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婧
摘要:寫作是學生書寫真情、張揚個性的重要渠道。《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高中生的寫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注重靈感的捕捉、選擇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而當前高中生的作文大多空洞無物、陳詞濫調(diào),毫無個性與新意,其寫作現(xiàn)狀與課程標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個性化寫作”的理念被提上日程。個性化語言是文章的載體與靈魂,與“個性化寫作”的關(guān)系甚為密切。因此,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能力便成為高中寫作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
關(guān)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個性化語言
三國時期,曹丕嘗言:“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彪m寥寥數(shù)句,卻足見其對文章的撰寫倍加推崇。時至今日,文章仍然是表情達意、承載思想的重要工具,是進行思想互動不可或缺的載體,毫不夸張地說,寫作能力集中體現(xiàn)了個人的綜合能力,故長久以來,寫作教學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備受廣大師生的關(guān)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層面,而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學科素養(yǎng),是帶動其他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具體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中,語言建構(gòu)指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豐富的語言素材和經(jīng)驗,掌握漢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進而形成良好的個體言語體驗;語言運用是指合理利用語言規(guī)則,并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有效地使用祖國語言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溝通交流。
語言作為文章的第一要素,相較于立意、選材、謀篇,更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寫作功底。因此,在高中寫作教學中貫徹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從高中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性出發(fā),針對當下寫作現(xiàn)狀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做一些淺薄的思索。
一、“瓶頸”制約,個性缺失
寫作中個性化的語言作為學生思維、情感的自我流露,應該源自學生的真實內(nèi)心,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識,無論是詞句選擇還是語氣語調(diào)都呈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體驗,令作文猶如披上華服,變得搖曳多姿、獨具魅力。高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激情滿懷的年齡段,每個人千差萬別,個性各異,寫出的文章也應是千姿百態(tài)、別具一格的。然而許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每每批閱作文,面對學生的語言常覺視覺疲憊,難得眼前一亮,語言老套、古板、空洞,寫人狀物千人一面,抒情說理虛假空洞。語言缺乏個性已經(jīng)成為中學生作文中的頑疾,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華而不實的套路化
長期以來,各種應試“高效”寫法不斷衍生,刻意追求寫作套路,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諸如題記引路、排比開篇、五段建構(gòu)、萬能素材、高調(diào)結(jié)尾等。如此“四平八穩(wěn)”的文章,往往給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之感,除了形式重于內(nèi)容的虛假堆砌,哪里還有半點高中學生的心聲?
(二)故作高深的成人化
“為賦新詞強說愁”,此類現(xiàn)象在高中生習作中屢見不鮮。為了寫出美文,我們的學生或憤憤不平、牢騷滿腹;或過度自憐、憂傷寂寞;或故作高深、少年老成……故意用語晦澀,以此顯出與眾不同卻與陽光少年格格不入的成熟,事實上淺薄無知暴露無遺。
(三)靈性缺席的假大空
文貴真,情貴切。生活與語言息息相關(guān),而當下大多學生被高墻大院團團圍住,“兩點一線”的生活枯燥乏味,對自然、社會與人生都缺乏深刻的體驗和思考。學生在寫作時持筆茫然,自然筆下生澀,只得“為文造情”。脫離現(xiàn)實人生的寫作,滿紙皆是言不由衷的假話,云山霧罩的大話,空洞無物的空話。長此以往,學生的個性閃光便逐漸消失。
種種“瓶頸”,嚴重制約了學生個性化語言的表達。“瓶頸”不破,寫作教學必將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
二、錘煉語言,重塑個性
那么如何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可做如下嘗試。
(一)厚積薄發(fā),潤澤豐膚
在寫作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苦惱:面對文題,情感翻涌、思緒紛飛,但搜刮滿腹,卻苦于沒法表達,盡管將就寫成,其語言也往往毫無新意,給人空洞乏味之感,特別是對人物心理以及重要場景的描寫,往往只是幾筆帶過,使文章顯得缺少厚度,只會產(chǎn)生“味同嚼蠟”的效果。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語言的貧乏,由此導致語言的枯澀和雷同。要想求得寫作的“源頭活水”,做到寫作語言風格的個性化,首要目標就是教師要在平日的教學中,時刻注意指導學生,豐富他們的語言“倉庫”,進而學會用細膩的描寫充實寫作語言,使寫作語言變得更加潤澤、厚重、有質(zhì)感。
首先,教師要不斷勸勉學生博覽群書,勤思多練。冰心曾建議大家“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她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少年時期便通讀數(shù)十部名家小說,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唯如此,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才會令人稱道。文學史上諸多大家的創(chuàng)作之所以能夠蜚聲中外,都得益于大量閱讀,厚積才能薄發(fā)。因此,教師要多多督促學生們閱讀課外名著中大量情文并茂的篇目,汲取寫作的豐富營養(yǎng)。名人名家往往最重視語言的錘煉,品味、積累他們的好詞佳句,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途徑。
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勤思多練的習慣,注意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切忌有口無心,要對所積累的內(nèi)容有所思考、感悟,如果能讓學生及時地把這些讀書感受寫下來,哪怕僅是只字片語,也是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經(jīng)過日積月累,便會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質(zhì)厚并細膩的語言顯現(xiàn)文章精髓的能力,從而突出自己作文語言的個性化風格。
