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領娣
19世紀時, 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1812—1880)曾寫道:“希望英國的茶葉關稅能夠下降一些,這樣,全體英國人就能喝得起這種美味健康的飲料?!保?](P364)在福瓊生活的時代, 英國的茶葉關稅已經(jīng)比17、18世紀時下降了許多。 那么,17—19世紀英國茶稅經(jīng)歷了哪些演變? 茶稅與茶在英國的大眾化有何聯(lián)系?英國人做了哪些茶稅改革,才最終使漂洋過海而來的茶走入英國的千家萬戶,在19世紀時成為英國的全國性飲品(national drink)?[2](P221)國內外學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還較為有限,本文擬就此展開論述。
17世紀50年代英國開始進口茶,最初主要從荷蘭商人處購買。茶經(jīng)中國平底帆船運送出口至巴達維亞①,荷蘭東印度公司購買后復出口至荷蘭[3](P386)。荷蘭將中國茶售賣給歐洲國家。1669年,英國政府下令禁止從荷蘭進貨。此后,英國船只或在印度尼西亞從中國商船購茶,或從葡萄牙進貨,直到17世紀末中英之間仍未開展真正的茶葉貿(mào)易[4](P009-012)。該時期英國的茶葉進口量較為有限,茶葉主要在倫敦售賣,價格高達每磅2到3英鎊,后來價格有所下降。例如,1669年從中國進口茶葉222磅;1671年進口264磅,售價為每磅0.8英鎊;1673年進口44磅, 售價為每磅1.19英鎊;1679年進口340磅[3](P538)。成立于1600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初從事辣椒和香料貿(mào)易,后來發(fā)現(xiàn)中國茶在英國有巨大的市場,于是想方設法與中國建立貿(mào)易往來, 并逐漸壟斷茶葉進口。1690年, 該公司進口茶葉3.839萬磅, 但從1692年至1697年沒有進口,1699年進口1.3082萬磅,茶葉成本價為每磅2先令4便士,而售價卻高達每磅14先令8便士。1701—1706年, 茶葉進口較為連續(xù),后又有短暫中斷。從1713年起,該公司進入廣州港的權利部分獲得確定。1717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廣州建立起定期的直接貿(mào)易往來,茶葉進口量加速增長, 據(jù)統(tǒng)計,1713—1720年累計進口茶葉214.6 萬磅,1721—1730 年進口887.9862 萬磅,1731—1740年進口1166.3998萬磅[3](P387-388)。
茶葉進口之初,英國政府對干茶葉征收關稅(tariff),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改為向咖啡館和酒館出售的茶湯征收消費稅(excise)②,稅率為每加侖8便士。 由于征收消費稅成本高且不方便,1689年時消費稅被取消,代之以關稅(duty),即在海關按每磅5先令對進口茶葉征稅。 由于稅率太高,1692年時調低至每磅1先令,1695年時又調整至每磅2先令[5](P241-242)。此次調高茶稅主要用于1690年以來與愛爾蘭之間的戰(zhàn)爭[4](P009-012)。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01—1714)期間,因戰(zhàn)爭支出所需,英國兩次上調茶葉進口關稅,1704年、1711年先后調高至每磅3先令、每磅5先令[5](P242)。
在茶傳入英國的最初半個多世紀中,茶稅居高不下,茶葉價格昂貴,這一時期,咖啡的傳播速度更快。 英國最早的飲茶群體主要是王公貴族,凱瑟琳王后 (Catherine of Braganza)、 安妮女王(Queen Anne) 等貴族引領飲茶風尚, 詩人埃德蒙·沃勒(Edmund Waller)、蒲柏(Alexander Pope)等創(chuàng)作詩文,或詠茶或描寫飲茶場景,這些都推動了茶向更廣泛的群體普及。與咖啡相比,茶的沖泡更為便利,加之廣告宣傳、東印度公司向人們推銷等因素, 英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量日益擴大。茶來自遙遠的中國,其獨特口味和熱飲方式豐富了英國飲食。西印度群島甘蔗種植園提供了充足的糖,英國人將糖加入茶中進行調飲,茶的清新口味變得香甜, 提高了茶的受歡迎程度。熱茶擁有良好的殺菌功效,能夠減少某些疾病的發(fā)生,改善了英國人的健康狀況,在公共衛(wèi)生設施極為匱乏的時代, 飲茶習慣給英國人帶來了美味、營養(yǎng)和健康[6](P216-219)。