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考沙坪茶史"/>
楊錦濤 雷 磊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狀元及第,著名文學家、學者,是明代三才子之首,被譽為“明代博學第一”。楊慎一生著述宏富,多達400余種,現(xiàn)存約200種,涉及經(jīng)、史、子、集各部類,義理、考據(jù)、辭章各學科,其代表作有《升庵經(jīng)說》《全蜀藝文志》《丹鉛總錄》《升庵文集》《升庵詩話》《詞品》《升庵雜著》《升庵外集》等等,故明代文壇“后七子”領袖王世貞曾贊曰:“明興,稱博學饒著述者,蓋無如楊用修。”[1](卷六,P321)
(7)獲取最終目標框:每個網(wǎng)格預測兩個目標框,但是在具體計算時,每次只選取了置信度最大或者是跟真實框距離最小的框計算位置損失與求梯度。當在一個網(wǎng)格中遇到兩個重疊框,采取對同一個網(wǎng)格回歸后保留max(p(c))的目標框,概率計算如式(9)所示。
楊慎現(xiàn)存茶詩詞39首,在其全部3000多首詩詞中的絕對占比雖然不高,但在詠物詩詞中的相對占比處于前列,且本題材詩詞歷時性貫穿了其貶后創(chuàng)作生涯,是窺探其謫后思想精神變化的重要窗口①。楊慎的茶詩詞有廣義的提及茶或茶事之作,如《雨中招楊伯清》《夏日睡起即事》等;又有狹義的歌詠制茶、烹茶過程的專門之作,如《烹茶》《月團茶歌》等;還有詩作考述四川沙坪茶的歷史,如《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有跋》《鷓鴣天·以茉莉沙坪茶送少岷》等。從思想內(nèi)容上來看,楊慎筆下的烹茶、品茶等茶事活動,往往與禪林、隱逸相關聯(lián),如《百福寺夜宿》《歸田四詠為憲副卞蘇溪賦》等詩篇?;蚩烧f,茶在其漫長貶戍生涯中逐漸成為精神慰藉的一種符號象征,蘊含著自在超脫之道。本文擬通過剖析楊慎茶詩詞的內(nèi)容,具體揭示其中的文化意蘊、歷史價值。
楊慎貶謫云南后, 寫有多篇專詠茶事的佳作,《烹茶》 即為其在戍地永昌(今云南保山)時作,詩云:
石鼎烹茶雪浪翻,乳華輕漾熱雷喧。新酥旋點銀絲濾,滿注金壺噴席黁。粉槍末旗云腳走,膩盌腥甌亦何有。好事寧知陸羽遺,刊銘為付彌明手。[2](卷六,P3)
楊慎的茶詩詞主要創(chuàng)作于氣候涼爽怡養(yǎng)性情的云南戍地和令其魂牽夢繞的四川故鄉(xiāng),有雪浪翻飛、雷鳴其間的萬千氣象映現(xiàn)其中,表露著閑隱田園、平淡生活的審美樂趣,用心考證了沙坪茶茶史等文化淵源,還寄寓著其對于人生的思辨體悟。茶世界是楊慎悟得精神自在、“無怨繼東坡”的人生超越之場,是其明心見性而漸成達觀心世界的表征,會通圓融、形神合一的達人精神是其茶詩詞文化意蘊的核心要義。楊慎在尋游四方“辨土審物”中紓解憂郁、豁然有得,品茶活動在其人生體驗中留下了獨特的生命印記,涵養(yǎng)了他博雅溫和的君子性情,助其走進“困而亨,沖而盈,寵為辱,平為?!保?9](卷十一,P2)的融通境界。其獨具面目、自成氣象的廣博學問和“人人有詩,代代有詩”[19](卷三,P17)的不朽洞見皆受惠于此種人生修養(yǎng)功夫的滋養(yǎng),這種滋養(yǎng)又通過楊慎與明代中葉京城文壇主流和金陵、四川、云南等地方文會潛流的交往互動導引著明代中后期學術變遷、士風嬗變。如其翰林時期以特別的政治膽氣,謫后則以這種融通的人生、治學精神成為明代士大夫的精神符號之一,影響了后來的李贄、焦竑、胡應麟等一流哲人、鴻儒、文士的思想軌跡,對明代中后期人格獨立、個性張揚的開放士風的丕變大有裨益。此外,自明清以來,圍繞楊慎“詩史說”展開的爭鳴討論已久,而楊慎的茶詩詞創(chuàng)作正是其“詩史說”內(nèi)涵變遷的一個重要例證,即其茶詩詞具有的紀實補史的特點,是駁倒學界對楊慎“詩史說”誤解的有力證據(jù),有助于完善楊慎“詩史說”的內(nèi)涵。
月團茶是團餅茶(又稱片茶)的喻稱,唐宋明清各朝皆有文人傳頌此茶之雅作。我們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被尊為“茶仙”的唐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為歌詠之始,此后則有北宋王安石詩《寄茶與平甫》、黃庭堅詞《阮郎歸》其一、晁補之詩《初與文潛入館,魯直貽詩并茶硯次韻》、張耒詩《絕句九首》其六,南宋白玉蟾詩《茶歌》、鄭思肖題畫詩《盧仝煎茶圖》,明代楊慎詩《月團茶歌》、徐渭題畫詩《陶學士烹茶圖》、王世貞詩《贈味茶山人》,清代方畹儀詩《期諸娣姒茶話》等歷代詠月團茶之名篇。其中,僅楊慎的《月團茶歌》以“月團茶”三字入詩題,細審其才思意蘊,知此詩足可稱是各朝名篇中的佳作。楊慎先在詩前小序中簡要勾勒了月團茶的制作方法和歷史等,序云:
唐人制茶,碾末以酥滫為團,宋世尤精。胡元入中國,其法遂絕。予效而為之,蓋得其似。始悟古人詠茶詩,所謂“膏油首面”,所謂“佳茗似佳人”,所謂“綠云輕綰湘娥鬟”之句。飲啜之余,因作詩紀之,并傳好事。[3](卷六,P8)
