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霓 丁 錚
茶由唐興,至宋盛。而茶盞作為茶湯的載體,也是茶文化的載體。不同時代的飲茶技藝的不同也影響著茶盞的造型色彩,其形態(tài)也包含著時代審美哲思。 黑釉茶盞在宋代得到空前繁盛的發(fā)展,也是宋人意識形態(tài)的選擇與呈現(xiàn),而不同于前后別代的“盞貴青白”,宋代的“盞貴青黑”背后的動因為何?學術界以往對于宋代黑釉盞的研究較多集中在針對器物本身材料、形態(tài)美感、與文化背景上單思路的探討,對其背后時代背景下的政治抉擇、社會發(fā)展、傳統(tǒng)觀念與文人智識的合力影響缺少聯(lián)動梳理①。 本文將這個問題置于宏觀的時代背景視野之中,探究宋人點茶時“盞貴青黑”的文化成因與審美哲思。
提起“盞貴青黑”就不得不提宋人認為好茶尚白,為了更好地凸顯茶湯色的潔白細膩,當時以建窯為代表的黑釉盞市場得到青睞。 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有關茶湯色與斗茶茶盞的相關性,其文稱:“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保?](P14)其中指出茶色白需要黑色襯托之,則用兔毫盞最佳,最受斗茶者的歡迎。由此,需要探尋的另一個問題——為何宋人認為茶色尚白呢?根據(jù)對宋史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看,宋朝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占領一定的高度。自唐人陸羽《茶經(jīng)》一著問世,標志我國茶文化正式形成,宋代茶文化發(fā)展也成為我國茶文化發(fā)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在政治制度層面, 自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宋太宗趙炅恢復榷茶政策,即將農(nóng)戶茶葉除開稅租以外由官府統(tǒng)一定價收買,再用低價買入的茶葉轉賣給茶商,所得資金則做買馬強軍等邦國之用,該政策顯示出茶葉稅收對國家財務的重要影響,如《文獻通考》記載:“凡園戶,歲課作茶輸其租,馀則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錢而后入茶,謂之本錢。百姓歲輸稅愿折茶者,亦折為茶,謂之折稅。此收茶之法。凡民鬻茶者,皆售于官,其以給日用者,謂之食茶,出境則給券?!保?](卷18“征榷考五”,P507)又如《宋史》記載:“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保?](卷169“職官七”,P3969)由此可見茶業(yè)經(jīng)濟在當時國家稅賦體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說明茶葉已經(jīng)成為當時宋朝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并奉以茶行羈縻之策,南宋名臣周必大也有“國家利源,鹺茗居半”之說[4](卷34“朝散大夫直秘閣陳公從古墓志銘”,P377)。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國家政策已經(jīng)將茶葉與鹽的地位相提并論,可見茶產(chǎn)業(yè)與當時宋朝的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系緊密,顯示出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在皇家士族層面,宋朝的貢茶制度也沿襲唐制,《宣和北苑貢茶錄》中記載:“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保?](P48)太宗皇帝命專人負責皇室的貢茶事宜, 將皇室茶飲與平民的區(qū)分開來,也將昂貴的小團茶作為禮品賞賜官員,例如“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忿D運使, 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 四人分之。”