到位,因此,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可以將實操教學的形式應用物理課堂中。在教學時,對物理知識和實驗原理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實操來驗證所學內容,同時通過具體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總結物理實驗的成果,對于失敗的情況進行思考,尋找其問題所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4]。
比如,高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摩擦力相關知識,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摩擦力理解,教師將“對分課堂”模式引用在物理教學中,將教師講解和學生實踐相結合,利用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通過實際現(xiàn)象來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積極性。教師先結合摩擦力相關概念為學生講解摩擦力的定義,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摩擦力,并且結合摩擦力概念解釋生活中的某一現(xiàn)象,比如:水杯在手上不會掉在地上,因為有摩擦力存在,接下來教師結合具體實例對學生講解摩擦力的分類和摩擦力大小以及方向等相關知識。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類型摩擦力有什么關系,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解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將其應用在實驗中,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可以促使學生清楚實驗的目的,從而結合物理知識進行實驗設計,使實驗成功率更高,同時,通過實驗的驗證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對理解。在學生實驗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摩擦力,并且借助摩擦力的特點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將物理和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促進學生理解。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使用實踐的形式促進學生物理學習,教師在知識講解基礎上,發(fā)揮學生自主意識,讓學生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物理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將物理和生活相聯(lián)系,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階段,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對學生物理知識對傳授,還要考慮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對掌握,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思考,可以將“對分課堂”對教學形式應用課堂中。在教師教學的基礎上,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討論式教學和小組教學,以及特長教學和實操教學的形式應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探究,從而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對理解吸收,學生物理綜合素養(yǎng)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