據(jù)此序可知, 楊慎曾效仿古法制作團茶,并借以悟得前人詩中所謂 “膏油首面”“佳茗似佳人”等關于茶的品相、神韻的諸般形容。所謂“膏油首面”是指宋代制茶多用膏油涂抹于餅身,從而改善茶的品相,延緩茶的陳化②?!凹衍萍讶恕眲t涉及對茶之神韻的品鑒,或可解為品佳茗之悅正似相晤佳人之樂,令人心曠神怡,兩腋生風。此二典均出自蘇軾詩《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中“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句[4](詩集卷三二,P3551)。唐末李咸用的《謝僧寄茶》詩中有“金槽無聲飛碧煙,赤獸呵冰急鐵喧。林風夕和真珠泉,半匙清粉攪潺湲,綠云輕綰湘娥鬟”數(shù)句[5](卷六四四,P7387),描繪的是晚唐人煎茶的過程: 先用銅碾將茶葉碾碎為粉,再用炭火烹煮林間泉水,至水二沸時(如真珠泉)投入半勺茶末繼續(xù)煎煮,茶湯中逐漸泛起的沫餑似古代貴族女子的發(fā)髻一般油亮絲滑。經(jīng)過此番剖析,我們基本可以理解楊慎在制茶、煮茶過程中所悟得的“綠云輕綰湘娥鬟”究竟是何種狀態(tài)了。序言最后,楊慎交待了以詩紀事的作詩目的,下文擬通過細解《月團茶歌》文本來呈現(xiàn)楊慎制作團茶的樣態(tài),并解其所傳好事為何,詩云:
膩鼎腥甌芳醑闌,粉槍末旗香杵殘。秦女綠鬟云擾擾,班姬寶扇月團團。蘭膏點綴黃金色,花乳清泠白玉瀾。先春北苑移根易,勺水南泠別味難。[3](卷六,P8-9)
詩的前四句呈現(xiàn)的是楊慎仿制團茶的景象,其先用茶杵將上好的茶葉搗為殘片,此時茶的形態(tài)如妃子們正在梳理中的環(huán)形發(fā)髻一樣,待將茶定型為團餅后,形制則如班姬的寶扇一般似滿月之圓。陸羽《茶經(jīng)·茶之造》有云:“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6](P40),“蘭膏點綴黃金色”句所描繪正是茶之“日成”“出膏”者,即當天制成的茶餅顏色金黃,且茶餅表面有茶汁浸潤而顯得光潤。 接續(xù)前句,“花乳清泠白玉瀾”勾勒的則是烹煮楊慎新制成的團茶后,茶湯中浮泛起清澈明亮的乳花的生動情狀。至此,詩中就呈現(xiàn)出一幅制茶、煮茶圖景。末兩句則寄寓了楊慎制茶、飲茗的感觸:茶樹移植后經(jīng)過精心培育容易成活,而未經(jīng)品嘗就能辨別水的味道則富有傳奇色彩了?!氨痹废却骸笔撬未暡杳罚K軾奇文《葉嘉傳》趣稱,武夷茶移植建甌后,深得皇室青睞[4](文集卷一三,P1409-1413),所謂“移根易”是本此而發(fā);“勺水南泠別味難”句,實則是對陸羽用勺水即可辨水故事的真實性有所懷疑。
楊慎創(chuàng)作的《安寧溫泉詩》是為宜茶之泉揚名之作,詩成于其在云南安寧(屬昆明)碧玉泉浸浴養(yǎng)疾之余③,且賦有長篇序言述其雅識,有曰:
滇云之地,溫泉尤夥……獨以安寧之碧玉泉為勝……掬之可飲,尤發(fā)茗顏,六也……雖仙家三危之露,佛地八功之水,何以加焉,謂海內(nèi)第一湯可也……使余樂謫居而忘故里者, 非茲泉也歟?予嘗憾此地,限閡中原,使此泉湮沒……聊書十韻,為群玉之引。[7](卷一,P1-4)
據(jù)此序中關鍵數(shù)句可知,楊慎通過列舉此泉“掬之可飲,尤發(fā)茗顏”等七大優(yōu)點,佐證其稱安寧碧玉泉為“海內(nèi)第一湯”的觀點,此泉還舒緩了他謫居異鄉(xiāng)的愁思,故而格外垂青。楊慎還在序末自敘作詩動機是彰顯安寧碧玉泉之勝境,以使其可傳可知,不被埋沒。時至今日,經(jīng)楊慎親題“天下第一湯”的碧玉泉早已成為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張靚麗名牌,尤得益于其頌揚之功。本文重點討論的則是前引序言和下引詩文中對煮茶之泉的品鑒,詩云:
黟岫靈砂沚,華清礬石湯。佳茗雖許并,仙液詎堪方?;鹁},曹溪且讓香。流溫涵水碧,氣郁謝硫黃。清暑南薰際,回暄北陸傍。體應偕鷺潔,心不假犀涼。春醞熏蘭斝,云腴泛茗槍。弄珠余浣女,鲙玉勝漁郎。瑤草蟠千歲,岸有無名樹,瓊芝綴九房。溫柔真此地,難老更何鄉(xiāng)。[7](卷一,P4)
楊慎此詩旨在于揭示碧玉泉的品質(zhì)之勝,并公諸天下,為其立千秋之名。因而開篇就說“佳茗雖許并,仙液詎堪方”,意思是佳茗或可并列,靈泉卻難以齊名,他以碧玉泉有臨近曹溪,泉水清澈絲滑,既可浸浴療疾,又能制酒煮茶等諸多益處,將其推上泉中尊位,將名滿天下的黃山朱砂泉、西安華清池的品第皆列在碧玉泉之下。曾有現(xiàn)代好茶之人實地尋訪適宜烹茶之水,安寧碧玉泉即為其中一處, 訪者在 《尋訪天下宜茶之水(續(xù))》[8](P158-159)一文中對安寧溫泉的概況、由來、功能等勾勒詳盡,頗見用心,愛茶者可詳參學習。
楊慎從觀國上賓被貶落為滇海囚客,處困厄之中仍葆學者本色,將貴州底層人民用茶的一個珍貴歷史細節(jié)納入詩中。詩題中所言“麥藍菜”瀹茗(即煮茶)化為了詩句“茶烹藶葶子”,《滇南本草》 有載:“甜葶藶子, 又名麥藍菜。 味苦辛,性寒”。[20](P258)可知窘境中的驛站旅人所飲之茶究竟為何種滋味,而品這種清苦之茶又可領悟苦盡甘來之人生哲理,能給人以豁然開朗、振奮精神的希望,這或許也是楊慎稱之“窮途清味”的原因。