[5](卷2,P110)除了朝廷貢茶與宮廷賜茶,士族文人之間也常有贈茶行為,茶是文人間互動的首選禮物。宋人對茶的重視也體現(xiàn)在作為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上,正如“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6](卷2“議茶法”,P1258),可見宋人飲茶的興盛。加之宋代文人對茶有關名詩名畫的創(chuàng)作,例如宋徽宗的《文會圖》、劉松年的《斗茶圖》與《碾茶圖》,均可見宋代茶文化內(nèi)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7]。因此,宋代政治制度促進了茶以及與茶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茶文化的興盛也幫助著與周邊國家的外交以及本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包括皇權階級壟斷、文人士族之間的贈茶行為與平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等因素都使得皇室與大眾對茶葉品質(zhì)的區(qū)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代茶色尚白的原因也由此展露端倪。
關于宋代茶色的“白”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點茶活動結束后茶湯顏色的“白”。而另一種是據(jù)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稱:“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保?](P42)據(jù)沈冬梅考證,北宋白茶一名“白葉茶”,根據(jù)其特征描述,因葉片透光瑩白細薄而得名, 系由少數(shù)茶園天然生成的一兩株茶樹之葉制成,非人力可以種植[8](P34)。“白茶”因其數(shù)量稀少,加之宋代對上品茶采摘時間的嚴苛[8](P14),用其制作的茶餅對工序和技術也要求較高[8](P10-11),于其他茶餅品質(zhì)相比,產(chǎn)出的團茶品質(zhì)就列臻上乘,得到宋徽宗趙佶的推崇,北苑上品茶龍團勝雪就是用這種白葉茶制作而成,這也是“茶色貴白”的部分原因。
在唐代茶湯顏色以綠為貴,但沒有具體的品評茶品質(zhì)高低的規(guī)則,大多只是依靠品味感覺和經(jīng)驗來判定,例如對成品茶葉的外觀、色澤與沖泡后的色香味來鑒別,其規(guī)則到宋時得以發(fā)展完善。陸羽的《茶經(jīng)》中對茶湯色的品鑒也只是提及“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與“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9](“四之器”,P8)。陸羽認為茶碗應當類玉,方能襯出茶色的綠,但并未對品鑒茶湯色作出正面評價的描述,而人們對茶湯色的評鑒也是在宋代才出現(xiàn)標準。
斗茶在唐末五代時就已經(jīng)在福建地區(qū)成為一種民間習俗,當?shù)厝朔Q斗茶為“茗戰(zhàn)”②,貢茶則是在唐朝中期以后逐漸形成制度[8](P88)。由此可知,斗茶是在貢茶興起后才出現(xiàn)的, 宋代斗茶法也因貢茶制度而被全國推廣。 宋代斗茶看的不只是點茶技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品飲觀色,對茶葉品質(zhì)好壞進行鑒別,進而分出勝負。點好的茶需要觀察成品茶湯的湯色,宋人黃儒的《品茶要錄》中提到:“故君謨論色,則以青白勝黃白。予論味,則以黃白勝青白?!保?](P33)將這段記載與《茶錄》中“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的記載進行比較[1](P13),可知斗茶注重觀察注湯擊拂后茶湯表面的沫餑,以長久掛在茶盞內(nèi)壁者為佳, 文獻中又稱之為“咬盞”,而茶湯色不管是青白或者黃白,皆崇尚白色,茶色尚白也成為斗茶人的定勝規(guī)則。 且到了北宋中后期,飲茶方式與唐代在茶中放置姜、鹽等香料的做法不同相比較,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對茶香作出了“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1](P45)的評價,可見此時宋人開始重視茶葉本身的香氣,認為上品茶無需借助香料, 僅憑借自然所有的氣味即可“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1](P45)。
