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平,嚴文昌
(貴陽學院 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5)
莊子的“物”是萬物皆同,不存在絕對的優(yōu)劣或好壞之分。首先他以“齊”來描述“物”的狀態(tài),意味著超越了表面的差異,將一切事物看作平等、統(tǒng)一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莊子主張以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萬物,超越主觀偏見和執(zhí)著。其次莊子認為人與萬物之間存在內在的聯(lián)系即“物我合一”。這里強調的是個體與宇宙的融合,通過超越個人的限制,人可以與萬物相通、相感,達到內心與宇宙的和諧一致。在這種境界中,個體的分離感消失,與萬物相融合,實現(xiàn)了“無我”的狀態(tài)。
“物”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和辨析。在語言哲學和符號學中,“物”可以被理解為符號的對象或意義的載體。它代表著某種意義或象征,通過符號與人類的認知和交流進行溝通。在西方哲學中,“物”可以被理解為實在存在的事物,即客觀存在的實體。這種觀點強調“物”作為宇宙中各種具體事物的總稱。它們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tài)、屬性和作用,是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同時在主體-客體關系中,“物”作為客體的一部分,與主體(人類)形成互動和關系。這種觀點強調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物”在這里既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類社會中由人創(chuàng)造的事物。在一些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中,“物”被認為是超越經(jīng)驗世界的實體。它指的是超越感知和經(jīng)驗的存在,是某種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實在。在中國哲學中,“物”經(jīng)常與道、理、存在等概念一起討論,體現(xiàn)了對宇宙和人類存在的思考。而莊子的哲學體系中筆者認為其更多的將“物”理解為宇宙的整體性和和諧性的體現(xiàn),如“萬物與我為一”。它強調宇宙中萬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種觀點下,人類作為宇宙的一部分,與其他事物共同構成整個宇宙的一部分。
所以“物”既可以理解為實在存在的事物,也可以理解為客觀實在與主體關系的對象。此外,它還可以被視為整體性和和諧性的體現(xiàn),形而上學的實體,以及符號或意義的載體。不同的哲學體系和思想家對于“物”的解釋可能存在差異,這也反映了哲學思考對于“物”的多維度探索和理解。
在《莊子》中將自然之物視為混沌始分陰陽時產(chǎn)生的“物”,它們是純粹自然、質樸的存在。這些自然之物是在無外力作用下,陰陽相互激蕩而產(chǎn)生的。它們以陰陽交感為根本的動力,展現(xiàn)出宇宙世界的多樣性。所以在對自然之物的描述上強調它們的純粹性和自然性。自然之物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沒有被人為改變或干預過。它們以最原始的狀態(tài)存在,展示了宇宙萬物的本來面貌。莊子認為自然之物是真實的,不受擾動,符合天地的規(guī)律,四季有序,萬物無損,各種生命得到保護,人類雖然有智慧,卻沒有必要干預。通過描繪自然之物的純粹與和諧,強調人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自然,主張人類應當與自然相互融合,順應自然的變化和規(guī)律。
人為之物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體,與自然之物相對應。筆者認為這些人為之物是人類根據(jù)自身需求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人為的屬性,源于人的欲望。莊子并不否定人為之物的存在,但他警示人們不要被人為之物所束縛,不要為了欲望而追逐無止境的滿足。他認為追求人為之物的過程中,人們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違背自然的道。在《莊子》的“物”思想中,自然之物和人為之物相輔相成,彼此相對。自然之物代表了宇宙的純粹和和諧,而人為之物則體現(xiàn)了人類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通過對這兩個方面的思考,表達出了《莊子》一書對自然和人類關系的獨特見解。主張人類應當以自然為師,尊重自然的規(guī)律,超越對人為之物的執(zhí)著,達到內心的平衡與自由。
莊子哲學體系對老子有一定繼承,并對其“道”的理解進行了自己的詮釋與發(fā)展。莊子進一步深化了源自老子的有著樸素辯證法意味的一些思想,如“反者道之動”“長短相形”,其推動了老子“玄同”思想的發(fā)展,并有所歸納地提出“齊萬物而為一”這一貫穿整個“物”思想的中心結論。在莊子看來,事物之間的各種差別是相對的,并從“道”的視域發(fā)散,彼也是此,此也是彼,二者之間并沒有所謂明確的某種界線。人自身各種主觀上的差異、觀察角度的各自不同,才會出現(xiàn)差別的存在。莊子與老子在“道”的理解上有所共通,“道”作為老子思想體系下最根本、最核心的哲學概念,在莊子哲學體系下同樣被認為是“道”宇宙的核心、神秘主義的精神實體、世界的本源?!暗馈贝嬗谟钪嬲Q生之前,不消不散、獨立自存,其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高于一切概念?!暗馈笔菬o邊無際、無始無終、無處不在、亙古自有的?!暗馈笨梢员晃虻乐怂w會,可其又是無法被看見、無法被觸摸的無形若有之道。“道”始終在傳遞其自身,可卻無法被個體所具體接受。老莊之言“道”,其無法用理性認識所歸納總結,也無法用感性來具體體察,只能通過主觀直覺去體悟“道”的“有”。在“道”與“物”之間,老子與莊子的哲學思想也有共通之處。個人感悟二者對于觀物有等級劃分的意味。首先如果將宇宙萬事萬物理解為是固有的、物質的,那么其之間就將有所差別,就必然有所爭端,所以“物”應當是為一的、與“道”齊同的,這是對宇宙萬事萬物最高、最完善的認識;其次,是認識到物的存在之間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再次,是認識到物與物之間有差別,但不分其之間的是非;最后,是認為萬事萬物豈能為一,并執(zhí)著于辨清是非。
