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量詞十分豐富,這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一大特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不論是在口語表達,還是在書面寫作中,都常存在量詞使用不當?shù)膯栴}。教學中,對量詞描述其語義和使用時,不僅需要參考偏誤情況,還要結合正確語料進行考證分析。本文以量詞“張”為例,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和CCL語料庫,最終篩選并建立了量詞“張”偏誤語料庫和文本語料庫,詳細探討量詞“張”的語義特征,以發(fā)現(xiàn)其運用的規(guī)律和特點,為研究其他量詞提供參考,利于漢語研究工作。
近年來,關于漢語寫作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寫作中存在大量量詞使用不當?shù)葐栴}。鑒于以往研究所使用的語料來源有所不同,語料數(shù)量相對有限,難以客觀反映學習者量詞使用的全貌,目前,量詞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在對外漢語教學和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習者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是比較難學的,其中,“量詞”就是一大難點,常常有學習者在量詞的選擇和使用上遇到困難,如量詞“張”,“張”作量詞使用時,屬于“個體量詞”(個體名詞有自己特定的個體量詞,通常情況下,什么名詞搭配什么量詞是約定俗成的),它的應用雖不如其他有的量詞使用廣泛,可若用簡明的語言描述其語義及用法,也是比較困難的。
在字詞典中,“張”作為量詞時,釋義為:一種或一類中的一件。朱德熙認為:有延展的平面的東西論“張”。也有學者認為量詞“張”適用于修飾“平、薄而且有平面的物體”。但事實上,也有不少特殊情況,如“一張嘴”“兩張弓”。“嘴、弓”不是“平、薄”的物體,也不具有延展性。而有的平、薄的物體卻不用量詞“張”修飾,如可以說“一張面膜”,卻不說“一張口罩”,可以說“一張樹葉”,卻不說“一張花瓣”。學習中,教師往往會從語義上加以區(qū)別,解釋為:物體在厚度或者形狀、大小方面有所不同,但很多學習者往往會提出疑問,如“張”既可以修飾“床”“桌子”,也可以修飾“毛巾”“床單”,前者與后者的厚度、形狀、大小到底該如何界定呢?為何可以說“一張書桌”“一張床”“一張柜”,卻不說“一張電視”“一張冰箱”“一張枕頭”?同樣起著隔開空間的作用,為何可以說“一張門板”“一張屏風”“一張門”,卻不說“一張墻”?為何可以說“一張紙”“一張圖”,而不說“一張書信”?顯然,不管是字詞典的解釋,還是現(xiàn)有教材教師的講解,針對其確切用法和語義區(qū)分,都比較籠統(tǒng),現(xiàn)有的很多解釋也不能完全把“張”的語義特征及使用情況描述清晰、準確。鑒于此,本文基于偏誤語料庫和文本語料庫,描述量詞“張”的偏誤情況及語義特征,探索它常見的使用情況和特殊用法。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實際課堂所錄的留學生書面偏誤語料和音頻偏誤語料,以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為基礎,統(tǒng)計量詞“張”偏誤數(shù)據(jù),分析其錯誤形式。通過對比共時語料、歷時語料、專有文本語料及參考文本語料,最終選擇平衡的、規(guī)模較大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和CCL語料庫。通過解析核對,排除“張”作為姓氏、動詞、名詞等數(shù)據(jù),僅保留其作為量詞的數(shù)據(jù),并將此生語料標注詞性和相關的搭配信息,錄入Oracle數(shù)據(jù)庫中。最終,篩查并建立量詞“張”偏誤語料庫和文本語料庫,其中,偏誤語料庫總量為46,688詞,文本語料庫總量為384,532詞。書面語料與口語語料偏誤數(shù)量比約為8∶2。其中,書面語料中量詞“張”1,187條,口語語料中量詞“張”147條,文本語料庫中量詞“張”6,254條。本文通過系統(tǒng)檢索語料庫中的標注語料,并對檢索出來的所有語料進行一一排查,發(fā)現(xiàn)量詞“張”偏誤情況有誤用、多用、少用等問題。
三、結果與分析
以往的研究并未將量詞“張”偏誤分析進行細化和對比,也未結合文本語料進行判斷和分析。本文詳盡統(tǒng)計了語料,在書寫語料中,誤用頻次為1,072(頻率為90.31%),多用頻次為68(頻率為5.73%),少用頻次為47(頻率為3.96%);在口語語料中,誤用頻次為113(頻率為76.87%),多用頻次為13(頻率為8.84%),少用頻次為21(頻率為14.29%)。對此,可以得出在教學中更應注意關注學習者的誤用情況;其中,書寫誤用的頻率高于口語誤用的頻率,說明應該注意關注學習者書寫中的誤用情況;在口語表達中,少用量詞“張”的頻率遠高于多用的頻率,證明在教學中更應注意關注學習者口語表達中的少用情況。那么,學習者常見的偏誤類型具體有哪些?分別有什么特征?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下面分析其具體情況。
學習者常見的偏誤類型主要是誤用,誤用有兩種情況:其他量詞誤用為“張”和量詞“張”誤用為其他。因篇幅有限,本文只討論其他量詞誤用為“張”的情況(即應使用其他量詞,誤用為“張”),量詞“張”誤用為其他量詞的情況(即應使用“張”而誤用了其他),再另文討論。