與唐代相比較,宋代除了在考量茶葉品質(zhì)高低時有更多的標準,對上品茶葉采摘時間和茶餅制作流程都有著更加嚴格的規(guī)定以外,加上技術的改進,茶葉中的雜質(zhì)減少了。并且宋代的制茶人能夠在榨茶過程中將茶葉與茶汁分離,接著將瀝出的茶汁重新制成茶膏,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載:“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如前入榨,謂之翻榨……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保?](P71)類似的,黃儒《品茶要錄》也有記載:“如鴻漸所論‘蒸芽并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秩ジ啵唤ú枇穸?,故惟欲去膏。”[1](P35)說明宋代茶人在制茶技術上更加注重去膏的重要性,也使得上品茶的茶汁制成的茶膏更加細膩且能更大程度地保留茶香,這一步驟為在點茶擊拂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綿密發(fā)白的沫餑奠定了基礎。貢茶中的龍鳳團茶,是宋朝極品茶葉的代表,歐陽修曾將其價值與黃金相比[5](P110)。宋人更加注重個人體驗的心性之學, 注重事物的細膩之處,但是這種品茶方式脫離生活需要,成為一種貴族自我標榜的象征和對高層次生活的藝術追求,有演化出奢靡之風的趨勢。
因宋代對品茶以及點茶、斗茶要求“白”的演變選擇,由此宋人在點斗茶時偏向選擇更能夠襯托白茶品質(zhì)的器具,與青白瓷相比,顯然黑釉盞更易成為上乘之選。
“茶色白,宜黑盞”除了點、斗茶時所呈現(xiàn)黑白色有視覺上的強烈對比功能之外, 究其背后,傳統(tǒng)五色觀與道家思想對其影響甚遠。五色即為白、黑、赤、黃、青,其在我國歷史發(fā)展中有不同意象代表,諸多古籍記載中得以聞見其在不少朝代中有上層階級與占卜祭祀聯(lián)合的禮法寄托。郭靜云認為,五色觀自先秦時期在占卜祭祀活動中逐漸形成,反映統(tǒng)治者對自然的崇拜與對美好生產(chǎn)生活的祈愿。 在殷商信仰中黑與白并非獨立出現(xiàn),而是彼此具有相對含義[10],《禮記》中就有“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的記載[11](卷6“檀弓上”,P1276),由此可知夏朝開始就有尚黑的傳統(tǒng),黑色在五色中與白色同為正色,也是無彩中性色,具有強調(diào)和性。而青色在先秦是為“幽”,指深濃青色調(diào)?!靶币矠椤坝摹毖苌湟獗就?,古代以“幽”為“玄”,故“幽黃”與“玄黃”意義相同,作為天地交合的核心概念象征。在西周銘文中,“幽”字也有指代天色之意[10],這與《周易》中“天玄而地黃”[12](P43)的表述可茲對比,后者以“玄”來形容天空呈現(xiàn)的青藍色,與象征大地的黃色相對。而在漢代以后,由于人們對道教“天不明”概念的進一步解讀發(fā)展,玄色的定義也歷經(jīng)了由青藍色向著黝黑色演變的過程[10]。
而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3](P2)在古代形而上的觀念中,“玄”原意為深黑色, 但在此演化為道家重要的哲學觀念,指深遠神妙,可以看作是宇宙的本質(zhì)。而在老子觀念中,“道” 的含義也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秩序,其論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保?3](P95)此外,艾蘭(Allan.S.)強調(diào)《老子》中所言的“道”,其“混成”往往是來源于兩種物質(zhì)構成,如同“天清地濁”,也如深谷之水幽暗難辨,暗示某種不可知與玄奧的事物[14](P81)。艾蘭認為老子將“道”比作水,也常用與水相關的意象表述“道”,例如“上善若水”[13](P30)“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13](P16)?!暗馈毕裆顪Y內(nèi)部的水, 不斷從地下深處涌出,給萬物生命的源泉, 這種解釋也與自然規(guī)律相和諧。而“深淵”的說法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玄”其中的深幽之意不謀而合,故而可以推演出“玄以載道”的關系,其在之后宋代黑釉盞的發(fā)展與宋人的審美選擇中也能夠得以窺見。