最后,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zhèn)化以人為核心的理念更加注重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是由于我國城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差異及傳統(tǒng)二元戶籍制度的弊端,我國城鄉(xiāng)社會保障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加快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特別是深化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讓農(nóng)村人口能夠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務資源,實現(xiàn)農(nóng)村與城鎮(zhèn)資源的平衡發(fā)展。以豐縣為例,根據(jù)2017年《徐州市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辦法》,目前已破除居民醫(yī)保和新農(nóng)合雙軌制,城鄉(xiāng)居民將公平享有基本醫(yī)療保障權益,體現(xiàn)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就地就近城鎮(zhèn)化的推動效應。
玉壘之關寶唐山,丹危翠險不可攀。上有沙坪寸金地,瑞草之魁生其間。芳芽春茁金鴉觜,紫筍時抽錦豹斑。相如凡將名最的,譜之重見毛文錫。洛下盧仝未得嘗,吳中陸羽何曾覓。逸味盛夸張景陽,白兔樓前錦里傍。貯之玉盌薔薇水,擬以帝臺甘露漿。聚龍云,分麝月,蘇蘭薪桂清芬發(fā)。參隅迢遞渺天涯,玉食何由獻金闕。君作茶歌如茶史,不獨品茶兼品士。西南側陋阻明揚,官府神仙多蔽美。君不聞,夜光明月,投人按劍嗔。又不聞,擁腫蟠木,先容為上珍。
往年在館閣, 陸子淵謂予曰:“沙坪茶信絕品矣,何以無稱于古?”余曰:“毛文錫《茶譜》云:‘玉壘關寶唐山有茶樹,懸崖而生,筍長三寸五寸始得一葉兩葉’,晉張景陽《成都白兔樓》詩云:‘芳茶冠六清,逸味播九區(qū)’,此非沙坪茶之始乎?!保?](卷五下,P5-6)
此詩“玉壘之關寶唐山”等開篇六句記述了沙坪茶的生長環(huán)境和特征,“聚龍云, 分麝月”等五句則盛贊其風味和品性,可稱是沙坪茶較完整的茶譜。除此外,我們還可從此詩中探得以下三點認識:第一,楊慎認為毛文錫《茶譜》是記載沙坪茶之產(chǎn)地生境的典籍之源⑤, 此為其敘沙坪茶史源頭之見。第二,楊慎有意選用陸羽、盧仝、張協(xié)(字景陽)等典故,目的是突顯沙坪茶之珍稀,為此茶宣揚名聲。第三,楊慎與其四川瀘州好友章懋重視“以茶詩寫茶史”的心理動機是“品茶即品士”⑥, 以懸崖而生的沙坪茶喻孤標傲世的名士,為茶辨名即為士自銘。接下來,我們結合其跋語所述展開進一步分析。
美國是孩子的天堂,孩子是最受重視的,但我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很少有“被溺愛”的快樂,他們的家教其實是非常嚴格的,這就是我們這些新到美國不久的家長,常會被美國孩子的“good manner”所折服的原因。good manner是個很廣義的詞,不僅僅是有禮貌,而且還包括一些待人接物、行為舉止的表現(xiàn)良好。
楊慎在京城翰林院為官時(明中葉正德、嘉靖朝)就曾與同僚陸深(字子淵)⑦探討過沙坪茶至明中葉以前仍聲名不顯的問題。陸氏不解為何茶中極品竟不見稱于古,素以博學聞名的楊慎旁征博引古文獻回答了陸深的疑問。他認為沙坪茶其實久負盛名,可推源至毛氏《茶譜》所謂“玉壘關寶唐山”所產(chǎn)之茶,只是毛氏并未冠之以“沙坪茶”名,遂歷來不為世人所知。楊慎曾數(shù)次游覽四川青城(今屬都江堰)一帶名勝古跡,且題詠了諸多名篇,《以沙坪茶送章后齋》⑧、《鷓鴣天·以茉莉沙坪茶送少岷》 這兩首詩詞即可證明他確曾收藏、品味過沙坪茶。至此,我們基本爬梳清楚,楊慎是憑靠博覽群書和探訪品茗得以將文獻記載之茶與真實所飲之茶通為一脈,論定毛氏所述之茶即明世之沙坪茶,詩中“譜之重見毛文譜”句與跋語“此非沙坪茶之始乎”亦為互證,可謂定名有據(jù)⑨。西晉文學家張協(xié)《成都白兔樓》詩“芳茶冠六清”二句則是對川茶佳品的極致贊頌,楊慎援引此詩的真實目的正是借古人之口為沙坪茶揚名,戴上“冠天下”的帽子,而并無此“芳茶”即為沙坪茶的直接證據(jù)?;蚩烧f,這是楊慎精心設計的宣傳策略。
如上, 前文已梳理解釋清楚楊慎如何論定沙坪茶稱名及茶史源頭,但仍有數(shù)點疑問需要回答:一是沙坪茶品質(zhì)究竟如何? 二是現(xiàn)代文史資料乃至研究論文中頻見將“沙坪茶”與“味江茶”“青城茶”稱為“異名同物”的現(xiàn)象,如《都江堰市文史資料》記載“味江茶又稱沙坪茶”[10](P107)。又如學者李家光《巴蜀茶史三千年》一文認為“青城茶,產(chǎn)今都江堰市。即玉壘沙坪茶,味江茶”。[11](P208)那么,沙坪茶、味江茶、青城茶是否為“異名同物”之茶?三種稱名方式又是如何互為別名的? 下文我們逐一考釋這些問題。
陸羽《茶經(jīng)》中從生長環(huán)境、鮮葉顏色、形態(tài)等方面列舉了鑒別茶品高下的標準,“其地,上者生爛石, 中者生礫壤, 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6](P10)。據(jù)此,我們可斷知“懸崖而生”的紫筍沙坪茶確屬絕品。
除前文已述的兩首沙坪茶詩外,楊慎《冬夕擁爐即事二首, 江陽有螺井水佳》[2](卷十三)詩中“蟹眼龍團酲思退,蠅聲蚓竅睡魔降。坐沉不覺寒更盡,百八晨鐘起隔江”⑩四句,《鷓鴣天·以茉莉沙坪茶送少岷》[12](卷二,P7)詞中“云葉嫩,乳花新……清風兩腋詩千首,舌有懸河筆有神”?四句皆可佐證沙坪茶品質(zhì)之佳。
RJ版教科書的例題模塊相對單一,以“例”“例1”“例2”來劃分,例題一般按照從易到難,從基礎到應用的順序排列.
