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玲(江西省榮軍優(yōu)撫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10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具有傳染性較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在新冠疫情期間采取封城、隔離等措施,雖能使疫情傳播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時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精神障礙患者作為特殊群體,給家屬的經濟及精神造成嚴重的負擔[1-2]。由于新冠疫情期間醫(yī)院采取了封閉式管理模式,大大減少了探視次數(shù),增加了測溫次數(shù)及日常環(huán)境消毒頻率等,該措施極易導致精神障礙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治療[3-4]。鑒于此,本研究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相關因素?,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8月-2021年9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90例精神障礙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5]中精神障礙相關診斷標準;患者于疫情前無自殺傾向、暴力、出走等行為;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并可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完成問卷調查;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肝臟、心臟、腎臟、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或轉移瘤;存在嚴重的胸腹部及四肢損傷;存在強烈的心理應激者。
1.2 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評估 依據《暴力、外走、自棄風險評估表》,同時綜合考慮患者精神狀態(tài),并考慮患者既往是否存在暴力、出走史、自殺、環(huán)境等誘發(fā)因素來判斷其是否存在危機狀態(tài)。該評估表總評分為90分,將參與本研究的精神障礙患者分為非危機組(總評分<20分)61例、危機組(總評分≥20分)29例。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資料問卷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自行查閱相關文獻后進行問卷設計。
1.3.2 漢密爾頓抑郁自評量表(HAMD)[6]該量表共包括17項內容,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表示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傇u分<7分,正常狀態(tài);總評分7-16分,可能有抑郁癥;17-24分,肯定有抑郁癥。
1.3.3 漢密爾頓焦慮自評量表(HAMA)[7]該量表共包括14項內容,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表示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傇u分<7分,無焦慮;總評分≥7分,可能有焦慮;總評分≥14分,肯定有焦慮;總評分≥21分,有明顯焦慮;總評分≥29分,嚴重焦慮。
1.3.4 SF-36生活質量量表[8]該量表共包括8個維度的內容,每個維度評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當總評分≤60分時,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較差。
1.3.5 身體基本狀況、功能大體評定量表(GAF)[9]該量表用于評估患者社會水平及病情變化,量表總評分為90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癥狀越輕,當總評分≤50分時,表示患者病情嚴重,已嚴重損害正常社交。
1.4 觀察指標 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相關影響因素。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處理應用SPSS22.0軟件,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OR值(95%置信區(qū)間),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單因素分析 危機組患者未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HAMD評分≥17分、HAMA評分≥14分、SF-36評分≤60分、GAF評分≤50分發(fā)生率均高于非危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新冠疫情期間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單因素分析[n(%)]
2.2 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顯示:患者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HAMD評分、HAMA評分、SF-36評分、GAF評分均為影響新冠疫情期間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表3。
表2 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因素賦值情況分析
表3 影響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多因素分析
受新冠疫情控制影響,作為疫情防控的重點區(qū)域,醫(yī)院對出入人員的管理及每日消毒次數(shù)要求更加嚴格。相關研究[10]顯示,新冠疫情期間大部分普通人員受到交通管制及隔離等措施影響,正常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隨之而來的生活及心理壓力等均較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本身對情緒的控制能力較差,疫情期間全院封閉式管理下使得不良情緒不斷累積,加之受社會支持低、家屬無法按時探視等影響,大大增加了暴力、自棄等不良狀況發(fā)生率,不利于病情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HAMD評分、HAMA評分、SF-36評分、GAF評分均為影響新冠疫情期間精神障礙患者危機狀態(tài)的高危因素(P<0.05),分析其原因可知:①未婚患者因缺乏來自家庭的溫暖,或因疫情期間家屬探視次數(shù)的減少,極易出現(xiàn)焦慮等情緒,且產生的焦慮、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宣泄,使得HAMD評分、HAMA評分均較高;②初中及以下的精神障礙患者因其理解能力有限,對疫情封控等不理解,也會增加自棄、暴力等不良狀況的發(fā)生率,使得HAMD評分、HAMA評分升高;③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患者自身經濟壓力較大,易加重其焦慮、抑郁的狀態(tài),導致患者發(fā)生暴力、出走、自棄的可能性增加,使得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身體健康狀況受到影響,SF-36評分及GAF評分均降低[11]。對此,為了改善上述因素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影響,要求醫(yī)護人員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患者心理進行疏導,可采用正念認知療法、正念減壓法、辨證行為療法等手段,不僅可有效疏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對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新冠疫情期間因無法探視導致不良情緒的患者可采用視頻或通話等多種形式鼓勵其與家屬進行積極交流,緩解患者因無法見到家屬產生的焦慮、不安等情緒,同時予以患者足夠的關懷,及時觀察病情變化,保障疫情期間的生活質量,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等意義重大[12]。
綜上所述,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HAMD評分、HAMA評分、SF-36評分、GAF評分均是影響新冠疫情期間精神障礙患者發(fā)生危機狀態(tài)的重要危險因素,在臨床護理中需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