由上述可見,黑色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觀與道家思想哲學觀之中有其不可磨滅的重要性。發(fā)展至宋代,黑色依舊在宋朝擁有較高地位,從出自北宋王昭禹的“黑者,天道在北方之色也”[15](卷8,P282),到南宋王與之的“黑者陰之正,北方者萬物歸根復命之地,而純陰之所聚也。乃取其正者以名之,然亦可謂之玄焉”[16](卷75,P469),可見,宋時認為黑色位于北方,是萬物之根。上述觀念與《周禮》的“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璧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17](卷18“大宗伯”,P762)以及老子所認為的“淵兮,似萬物之宗”有異曲同工之妙。 程民生探討宋代黑色應用場景,指出宋人對黑色的理解與運用的場景相較于其他朝代更豐富種類更繁多,在黑色服飾、器物甚至兵器、旗幟與儀仗等領域中均有說法,還有以黑色為代表的道教神祇黑煞神與真武神[18],在美術上,宋代也改變唐時的重色賦彩,轉變?yōu)橹啬p色[19]。并且宋人還認為黑色可以護目[20](卷2“皂屏養(yǎng)目”,P207),就如同蘇軾曾言“茶可于口,墨可于目”[21](卷5“書茶墨相反”,P296)??傊?,宋代社會生活中對于黑色更多是處于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由此也延伸影響到瓷器釉色上。
黑釉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的殷商時期[22],但較之南北朝開始聞名的青白瓷器,黑瓷并不如他們亮眼,唐朝飲茶首選類玉的青瓷,明時期黑釉盞也不再受到追捧,明代朱權《茶譜》記載:“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保?3](“茶甌”,P183)其認為注茶當為白瓷才能使得茶色“清白可愛”。唯有宋代的黑釉瓷器獲得權貴文人的認可,宋代往后再無鼎盛時期。建窯所出的黑釉盞作為黑釉瓷代表因其地區(qū)土質(zhì)含鐵量高,不同于傳統(tǒng)黑釉的單調(diào)沉悶,其色澤幽深變幻,能夠生出兔毫、油滴、曜變等特殊紋理(如圖1,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建窯黑釉兔毫盞),增加了其觀賞性, 并且這種單純利用釉色燒制時難以預測的變化,自然天成,加之其本身底色的玄黑與道家的“玄之又玄”不謀而合,而茶湯為水符合老子觀念“道”的意象代表,深幽的黑釉盞與乳白的茶湯同道家思想中的“玄”與“道”相輔相成,恰好呼應了“玄以載道”,也與宋人飲茶時自省心性達成共性,得到上下推崇。其通體變幻的“黑”也能在精神層面與宋文人士族所注重內(nèi)觀自修的品性產(chǎn)生共鳴,如歐陽修所說的“夫君子之修身也,內(nèi)正其心,外正其容而已”[24](卷61“經(jīng)旨·辨左氏”,P882)。
將通體黑釉無修飾的茶盞放置于中國傳統(tǒng)陶瓷史中,其造物風格相比于秦漢時期的粗獷豁達,唐朝時期的富麗雍容,明清時期的花式繁復,唯有宋朝質(zhì)樸無華、典雅淡然。宋代推崇崇尚自然的理學和道家思想中和之風,鄙夷雕琢偽飾。
在宋朝初年, 朝廷認為晚唐的奢靡之風是“亂化侵民”的敗源,且建朝之初百廢待興的局面需要“日行簡約”以“興家弼國”,因此這種“日行簡約”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進行推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至于虛己納諫,不好攻獵,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保?5](卷80“哲宗”,P11416-11417)可見宋廷將“節(jié)儉養(yǎng)德”看作是宋太宗定下的“祖宗家法”。