至18世紀上半期,美味、健康的茶后來居上,迅速擴展,不再是少數(shù)人享用的奢侈品,而成為英國中產(chǎn)階層的生活必需品[6](P92-97)。與此同時,茶匙(teaspoon,1686)、茶桌(tea table,1688)、茶杯(tea cup,1700)等源自中國的茶相關詞匯開始進入英語世界,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舶來語[7](P6)。英國進口茶首先以綠茶為主, 后逐漸以紅茶為主。1721—1730年, 在東印度公司進口的所有茶葉品種里,松蘿茶占比最高,為52%,武夷茶次之,為37.8%;1731—1740年,武夷茶升至45%左右,工夫茶為6.9%,松蘿茶則降至30.9%[3](P397)。
18世紀上半期, 茶葉合法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茶葉進口和拍賣兩個環(huán)節(jié),茶稅征管漸趨正規(guī)化。1690年, 中國茶在東印度公司從亞洲進口的商品中占比1%,1717年占7%,接下來的幾十年中, 有時占比達18%—19%,有時低至2%。從1747年起,茶變得越來越重要,占比20%;1760年時不低于40%[3](P97)?!安琛背蔀榕c東印度公司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商品。1711年, 英國政府將倉儲制度初步引入茶葉管理, 并規(guī)定,如果進口商選擇繳納關稅, 則無需將茶葉存入倉庫。1723年,為打擊茶葉走私,英國第一任首相沃波爾(Robert Walpole)強制執(zhí)行倉儲制度,并將茶稅分為關稅和消費稅兩部分,這在后世得以長期延續(xù)。茶稅征繳規(guī)定如下:茶葉通過英國海關后,進口商應立即繳納茶葉總價值的14%作為關稅,并將茶葉存入位于倫敦的倉庫;當經(jīng)銷商從倉庫中取出茶葉在國內售賣時, 則需繳納消費稅,稅率為每磅4先令[5](P243)。這相當于將一部分原來由東印度公司支付的關稅轉移至消費稅上,改由東印度公司的買家支付[3](P394)。為便于向茶葉經(jīng)銷商征收消費稅,茶葉倉庫由消費稅委員會的官員監(jiān)管,當經(jīng)銷商從東印度公司經(jīng)拍賣購得茶葉后,則根據(jù)茶葉凈重向消費稅收稅員繳稅,然后再從倉庫中取貨。委員會建有存貨簿,詳細記錄倉庫中的茶葉庫存并經(jīng)常更新[2](P164-165)。茶葉銷售商通過陸路或水路轉運的茶葉超過6磅時,必須持有消費稅許可證; 他們還必須對大于6磅和小于6磅的茶葉銷售分別進行記錄;消費稅官員有權力對茶商的庫存進行檢查和調查[5](P243)。茶葉倉儲制度和消費稅管理制度促進了茶葉合法貿(mào)易, 增加了財政收入,如1724—1730年,茶葉帶來的財政收入增加了12萬英鎊。1733年,英國海關向財政部提供的報告顯示,18世紀20年代的茶葉走私已經(jīng)相當嚴重, 沿海地區(qū)的海關官員及消費稅官員人手不足,他們在依法沒收、押運走私茶時經(jīng)常遭遇走私分子的毆打、襲擊,因而受傷甚至被謀殺[2](P169)。1723年,茶稅改革雖然抑制了茶葉走私,但并未將其杜絕。
18世紀,尤其是1720—1790年間,茶葉走私在英國異常猖獗,在某些沿海地區(qū)走私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嚴重影響了英國的稅收收入。與釀造啤酒的必需品麥芽相比,對茶征稅更困難,因為茶葉很容易被走私。茶分量輕、體積小,便于運輸,且售價高,利潤豐厚,這些特點吸引了大量走私者[6](P98)。18世紀上半期,“每年約有300萬磅茶葉被走私到英國, 這個數(shù)字是茶葉合法銷售量的3倍”[8](P65)。在茶葉、煙草、白蘭地、杜松子酒等主要走私商品中, 茶葉的走私量占比逐漸升高[9](P408)。茶葉走私嚴重危害了商界合法的茶葉貿(mào)易,造成合法茶商的市場份額大幅縮減, 英國政府財政受到殃及。為解決上述問題,英國政府多次進行茶稅改革,18世紀主要有三次茶稅下調:1745年、1767年和1784年, 這些茶稅改革都帶來了茶葉價格的降低[9](P403)。
