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巧苑
一、小學語文漢字文化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優(yōu)勢分析
漢字文化課堂的目的是旨在挖掘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使小學生能夠在充分理解漢字構造的同時對學習漢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一方面,漢字文化課堂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當教師通過與漢字相關的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等展開漢字教學時,學生出于天性會對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從而愛上漢字教學。同時,通過文化分析,教師也能夠將枯燥、抽象的漢字學習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漢字文化課堂有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作為我國文化的結晶,漢字中蘊含了許多先民的智慧,例如最早漢字是對具體事物的模仿,如“田”“火”等都是根據(jù)對應事物的形狀造出來的,后來隨著漢字的增多,漢字的類型也多了起來,例如由形旁和聲旁組合構成的形聲字。通過學習這些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學生們收獲的絕不僅僅是漢字文化,還包括各方面的中國文化,而對我國文化了解越多,學生也就必然會越喜歡我國文化,并最終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擔。
(二)不足分析
然而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漢字文化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有待改進的問題。首先,語文教師的個人能力和漢字文化教學是直接掛鉤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小學語文教師都具備充足的漢字文化儲備量,大多數(shù)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都是死板的,即從筆畫教學開始,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不僅無法傳達漢字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而且會降低學生對漢字的興趣,最終適得其反。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會為了漢字教學而進行漢字教學,即脫離具體的教學情景。識字是小學語文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識字教學不能脫離情景、孤立地教學,否則不僅浪費課堂時間,而且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正確開展?jié)h字文化課堂
(一)還原漢字的本義
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字圖書《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古人造字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種是造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從前四種造字法出發(fā)帶領學生分析每一個漢字的字形,從漢字的原本意義和流變意義進行還原,使學生了解漢字背后的奇妙文化。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象形的角度向學生們解釋“日”“月”“水”“火”“山”“石”等字,讓學生在對漢字的驚奇中認識漢字,愛上漢字。
(二)歸納總結漢字的規(guī)律
一個漢字的基本屬性分為形、音、義三方面,而幾乎所有的漢字在這三方面的屬性都是互相關聯(lián)的,雖然隨著時間的推進,某些漢字在演化中轉變了字音或者字義,但是大部分現(xiàn)代漢字的音、形、義依舊保持著一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這一方面出發(fā)讓學生歸納總結漢字的規(guī)律。第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形聲字的字形學習中歸納規(guī)律,形聲字分為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有很多漢字僅僅偏旁有差別,讀音方面沒有差別,學生們很容易搞混。針對這部分漢字,教師應當巧妙地從偏旁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第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漢字的字音入手歸納規(guī)律,例如我國漢字中有許多多音字,當這些字發(fā)出不同的讀音時,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教師教會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正確分辨多音字的發(fā)音能夠幫助學生更順利地理解詞語、語句、課文的意義。
(三)聯(lián)系漢字的背景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古老而延續(xù)不斷的傳承,是因為我們有獨特的記錄系統(tǒng):漢字。而我們?nèi)绻胍^續(xù)傳承,實現(xiàn)偉大復興,也必然要將漢字作為立足之根本。每一個小小的漢字都可能蘊含一段瑰麗的文化傳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聯(lián)系漢字的背景。第一,教師可以從風土人情方面進行漢字教學,例如在我國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人們通過祭祀與上天溝通,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識字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初”的字旁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了解古代祭祀的禮儀來加深“禮字旁”的印象。第二,教師可以從漢字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開展?jié)h字背景教學。例如漢字之所以都是方塊字是因為我國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方形漢字代表著古人對規(guī)矩的敬畏。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