這種“祖宗家法”的影響所及,在后世宋仁宗身上也得以體現(xiàn),歐陽修《歸田錄》曾舉日用器物等生活細節(jié)以見“仁宗圣性恭儉”,其文稱:“見上器服簡質(zhì),用素漆唾壺盂子,素瓷盞進藥,御榻上衾褥皆黃絁,色已故暗?!保?](卷1,P50)可見宋時反對奢華之風,對金銀器件裝飾繁復的物什予以觀念上的摒棄,因此不施裝飾的瓷器得到大力推行?!巴跽咧?,至簡而詳,至約而博”[26](卷2“達瑞節(jié)同度量成牢禮同數(shù)器修法則”,P477)的治世思想使得這種節(jié)儉意識上行下效而造就了尚簡審美,此時類似盤盞這樣的器物相較于以往重裝飾的性質(zhì)轉移到重功能的層面,弱化裝飾,注重器物本身“物性”,以追求物的本真,是為對“至簡”治世的反映。
而在文人層面,士人階層所代表的精英知識分子向來以“文雅”塑造自身文人上潔高雅的身份標志,并且隨宋朝的發(fā)展,士人對“清雅”品節(jié)追求,在“節(jié)儉養(yǎng)德”的教化下轉化為獨有的“極簡之美”。在宋代文人審美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上,這種改變體現(xiàn)為一種返璞歸真、 回歸本質(zhì)的追求,也與宋代文人注重內(nèi)修、自省心性的品格相互照應。而這種思潮折射到瓷器審美風格上,便形成了對其內(nèi)涵品質(zhì)的一系列新的美學詮釋與價值追求。
上述宋朝的“至簡”治世與文人“文雅”的品格追求相互交融,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與君王士大夫的集體智慧,從而凝練成對黑釉盞極簡風格的塑造,凝聚到器物上才塑造出鼎盛一時的黑釉盞,黑釉盞釉面體現(xiàn)出的“黑”與燒制時自然變化而來的紋理,融合到盞體厚實的胎質(zhì)中所帶來器物本身不加修飾的自然的美感,可以說是宋代特別環(huán)境下賦予黑釉盞“貴青黑”的靈魂所在。
喻物比德,也稱為象物比德,即以人的想象力,將某種道德觀念賦于自然物上,使其具有人格化的魅力。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例如《禮記》中的“比德于玉”,再如后世將“梅蘭竹菊”比作四君子,這種“象物比德”的文化傳統(tǒng)在宋代理學中也得到了認同,并被文人推崇,在社會上不斷流行開來。
黑釉盞作為飲茶時必不可少的器物,北宋時期流行的點茶活動又使其具有了特定的使用方式,也由此被士族階層賦予了內(nèi)容豐富的道德內(nèi)涵,如黑釉瓷在顏色上是為正色,正色是為高雅,重視黑白的對比襯托, 在材質(zhì)上與金玉不同,卻又融匯了二者的品質(zhì)優(yōu)點,溫潤且堅硬,高火鍛造中燒出渾然天成不加修飾的美感。這種從器質(zhì)到人倫的類比彰顯了宋人“喻物比德”的審美觀,同時疊加了宋人對品茶的熱愛。
宋朝因內(nèi)憂外患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文人士族在思想上開始向自觀內(nèi)省轉變,以致御用道教興起。道家與程朱理學的盛行使得宋人注重精神上的修養(yǎng),比如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提出:“至若茶之為物……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保?](P39)其認為上品茶能夠稟清淑氣,飲茶可陶冶性靈,并非庸俗之人可以感知修行的, 而借由飲茶活動這一過程修行正道,體會萬物德行、規(guī)律和本真。這種審美觀和飲茶觀的疊加耦合,從物到意、從行到省造就了宋代黑釉盞“器宜簡約”“盞貴青黑”的審美內(nèi)涵。
色彩被賦予社會等級和禮儀規(guī)范,不同顏色所彰顯的社會意義不同。色彩同時也是器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器物形式美的構成部分。器物被制造出來的過程通常在傳統(tǒng)上被用以比喻人格修養(yǎng)逐漸完善的過程,以此表達理想的人格典范和社會形態(tài)?!拔铩钡淖匀粚傩耘c人的人性品格和道德教化之間存在著異質(zhì)同構的關系,比德審美將“物”來喻人,從而起到警醒作用,強化社會道德對人的塑造,同時也將“物”人為的賦予了一種個性化品質(zhì),成為倫理道德的載體。