1745年,英國議會實施改革,降低茶稅[8](P72)。如前所述,當時的茶稅包括兩部分:一是關稅,是根據(jù)茶葉銷售價值評估的從價稅,由茶葉進口商東印度公司支付;二是消費稅,由經(jīng)銷商從倉庫取茶時支付。稅改之前,消費稅是每磅茶4先令,改革后降為每磅茶1先令, 外加茶葉競拍價的25%從價稅。倫敦的主要經(jīng)銷商對此改革非常滿意,他們的茶葉銷售量大為增加。東印度公司的銷量也呈現(xiàn)上升趨勢,1744—1747年, 茶葉年平均銷量為245萬磅,1764—1766年, 漲至558萬磅[10](P51-53)。早在1733年時,倫敦茶葉經(jīng)銷商組成的委員會就曾向議會提交一份請愿書,希望按從價原則征收茶稅,1745年終于成為現(xiàn)實[2](P172-173)。茶葉消費稅雖然有所降低, 但不久之后關稅卻升高,1747年茶葉關稅提高至18.93%,1759年升至23.93%。至18世紀50年代,茶葉關稅和消費稅超過茶葉凈成本的100%[3](P394)。1745年改革后,合法茶銷量大增, 但是茶葉價格仍然高于走私茶,差價約為每磅1先令多。 英國茶的價格甚至高于荷蘭、瑞典的茶價。毫無疑問,茶稅太高是茶葉走私的根本原因[2](P168-172)。
英法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期間,歐洲大陸的貿(mào)易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數(shù)量急劇減少,這意味著英國走私者失去了走私茶葉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戰(zhàn)爭結束,歐陸與中國的茶葉貿(mào)易快速恢復,英國走私者重操舊業(yè)。1767年時,英國進口茶葉需要繳納的稅收和稅率分別是:關稅稅率為茶葉總價的24%; 消費稅為每磅1先令和總價每100英鎊繳納25英鎊兩部分。 關稅和消費稅共計占到茶葉總價的50%左右[11](P266-267)。為了打擊走私、保護合法茶商的利益,1767年,英國議會同意降低茶稅,并約定,如果東印度公司補償降低茶稅帶來的政府財政損失,那么接下來的5年里,政府將免征針對所有紅茶和松蘿茶的每磅1先令的消費稅[10](P53-55)。
英國茶稅政策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東印度公司在位于倫敦的倉庫進行茶葉拍賣, 通常一年拍賣4次, 茶葉銷售商購得茶葉,繳納消費稅后,出口至北美銷售。1767年,為了增加英政府的財政收入, 財政大臣唐森德(Charles Townshend)提出,對北美殖民地進口的茶、紙、玻璃、鉛、顏料等商品征稅;當時英國奉行重商主義,所以北美殖民地只能從英國進口這些商品。1767年6月至1768年3月, 英國議會通過五個與北美殖民地征稅和管理相關的法案,統(tǒng)稱為《唐森德稅法》。此時英國本土和殖民地的茶葉貿(mào)易由東印度公司壟斷,該法案規(guī)定,北美殖民地進口的東印度公司茶葉須繳納每磅3便士的關稅。除此之外,公司出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葉在5年內不再繳納每英鎊1先令的消費稅,如此一來,東印度公司在北美銷售的茶葉價格比英國本土的價格大約便宜25%[11](P266-267)。 英國殖民地的稅收通常由位于倫敦的稅務司收繳,然后上繳英國國庫, 由議會負責支出, 用于殖民地的防衛(wèi)。不過,《唐森德稅法》收繳的稅收則不同:要首先用于派駐殖民地政府的官員薪俸等支用, 若有剩余,再用于殖民地防衛(wèi)。而且,其支用無需經(jīng)過議會,只要國王簽名手冊(the Royal Sign Manual)授權即可[12](P232-233)。議會自13世紀產(chǎn)生以來,逐漸執(zhí)掌英國的稅權,從稅收的征繳、管理到支出,議會均起到主導性作用。而上述稅收的支出無需向議會報告,這在英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因北美殖民地人民強烈反對英政府對上述商品征稅,1770年,除了茶稅,《唐森德稅法》中的其他幾項稅收被廢除。時任英國首相的格拉夫頓(Duke of Grafton)曾主張廢除包括茶稅在內的所有幾項稅收,但內閣投票時,他的主張以4:5落選,最終茶稅被保留下來,這也間接導致了格拉夫頓辭去首相職位。新任首相諾斯勛爵(Lord North)以守衛(wèi)殖民地為名,堅持保留和征收茶稅,實際上,他和同伙卻將稅金用于其他用途[12](P242-243)。
1767年稅改后,東印度公司的茶葉銷售并未達到預定目標,可以說,改革失敗了。倫敦批發(fā)商對茶葉銷售缺乏信心, 茶葉年銷量也大幅下降:1769年銷量為940萬磅;1771年時降至670萬磅,在接下來的13年間,幾乎沒超過這個數(shù)字。在約定的5年里,即1767—1772年,東印度公司所得收入無法補償英國政府的財政損失,而且茶葉庫存大量積壓[10](P55),滯銷的茶葉達到1700萬磅[4](P083),東印度公司陷入經(jīng)營困境。
