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奔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2023 年10 月,習近平同志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1]。承擔起這一歷史責任,努力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文化遺產的價值①我國將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主要是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影響。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知,目前學界尚有爭議。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只被等同于民間文藝,它應該既包括傳統(tǒng)哲學、宗教、歷史等內容,也包括文學作品和其他或雅或俗的文藝樣式,還包括社火、廟會、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風俗習慣,以及傳統(tǒng)紙張制作、醫(yī)療方式等技能。,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作為文明傳承的歷史根脈,文化遺產可以在多個領域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它是文化教育的主要依托,是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論源泉,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豐厚土壤,是文旅融合的可靠保障,是文化創(chuàng)意的強勁動力②站在文化建設和文明傳承的高度,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問題的講話、指示、批示、賀信等僅公開發(fā)表的就超過200篇次。。新時代,我們應繼續(xù)發(fā)揮文化遺產的多樣作用,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浸潤于中華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延續(xù)和豐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使中華文明再創(chuàng)輝煌,使中華文脈永世綿延。
“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內在價值通過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實現,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內在價值而有意義?!盵2]5文化在每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鋪展成文明綿延向前的征程。而文化遺產是文明發(fā)展的具體成果,文化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過往成果的繼承和研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3]。在自然界,人并不是唯一擁有智慧的生命,個體人生存的時間至多不過百余年。在地球曾存在過的無數的生靈中,是看似渺小的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善于保存、積累個體和族類的智慧以形成文化遺產,并以族群、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為主體繼承和利用這些遺產,從而使人擁有越來越高的智慧和日益發(fā)達的文化創(chuàng)造?!胺驕Y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4]1427,保留那些有益的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chuàng)新、文明延續(xù)的物質條件和智力基礎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文化遺產被破壞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民族歷史根脈的斷絕,導致文化自信心的喪失和民族認同感的消解。在戰(zhàn)爭期間,文化遺產往往成為軍事行動的目標。公元前146 年,羅馬人進攻迦太基,他們甚至允許迦太基人撤離,但卻有組織地破壞掉迦太基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鏟平了整座城市。忽必烈攻入云南后也是把大理國的白文文獻悉數毀滅,并把大理國政治中心由洱海旁遷到滇池旁,導致大理國的徹底滅亡。二戰(zhàn)時,德國元帥戈林曾命令空軍對英國旅游指南中標注的文化遺產地進行毀滅性轟炸。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有組織地掠奪了難以計數的中國文物。文化遺產是一個群體連結的紐帶,“失去所有熟悉的事物,即摧毀一個人身處的環(huán)境,對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意味著從熟悉的環(huán)境所喚起的記憶中被流放并迷失方向。這是對人們喪失集體身份認同以及喪失他們身份認同穩(wěn)定連續(xù)性的威脅(盡管在現實中人們的身份認同總是不斷地變化著)”[5]11。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1942 年八路軍要付出巨大努力和犧牲從處于日軍占領區(qū)的山西趙城廣勝寺?lián)尵瘸觥囤w城金藏》?!囤w城金藏》作為《開寶藏》覆刻本中的孤本,是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歷算、天文、醫(yī)藥、建筑等領域的包羅宏富的珍稀古籍,現在已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文化遺產記錄著一個民族繁榮發(fā)展的歷史,是民族自信心的基礎和支撐,也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源泉,因此,應從文明傳承的高度認識文化遺產的意義?!罢J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盵6]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進行了20 余年,并取得豐碩成果,它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民族超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及早期發(fā)展,完善了中華文化的早期鏈條,進一步堅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賦予中華民族推動中華文明永世傳承并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進一步走向輝煌的底氣和勇氣。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fā)展、回應挑戰(zhàn)、開創(chuàng)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tǒng)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盵7]