莊子與老子關于“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老子哲學體系中,“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客觀自存的獨立精神實體,而在莊子哲學體系中,“道”具有了更多的主觀認識,是一種包含自身在內的宇宙整體。莊子的思想具有獨特的特點和深遠的影響,他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其思想更加豐富和復雜。莊子對相對主義的應用和對客觀世界的懷疑,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存在、認識和真實性的深思。他通過自身獨特的觀點和思考方式,為后世哲學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
莊子的哲學體系以“道”為核心,其中“物”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與物的關系中,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本體。“物”作為道的表現(xiàn)形式,是由道所化生的。在這個意義上,“物”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是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要素。 在《莊子》中“物”是無常變化的,它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或特性。以自然界中的萬物為例,指出它們在變化中存在,沒有永恒不變的本質。因此,人們不能將“物”看作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應將其看作是流動不定的存在。莊子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人們應該順應自然的變化,不要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要放下執(zhí)著,追求內心的自由與無為。在相對與主觀性上,莊子認為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無法完全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并且強調了相對觀念的重要性,認為事物的價值和意義是相對的,取決于人們的主觀觀念和評價。因此,應當以寬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的多樣性。并且莊子主張超越對物質世界和個體自我的二元對立,認為人們應該超越個人的欲望和社會的約束,追求內心的自由和無我境界。通過超越物我的界限,人們可以與宇宙融為一體,達到超越個體的境界。莊子的“物”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中,與道、無為而治、相對觀念和超越物我等思想相互交織。
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物”被視為宇宙和自然的基本元素,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宇宙萬物都具有生命力和獨立存在的本質,無論是人類、動物、植物還是非生命的事物,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不難看出“物”“我”與世界的緊密聯(lián)系和共通性。他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不存在絕對的界限。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與其他事物共同構成了整個宇宙的一部分。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盵1]96莊子通過這種言語游戲,試圖表達言語和概念的局限性。他認為指和馬只是概念上的區(qū)分,實際上,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他提出了超越二元對立和刻板印象的觀點,主張以更寬廣、包容的視角去看待世界。莊子的比喻手法通過將普遍概念與具體事物進行對比,展示了概念的相對性和相互轉化的可能性。他試圖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界限,讓人們思考和體驗更深層次的真實和維度。
齊物論整篇中強調“物”的相對性和變化性,主張超越主觀評價和價值觀來看待事物。人們常常以主觀的好惡、利益和評價來衡量事物,但這種評價是相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和利益。事實上應當以超越主觀標準的客觀視角看待世界。“物”的相對性意味著在不同的觀點和利益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優(yōu)劣、好壞之分。事物本身并沒有固定的屬性和評價,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取決于觀察者的角度和背景。他主張超越個體的偏見和主觀評價,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認知和理解事物。此外,莊子強調“物”的變化性和流動性。他認為宇宙萬物都處于不斷變化和轉化的過程中,沒有永恒不變的狀態(tài)。莊子通過“齊物”的觀念,主張超越對事物的固定定義和界限,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理解和接納變化。