為保護東印度公司免于破產(chǎn), 同時也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經(jīng)濟控制,1773年5月, 英國議會通過《茶葉法》(Tea Act)。法律規(guī)定,該公司繳納的茶葉進口關稅享受退稅,之后無需在倫敦進行拍賣,可直接向北美銷售。這極大地降低了茶葉價格,提高了東印度公司茶葉在北美的競爭力[11](P269)。與此同時,《唐森德稅法》的規(guī)定依然有效,即北美殖民地進口的茶葉繳納每磅3便士的關稅。對東印度公司而言,即使繳納每磅3便士的關稅,該公司售賣的茶葉價格依然低于走私茶的價格?!恫枞~法》生效后, 北美殖民地人民可以喝到比走私茶還便宜的東印度公司的茶,但是他們拒絕購買,因為茶及茶葉價格已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他們真正的共識在于茶稅:他們反對每磅3便士的茶稅,將茶稅視為宗主國殖民統(tǒng)治的象征, 主張英國議會無權向北美殖民地征稅。 很快, 反對意見化為行動。1773年秋, 三艘滿載茶葉的東印度公司貨船抵達波士頓港,卸貨時需要繳稅。波士頓人民拒絕繳納茶稅,愛國者代表向總督請愿將茶葉運回英國,遭到拒絕。1773年12月,愛國人士為反對《茶葉法》,將幾百箱茶葉(96000多磅)倒入波士頓港,即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北美殖民地人民抗稅抗茶的斗爭引燃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13](P299-309)。
18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英國本土,高茶稅、茶銷量下滑、 茶葉走私等問題依然存在,18世紀70年代,茶稅達到110%,茶與白蘭地、杜松子酒、煙草、鹽等成為被課重稅的生活品,同時也是走私最為嚴重的商品[8](P65)。茶葉走私船數(shù)量遠遠超過英國海關在全國范圍內的船只數(shù)量,走私船體積比此前更大,且配備武裝[2](P174)。時任英國首相的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非常關心茶葉貿(mào)易,決心大幅削減茶稅以解決茶葉走私問題。1784年, 為了應對因美國獨立戰(zhàn)爭及走私造成的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問題,同時幫助東印度公司擺脫經(jīng)濟困境, 皮特進行了稅改。1784年8月,議會通過 《折抵法案》(the Commutation Act),同年9月,法案生效,茶稅由119%驟降至12.5%。根據(jù)1785年的法律規(guī)定,茶葉進口關稅為5%,消費稅為7.5%[2](P175-176)?!墩鄣址ò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法案通過后11年內,茶葉價格大幅下降,消費量增長,1784年茶葉總消費量為494.8983萬磅,1788年是1321.8665萬磅,消費量增加了兩倍多[5](P246),茶葉的人均消費量也由0.7磅增至2.1磅。降低茶稅有效打擊了茶葉走私,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1775—1783),英國每年的非法茶葉銷售量約為400萬至600萬磅之間,1784年之后,茶葉價格下降、售茶盈利減少,走私量隨之大幅減少,進入19世紀后,茶葉走私依然存在,但是再也沒有像18世紀那樣嚴重[9](P402-409)。而且,由于失去了英國這個銷售市場,英國走私茶的最主要來源——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家,與中國的茶貿(mào)易也大幅減少,甚至慢慢終止,美國商人日漸成為英國購茶的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2](P176-177)。
那時,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從英國出發(fā)至廣州進口茶葉,往返大約需要2年時間,《折抵法案》通過后茶葉需求量劇增,為保證茶葉供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派出更多貨船從中國進口茶葉。1787—1788年,廣州出口至英國的茶葉為3650萬磅,比1773—1783年間的年平均出口量至少多了1600萬磅。從1783—1799年間,廣州出口的茶葉大部分都賣給了英國人[14](P235-237)。另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就近從歐陸購茶,1785年從荷蘭的凡特公司(Voute)購入136萬磅,1786年,再次購得719萬磅。