教育是一個民族保持基本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的最重要手段,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知識基礎,而文化教育的根本依托就是文化遺產。一方面,只有在和歷史文化的對照中,才能看清當代文化的現狀與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不能是空中樓閣,其主要內容就是各知識領域的豐富遺產。文化遺產中蘊含著關于歷史文化的無盡信息,是國民教育中各個學科的主要依托。
中國古代教育非常重視利用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和傳統(tǒng)教育以史學和經學為基礎。史學源于先秦時期對言與事的記錄,而后修史以及對歷史的學習、教育使中國史學極為發(fā)達,以至有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史學巨著的產生。經學萌芽于先秦,奠基于漢代,穩(wěn)定和發(fā)展于科舉制度產生之后。經學將儒家思想落實到社會生活和政治架構中,是重視人倫日用之學,是漢代之后各時期教育的核心內容?!敖泴W是由《詩》《書》《禮》《樂》《易》《春秋》所構成的。它的基本性格,是古代長期政治、社會、人生的經驗積累,并經過整理、選擇、解釋,用作政治、社會、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的。”[8]5“經學奠定中國文化的基型,因而也成為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線。中國文化的反省,應當追溯到中國經學的反省。”[8]3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數千年不間斷的輝煌文明,史學與經學的教育傳承功不可沒。直到清末廢除科舉制后,經學的地位才逐漸為西式教育的內容所取代。
伴隨西式教育的流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經歷了由被忽視到被重新審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輕視傳統(tǒng)文化的錯誤傾向,甚至連基本的中文教育也出現了問題,語言文字被忽視、被扭曲、被遺忘,許多中國人寫不好中國字、說不好中國話。而語言遺產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因為語言文字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它更在深層次上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意識、思維,影響著一個族群、一個國家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傾向。語言文字的消失往往也意味著一個民族身份的消逝。在語言文字基礎上形成的文學藝術,是維持民族語言之純粹和美感的關鍵,也是形成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武器?!氨Wo本國的語言傳統(tǒng)卻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原因在于,如果本國的語言日趨消亡,或者在幾代之后遭到徹底侵蝕,那么,本國文化中的一大部分內容也會消失,本國特性的一些組成部分也會湮沒?!Z言是文化發(fā)展的首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構成民族特性以及個人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9]64,65針對語言等內容的教育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10]34
經歷超過一個多世紀的論爭和研究后,在與西方文化的對比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正重新被發(fā)現、被重視。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的極端功利主義傾向和道德滑坡現象,一方面與西方形形色色價值觀的沖擊有關,另一方面也源于長期忽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輕視文化遺產。提升民族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遺產是不容忽視的珍貴資源?!豆茏印分姓f:“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盵11]31“樹人”是百年大計,是復雜工程,需要一代甚至多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實現目標。而在道德建設和民族精神建設的過程中,良好的人文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往往起著關鍵作用。從生存哲學的層面而言,儒家追求的君子人格、道家對自然的熱愛、佛家的悲憫意識,都是具有永恒價值的美好品質。具體的文物遺產,也多蘊含著深刻的倫理價值、思想價值,如杭州岳王廟所彰顯的盡忠報國思想、長沙岳麓書院所體現的讀書人內圣外王的情懷、祁縣喬家大院所展示的近代晉商講求信義的操守等,都有值得人們認真學習的地方。當代那些有著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的人,無不深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如錢學森、錢三強、馬寅初、楊叔子等人。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以文化遺產來促進文化建設和民族精神建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盵12]405,406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有豐富的重“和”的思想。如儒家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重在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道家以“天道”為核心的追求體現著人與宇宙自然融合無間的夢想,不同哲學思想之間絕大多數時間也處于相輔相成、相融相生的狀態(tài),對當代和諧文化建設有深刻啟示。