如同傳統(tǒng)社會中使用禮樂進行制度建立與民眾教化要求樂器聲調(diào)雅正合律相似[27],器物之中也融入著官家士族的比德審美。黑釉盞在宋代福建地區(qū)以建窯出產(chǎn)的建盞為代表,黑釉色澤鮮亮光滑變化萬象,燒制后形成的斑紋帶有獨特的層次韻味和神秘感,這樣渾然天成不加修飾的自然色彩符合宋人對“至簡”的政治認可。
與此同時,宋代程朱理學的出世加重了人們對理性思考的重視,強調(diào)從“物”中獲得思想哲理上的攀升[28]。在“格物致知”的模式中強調(diào)將“物”作為人與天理交流的橋梁,這也使得黑釉盞作為宋人與點茶行為之間的媒介,其用以達到修身養(yǎng)性、自觀內(nèi)省的“意”大于本身作為一件日用品的“物”的功能。黑釉盞不單獨是一種僅供賞玩的審美器物, 也是一種用于文人雅士自我精神靜修,帶有靈性的“比德”載體。因此,“盞貴青黑”其所要求的“黑”也并非單指“物”表面的黑,它同樣被賦予“比德”性質(zhì)的道德教化功能,也以此襯托著茶色的“白”。
宋代黑釉瓷以自然燒制的釉色變幻得以著名,而非人為繪飾,這與宋代崇道的政教結合制度相關,宋代瓷器至簡之美也離不開當時對道教的崇信。
道家作為學術思想先道教而存在,道教依托道家而創(chuàng)立,雖然其在學術上關于二者是否同一有諸多爭議,但其二者在思想上的關聯(lián)是延續(xù)與深化的,在歷史上是同異并存、糾結發(fā)展的。
宋朝是中國古代史上道教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從北宋的內(nèi)外政治形勢分析宋代統(tǒng)治者尊崇道教,石濤認為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宋朝外患成災,佛教作為外來宗教被宋朝統(tǒng)治者視為“金狄”,且佛教被外敵遼國尊奉;二是太宗時就開始將道教的齋醮科儀納入到皇朝祭祀活動中, 這為道教在真宗時作為御用道教埋下伏筆;三是為了維護澶淵之盟后統(tǒng)治者的威信,安定民心的政治手段[29]。此外,道家思想在西漢“文景之治”中有成功運用的先例[30],北宋初年在經(jīng)歷五代戰(zhàn)亂之后經(jīng)濟與民生的凋敝,與西漢初年情形類似[31],因此統(tǒng)治者選擇效法黃老思想也是順理成章的。
宋皇室尊崇道教并給當時社會政治帶來深刻影響,使其發(fā)展為典型的國家宗教,也由此宋代對道教的推崇達到巔峰[32]。于是北宋立國后尊黃帝趙玄朗為圣祖,宋太祖、宋真宗在奪取政權后用大量精力來扶植道教, 大量重修新建道觀,例如“召修玉清昭應宮”[25](卷79“真宗”,P1798)“改延恩殿為真遊殿,重加修飾”[25](卷79“真宗”,P1801)“詔天下州府軍監(jiān)天慶觀并增置圣祖殿”[25](卷79“真宗”,P1801)“建景靈宮、太極觀于壽丘”[25](卷79“真宗”,P1802)等,可見道教的盛極一時。道教在以文治國的宋代也滿足其禮儀典法的復興重塑需求,以維持自身的統(tǒng)治太平安寧。
在社會思潮方面,文人士族的思想轉變也促成了道教的流行。北宋統(tǒng)治者在經(jīng)歷外部民族矛盾, 內(nèi)部農(nóng)民起義與兵變摻雜的階級矛盾之后,使得宋廷內(nèi)憂外患,統(tǒng)治者階層與文人士族階層都開始思想上的反省,道家“無為而治”構建出的精神世界對宋代統(tǒng)治階層的心理慰藉產(chǎn)生很大幫助。道家的“道法自然”,推崇的“天”與“道”都源于自然,是為天下萬物的本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認為“齋以靜心”的修行需要摒棄功利,摒棄智巧,達到去我之境地,終得“入山林觀天性”的境界[33]。因此,文人士族更加重視與自然和諧共存,對外界欲望持有一種節(jié)制的態(tài)度,轉而鼓勵個體深入探索內(nèi)心,自觀內(nèi)省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
由上述因素使得宋代黑釉瓷的制器趨勢也理所應當?shù)氖艿接绊?,制瓷工匠對于瓷器釉料以及燒制出來肌理尤為重視,反對人為繪飾,追求瓷器燒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美感。宋代瓷器在歷經(jīng)前代的塑造與賡續(xù)后,這種自然樸素的理念為官家士族認可,也順理成章成為宋代造物的指導思想。 黑釉盞以建窯和吉州窯為代表,憑借當?shù)鬲毺氐耐寥纼?yōu)勢燒制出的深邃黑釉,其釉面肌理經(jīng)高溫淬煉,色澤變幻莫測,燒制出兔毫、油滴、曜變等獨特釉面,這些美好的自然變幻與道法自然理念的雙重互力耦合,使得宋代黑釉盞成為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藝術瑰寶。而黑釉盞在點、 斗茶時映襯出的茶色之白的對比與變幻,也映襯了陰陽之間和諧共存、 剛柔并濟的內(nèi)涵,也深刻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審美的耐人尋味、寧靜淡遠的圓融透徹之美。
