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邦
在《西游記》中,菩提祖師向?qū)O悟空傳授長生之道時(shí),說了一段偈語,其中有數(shù)句云:“口訣記來多有益,摒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tái)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jié)。相盤結(jié),性命堅(jiān),卻能火中種金蓮?!保?](P10)祖師告誡悟空,要遵循口訣,依法修行,即可達(dá)至無上清涼境地,這個(gè)境地就像“火中種金蓮”一樣。雖然祖師教悟空的方法是金丹大道,但“火中種金蓮”的典故卻源自佛教。這里的“火”喻指人的欲望、煩惱,“金蓮”則象征人通過修為達(dá)到金剛不壞的大智慧境界。
《維摩詰經(jīng)》云:“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保?](P157)維摩詰居家修行,在俗行禪,就如“火中生蓮”一樣稀有,讓人贊嘆。因禪宗主張修行不離世間,故有此說。維摩詰由此也成為備受中國禪宗乃至文人士大夫推崇的人物。《永嘉證道歌》中說“在欲行禪知道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3](P69)亦是此意,而像白居易、蘇東坡等崇奉佛教的文人更有“浮榮水劃字,真諦火生蓮”[4](P673)“陸地生花安足怪, 而今更有火中蓮”[5](P596)的詠嘆。即便到了近代,馬一浮還有“靜排諸相觀空焰,閑鑿千山種白蓮”[6](P633)的詩句。
“火中生蓮”意象之所以為禪宗與文人所稱道,乃由于它以生動(dòng)的形象刻畫出了人生在世的艱難,以及奮發(fā)修行的精神。照佛教的看法,世人皆被五欲與八苦所困,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7](P132)。要脫離火宅,就需修行,而修行成道的過程就是“火中生蓮”的過程: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里生蓮”,以其真難得也。以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耽湎五欲,為煩惱火燒,日夜熾然,未曾一念回光,暫得清涼。直至如今,能于烈叢中,猛地回頭,頓思出路,豈非蓮花生于火內(nèi)也?[8](P53)
可見,“火中生蓮”是一個(gè)自我鍛造直至清涼的過程,也就是一個(gè)“去滓成器”“去心詬染”的過程。如果“三界如火宅”說明了“火”意象所代表的塵俗煩惱與痛苦,那佛教為什么要用“金蓮”來比喻修為的最高境界呢?
“金”取堅(jiān)固、不雜之意,即說人人皆具的佛性一旦通過修行達(dá)至,便如金子一樣不會(huì)被破壞或摻取雜物。同時(shí),冶金與修行在過程上極為相似,都是一個(gè)去粗取精、不斷精進(jìn)的過程,如《圓覺經(jīng)》云:“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回礦,經(jīng)無窮時(shí),金性不壞。不應(yīng)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說,亦復(fù)如是?!保?](P38-39)因?yàn)椤敖稹钡倪@種“既已成金,不重回礦”的特質(zhì),所以它常被用來比喻佛性、自性,乃至還被用到詩詞創(chuàng)作當(dāng)中,如司空?qǐng)D在《二十四詩品》中說“洗練”詩歌的過程就是“猶礦出金,猶鉛出銀”[10](P94)的過程。
“蓮”則是清凈、圣潔和吉祥的象征。佛教之所以用“蓮”來作為其圣物,根本上在于蓮的生命質(zhì)量與佛教的精神追求是同一的, 在佛教看來,蓮花具備十種善法:(1)離諸污染;(2)不與惡俱;(3)戒香充滿;(4)本體清凈;(5)面相熙怡;(6)柔軟不澀;(7)見者皆吉;(8)開敷具足;(9)成熟清凈;(10)生已有想[11](P59-60)。正是因此,它才成了佛學(xué)的最高智慧的象征。
無論是說明極樂世界的“蓮邦”、作為佛教寺院的“蓮剎”、佛菩薩端坐的“蓮臺(tái)”,以及象征圓滿成就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都說明了佛教所求得的清凈智慧如蓮一樣涅而不染。對(duì)此,釋加牟尼在《四十二章經(jīng)》中明確地講:“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dāng)如蓮花,不為泥污。”[11](P59)以泥污比煩惱與痛苦,以蓮花比佛性與智慧,這與“火中生蓮”意象是統(tǒng)一的。只是“泥污”是不凈義,是故沙門“當(dāng)觀情欲,甚于污泥”[11](P79);而“火”是熾然義,是故“愛欲之人,猶如執(zhí)炬,逆風(fēng)而行,必有燒手之患”[11](P53)。前者側(cè)重強(qiáng)調(diào)煩惱與人本性的染凈關(guān)系,而后者則側(cè)重于人由于貪、嗔、癡而引起的塵勞、煎熬與痛苦狀態(tài)。