An Abnormal Data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Large-scale Generation Data Based on Cluster Analysis LI Zhiyong,ZHOU Jian,YU Hui,GUO Shaoqing(35)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汽油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汽油中的氯化物在燃燒后生成HCl,加上汽油通常的燃燒產(chǎn)物中有水,HCl就以強腐蝕性物質(zhì)鹽酸的形式存在。由于會腐蝕活塞、噴嘴等部件,鹵素已經(jīng)被禁止加入汽油中,但仍有人為了降低成本在汽油中加入含鹵素的添加劑,所以說準確快速地測定汽油中氯含量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青城茶”“味江茶”“沙坪茶”的稱名邏輯明晰,皆是茶以地名,那么就有必要考證舊時青城山、味江、沙坪的位置了。按前述楊慎詩歌和跋語中的觀點,他認為“沙坪茶”原產(chǎn)于毛文錫《茶譜》所述“玉壘關寶唐山”之沙坪。今查清光緒本《增修灌縣志》卷十三《藝文志》載“寶唐山,俗名唐帽山?!?[13](P78)該地方志卷二《輿地志》載“唐帽山在縣南十里,形似唐帽”[13](P11),唐帽的一般形制是上小下大,幞頭分為左右兩瓣,中間稍有凹陷,此或即楊慎沙坪之所指。楊慎詞作則有“灌口沙坪摘小春”句,灌口乃灌縣(今都江堰市)縣治之所在,其稱在此一帶摘得沙坪春茶,實際上與唐帽山的地理位置已頗接近了,或即為一處?。該地方志卷二《輿地志》又載“青城山,在縣西南五十里”[13](P10)??杉s知,青城山尚在唐帽山之西南數(shù)十里?!拔督?,在縣西南六十里?!保?3](P29)味江,則距離唐帽山更遠,與青城山較近??际芳d,唐末毛文錫《茶譜》云:“蜀州晉原、洞口、橫源、味江、青城……”[14](P82)可見,因其所處位置之不同而分指茶之兩種的味江、青城二茶,系流經(jīng)、延綿至古蜀州界(今都江堰市西南之崇州市)的味江、青城山之特產(chǎn),與上文所考得的寶唐山所產(chǎn)的沙坪茶之間在唐宋年間尚有較遠的距離。 正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古時相互毗鄰的兩地往往因山川地勢之阻隔形成語言、觀念、習俗等方面的差異, 那么按照古人的地理觀念來看,“沙坪茶”“味江茶”“青城茶” 或因其產(chǎn)地之不同而分屬為三種茶。
幸運的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農(nóng)業(yè)、交通、教育等各項事業(yè)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域間距離不斷拉近,交流也空前開放,當?shù)亟徱膊扇×诵碌?、擴大了的地理范圍觀念重塑對本地茶葉的認識,尤其是爭相援引古代名人的相關著述為本地之茶代言。如建國后所編的《灌縣泰安鄉(xiāng)志》雜記中《味江沙坪茶葉考》一文,就有“青城之本鄉(xiāng)味江沙坪茶葉”[15](P175-176)的認識,考證原泰安鄉(xiāng)(今已取消建制)之位置,發(fā)現(xiàn)其毗鄰青城山之西南,境內(nèi)有味江(又稱泰安河)流經(jīng),設有沙坪村?。由前面所考寶唐山的位置可知,此泰安鄉(xiāng)之沙坪絕非楊慎所謂產(chǎn)茶之沙坪。然而,此文卻徑直引用楊慎的沙坪茶詩詞等文獻為本地之茶冠名,顯然有其失考之處。總之,我們可通過此例窺知,今人“巧借”歷史記載的東風,按照新的地理觀念將青城、味江、沙坪三者捆綁了起來,使得“沙坪茶”“味江茶”“青城茶”三者互為別名而一同名揚海內(nèi)了。值得反思的是,從為茶揚名的功利角度看,今人之誤似乎不失為一件佳事;但從還原茶史、接續(xù)茶文化的長遠角度來看,則有待于本文的考證推源溯流,揭秘沙坪茶的“前世今生”,廓清誤見。
綜上,我們認為楊慎對四川沙坪茶的貢獻主要有二:一是為沙坪茶定名、溯源。二是為沙坪茶定評,使之名揚四海。所謂定名之功,是指楊慎開創(chuàng)性地將“玉壘關寶唐山懸崖而生”之茶定名為“沙坪茶”,自此在四川名茶史中有了沙坪茶的位置。
因此,本實驗以紫紅百香果為原料,通過頂空固相微萃?。℉S-SPME)提取百香果果汁香氣成分,并結合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GC-MS)進行分離及鑒定分析;根據(jù)分析結果得到百香果特征風味的關鍵化合物組成及含量,并進行仿香研究,為百香果芳香物質(zhì)的深入開發(fā)和利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
中國古代貶謫文士中不乏偏好品茗的名家。唐代就有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壇巨擘,宋代則有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文豪。至明代,楊慎以狀元身份登第,卻因在“大禮議”事件中反對嘉靖帝朱厚熜尊其生父母為皇考、皇考妣,并率群臣在左順門哭諫,而被貶戍云南三十余年,深為嘉靖帝所恨。據(jù)《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嘉靖三年以后,計有六次大赦,而楊慎均不在赦免之列。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二十五日,因皇嗣生大赦天下,但規(guī)定“大禮大獄至惡情重不赦”[16](P3474)。嘉靖帝有意獨不赦免楊慎,致使其客死異鄉(xiāng), 堪稱有明一代貶謫文人的悲劇典型。楊慎的生平遭際令人扼腕,但幸運的是,他和同鄉(xiāng)前輩蘇軾一樣,借助茶煙、禪林、田園的悠然,暫時掃除了異縣漂泊的陰霾。
