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熙(天津市河西區(qū)柳林醫(yī)院,天津 300220)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疾病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其中惡性腫瘤就是較為常見和多發(fā)的一種疾病類型[1]。對于惡性腫瘤患者來說,放射性治療屬于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方式,這一方法運用的放射線對人體的正常組織有著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導致放射性反應以及損傷的出現(xiàn),其中放射性腸炎就是各種盆、腹腔以及腹膜后惡性腫瘤患者經過放射性治療后較為常見的一種損傷類型,其可能涉及的位置包括小腸、直腸以及結腸,根據(jù)腸道受輻射劑量大小、時間長短以及發(fā)病緩急又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2]。慢性RC屬于放射性腸炎的一種,對患者的更好治療有著一定的影響,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結腸黏膜水腫、充血等情況的出現(xiàn),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糜爛、潰瘍情況的出現(xiàn),需要給予患者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為慢性RC患者尋找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案。本研究將2019年7月-2022年7月這三年內在本院接受慢性RC治療的患者88例作為實驗對象,觀察了在為慢性RC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聯(lián)合運用裸花紫珠顆粒和蒙脫石散所獲得的效果,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將2019年7月-2022年7月這三年內在本院接受慢性RC治療的患者88例作為實驗對象,患者的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n=44)與對比組(n=44)。實驗組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年齡的最高值為70歲,最低值為30歲,年齡平均值為(50.26±3.12)歲,患者病程最長的為28天,病程最短的為5天,病程平均值為(13.45±1.69)天,疾病類型為宮頸癌的患者有13例,卵巢癌的患者有5例,結腸癌的患者有21例,膀胱癌的患者有5例;對比組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25例,患者年齡的最高值為71歲,最低值為32歲,年齡平均值為(50.87±3.40)歲,患者病程最長的為29天,病程最短的為7天,病程平均值為(14.02±1.59)天,疾病類型為宮頸癌的患者有14例,卵巢癌的患者有5例,結腸癌的患者有19例,膀胱癌的患者有6例,對比分析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后可知,其一致性較強,并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RC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過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結腸出現(xiàn)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潰瘍或者壞死等相關癥狀表現(xiàn);②經過中醫(yī)學檢查發(fā)現(xiàn)脈象滑數(shù)、腹痛腹脹、膿血便等相關癥狀;③患者的預計生存期在6個月以上;④患者與家屬知曉并理解本研究內容,且簽署了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發(fā)病時間超過3個月的患者;②存在嚴重肝腎器質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包括腸麻痹、腸穿孔等嚴重腸部并發(fā)癥的患者;④存在認知障礙或者是精神異常的患者;⑤因為各種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治療方法均為保留灌腸,其中對比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腸治療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藥物為蒙脫石散(2袋),實驗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腸治療過程中所運用的藥物為蒙脫石散聯(lián)合裸花紫珠顆粒(3g),具體的保留灌腸方法如下:將所選擇的藥物與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100ml相混合,并于患者即將入睡之前實施治療。在治療前相關醫(yī)學工作人員要叮囑患者將大便排空,并實現(xiàn)體位的調整,一般所選擇的體位為左側臥位,并對臀部進行充分的暴露。之后動作輕柔地將潤滑灌腸管插入端插入肛門之中,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插入的具體深度,完成之后將準備好的灌腸液緩慢地滴入,每日實施1次。在為患者實施保留灌腸后要告知患者將臀部適當抬高,盡可能避免灌腸液從患者的體內流出,一般需要將其保留到第二日的清晨。在此基礎上,為患者實施治療期間囑咐患者不要進食生冷、辛辣和刺激的食物,盡可能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連續(xù)治療的時間為10天。
1.3 評價指標 本研究的觀察與評價指標分別為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3]: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體征均于治療后得到顯著改善為顯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體征均于治療后有一定好轉為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體征于治療后并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治療前與治療后應激狀態(tài)指標[C反應蛋白水平(在患者治療前后分別于空腹的狀態(tài)下采集患者3ml靜脈血,實現(xiàn)血清分離后借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膿血便評分(膿血便評分根據(jù)患者的膿血便狀態(tài)進行評價,評分越低表示患者膿血便程度越輕微)、腹痛評分(腹痛評分以患者疼痛嚴重程度作為出發(fā)點進行評價,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的腹痛越輕微)]、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的中醫(yī)證候種類有便血、腹瀉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根據(jù)其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價,分為無癥狀、輕度癥狀、中度癥狀以及重度癥狀,評價分值分別為0分、2分、4分、6分[4])以及免疫學指標(包括成熟T淋巴細胞、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以及自然殺傷細胞,檢測方法為:分別于治療前后在患者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適量外周靜脈血,經過抗凝處理之后離心取上層清液,借助流式細胞儀對相關指標進行測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均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完成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表示方法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為(±s),檢驗方法分別為χ2與t,如果P<0.05則表示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