中國禪宗的重要主張是“禪茶一味”,以趙州和尚著名的“吃茶去”公案最為典型,并由此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標(biāo)志或特質(zhì)。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到茶器“風(fēng)爐”時(shí),說該爐分三格,每一格分別放上翟(火禽)、魚(水蟲)和彪(風(fēng)獸)的圖形,并分別標(biāo)上對(duì)應(yīng)的卦相坎、離、巽,其順序是“坎上巽下離于中”[12](P19),其含義是:“巽主風(fēng),離主水,坎主水。風(fēng)能興火,火能煮水,故備其三卦焉。”[12](P20)在此基礎(chǔ)上,爐上還要飾以如下紋飾:“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保?2](P20)這里的“連葩”其實(shí)就是蓮花?!斑B”通“蓮”,而“葩”則是“華”或“花”義?!帮L(fēng)爐”主要目的就是以火煮茶,而裝飾性的“連葩”則暗含了煮茶的過程其實(shí)也是“火中生蓮”的過程:茶在水中,火煮燒之,猶如人在火宅,火燒熾然。由此,陸羽將中國的“五行八卦”學(xué)說和禪宗的“火中生蓮”意象結(jié)合在了一起,它們?cè)⒁饬诵扌信c煮茶在根本理念上是相通的。當(dāng)然,這樣解釋或許略顯牽強(qiáng),還有陸羽與禪宗的關(guān)系不夠明確。也即是說,將“連葩”紋飾與“火中生蓮”意象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點(diǎn)在于陸羽應(yīng)精通佛學(xué)。
關(guān)于陸羽與佛教的關(guān)系,《文苑英華》有明確記載:陸羽從小被父母遺棄,并被積公禪師收養(yǎng),在寺廟長大,雖然他不喜歡這種生活,但當(dāng)受佛法影響頗深,故后來他?!巴?dú)行野中,誦佛經(jīng),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13](P39-40),并與名僧高士相互唱和,尤與皎然、懷素交情甚篤,自稱“與吳興釋皎然為淄素忘年之交”[13](P190),而《宋高僧傳》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載:“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保?3](P190)此外,在皎然的《杼山集》和《全唐詩》中,有關(guān)二人相互酬唱詩歌竟多達(dá)十余首,足見交往之頻繁。
正是這種飲茶與談經(jīng)論道之風(fēng)的盛行促進(jìn)了茶與禪的融合。皎然在《對(duì)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稱贊天目山茶“稍與禪經(jīng)近,聊將睡網(wǎng)賒”[14](P6008)。在佛教里,財(cái)、色、名、食、睡都是需要被舍棄的欲望,即上文提到的“火”,皎然這里以茶比禪經(jīng),并贊其醒神除睡的功能,這使茶具有了和“蓮”同樣的特質(zhì)。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該特質(zhì)進(jìn)一步被提升:“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保?5](P31)昏寐、清塵、 煩惱都是人的欲望之火熾然不息而引起的“苦”,但飲茶卻能滌除昏沉、破除煩惱,破妄歸真,即所謂“茶道全爾真”[15](P31)。
茶的這種特質(zhì)不止被僧人歌詠,也備受詩人推崇,韋應(yīng)物《喜園中茶生》云:“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保?4](P1358)這里“不可污”的“潔性”不正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嗎?而“塵煩”亦出自佛教,塵即污染意,佛教將世界稱為“塵世”,并將染污人的清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所以,茶的“不可污”“滌塵煩”的特點(diǎn)其實(shí)就是“蓮”的日常化、生活化體現(xiàn),換言之,“蓮”的精神化為茶魂融入了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倘若上述論述還只是就“蓮”與“茶”的相似性而言,而到了明代,茶與蓮則交合在一起,開啟了以蓮入茶的先河。 先是倪云林創(chuàng)制了 “蓮花茶”,而后被《茶譜》作者顧元慶記載在《云林遺事》一書中:“就池沼中擇取蓮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撥開,入茶滿其中,用麻絲扎縛定,經(jīng)一宿,明早連花摘之,取茶紙包曬。如此三次,錫罐盛扎以收藏。”[16](P5)
不過,這還只是從制茶工藝的角度來講蓮花茶,還未觸及茶道。而將“火中生蓮”意象與茶真正關(guān)聯(lián)起來并臻至茶道境界的則在今人丁亞雷的繪畫和詩歌中,他在一幅《茶仙》的畫作中題詩云:“都說火中能生蓮,燒水沖茶也是禪。悟得此中真滋味, 世俗凡塵修姻緣?!保?7]至此,“火中生蓮”與“燒水沖茶”在禪化的詩意生活中得以貫通。蓮、茶、人都在“火”的煎熬與考驗(yàn)中維持著自性的皎潔、清凈與本真,而這不正是佛學(xué)、生活與人生的完美統(tǒng)一嗎?