《思》是一件表現(xiàn)勤奮求學的人物的作品。纖細的造型,凸顯學習的氛圍;溫潤、清新的氣氛,將專注思考的狀態(tài)融合在人物的思維線索間。人物在如花的書籍之中,釋放自己的情懷,播撒飛揚的思緒。該作品將傳統(tǒng)木雕技藝進行了解構,作品整體凸顯出明晰的當代性,是讀者對于木雕塑造潛能的一種深度思考與挖掘。目的是通過該作品來傳遞直抵身心的體悟,既有雕塑材質(zhì)這個方面,也有作品主旨這個內(nèi)容。筆者試圖將此作品的屬性,融入自己對當代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并在客觀物質(zhì)與主觀理念之間,進行一種意義層面的嫁接。
楊慎現(xiàn)存的35首茶詩中僅1首是貶前所作,其余34首皆貶后之作, 我們細察這些篇目發(fā)現(xiàn),楊慎曾在漂泊生涯中覓得品茗之雅趣,寬慰其孤苦的心靈。其中,《積翠巖》《百福寺夜宿》二詩乃其尋游禪林之作?!斗e翠巖》詩云:
翠巖隱玄龕,苔徑無鳥跡。不見煮茶煙,那知有禪客。[17](卷二,P4)
2)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微課都是以簡短的視頻展示出來的,涉及的學科多樣,內(nèi)容精練。微課不僅能從學科、年級等方面對內(nèi)容進行分類,還從知識方面進行細化,分為概念、實作練習、實驗等[3]。微課的知識點和功能十分明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不僅僅用于記錄課堂,還可以通過一些軟件等制作視頻,讓視頻呈現(xiàn)多樣化,引起學生的注意。
楊慎曾游宿四川南充百福寺(又稱百福禪關),作《百福寺夜宿》詩云:
總之,借助對楊慎茶詩詞作品的剖析,我們清晰地揭示了富含其中的文化意蘊和珍貴的補史價值。楊慎這一悲劇式的偉大人物在貶謫羈旅生涯中能通過茶世界聊慰心世界,對其個體生命來說是一種幸運, 而其獨具匠心地運用詩藝考證、存補茶史,對中國古代茶史、茶文化研究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
千仞峰頭佛日晴,云端忽見兩僧迎。篝燈宴坐曇華結,汲水煎茶雪浪生。翠竹黃花同入偈,蛟龍蚯蚓雜題名。石房夜冷難成寐,惱殺荒雞不肯鳴。[18](卷二十七,P6)
百福寺在歲堂山巔,始建于隋,明永樂年間重修,是四川名剎。此首七言律詩是楊詩佳作,首聯(lián)交待山寺位置,營造出佛光普照之境。次聯(lián)則傳遞哲思,佛經(jīng)稱禪修為宴坐,所謂“曇華結”是喻指須臾間有所妙悟,楊慎則把這種極其難得的禪思頓悟與煎茶時雪浪翻滾的觀沸所得相連通,天地人交會的玄妙蕩漾其間,此時的品茶活動便有了觀照內(nèi)心、覺知當下的獨特意味。頷聯(lián)緊跟而出,灑露了詩人參悟的妙義:“翠竹黃花”這兩種在世俗人眼中分屬雅俗的草木一同列入佛偈,悟得原來都是眼前境物,無甚分別?;觀煮之時,形態(tài)分如“蛟龍蚯蚓”的壺中茶葉入其眼中,自然無高低貴賤之分,由此借助一方茶世界將禪思引入現(xiàn)實,有所明悟。從詩藝的角度看,本詩中間兩聯(lián)著力表現(xiàn)楊慎置身禪境、 入禪心定的狀態(tài),尾聯(lián)則別具匠心,詩意陡轉,表現(xiàn)的是詩人走出禪定,回到禪房寒夜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非一般禪詩流連在禪世界中的俗套,尤顯警策。其余如《龍華寺離席贈童苧山太守》詩中“禪榻茶煙非舊雨,離亭華宴是中秋”[2](卷十,P12),《留別安寧諸君子》 詩中“病起茶煙禪榻,酒醒花月元宵”句[2](卷十五,P7),亦可見出楊慎自持的禪茶互通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
茶自宋代真正成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增味,飲者通過品茗這一物質(zhì)生活媒介,獲得了精神層面的愉快、超脫。楊慎筆下的隱逸主題茶詩就多反映其怡情之樂,代表作如《香霧髓歌》《歸田四詠為憲副卞蘇溪賦》《元夕與馮東沙湯庵張碧雞茶話》等,茲就此三首詩展開剖析,以解其意。
楊慎不僅喜好烹茶品茗,還曾專門考述沙坪茶史,并以詩記之④。在我們清查所得的39首楊慎茶詩詞中,發(fā)現(xiàn)了5首沙坪茶詩、詞,是挖掘沙坪茶史的重要線索。 本節(jié)將以楊慎沙坪茶詩為中心,結合對其他文獻資料的梳理、辨析,來考證沙坪茶稱名之始末等問題。楊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有跋》一詩并跋語,是考察沙坪茶史最有價值的文獻,其詩并跋云:
《香霧髓歌》是楊慎貶后奉檄還蜀,僑居瀘州所作,此時其多方請托還朝的愿望在嘉靖帝屢赦不免的深深憎恨中宣告徹底破滅, 轉而謀劃放歸,還鄉(xiāng)終老,瀘州即是與其交好的地方官員為之擇定的安居之地。詩前小序則交待了作詩的具體背景,序云:
聯(lián)合會等美國各大評估協(xié)會同加拿大評估協(xié)會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統(tǒng)一準則特別委員會,緊接著制定了《不動產(chǎn)評估改革》,這是美國以國家政府的名義所頒布的最具權威性的法律文件。自此以后,美國資產(chǎn)評估行業(yè)開始走向正軌。
余得巨柑于江陽,形如北方瓶梨,不忍食之,攜至榮昌。清夜與冷漢池夜話,漢池不飲,乃出是柑剖之,味亦異恒品。漢池曰:昔廖明略晚登坡門,飲以蜜云龍,飲茗遂為嘉話。珂也晚登公門,此亦公之蜜云龍也,請以坡詩香霧噀人,及陸天隨星髓未雕之句,合而名之,曰香霧髓。仍出鵝硯棗心筆,屬予作此歌云。[18](卷二十五,P6)
廖正一(號明略)深得其師蘇軾器重,與李格非、李禧、董榮并稱“蘇門后四學士”,且居首位。蘇軾曾以珍藏的名品蜜云龍茶招待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蘇門四學士”。除此四人外,門生中似只有廖正一享此厚待,蘇、廖師生關系之親近由此可見一斑。?本詩小序中冷氏以楊慎所贈食之江陽巨柑比蘇軾惠飲之蜜云龍, 食橘、飲茗并為師生情深之美談。冷珂,字叔鳴,號漢池,祖籍湖北麻城,四川榮昌軍籍,舉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楊慎受冷珂之請,撰成《香霧髓歌》以傳佳話,詩云:
君不見,東坡先生蜜云龍,緘藏遠自朝云峰。宛丘淮海四學士,分江貯月初啟封。又不見,升庵老人香霧髓,獅頭瑞柑萍實比。香霧噀人星髓開,錫以嘉名漢池始。龍團獅柑各有神,江陽玉局共稱珍。若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君才十倍廖明略,姑射風姿昆玉腳。蘭舟菱唱朝陽詩,閑情止酒淵明作。黑頭釋紱早歸來,枕谷棲丘步紫苔。王陽回車九折阪,楚筵辭醴三休臺。玄言亹亹懷坡老,清夜沉沉同絕倒。燭淚融成兩鳳凰,仙蹤迥寄三青鳥。酒酣邀我賦短歌,楚頌亭前芳思多。像置伯夷真不趐,才盡江淹其奈何。[18](卷二十五,P6)
楊慎以詩記事,分以蘇、廖和楊、冷兩樁韻事作為開篇,可見其借古喻今之樂。全詩多處典實或佳句與蘇軾有關,如“江陽玉局共稱珍”以江陽(今四川瀘州)代指自己(楊慎曾卜居江陽),以玉局(蘇軾曾任四川成都玉局觀提舉)代指蘇軾,二人共得珍品之神韻,似有神交之感。又如“若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二句分從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4](詩集卷九,P848)《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詩中摘句而來,自成新境。再如“玄言亹亹懷坡老”“楚頌亭前芳思多”等句,亦可窺知楊慎深解蘇軾心曲,他也曾像蘇軾那樣在品茗談玄之間走向曠達。此外,詩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黑頭釋紱早歸來,枕谷棲丘步紫苔。王陽回車九折阪,楚筵辭醴三休臺”等句用“黑頭釋紱”“楚筵辭醴”等遭君主冷遇而掛印歸田的典實,暗吐往昔遭際之不快,而后話鋒一轉,“玄言亹亹懷坡老,清夜沉沉同絕倒。 燭淚融成兩鳳凰, 仙蹤迥寄三青鳥”,借蘇軾之豁達精神勸慰己心,在瀟灑淡然中品悟人生。此詩說明楊慎由還朝向還鄉(xiāng)的期望轉換后,精神層面實現(xiàn)了自我調(diào)適,個體生命狀態(tài)真正走向豁達的開始。
嘉靖十六年(1537)楊慎奉戎役回四川,暫居家鄉(xiāng),登臨游覽之時創(chuàng)作此首五言絕句。此時楊慎已遭貶十余年,其間經(jīng)歷了曾任內(nèi)閣首輔的父親楊廷和病逝的打擊,又與妻子黃娥關系惡化破裂等人生大事, 其情感深處理應是頗不平靜的,而此詩的前兩句呈現(xiàn)了楊慎尋游山寺時眼中一派清空、寧靜的環(huán)境,透露了詩人探訪佛寺時澄靜的內(nèi)心狀態(tài)。楊慎曾著有《禪林鉤玄》,編選有《禪藻集》等,可據(jù)知其熟知佛典,深得禪道精髓。此詩的后兩句則正含有“茶禪一味”的“文字禪”意,對于禪客楊慎來說,品茗是與參禪相通之事,或許那一縷縷茶煙正如過往云煙,帶著他的愁緒升起、消散,剎那間獲得一種感情包袱的解脫。然而這樣的境界對楊慎來說,或許只有身臨其境方能有所感悟。
卞偉,字子充,號蘇溪,四川宜賓人,舉嘉靖八年(1529)進士,嘉靖十七年任貴州巡按,后擢升云南按察副使(憲副)?。楊慎曾作《歸田四詠為憲副卞蘇溪賦》詩描繪農(nóng)隱之樂,以勸解卞氏掛印封金、早歸田園,詩分“春耕、夏牧、秋漁、冬樵”四詠,因僅其一“春耕”為茶詩,故此處未引其余三首,詩云:
五風十雨樂歲, 東皋西崦人家。 水心魚浮菖葉,屋角鳩鳴杏花。餉隴青梅煮酒,訪鄰綠筍烹茶。問津?qū)幹谀?,祠田但祝污邪。右春耕。?8](卷四十,P10)
古人書寫文字是自右往左豎排行筆,若創(chuàng)作有一題多首之詩,有時為了交待各首主題,便在詩末落款“右某某”以示說明,本題正是如此,題分“春耕”等四詠,故書“右春耕”等。
六言詩有繪畫之美,唐代王維的《田園樂》詩七首即為代表。楊慎此六言詩僅寥寥數(shù)句就勾勒了一幅觀魚、賞花、煮酒、烹茶的田園春耕圖,至今已傳為名篇。其中“青梅煮酒”“綠筍烹茶”因其對仗精妙尤為好酒愛茶者所稱誦,暢想有青梅下酒而食,春筍佐茶入口,真是鄉(xiāng)野春耕之樂事。此詩是楊慎想象友人卞偉以后的歸田生活,但背后投射的是楊慎的主體精神,或可說“烹茶”是楊慎田園生活的理想活動之一,是其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領域構成,甚至成為他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嘉靖三十二年(1553),楊慎最后一次領戎役返蜀,在多方周旋之下,得以僑居瀘州數(shù)年,《元夕與馮東沙、湯貞庵、張碧雞茶話》詩寫于此一時期某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元夕)夜,詩云:
病起衡門倍闃然,喜留佳客坐亭前。元宵輕過如常日,明月多情似去年。北斗不須援桂酌,東風惟愛飏茶煙。荊薪代燭光如晝,歸伴貍奴暖榻眠。[2](卷十五,P4)
此詩是楊慎病起抒懷之作,也是其茶詩中唯一一首記詠茶話之作。 細細揣度本詩前兩聯(lián),可探得楊慎心事:“衡門之隱”?縱然可以游息,卻難免有孤獨感傷之時,月本無情,所謂“明月多情”正是詩人之移情,明月清暉反襯孤寂,正是心曲之婉轉自道。幸而,時逢馮、湯、張三位同鄉(xiāng)門生來訪?,主人留客賞月、品茗,一同撫今追昔,相當快意?!氨倍贰倍浣杂兴荆熬浞从们毒鸥琛分小霸倍焚庾霉饾{”句意,[19](P76)后句自蘇軾詞《雨中花慢·今歲花時深院》中“盡日東風,蕩飏茶煙”而來[4](詞集卷一,P133),“北斗”(酒器)亦可飲茶而不須酌酒, 此意在突顯詩人對茶之鐘情。一場酣暢淋漓的茶話結束后,我們從尾聯(lián)中驚訝發(fā)現(xiàn),詩人的目之所及、身之所感都變得不同了,荊柴代替明燭竟能光亮如晝,貍貓伴睡居然一掃床榻之冷,細品就會笑悟,原來不是柴亮、貓暖,而是愁緒盡得排解的詩人心寬意爽。
瓦店(又稱瓦甸)驛在貴州威寧,其地險峻,乃楊慎貶后往返四川、云南途徑之驛站,楊慎作有《瓦店驛以杜鵑花為蔬,麥藍菜瀹茗,亦窮途清味也》一詩紀羈旅之不易,詩云:
瓦店多茅屋,穿林汲井華。茶烹藶葶子,蔬薦杜鵑花。[2](卷十六,P5)
