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利 朱惠敏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最先提出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他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成功完成任務的能力的判斷”(Bandura 1977)。此后,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圍繞定義、分層和測量三個維度展開。在定義維度方面,特倫特姆、西爾文和布羅格登(Trentham,Silven & Brogdon 1985)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認為自身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事的預期”。在分層維度方面,王凱榮、辛濤、李瓊(1999)面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行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兩方面的研究;靳玉樂(2015)提出“學習效能有兩個維度,即一般學習效能感和個體自我效能感”。在測量維度方面,測量工具開發(fā)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一種是一般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另一種是特殊學習領域自我效能感的測量。
特殊學習領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是研究的維度之一。平特里切和德格魯特(Pintrich&DeGroot 1990)認為“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擁有更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能有效避免英語學習和考試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英語成績”。此外,奧姆羅德(Ormrod 2006)提出“積極樂觀的學生擁有較高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即使遇到失敗經歷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可能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也有其相應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對研究問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作了合理安排和設計。
研究問題如下:
1.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英語學習成績現(xiàn)狀如何?
2.七年級學生不同英語水平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3.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英語學習成績是否存在相關性,是否有因果關系?
2022 年6 月底,以貴州省都勻市某中學七年級3 班和13 班為研究對象。兩個班均由同一教師任教,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很多無關變量的干擾和影響。按照學生小升初的成績進行班級劃分:七年級3 班為特優(yōu)班,七年級13 班為普通班。兩個班的總人數(shù)為96,共發(fā)放調查問卷96 份,收回調查問卷96 份,有效問卷82 份,其中男生43 名(52.4%),女生39 名(47.6%)。調查前均征得研究對象的同意,符合倫理學要求。
1.采用期末測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
(1)期末測試。
本研究采用貴州省都勻市2021—2022 學年度七年級第二學期英語期末統(tǒng)考試卷作為測量七年級3 班和13 班學生英語成績的研究工具。英語期末統(tǒng)考測試成績總分為100 分。該英語期末試卷由全市英語命題組的專家統(tǒng)一編制,包含聽力、閱讀、完形填空、作文等題型。
(2)問卷調查。
在認真研讀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定義后,借鑒由邊玉芳(2004)和陳旭紅(2009)編制的有關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結合貴州省都勻市某中學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情況,最終形成了本研究所使用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的計分方式,并且每道題目的回答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賦值1—5 分。
調查內容主要有學生的名字、性別、班級和20道包含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測試題,共4 部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總分是該調查問卷20 個選項的得分之和。本研究采用現(xiàn)場發(fā)卷、現(xiàn)場填答、現(xiàn)場回收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采用Cronbach α系數(shù)法分析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調查問卷。SPSS檢測該調查問卷的Alpha 系數(shù)為0.959,這表明調查問卷的信度非常好。除此之外,該調查問卷的KMO 值為0.92,這能保證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
將所有問卷數(shù)據(jù)和學生考試成績錄入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ANOVA 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有顯著性差異。
本研究被試均參與了貴州省都勻市英語期末統(tǒng)考測試,均取得了有效英語成績。閱讀相關文獻,把60 分以下、60—80 分和80 分以上作為劃分七年級學生英語水平低、良好和優(yōu)秀的標準。
用SPSS 描述性統(tǒng)計測得82 人中,成績?yōu)榱己玫膶W生有28 人,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平均分65.5714,位列第一;成績?yōu)閮?yōu)秀的學生有24 人,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平均分61.7500,位列第二;成績?yōu)椴畹膶W生有30 人,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平均分43.6333,位列第三。見表1。
表1:自我效能感描述統(tǒng)計
表2 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英語成績最高分94.75,最低分14.00,平均分62.1280。可以看出七年級兩個班學生的英語成績兩級分化嚴重且英語平均分處于中等水平。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最高分95.00,最低分24.00,平均分56.4268,可以看出七年級兩個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兩極分化嚴重并且平均分較低。
表2:成績和自我效能感總分的描述統(tǒng)計
用ANOVA 方差分析測得七年級兩個班學生的不同英語水平之間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具體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與學習成績差的自我效能感總分的P值為0.00(P<0.05),呈顯著性差異;學習成績良好與學習成績差的自我效能感總分的P 值為0.00(P<0.05),呈顯著性差異;學習成績優(yōu)秀與學習成績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總分的P 值為0.62,無顯著性差異。見表3。
表3:多重事后比較
為了進一步證實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本研究采用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shù)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
由表4 可見,皮爾遜相關性系數(shù)為0.560,這說明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呈顯著性正相關(P<0.01)。但是,從表5可以看出R2為0.314,不接近1。因此,七年級學生英語成績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的一元線性回歸關系并不明顯,無法判斷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表4:相關性分析
表5: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七年級兩個班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平均分為56.4 分,低于及格分60 分。結論:(1)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較低,英語學習成績兩極化明顯;(2)七年級學生不同英語水平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3)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英語學習成績呈顯著性正相關,但無明顯的因果關系。