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中的“物”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性和和諧性的觀點,宇宙是一個整體,萬物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和影響。“物”的整體性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的表現(xiàn),無論其大小或重要性。莊子主張放下主觀的喜好和偏見,超越個體的私利和利益,與事物和諧相處。故只有在與宇宙的整體融為一體,個體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和諧。
首先,依《莊子》一書中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盵2]112此為莊周夢蝶典故,體現(xiàn)出莊子之“物”是為物我交融之“物”。齊物論中“物”思想中存在一種將事物轉化為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存在形式的傾向。一切事物都具有內在的“道”性,即其本真的本質。這種“道”性超越了表面的現(xiàn)象和形式,是事物的真實和終極的存在狀態(tài)。因此,莊子試圖通過“物化”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真正的意義,超越外在的形象和表象,尋求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領悟。
其次,莊子的“物化”思想突出了事物的變化性和流動性,即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和流動,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和形態(tài)。在這種角度下,“物化”可以理解為將事物視為流動、變化的過程,而非靜止的實體。因而應該要超越某種固定的定義和邊界,以寬廣的視野看待事物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宇宙的本質。同時莊子的“物化”思想還與他對人的自我認知和超越個體意識的追求相關。在《莊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主張超越個體的局限和執(zhí)著,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物化”可以被理解為將個體的身份和界限消解,使個體能夠超越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通過“物化”,人們可以超越狹隘的個人視角,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世界,體會到宇宙的整體性和共通性。
因此莊子的“物”思想從“物化”角度強調了事物的本質和變化性,追求超越表面的現(xiàn)象和形式,尋求更深層次的意義和領悟。通過“物化”,莊子試圖超越邊界和定義,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宇宙的整體性。這種“物化”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表面現(xiàn)象、追求深層次理解和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思考方式。
“吾喪我”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是達到以道“齊物”的境界,實質上也是《逍遙游》中的最高境界——“逍遙游”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后,能夠“無我”“無功”“無名”,能夠物我兩忘,與萬物為一,能夠超越“執(zhí)著”,放棄主觀。
因此,“吾喪我”可以解釋為:我失去了偏執(zhí)的自我。前一個“我”是指獲得道的我,是達到“齊物”境界的我,是與萬物為一的我;而后一個“我”指的是那個固執(zhí)的小我,未能達“齊物”境界的我,這個“我”不能超越自身,不能超越形態(tài),不能去除“執(zhí)著”,因此無法達到“齊物”境界。這個“吾喪我”的境界實際上是對“齊物”境界,也是“逍遙游”境界的客觀描繪。
我們知道,“齊物論”思想并不是一種實際踐行,而是一種境界的體悟,需要人們以“道”的視角看待萬物,以道觀之,以心靈觀照道?!褒R物論”思想中核心即是“任其不齊而自齊”,達到這一觀物境界需要“吾喪我”,剔除我們意識中的主觀偏見,摒棄根深蒂固的小我,超越表層從內心上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境界,在心靈和意識層面真正體會“齊物論”的“無我”“無功”“無名”的境界。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1]77“莫若以明”這一觀念強調了清晰明了的心智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莊子認為,人應當超越一切煩擾、欲望和迷惑,回歸自己內心最本真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對莊子而言,“明”代表著純凈無雜的境界,是超越了常規(guī)思維和物質世界的境界。這種境界使人能夠超越俗務,達到超然自在的狀態(tài)。還事物“以明”,則達于齊物。與其爭于是非彼此,則莫若以明,以本然之理來看待萬物,則萬物無不齊。通過心智的明澈和回歸自然的態(tài)度,更好地理解和順應“物”的本性和道的運行,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超越。