綜上,楊慎專詠茶事的詩作常能生動還原烹茶的眼前情形、鼻尖味道,有品茶體驗的雅士或可進入其詩中的芳香現(xiàn)場,而其《烹茶》詩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飲食雷響茶習俗的記載,《月團茶詩》對效古法制茶技藝的復現(xiàn)和品茗悟詩之妙得的存?zhèn)?,以及《安寧溫泉詩》對碧玉泉聲名的倡立,則有著“以詩存史”的珍貴歷史價值,和提升茶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影響。
其余如《雨中招楊伯清》詩中“禁酒停歌罷笑,聽雨焚香煮茶”句[21](卷一,P9),《贈韓飛霞》詩中“晴風何日揚茶煙,策杖相求慰幽獨”句[21](卷三,P9),《初寒擁爐欣而成詠》詩中“煎茶浮蟹眼,煨芋皺虬鱗”句[18](卷二十,P7),《松火香》詩中“烹茶聊減睡,煨芋亦加飡”句[2](卷九,P13),《夏日睡起即事》“小啜茶甌午夢殘,陽阿晞發(fā)懶彈冠”句[2](卷十一,P9),或見焚香煮茶之閑情逸致,或有品茶解悶之盼,或言觀察茶初沸時氣泡如“蟹眼”之趣,或沉醉于午夢后慢品茶味之閑適松弛,諸篇茶詩亦為我們呈現(xiàn)了楊慎的飲茶之樂與快意人生。茶之妙品本生于山野,以其澄靜無爭助飲者怡情養(yǎng)性。蘇軾和楊慎所以有“佳茗似佳人”之贊嘆,則在于悟得品茗之義在于品味百態(tài)人生,《文心雕龍·物色篇》有“江山之助”說[22](P312),此可謂“品茗之助”。楊慎在前述詩作中告訴我們,他曾在禪林、田園之間,宴坐、品茶之中滋養(yǎng)性情、療愈精神,在審美愉悅的享受中,涵養(yǎng)了豁達之氣,實現(xiàn)了自在超脫。
楊慎流戍滇南三十余載, 經(jīng)歷種種變故,七十歲時又遭人妒害,自瀘州被械押返滇,終卒于云南,半生風雨足可稱之悲愴。楊慎個體生命的遭際變化引發(fā)的不同精神變化反映在其茶詩詞中,借助對其茶詩詞的剖析,可窺見楊慎自我調(diào)和的歷程:即其從身臨其境時方能暫入禪境消解煩惱,到日常生活常存閑隱之趣,再到曠達不需縱酒的平淡新境界,呈現(xiàn)了一個杰出文人在曲折人生軌跡中勇于走出內(nèi)心陰霾的坦然自若之路,成為貶謫文人自我提振精神的一種符號象征,激勵著古今后學。
此詩前六句為我們繪就了明代云南騰沖等地(舊屬永昌府)少數(shù)民族制作、品味雷響茶的情形,“石鼎烹茶雪浪翻”二句生動再現(xiàn)了陶器烹煮茶葉時鮮白的茶湯如雪浪般滾滾翻騰,時有乳花泛起、雷鳴罐中的成茶景象,雷響茶之得名隱含其中?!靶滤中c銀絲濾”二句則交待了制作雷響茶的關鍵步驟,再結合現(xiàn)代茶書中所載的雷響茶一般制法,我們大致可以還原為:將茶葉(多用普洱茶)投入陶罐中炙烤,加入新制的酥油等佐料拌勻,再以銅壺所燒沸水快速注滿茶罐,時有茶氣蒸騰、茶沫翻冒、雷聲沉沉,適時濾掉茶渣,即可慢品。接著,楊慎以“粉槍末旗云腳走”二句呈現(xiàn)其觀察杯中茶沫形態(tài)變幻之所見,細品茶香余味之所得,所謂“粉槍末旗”是茶中良品的代稱,借以盛贊當?shù)厝酥撇杷醚?、葉之優(yōu)良,經(jīng)沸水烹煮后,云腳松散,茶香滿席,茶器竟不染腥膩之味。本詩末兩句表露了作詩緣由,所謂“好事寧知陸羽遺”是說陸羽《茶經(jīng)》(或可說是以之代指茶史)并未記載云南永昌的地方雷響茶事,而“刊銘為付彌明手”句意則是楊慎“以詩存史”,用詩語將此茶烹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及“熱雷”喧鳴的最大特點存續(xù)流傳。 作為少數(shù)民族茶飲的雷響茶,融合有其民族生產(chǎn)勞作的地域文化特色,當?shù)刂两袢杂小霸缙鹑醉懖?,干活一天不覺累”的俗語。我們對此詩作進行細致考察,嘗試重返明人烹茶的歷史現(xiàn)場, 對豐富雷響茶的歷史文化意蘊,促進少數(shù)民族茶文化的傳播有積極影響。
西雙說這還不是什么問題,大不了這三萬塊錢我不要了,可是,假如我們真的又成為夫妻,你說我是應該希望她好起來還是希望她好不起來?萬一真的出現(xiàn)奇跡,萬一她的病治好了,死不了了,兩個人一起面對婚后的漫長生活,怎么辦?繼續(xù)疙疙瘩瘩湊和著過?肯定不行。還得離!那么,不希望她好起來?希望她結了婚就馬上死掉?那還是一個正常人的想法嗎?那我就喪盡天良了。
注釋:
①學界關于楊慎的文學研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詩學方向,且表現(xiàn)為重詩論闡釋、輕詩作歸納論證。此外,以詩歌文本細讀、分析為中心展開的研究成果較少,表現(xiàn)為對其具體詩歌題材精細化的開掘尚淺,尤其是對其詩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的開掘較少。另,楊慎貶前詩作中僅正德九年(1514)所作《早寒》詩中有“籃輿有暇可乘興,西崦東皋問煮茶”二句提及茶事活動,此時詩中的“煮茶”是其仕途得意時文人雅趣的象征,與其貶后半生陸續(xù)所作之茶詩詞內(nèi)涵不同,這就突顯了楊慎茶詩詞研究的特別價值?!对绾吩妳⒁姉钌髯軓涂〉染帲骸渡钟裉眉罚ㄒ痪恚?,明嘉靖抄本,第9頁。
②《升庵外集》卷二十三《飲食部》“油面”條載:“蔡襄《茶錄》:‘佳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自注‘油’去聲?!眳⒁姉钌髯?,焦竑編:《升庵外集》卷二十三,明萬歷四十五年刻本,第5頁。
③嘉靖三年七月,楊慎遭貶離京,囚衣病體跋涉萬里才到達云南,幸得地方友人扶助,得以數(shù)度到云南安寧碧玉泉療養(yǎng)。
④楊慎除了考述沙坪茶史外,還曾作有《沙橋道中詠野木犀其葉堪為茗》一詩記錄云南楚雄沙橋一帶以木犀葉入茶的習俗,詩中“村姑簪朵光云髻,土衲烹茶點雪匙。欲采佳名裨舊志,為傳芳詠入新題”數(shù)句可見其用意。楊詩“以詩補史”的價值,亦可由此窺其一斑。詩見楊慎撰,楊宗吾等輯:《升庵遺集》卷十四,明萬歷三十四年刻本,第5-6頁。
式(4)和式(5)中:IL表示為電感電流狀態(tài)量;VC為電容兩端電壓狀態(tài)量;Vg為輸入電壓狀態(tài)量;Vo為輸出電壓狀態(tài)量。
⑤前句“相如凡將名最的”用司馬相如作《凡將》篇之典,是續(xù)接“芳芽”二句而來,一實一虛,俱為形容所詠之茶品質(zhì)出類拔萃之意,而非實指司馬相如《凡將》篇中記載有“沙坪茶”的相關內(nèi)容。