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些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英語學習,到了七年級學習英語就非常吃力。學生找不到學習英語的狀態(tài)和方法,產生了畏難心理,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偏低。除此之外,兩個班學生的英語成績最高分是94.75,最低分是14 分,說明英語成績兩級分化嚴重。同一個教師任教在某種程度上排除了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給學生的學習成績帶來的干擾。這說明七年級學生的英語成績與其自身學習狀態(tài)有著很大關系。調查得知,有些七年級學生剛脫離小學環(huán)境,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繁忙的初中學習生活,不在學習狀態(tài),跟不上教學進度,于是,班級英語學習成績呈現(xiàn)兩極分化。
通過ANOVA 分析,英語學習成績良好的七年級學生和英語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七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方面都與英語學習成績差的七年級學生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除此之外,英語學習成績良好的七年級學生和英語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七年級學生在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英語學習成績良好的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總分比成績差和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高。這說明英語學習成績良好的七年級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更加自信和樂觀;英語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七年級學生反而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情況更加保守和謹慎。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缺乏信心。
SPSS 統(tǒng)計軟件分析得出相關性系數(shù)為0.56。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英語學習成績具有顯著性正相關(P<0.01)。這說明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英語學習成績之間并無顯著性的因果關系(R2<1)。通過研究和調查,影響英語學習成績的因素有英語學習過程中任務的選擇、動機的高低、學習態(tài)度等。因此,研究無法得出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和英語學習成績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對于當下的英語教學,教師要重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不僅要關注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且要關注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其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
針對上述研究顯示的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情況,七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與英語成績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其英語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七年級學生可以在認知改善、目標確立、歸因訓練及榜樣示范等方面喚醒和提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
皮亞杰(Piaget)是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家,他把人的認知發(fā)展概括為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提出了“認知發(fā)展四階段說”。七年級學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他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這說明他們可以接受他人的觀點,能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具備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自我認知?!爸橇η楦邪l(fā)展的結果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義”(梁寶勇2002)。但是,處于這個階段的七年級學生心智還不太健全,他們的自我認知定位不夠清晰,因此培養(yǎng)其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首先要幫助其完善自我認知。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學生獲得多元的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能清晰地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優(yōu)缺點,能明白一時的英語成績差并不代表以后學不好英語。因為每個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是發(fā)展中的人。
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目標。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英語學習心態(tài),并鼓勵他們設立短期英語學習目標,如一周的英語學習目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促進他們回憶和梳理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發(fā)現(xiàn)自己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當學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時,更能有針對性地設立中長期英語學習目標,有目標地聚焦當下的英語學習,提升自己的英語學習成績。當學生擁有好的英語學習心態(tài)和英語學習目標,并有條不紊地實施計劃時,自然就能提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
歸因理論“把行為成敗的原因歸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和外界環(huán)境,并將其納入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可控與不可控三個維度”;認為“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后的行為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七年級學生把英語學習成績差歸因為運氣不佳、英語試卷難、學習能力差,這會導致預期失敗的定向思維。教師應了解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差的歸因傾向,找出錯誤的歸因,然后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指導其從“努力”這一可控的因素出發(fā),勇敢地面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所有困難。學生需要擺正心態(tài),把英語成績好歸因于努力,把成績差歸因于不夠努力。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心理發(fā)展的。學習者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僅可以縮短學習過程,還可以避免直接嘗試帶來的失敗體驗”(梁寶勇200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促進子女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起榜樣示范作用的是師長和同學。師長和優(yōu)秀的同伴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師長的榜樣示范能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和提升。班杜拉(1997)指出“集體效能感營造的有效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自我效能發(fā)展”。因此,學校和家庭可以通過認知改善、目標確立、歸因訓練及榜樣示范等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