其次,在學生廣泛涉獵名著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讓其精讀書本上的文章。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均經(jīng)過精心篩選,極富文化內(nèi)涵,在語言上堪稱典范,題材多樣,文質(zhì)兼美,耐人尋味。在平日課堂教學中,切忌一味讓學生理解思想主旨、學術(shù)知識等,應多多滲透對語言文字的學習。通過此舉,方可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做到學以致用。
筆者就曾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做過嘗試,這篇寫景散文最讓人心神搖蕩、拍案叫絕的便是文中對景色的描繪,圍繞荷塘月色,轉(zhuǎn)換角度,手法多樣,可謂字字珠璣,令人回味無窮。筆者首先讓學生對文章四到六段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片段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細膩與質(zhì)厚。為了讓學生將這種細膩的寫作手法融入自己的作文中,使自己的文章變得厚重有質(zhì)感,筆者還讓學生在課后多收集一些名家的好句、好段,特別是對景物或人物心理描寫細膩的段落,并要求他們通過背誦、摘抄的方式為己所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加強引導、設置對應的練習,促使學生記住所讀的東西、用上所記的東西,如此積少成多、眾擎易舉,講話就能妙語連珠、寫作自然下筆成章。
再次,相較于課堂教學而言,生活教會我們更多的事情,它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留意身邊出現(xiàn)的諺語、歇后語、廣告詞、對聯(lián)、標語等一些富有無窮趣味的生活語言以及個性的、時髦的、新鮮的俗語、流行語;看電視晚會、新聞報告時,留意主持人是如何表達的,并用筆隨時摘錄下一些感染力很強的語言,將其自然融入自己的作文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持寫日記、周記的好習慣,將每天生活中發(fā)生的或有趣、或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文章的內(nèi)容來自生活,是屬于自己的,是獨一無二的,作文的語言自然而然變得鮮活、獨特,讓作文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密不可分,會讓學生的語言更富靈性。
(二)肺腑之言,自由抒寫
王陽明曾說“人之詩文先取其意”,表達出對“文能言聲”的強烈贊同。寫作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活動,“重要的是自己的聲音,重要的是生動的、特殊的、自己個人所有的音調(diào)”(屠格涅夫),因此真話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和靈魂,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真,方能大膽彰顯個性魅力。然而多年來高舉的應試大旗、文以載道的價值取向引得大多學生走入一條讓自我缺席、個性缺失的死胡同里,唯見功利,難見光明。他們早已習慣了人云亦云,眾口一詞,語言中不再承載情感、個性與人格,假大空話泛濫成災,為此新課標里特別強調(diào):“要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眱?yōu)秀的語言往往展現(xiàn)的是作者的心聲,它是從作者生活感悟中提煉出來的。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他們對待萬事萬物的體驗千差萬別、形形色色,而中學階段正是個性形成并彰顯的時期,因此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學生作文也應該風格各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全新的作文教學觀念,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特質(zhì)的前提下,在保證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訓練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多類型作文的訓練。在訓練中學生有權(quán)選擇自己樂于采用的訓練形式,并且堅決摒棄既定的話語模式,用充滿個性的真實聲音,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心智、情感,毫不掩飾地再現(xiàn)喜怒哀樂,淋漓盡致地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
也許在說真話、抒真情、張揚個性的寫作訓練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語言不夠規(guī)范,過于偏激等,但我們應該看到,只要學生的作文以“率真”為主,以“真誠”為高,即便思想稚嫩也強于毫無主張,想法偏執(zhí)也勝過不愿思考。教師要學會尊重、包容學生們這些鮮活的語言和獨特的體驗。唯有如此,長此以往堅持不斷地熏陶指引,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在文中訴說歡愉煩惱,書寫抱負理想,發(fā)表觀點見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而這樣散發(fā)獨特韻味的語言才能真正觸動讀者的心弦。
(三)善用修辭,妙筆生花
修辭乃作文之靈水。無論怎樣的文章,只要準確運用修辭手法就會使文章變得生動、活潑、富有韻味。比喻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借代能以虛代實,以簡代繁,以事代情;擬人能使語言色彩鮮明,描繪具體形象……總之,修辭是加強文章表達效果的有效的語言形式。因此,恰當?shù)厥褂眯揶o手法是打造個性化寫作語言的有效手段。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對每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多加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文中優(yōu)美的形容詞,還要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寫作過程中巧妙融入這些修辭手法,而不是直接拿來抄襲、套用。教師應讓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熟練地使用比喻等多種寫作手法,但不是一開始就在作文寫作中練習,而是從寫一句話、一段話開始練習。練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將“時間”作為本體,讓學生造幾個意義相關(guān)的比喻句,表明對“時間”的態(tài)度。或者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人進行一段200字左右的肖像描寫,要求必須使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以上方式練習比喻等修辭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還能為作文寫作夯實基礎,突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化語言,文章便會意趣盎然,倍添光彩。
總而言之,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作為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的寫作教學必將持續(xù)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guān)注。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優(yōu)化以往陳舊的模式,大膽摸索并嘗試新型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熱情,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盡心竭力地對其作文語言進行個性化訓練;注意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吸取精彩篇章中的語言精華,同時讓學生在不斷的寫作實踐中錘煉語言;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恰到好處地融入寫作之中,使作文充滿“真性情”“真語言”,進而使文章具有一定的語言風格和識別度,使個性化語言成為一道極富特色的風景線,讓自己的作品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