此外,茶稅降低造成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減少60萬—90萬英鎊,為彌補財政損失,議會提高了窗戶稅,即將茶稅折抵到窗戶稅上[15](P448-465)。小威廉·皮特安慰民眾不用擔心窗戶稅問題,因為茶稅降低可以幫助英國家庭每年省下一筆錢,這筆錢足以繳納窗戶稅[2](P180-181)。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后英國暢銷茶的種類也發(fā)生了變化。1784年之前, 最暢銷的三種紅茶由劣到優(yōu)依次是武夷茶、工夫茶和小種,綠茶是松蘿茶和熙春茶。1774—1783年間, 在東印度公司所售出的茶葉中, 武夷茶和松蘿茶共占82.5%,至1793年時,質量更優(yōu)的工夫茶、小種紅茶和熙春茶在總銷量中共計占到一大半[14](P238)。
英國為什么不更早采用超低稅率來解決茶葉走私問題呢? 事實上,1745年成立的走私委員會曾召集證人,試圖查明走私的范圍、原因及預防措施,但是為了保住茶葉高稅收帶來的財政收入,英國議會選擇了采用更嚴厲的處罰措施打擊走私[8](P71)。東印度公司也曾積極行動,于1733年、1743年等向英國政府提議降低茶稅, 打擊走私,但都未獲重視[3](P394)。該公司和政府之間關系良好,1744年,東印度公司在320萬英鎊政府貸款的基礎上, 按3%利息又貸給英國政府100萬英鎊,算作對英國“戰(zhàn)爭財政”(主要是1740年開始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的支出)的貢獻,也借此希望議會能夠降低茶稅,結果以失敗告終,但公司的特許狀得以從1769年延長至1780年[3](P450)。降低茶稅的決定權在英國議會手中,議會也深知高茶稅是茶葉走私猖獗的根本原因,但是為了保住高茶稅帶來的稅收收入,面對東印度公司的多次減稅提議,議會遲遲不肯做出決定。小威廉·皮特執(zhí)政后,找到了一個兩全之策:將茶稅降低到足夠低的水平,讓茶葉走私無利可圖;同時通過折抵方式,用高窗戶稅彌補低茶稅帶來的財政損失。
《折抵法案》實施后,茶稅保持在較低水平,但是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的爆發(fā),英國政府的戰(zhàn)爭支出增多,于是被迫放棄茶葉低稅原則, 多次提高茶稅,1795年, 茶稅提高至20%;1797年,提高至30%,茶葉價格漲至每磅2先令6便士或更高;1801年,調高至50%[5](P246-247)。
進入19世紀,英國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個人所得稅及其他稅收帶來較為充裕的財政收入;1833年貿(mào)易自由化之后,東印度公司喪失了茶葉壟斷經(jīng)營權,更多英國商人加入茶葉自由貿(mào)易;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快速帆船的制造,英國從中國進口茶葉的時間縮短,并且船載量大大增加[6](P225)。 通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王朝開放更多通商口岸, 英國進口中國茶葉的規(guī)模急劇擴大。在上述背景下,19世紀中期, 英國議會進一步降低茶稅,此次改革最終將茶葉推廣至大眾。
19世紀上半期, 英國茶稅雖然仍有波動,但茶葉價格已經(jīng)比較低廉, 茶葉消費量持續(xù)上漲。1833—1837年, 英國每年的茶葉消費量分別是3100多萬磅、 接近3500萬磅、3600萬磅、4900萬磅、3000萬磅。 這5年的茶稅年平均收入約為380萬英鎊,1842年增加至400萬英鎊[5](P248)。伴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茶傳播至更為廣大的工人階層。當時,工人階層一般要將食品預算的10%用于購買茶葉和糖,茶成為他們飲食結構的核心組成之一。麥克法蘭認為:“甘甜、滾熱、放松、提神,‘一杯香茶’成為作為工業(yè)化核心的勞工的最重要引擎,其重要性或許可以和蒸汽對于機器的重要性相提并論?!保?](P222-223)19世紀中期,英國實施減稅政策,將茶稅從1854年的每磅2先令2.5便士降到1先令10便士,1855年,降低到1先令6便士,1856年,降至1先令3便士,最后降至1先令。1857—1863年, 茶稅維持在1先令5便士。1865年,進一步將茶稅降低至6便士,即1865年的茶稅已低至不足1854年的1/4[5](P248-250)。