⑥章懋,字德懋,號后齋,明四川瀘州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楊慎詩集中有十數(shù)首與其唱和之作,是楊慎貶謫后期隱居瀘州時的重要交游對象。曾作有《沙坪茶歌》,已佚。參見沈昭興編撰:《直隸瀘州志》卷九,清道光刻本,第20頁。
⑦陸深,字子淵,號儼山,明松江府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二甲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參見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58頁。
⑧楊慎《升庵遺集》有《以沙坪茶送章后齋》詩云:“寶唐山上有沙坪,一葉芳茶冠六清。水部高吟東閣下,早梅初月幾詩成?!卑显疲骸吧称翰栉垂谟谔煜?,嘗與儼山陸子淵飲之,陸曰:‘味則絕佳矣,何以無稱于古?’余曰:毛文錫《茶譜》云:‘玉壘關寶唐山有茶樹,生于懸崖,筍生三寸五寸,方有一葉兩葉,其出時以筍為候,故有紫筍之名?!朔巧称褐己酰俊笨芍嗽娕c《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有跋》雖在用字上有所不同,但表意實同。詩見楊慎撰,楊宗吾等輯:《太史升庵遺集》卷十七,明萬歷刻本,第5-6頁。
⑨此外,梳理茶史資料可知,自唐末毛文錫《茶譜》首次記載:“玉壘關外寶唐山有茶樹產(chǎn)于懸崖,筍長三寸五寸方有一葉兩葉”, 此后諸家轉述皆未出其意。 至明代楊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有跋》 才首次主張玉壘關寶唐山所產(chǎn)之茶即“沙坪茶”。另,我們遍檢古代史籍資料,除楊慎此詩外,未見其他任何載收“沙坪茶”之處?;蚩烧f,楊慎正是“沙坪茶”得以定名的推手。
⑩此詩有尾注“右沙坪茶興”,據(jù)此四句可知,楊慎品沙坪茶后夸贊其有消退醉意,溫暖身軀,斷除佛家所稱“百八”煩惱之益。
?此詩中“清風兩腋”典出唐代盧仝的名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七碗茶歌》)“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句。參見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增訂本)卷三八八,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392頁。
?此志卷十三藝文志收載有楊慎《和章水部沙坪茶歌有跋》,編志者為楊詩跋語中“寶唐山”作注曰:“俗名唐帽山?!眳⒁娗迩f思恒修,鄭珶山纂:《增修灌縣志》卷十三,清光緒十二年刻本,第78頁。
?古代詩詞不似游記那般精確,詩人為了便于遣詞造句,常用某一地名在范圍上代指其附近的一帶,故當予以理解。
?清乾隆《灌縣志》卷一《山川志》載:“山之原以坪名者十有八……曰沙坪在縣南六十里”, 此沙坪或為沙坪村之駐地。參見清孫天寧纂修:《灌縣志》卷一,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第6頁。
實驗使用的腦電數(shù)據(jù)集由德國波恩大學的癲癇研究實驗室收集。該腦電數(shù)據(jù)集來自五名志愿者,包含兩名健康人和三名癲癇病患者,對應的五個數(shù)據(jù)集分別標記為Z,O,N,F(xiàn),S。其中,腦電數(shù)據(jù)的采集位置如表1[7]所示,每個數(shù)據(jù)集包含100個信道,腦電信號的采樣頻率、持續(xù)時間和采樣點數(shù)分別為173.61Hz、23.6s和4097個。
?《景德傳燈錄·慧海禪師》記載有“翠竹黃花”入佛偈的內(nèi)容:“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xiàn)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焙笠蛞浴按渲顸S花”指眼前境物。參見道原撰,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卷六,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頁。
?楊慎《丹鉛總錄·飲食》載:“蜜云龍,茶名,極為甘馨。宋廖正一字明畧,晚登蘇門,子瞻大奇之。時黃、秦、晁、張?zhí)柼K門四學士。子瞻待之厚,每來,必令侍妾朝云取蜜云龍,家人以此知之?!眳⒁姉钌髯?,王大淳箋證:《丹鉛總錄箋證》卷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08頁。
?參見朱保炯、 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0頁。
?參見朱保炯、 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頁。
?《詩經(jīng)·衡門》有“衡門之下,可以棲遲”二句,表現(xiàn)隱者安貧樂道。參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卷七,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6頁。
?馮都成,號東沙,明四川瀘州人,雖功名不顯,但其曾為楊慎校錄《升庵詩集》《升庵文集》《楊升庵南中集續(xù)鈔》等數(shù)種流傳至今的重要詩文集,是楊門核心弟子。參見明徐麟纂修:《武寧縣志》卷二,明嘉靖刻本,第13頁。
?楊慎的一生摯友云南永昌人張含所作 《升庵南中續(xù)集序》有言:“若夫東坡之黃州、惠州、儋州,豈不偉哉!何以言之?曰:無怨,繼東坡者,升庵其人也。公謫于滇者,將三十年,比之東坡自元豐己未至元符庚辰者,殆過其期而片辭無怨,安之若欣,先后相望,若出一揆,信乎?!闭J為楊慎是可與蘇軾比肩的豁達遷客。 參見楊慎撰:《升庵南中續(xù)集》卷首“序言”,明嘉靖二十九年張含序刻本,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