盡管“火中生蓮” 意象深刻影響了“蓮”與“茶”的文化意味,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cè)谖幕系闹饕獌?nèi)涵是佛學(xué)的,而應(yīng)該說,它們?cè)诜鸾讨袊倪^程中吸收了其思想,乃至成為了“三教合一”的象征。
首先,“蓮”是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體現(xiàn),它高潔、寧靜、虛心、不媚俗。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18](P12)實(shí)現(xiàn)了蓮的形象與高尚人格的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由此,“蓮”成了屈原人格的外化物。周敦頤的《愛蓮說》進(jìn)一步將這種人格化具體概括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并將蓮稱為“花中君子”[19](P109)。
其次,“蓮”還是道教的“仙花”,是道風(fēng)仙氣的具體體現(xiàn)。《列仙傳·呂尚》載姜太公通過“芝體煉身”:“至武王伐紂,嘗作《陰謀》百余篇。服澤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難而不葬,后子伋葬之,無尸,唯有《玉鈐》六篇在棺中云?!保?0](P57)澤芝,是蓮的別稱。太公因服食蓮而活了“二百年”且死后無尸,說明他已修成仙體。又,《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用蓮花為哪吒重塑真身:“兩朵蓮花現(xiàn)化身,靈珠二世出凡塵。”[21](P91)而《華山記》載華山的來歷說:“山頂有池,生千葉蓮,服之羽化,因曰華山?!保?2](P524)正是由于蓮花與道教的這層關(guān)系,詩人們多將蓮與仙聯(lián)系在一起,如李白的“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23](P71),王建的“金殿當(dāng)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24](P18),司空?qǐng)D的“畸人乘真,手把芙蓉”[10](P84)等。
可見,在儒家,“蓮”是君子的人格化象征;在道教,它是一種仙物或仙風(fēng)道氣的體現(xiàn);而在佛教, 它則是一種圣物或佛性與智慧的顯現(xiàn)。 儒、釋、道三教在“蓮”這一植物意象中得以完美融合,而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儒家重品格,道教重氣韻,佛教重心性。正是這種區(qū)別,使得品格、氣韻、心性構(gòu)成了中國人完整的人格結(jié)構(gòu)。此外,對(duì)它們的統(tǒng)一,《封神演義》的概括最為精當(dāng):“翠竹黃須白筍芽,儒冠道履白蓮花。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保?1](P442)
與蓮一樣,“茶”同樣是“三教合一”的體現(xiàn)。陸羽《茶經(jīng)》云:“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保?2](P7)由于至寒,故有蕭殺、淡泊之意,所謂“精行儉德”,按孔明《誡子書》的說法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25](P32)??梢娫陉懹鹂磥?,“飲茶”與儒家的修身、養(yǎng)德工夫直接相關(guān)。而茶道中的“養(yǎng)生”“延年益壽”精神則又繼承了道家、道教的“貴生”思想,同時(shí)茶道的貴柔、隱逸、寄情自然的追求也淵源于道家[26](P100)。
因此,儒家飲茶在修身與養(yǎng)德,道家飲茶在養(yǎng)生與逍遙,而佛家飲茶則在參禪與修行,儒釋道文化都在飲茶這一日常行為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cè)俜从^趙州的“吃茶去”公案,則又別有一番滋味: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曰:“曾到?!睅熢唬骸俺圆枞ァ!庇謫柹?,僧曰:“不曾到?!睅熢唬骸俺圆枞ァ!焙笤褐鲉栐唬骸盀槭裁丛揭苍瞥圆枞?,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保?7](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