2.1 實驗組的患者例數(shù)為44例,其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25例、18例、1例,計算后可知治療有效率為97.7%;對比組的患者例數(shù)為44例,其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22例、16例、6例,計算后可知治療有效率為86.4%,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后可知,實驗組患者明顯高于對比組患者(χ2=14.072;P=0.039)。
2.2 治療前,兩組患者相關應激狀態(tài)指標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膿血便與腹痛評分均相對較低,與對比組患者相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應激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基本一致,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
2.4 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治療前各項免疫學相關指標水平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各項免疫學相關指標水平與對比組患者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免疫學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放射性治療屬于宮頸癌、卵巢癌、結腸癌以及膀胱癌等多種盆、腹腔以及腹膜后惡性腫瘤患者的一種常用治療方式,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減少復發(fā)情況的出現(xiàn)[5],但是因為放射線的影響,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有很多,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慢性RC,對患者的更好治療、病情控制以及預后改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對于慢性RC患者來說,常規(guī)西藥所獲得的治療效果有限,因此,為了患者的更好治療,往往將中藥應用其中,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慢性RC在中醫(yī)上屬于“腸風”、“便血”以及“泄瀉”等相關疾病范疇,其出現(xiàn)與放射線具有火熱毒邪的致病特點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實際臨床治療中需要針對性地選擇治療方案與藥物[6]。
保留灌腸屬于臨床應用較多的一種治療方式,可以使得藥物與病灶更加充分地接觸,并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腸壁,促進腸道對于藥物的吸收,同時部分藥物也可以經過肝臟進入患者體循環(huán)之中,以提高病變部位的血藥濃度,促進藥物的更好吸收,充分發(fā)揮所選擇藥物的局部治療作用。其在各種低位結腸疾病以及直腸炎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較多[7]。在為慢性RC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保留灌腸屬于相對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在治療中需要合理地選擇藥物,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藥物就是蒙脫石散,其主要成為為氯化硅與氧化鋁,對腸道黏膜有著相對較強的覆蓋能力,可以更好地清除病原菌,以實現(xiàn)腸道黏膜保護,促進上皮細胞再生的作用[8]。但是,在醫(yī)學研究不斷深入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醫(yī)學工作者意識到,單純地運用蒙脫石散這一藥物所獲得的治療效果有限,且治標不治本,因此,為了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就要聯(lián)合運用中藥。裸花紫珠顆粒的主要成分為裸花紫珠,其富含萜類、苯丙素以及黃酮等多種成分,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血小板聚集以及止血的功效[9]。同時裸花紫珠顆粒這一藥物也可以參與炎癥過程,具有解毒、殺菌、抑菌等功效,在各種出血類疾病的治療中有著較多的應用,可以被應用于慢性RC患者治療之中,并可以獲得相對較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應激狀態(tài)指標、中醫(yī)證候評分以及免疫學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上述指標均顯著差別于對比組患者,P<0.05?!北砻髀?lián)合運用裸花紫珠顆粒與蒙脫石散實施慢性RC患者保留灌腸可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改善患者應激狀態(tài)與免疫學指標的同時有助于中醫(yī)證候的緩解。于利影[10]等人的相關實驗研究將40例放射性結腸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并根據(jù)用藥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裸花紫珠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保留灌腸)與對照組(蒙脫石散保留灌腸),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更高,治療后HAMD-17評分、應激狀態(tài)指標改善更為理想,與本研究中的部分結果一致性較強。本研究有其未涉及的研究內容,同時本研究也并未涉及這一研究中HAMD-17評分的研究內容,但是整體來說并不影響相互之間結果的證明與驗證,說明了對于慢性RC患者來說裸花紫珠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保留灌腸屬于相對較為理想的一種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裸花紫珠顆粒聯(lián)合蒙脫石散保留灌腸是慢性RC患者的一種理想治療方式,有助于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指標、中醫(yī)證候的改善,值得予以廣泛的臨床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