莊子以“吾喪我”與“莫若以明”這二者作為《莊子》一書中重要觀物境界的開示,其通過不同篇章表達出來的是相同的核心內涵,即“存道心與棄成心”?!皢饰摇辈⒉灰馕吨鴤€體之我的全部喪失、丟棄,同時“以明”也與從根本上抹去萬事萬物相互之間的根本差別大相徑庭,這里更多的意味是將各事物之間視作齊同、平均。莊子真正所想表達和希望的萬事萬物都是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之大道中成就自身,需要回歸“道”的視域中,以“道”的角度去細細體會“物”的真正內涵。其“物”自身并無高低貴賤,而是人自身所下的定義。當真正能夠放下“我”對“物”的偏執(zhí)執(zhí)著之心,并不再受到欲望驅使,使小我之貪求之物回歸到其物的自身,再去除源自小我心中的成見是非,就可實現(xiàn)出每個個體其真有之價值,最終深刻體悟到莊子的真實大道?!爸埂薄白币约啊靶凝S”都是莊子所體悟的觀物方法,并且從“道”之視域發(fā)散出“物無貴賤”的具體信標。“莫若以明”與“吾喪我”這兩個觀物境界是在莊子視域下“道”相互交融之澄明境界,深入而透徹地展現(xiàn)出每個個體在歸回到“道”后的思想領域。
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他強調了“物”的概念,將它視為世界的基本構成要素。莊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并且都是無常變化的。將“物”看作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超越了個體的界限,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或特性。在莊子看來,人們應該超越對物質世界的執(zhí)著,放下自我與物相分離的觀念,與自然和諧相處。其“物”思想在道家哲學中影響深遠,他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人們應該順應自然的變化,不要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要追求內心的自由與無為而治的境界。通過觀察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無為自然,人們可以學習到一種超越個人欲望和社會約束的境界,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與自由。莊子的“物”思想還強調了世界的相對性和觀念的主觀性。他認為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無法完全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因此,他強調了相對觀念的重要性,并倡導人們以一種寬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的多樣性。
因此,莊子的“物”思想在哲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提供了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對于人類的生活和社會有著深遠的啟示。并且莊子的“物”思想在道家哲學中也占據(jù)重要地位,強調了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相對觀念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通過“齊物”的境界,輕松尋找到以自然的方式與世界相處。當人們超越了功利的欲望,放下了執(zhí)著和固執(zhí)小我,最終才能追求到內心的寧靜與真正的自由。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莊子認為只有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tài)中,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宇宙的奧秘與智慧。
莊子的“物”思想也與現(xiàn)代科學的某些觀點相呼應。例如,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認識到物質的相互關系和整體性,強調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系統(tǒng)性。這對于當代社會中過度競爭和物質追求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考和選擇的方向。同時莊子的“物”思想對于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影響不止于此,“物”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也可以與現(xiàn)代科學的生態(tài)學思想相聯(lián)系。他主張人要順應自然,追求人內在之處的靜謐和平衡,擺脫功利的束縛。人應該放下欲望,追求無為而治,以達到心靈的安寧和境界的升華。
總體而言,莊子的“物”思想強調了萬物的平等與和諧,主張人們應該超越主觀的限制,與自然相融合,達到內心與宇宙的和諧一致。他以相對主義的觀點看待事物,強調超越個體觀念。莊子的“物”思想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觀,引導人們超越功利和執(zhí)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這種思想對于人們認識世界和追求內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價值,并對后世的哲學、文化和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視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