宋代點茶“盞貴青黑”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正如陳寅恪先生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中對宋朝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保?4](P277)可見宋代盛行的點茶偕同黑釉盞一起在文化歷史長河中綻出絢麗之花。 宋代點茶“盞貴青黑” 的內(nèi)涵不只有表面上對盞黑茶白的喜好,反映出的是多層面、多方位的合力推動下的歷史抉擇與傳統(tǒng)精神物化于點茶和黑釉盞之間的色彩凝結?;适遗c士族的政治態(tài)度、教化手段和文人追求透析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造就了獨樹一幟的黑釉盞,也闡明了宋代點茶所用的盞何以貴青黑背后的動因,留下蘊藏樸雅自然的黑釉盞散發(fā)著宋人審美的獨到之處。這種簡潔和精練的風格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審美理念中的“以簡馭繁”和“去繁就簡”的思想。對宋代茶文化精神內(nèi)核的深挖,承先人之馀緒,不僅可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茶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系統(tǒng)性保護拓展道路,更能夠傳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現(xiàn)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和內(nèi)涵。
注釋:
①關于宋代黑釉盞的美學文化研究,20世紀50-70年代對黑釉瓷的研究多為考古學上的窯址的發(fā)掘研究;80年代左右開始出現(xiàn)對黑釉瓷材料學與歷史學上的研究,例如凌志達從材料學角度對黑釉瓷進行初步研究, 對黑釉瓷進行燒制原料、微觀結構上進行分析;1982年由中國硅酸鹽學會編著的《中國古陶瓷》系統(tǒng)論述了與宋代黑釉盞有關的史料文獻、器型、工藝、裝飾特點等。2000年后,學界對黑釉盞的相關研究始由陶瓷工藝美術逐漸延伸到美學價值、社會文化等領域,例如朱郁華從美學角度闡述黑釉盞的流行與演變; 賈晉妍分析了宋代黑釉盞興盛的經(jīng)濟文化層面的社會原因,沈冬梅對宋代茶盞、茶政、文化等方面進行考辯研究; 周亞東分析了建盞釉色與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的關聯(lián)。參見凌志達《我國古代黑釉瓷的初步研究》,載《硅酸鹽學報》1979年第3期;中國硅酸鹽學會編著《中國古陶瓷》,文物出版社,1982年;朱郁華《中國茶具的歷史發(fā)展及美學風格的嬗變》,載《江南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賈晉妍《淺談宋代黑釉盞》,載《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第3期;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周亞東《宋代黑釉建盞的盛行及其釉彩特征》,載《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②“茗戰(zhàn)”,即斗茶。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茗戰(zhàn)” 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末馮贄所撰的《記事珠》。 參見陳祖椝、 朱自振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