當然,由于文化遺產畢竟產生于過去時代,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已發(fā)生巨大變化之后,有些文化遺產(特別是精神類遺產)未必適應今天人們的需求,部分糟粕的內容甚至是有害的,這就需要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科學地對待它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瑕不掩瑜,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加強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中國本土文學、歷史、哲學等內容的教授與研究,加強對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利用,是保證國家文化安全的命脈所在。我國越來越重視對文化遺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13]。
從狹義的角度理解,文化主要指人在思想、精神領域的創(chuàng)造。與時俱進,不斷保持思想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文明擺脫僵化不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民族,是一個不斷開拓進取的民族,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新變的重要性。公元前1600 年左右,商湯的盤銘中就寫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4]898;《易經》也一再強調變易,如《雜卦傳》指出《革》卦和《鼎》卦的主旨:“《革》,去故也;《鼎》,取新也。”[15]657解釋《賁》卦的《彖傳》說:“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15]188《系辭上》言:“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盵15]531應時而變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盵7]這種應時而變的思想創(chuàng)新,又是以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基礎的。依托于文化遺產,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思想創(chuàng)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超過五千年不間斷輝煌文明的內在原因。
以儒家思想為例,自西漢初期直至清末,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它之所以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夠根據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及時進行理論的創(chuàng)新。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說:“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盵16]2523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是在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基礎上,兼采陰陽、五行學說的相關理念形成的。后世韓愈、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人,以至現代新儒家,均是在前人思想遺產的基礎上開拓出儒家的新境界。而古代儒家大師們表達思想的方式,更說明前人遺產的重要。這些哲人主要不是靠獨立的系統(tǒng)性的哲學著作闡發(fā)觀點,而是依靠注釋和研究儒家基本經典來表明自己的主張,如漢代毛亨為《詩經》作傳,鄭玄繼之為《詩經》作箋,宋代王安石等人作《三經新義》,朱熹作《詩集傳》,元代劉瑾作《詩傳通釋》,清代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相關書籍浩如煙海。經學領域對過往遺產的倚重,也成為中國古代哲學在表現形態(tài)上與西方哲學相區(qū)別的顯著特征。
今天,歷史文化遺產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并在第二天的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定位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他強調:“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7]2023 年6 月3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盵17]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論創(chuàng)新的源泉。
文學藝術是文化的關鍵內容,文學藝術領域的創(chuàng)新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著深入的影響,“如果說中國古代的宗教和法律不像其他民族那樣發(fā)達的話,那么中國古代的藝術和道德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在文化功能上,我們的古人主要不是依靠宗教而是依靠藝術給人們帶來情感慰藉和終極關懷,我們的古人主要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來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方式和社會秩序”[2]11。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盵18]179因為文藝的重要性,詩教也成為中國古代經學和教育的核心內容。