誤用的情況主要有:根據(jù)量詞“張”的含義,過度引申;根據(jù)量詞“張”的搭配,過度引申。量詞“張”修飾的對象是有延展性的平面的東西,主要有厚度或者形狀、大小方面的不同,在未進一步區(qū)分描述時,學習者往往類推出“路”“馬路”“路面”等?!皬垺笨梢孕揎椣拗啤凹垺薄翱ā薄澳槨薄白臁钡仍~,學習者往往也容易類推出近似詞“文章”“書本”“口”等。(表一)
學習者多用量詞“張”,除了失誤多寫之外,主要在于未掌握“一張”和“一張張”在數(shù)量上的區(qū)別。后期,筆者再次搜集整理了這類偏誤文本,并講明兩者不同語義特征之后,讓學習者再次表述,他們往往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修改。通過分析少用情況,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學習者能實現(xiàn)自我修改,但多數(shù)學習者不能正確補充出量詞“張”,對于量詞“張”應該修飾哪些詞目還未完全掌握。對此,從語料庫中分析歸納了量詞“張”的各種不同用法,下文通過舉例加以討論,以找到它應用的規(guī)律和特征。
“卡”“牌”“票”“券”等,與“紙”“報紙”在質地、形狀上都非常相似,用量詞“張”修飾,可見其具有“平面、薄、有延展性”的特點;“圖”“畫”“皮”不僅能受量詞“張”修飾,還可以被“副”“塊”等詞修飾,但是與“一副畫”“一個表格”等不完全相同,此處,“張”所修飾的“圖”“表”“畫”所包含的對象為整張東西,具有完整性的特征,其強調的是實物,而不是實物中的具體內(nèi)容;同理,如“一張大字”這個例子,其中的“大字”指代的其實是紙,“張”修飾的也就是“紙”;此外,“DVD”“VCD”“唱片”“光碟”等,都具有可數(shù)、平面、薄等特點,但“弓”和“嘴”不能簡單地用平面與否這一語義特征去進行判斷,需要探究其語義發(fā)展過程及用法的演變情況。量詞“張”是由動詞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本義為“張弓”,之后人們便用“張”來計量“弓”的數(shù)量,所以“張”演變?yōu)榱吭~。與之相似的“口”“琴”“網(wǎng)”等詞語,皆是如此。通過比較“口”和“嘴”,便會發(fā)現(xiàn),“嘴”的界限似乎比“口”更清晰,“口”的定義更為抽象,量詞“張”修飾“口”的例子極少(這里的“口”等同于“嘴”,例如傳說許德拉有9個頭,能從9張口中吐出毒氣,危害人畜);而“桌”“椅”等某些家具也用“張”修飾,主要是由于平面類事物的不斷出現(xiàn)和“張”用法的類推和擴大化,“張”修飾這些詞目時,主要用于表示平面義,是動作義發(fā)展到平面義的一個轉折。(表二)
由于“張”存在著比較復雜的語義演變和用法類推現(xiàn)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容易使學習者過度類推,往往出現(xiàn)未區(qū)別個體名詞之間的特征而造成誤用的情況。如“一張紙”類推出“一張書本”,后者通常由一張張紙合訂而成,不具有“薄”的特點;“馬路”“路”通常受量詞“條”修飾,與“張”修飾的個體名詞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強調的對象具有細、長的特點;“電視”“枕頭”等,通常受量詞“個”修飾,用以強調其獨立的個體特點,表示單獨的某一事物;“花瓣”“樹葉”通常用“片”修飾,主要強調其片狀、成片的特征,而“樹葉”之所以能被“張”修飾,通常也與其凸顯平面、薄的特點有關,而“花瓣”卻通常不會突出這些特點。因此,在分析量詞“張”修飾的對象時,還應參照被修飾的個體名詞特征,通過大量的舉例,使學習者更準確地掌握它的用法。
四、結語
本文通過討論量詞“張”在語料庫中的具體使用情況,不僅發(fā)現(xiàn)了它所修飾詞目的類型,也探討了其搭配的規(guī)律和特點。不少前輩們已經(jīng)對量詞有過細致的研究,針對此處量詞“張”的問題,也有學者討論過其產(chǎn)生發(fā)展、對名詞范疇化選擇等?,F(xiàn)代漢語量詞十分豐富,而每一個量詞的使用情況也難以一一道盡,只有掌握了它們出現(xiàn)和使用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應用,而使用的前提便是掌握大量的語料信息,通過列舉和歸納,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胡永奕.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的“個”與相關個體量詞的誤用偏誤研究[D].安陽師范學院,2021.
[2]王玉瑩.初級漢語學習者量詞習得偏誤研究[D].河北大學,2021.
[3]張美蘭,金美花.大學生韓國語量詞“張”使用現(xiàn)狀及教學啟示[J].現(xiàn)代交際,2020(21):98-100.
[4]王小康.漢語教學中量詞“個”“位”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9.
[5]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孟繁杰,李如龍.量詞“張”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演變[J].中國語文,2010(05):469-476+480.
[7]趙斌,吳志云.量詞“張”對名詞選擇的范疇化過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6):217-218.
(作者簡介:朱麗莉,女,碩士研究生,四川文化傳媒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