茶稅降低,茶的價格也隨之下降,從1840年至1881年,零售商購買紅茶的價格降至每磅1先令左右[2](P223)。這極大地促進了茶葉消費量的增長,1862—1863年, 英國家庭消費茶葉7750萬磅, 而到了1879年,這個數(shù)字增長到1.6億磅[5](P249-250)。19世紀80年代中期,增加至1.82億磅[2](P223)。20年間,茶葉消費量翻了一番還多。 茶走上英國社會各階層的餐桌,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性飲品[6](P230)。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時期, 英國茶文化也經(jīng)歷了重要創(chuàng)新,極具儀式感的英式下午茶形成,并逐漸發(fā)展為英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16](P209-210)。
茶稅降低對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茶稅大幅降低之初,茶稅收入也隨之大幅下降,但是隨著茶葉消費量的猛增,茶稅收入減少的情況獲得了一定彌補。例如1862—1863年,茶稅收入為549.7萬英鎊,1867年銳減至277萬英鎊,1882—1883年回升至423萬英鎊[5](P249-250)。
值得一提的是,英屬殖民地產(chǎn)茶、制茶的成功保障了英國本土的茶葉供給, 從19世紀下半期開始, 低茶稅逐漸成為常態(tài)。 從19世紀二三十年代起,英國人開始在印度等地投資種茶,經(jīng)過多年試種和經(jīng)營,茶產(chǎn)量逐漸上升。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茶葉捻揉機、熱風干燥機、茶葉解塊機、茶葉分揀機、 茶葉打包機等制茶機器在印度茶園推廣,印度茶的產(chǎn)量激增,生產(chǎn)成本極大地降低[6](P224-247)。1885年,印度產(chǎn)茶7150萬磅,1910年為2.636億磅。1880—1884年,英國年平均茶葉消費量為1.707億磅,1885—1890年間持續(xù)增加, 平均為1.832億磅。從1880年至1901年,印度向英國出口的茶葉數(shù)量呈現(xiàn)快速上升趨勢,1880—1881年出口額為4541.6萬磅,1900—1901年猛漲到1.66171億磅。印度茶在英國茶葉進口總量中占比大幅提高,從1866年的4%、1876年的17%、1886年的38%、1888年的47%,漲至1896年的56%;與此同時,錫蘭(今斯里蘭卡,下同) 茶在英國茶葉進口總量中的占比也呈現(xiàn)上漲趨勢,1886年僅為3%,1896年上升為34%。至19世紀末,印度茶、錫蘭茶成為英國進口茶葉量最大的兩個來源[17](P231-232)。
17—19世紀,英國茶稅一路波動起伏,最終從高點降至低點。在此過程中,茶緩慢傳播開來,從英國上層社會享用的奢侈品轉變?yōu)槿珖燥嬈?。英國議會掌握稅權,茶稅改革最終由議會決定,東印度公司、茶葉經(jīng)銷商、英國民眾等希望降低茶稅,尤其是東印度公司,曾多次提議減稅。對議會而言,保證茶稅收入最為重要,而如何同時保證高茶稅帶來的財政收入,又能有效打擊茶葉走私,是茶稅改革的難點。茶稅不僅是一項經(jīng)濟政策,還是敏感的政治問題,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堅持征收茶稅的政策, 引發(fā)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歷經(jīng)多年探索和多次茶稅改革之后,1784年英國終于找到了較好的解決方案,英國逐漸進入低茶稅時代。19世紀, 低茶稅及茶葉自由貿(mào)易使茶葉走私逐漸消失,19世紀中期茶稅繼續(xù)下調, 茶葉進口量和消費量持續(xù)增長。高茶稅、高茶價曾經(jīng)是阻礙英國人飲茶的壁壘; 當?shù)筒瓒悤r代來臨,茶實現(xiàn)大眾化,成為英國的全國性飲品。
注釋:
①Batavia,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②茶葉消費稅(excise)與內地稅(inland duty)相同,有的學者們使用前者,有的使用后者,本文統(tǒng)一使用消費稅。 參見Markman Ellis,Richard Coulton,Matthew Mauger.Empire of Tea[M].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15, p.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