文化遺產是文藝創(chuàng)新的豐厚土壤。一方面,文化遺產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事件、古代作品等,形成一個可資汲取的素材的海洋。因為有這樣肥沃的土壤,中國的文藝作品才能既內蘊深厚又異彩紛呈、充滿韻味。如《三國演義》是對三國故事的吸收和加工,《西廂記》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西游記》則化用了玄奘和尚印度取經的故事……當代的許多影視作品,甚至直接以文化遺產為對象或背景。以現當代紅色遺產為題材的文藝作品更是數不勝數。而那些哲學、宗教的遺產,也為文藝的發(fā)展拓展了思維空間,賦予了文藝作品特殊底色。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游仙與禪意,繪畫中的空靈與超脫,戲曲、小說中的因果與浪漫,甚至于故事情節(jié)的構成,無不深深打上了儒、釋、道三者的烙印。文化遺產為中國文藝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特別是文藝理論遺產,為文藝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的文藝理論自先秦時期萌芽,到后來越來越豐富和深刻,出現了諸如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嚴羽《滄浪詩話》、袁枚《隨園詩話》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杰出文論作品。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對文藝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音韻的協(xié)調、文藝與現實的關系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都有全方位揭示,這就為后世的文藝創(chuàng)作奠定了理論基礎,使文藝創(chuàng)作有底氣、有規(guī)則、有目標。中國文藝的創(chuàng)作主線是遵循詩教傳統(tǒng),追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4]962,那種沉迷于風花雪月、脫離現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始終受到抵制、不能成為文藝的主流。這使中國的文藝史上產生了無數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甚至那些充滿浪漫色調的作品(如《西游記》),也體現了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入思考。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對傳統(tǒng)文藝遺產的繼承。1942 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chuàng)造作品時候的借鑒。”[19]860習近平同志經常引用古人名句以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如2014 年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直接引用古詩文達到37 處。在2021 年12 月14 日召開的中國文聯(lián)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對利用文化遺產創(chuàng)新當代文藝指明了具體路徑:“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20]
文化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創(chuàng)新是與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的變化息息相關的。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休閑娛樂已是大眾的日常生活樣態(tài)之一。以文旅融合為特點的旅游業(yè)的繁榮,成為當代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顯著特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經濟性與文化性在大眾休閑中深度融合,體現了文化創(chuàng)新鮮明的時代趨向。有學者指出:“根據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不同,今天約有35%~75%的國際旅游者被視為文化旅游者?!幕糜慰梢哉f已經超過生態(tài)旅游而成為旅游的時尚術語?!盵21]導論1,2而對于文化旅游、文旅融合來說,占據中心地位的又是文化遺產,“文化旅游已經變成一個傘形詞語,它涵蓋了范圍廣大的活動,其中包括歷史旅游、民族旅游、藝術旅游、博物館旅游等等”[21]導論6。這種趨勢化的“文化遺產”與“旅游”雙重因素的疊加,會產生“1+1>2”的良性循環(huán)的效果,滋生出新的文化樣態(tài)。
一方面,文化遺產的可學、可觀、可賞成為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障。文化遺產強大的知識性、審美性特點使其具有天然的魅力,如磁石般吸引著旅游者。這內蘊于文化遺產的知識性、審美性往往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不同時期、不同的人那里都呈現出延展性和發(fā)散性,其影響所及足以穿透靈魂、滋潤人生。擁有豐富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qū),即使是窮鄉(xiāng)僻壤,即使遠在天邊、遠在異國他鄉(xiāng),都無法掩蓋它們的光芒,而令人心馳神往。如北京的故宮、杭州的西湖、蘇州的園林、平遙的古城、西藏的布達拉宮,意大利的龐貝古城、法國的凡爾賽宮、泰國的清邁古城……都使人流連忘返、多次觀賞而不厭。在文化遺產基礎上形成的旅游,沐浴著人文的光輝,帶有往復性、持久性的特點,這正是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所追求的。
另一方面,旅游的娛樂性、新奇性、當下性又為文化遺產煥發(fā)青春提供了可能。工業(yè)社會以來,越來越細膩的社會分工、越來越固化的時間意識、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結構的桎梏,使當代人在物質上更加富有的同時也背負上沉重的精神負擔。這種情形下,旅游成為大眾緩解壓力的通用手段。“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22]95,在假日的旅游中,人們得以與單調的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暫時脫鉤,在帶有新奇性、娛樂性的游覽過程中給生命以脫胎換骨的感受。因被置于人們追求娛樂性、新奇性、當下性的休閑氛圍中,文化遺產得以與旅游、娛樂深度融合,從而擺脫或沉重或冷寂的過去,在與游客、與當代生活不同層面的“對話”中生發(fā)出多樣的價值與意義,獲得更多新的生機與活力。如山西省臨縣磧口鎮(zhèn)李家山村,在被美術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們推崇、熱愛后,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描畫和研究黃土民情風俗的珍貴樣本,成為被賦予新的意義、既古老又年輕的“李家山村”。
文旅融合是文化遺產與旅游的雙向奔赴,在第三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它們愈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是一幅旅游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畫卷,也是文化遺產獲得新生的良好機緣,其間蘊含著文化創(chuàng)新的諸多可能。
文化創(chuàng)意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突出表現,而文化遺產是文化創(chuàng)意的不竭源泉。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作為當前蓬勃發(fā)展的朝陽產業(yè),是由文化、知識促成的產業(yè)樣態(tài),主要涉及廣播影視、音像、傳媒、動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huán)境藝術、服裝設計、廣告裝潢、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專業(yè)領域。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因商業(yè)社會的繁榮而興起。從世界潮流來看,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傳媒的發(fā)展,消費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樣態(tài),對商品形象的感受與追求日益成為一種潮流,這就對創(chuàng)意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的、宗教的、民俗的、文學的、藝術的符號淵博如海,為文化創(chuàng)意帶來無窮的啟迪。意大利、法國等文化遺產大國同時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大國,并非偶然。當前在我國,利用文化遺產進行文化創(chuàng)意已取得豐碩成果。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是故宮文創(chuàng)。故宮文創(chuàng)內容豐富,有根據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蘊含的元素設計出的系列產品,如千里江山圖、御前侍衛(wèi)手機座、紫禁太平有象書簽、脊獸鑰匙扣等;有以文化遺產為內容的精彩節(jié)目,如2018 年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的文化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目前,故宮文創(chuàng)產品已超過13000種,每年銷售額已達15 億元人民幣左右?!肮蕦m的藏品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在這方面我們優(yōu)勢非常明顯,能夠不斷挖掘,不斷進行創(chuàng)意,不斷創(chuàng)造一些人們喜歡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這是我們的絕對優(yōu)勢?!盵23]這種利用文化遺產進行的創(chuàng)意不但豐富了產品市場,更傳播了民族文化,起到了豐富大眾精神生活、提升審美品位、強化文化自信的作用。
伴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文化遺產越來越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的強勁動力。如元宇宙的產生,就為利用文化遺產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元宇宙是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是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元宇宙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元宇宙的建構不能只基于虛幻,它必以現實世界為基礎,文化遺產在其中將扮演多種多樣的角色,發(fā)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元宇宙的空間是現實空間的影像和升華,諸如故宮、長城、京杭大運河,諸如昆曲、古琴、十二木卡姆,所有文化遺產都可在元宇宙中華麗而完美地呈現(這呈現將是橫向空間的呈現和縱向歷史的呈現),并與每個人、每個現實事件融為一體,賦予元宇宙空間以底蘊和意義;其次,文化遺產將成為元宇宙中生活與工作的重點承載者,人們所受的教育、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常與文化遺產有關,并且由于元宇宙中人與人、人與世界互動的便捷性,以及交融的多元性、深入性,文化遺產所傳遞的智慧、所生發(fā)的創(chuàng)意將是現實生活中的無數倍:再次,現實世界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成為元宇宙秩序建構的基本參照,有了這些參照,元宇宙才不至于在技術的狂飆中泛濫無羈。最前沿的科學技術與最質樸的文化遺產可以在廣袤、浩瀚的元宇宙中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而文化創(chuàng)意將因為這種交融獲得全新的生機與全面的影響力。
同時,利用文化遺產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還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涉及對文化價值主導權的爭奪,這主導權的爭奪即使在元宇宙中也照樣存在。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不珍惜并加以合理利用,很可能就會被他國拿去進行“轉基因”改造,這種“轉基因”產品若回流到遺產母國,或因審美觀、價值觀的巨大差異而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相關影視產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受眾主要是年輕人,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年輕人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因此,在利用文化遺產進行文化創(chuàng)意方面,我國作為文化遺產大國應加強主動性和計劃性,與時俱進,以符合本土審美觀、價值觀的文化創(chuàng)造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應緊握文化領導權,切實加強對以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本國文化資源的保護,防止我國成為文化資源的廉價出口國和文化產品的高價進口國,防止文化遺產的基本內涵被外來強力所扭曲,并致力于維護和增強大眾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感。
作為一個擁有超過五千年不間斷文明的偉大國家,那無數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文明進步的寶貴財富。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所強調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