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林熙
問題是學好數學的鑰匙,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數學教師對問題設計未能引起重視,出示的問題隨意性比較大,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新課標、新課改是不相符的。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扭轉陳舊的教學觀,著眼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優(yōu)質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思考中步步逼近知識的內核,形成結構化的認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和判斷力,讓數學課堂凸顯生命的律動和精彩。
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任何割裂數學與生活關系的做法都是不對的。因為那樣做,容易造成數學與生活的脫節(jié),使數學失去原有的模樣,致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低效化,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提升。當前,讓數學課堂回歸生活,已經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研究的熱點話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拉近學生與所學數學知識的距離,帶給學生學習數學的親切感、熟悉感,讓學生在內心覺得數學是鮮活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他們的數學學習過程注入源動力,更好地提升學習效果。
以教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為例。新課伊始,教師出示了班級學生的集體照,學生看到照片后,都顯得非常興奮。然后教師出示了集體照的數據,它的長度是8厘米,寬是5厘米。然后教師拖動鼠標,將集體照進行了放大,放大集體照的長度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這時,教師指著屏幕中的兩張圖片,對學生說:“這兩張集體照,長有什么關系?寬又有什么關系?”這樣的問題,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自然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自然會想到放大后集體照的長是放大前集體照長的2倍,放大后集體照的寬是放大前集體照寬的2倍。教師引導學生從比的角度思考,應該怎么說?學生想到放大后集體照的長與放大前集體照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教師趁勢引出:放大后的集體照與原集體照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集體照按2∶1的比放大。在此基礎上,教師拋出問題:把原集體照按1∶2的比縮小,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問題驅動學生進入了新一輪的思考中,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參與性更強,學習效果更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促進理解,并學會學習,學會數學思考。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包大攬,將課本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缺少思考的過程,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苦學生累,對所學的知識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及時將所學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適當“隱身”,為學生設計探索性的問題,并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地探索新知,讓學生收獲探索新知的快樂,更好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以教學“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在課前搜集了賽車的視頻,課堂中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的視角受到沖擊,感到非常的震撼。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賽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們自然會說圓形,教師追問:“如果不是圓形,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教師順勢點擊鼠標,只見選手騎著車輪是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賽車,表情非常的痛苦,上下顛簸得非常厲害,無法向前,無法順利進行比賽。這時,前后的情景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教師拋出問題:“將車輪制作成圓形,有什么奧秘呢?”這樣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引領性,也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價值。這時學生們的注意力都會聚焦于“圓”,進入到圓的特征探索中。此時,學生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紙片,進入了探索中。這樣的問題,有助于增進學生探索新知的內驅力,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受到思維能力、生活閱歷的影響,形成思維定式,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滯于表面,形成思維障礙,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讓學生感到非常的苦惱,學習信心受到打擊。其實,學生出現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難以避免的。可以說,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首先要包容,不能責備學生,因為那樣會讓學生畏懼錯誤,喪失學習數學的熱情。還要引導學生找出錯誤,分析錯因,觸及知識內涵,不能簡單告知。而反思性問題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點,讓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再審視,對知識進行再認識,直擊知識的本質,避免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出現同樣的錯誤。
比如,在教學“運算律”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題目:120÷5+120÷5。題目出示后,學生都覺得非常簡單,很快便完成了解答。教師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是這樣解答的:120÷5+120÷5=120÷(5+5)=120÷10= 12,都顯得很輕松,殊不知已經形成了錯誤。教師此時提問學生:“這道題目,大家并沒有按原來的運算順序進行解答,如何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的反思性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考。很快有學生提議,可以按照原先的運算順序再算一次。這樣的想法,得到其他學生的認可。很快得出結果:120÷5+120÷5= 24+24=48。不難發(fā)現,兩次計算的結果并不一致,這是什么原因呢?問題再次引導學生反思,學生回顧原先的計算過程,發(fā)現是按照乘法分配律的原理進行解答,但乘法分配律只能運用于乘法,不能用于除法,因為除法沒有分配律,不能隨便使用。
數學是一門注重實踐性的學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學會運用課堂中的所學知識,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領略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思維完全被禁錮于課本之中,未能將所學知識轉化成技能,應用知識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實踐性問題,讓學生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培養(yǎng)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比如,在教學“比例尺”后,教師沒有進行單一、機械的計算練習,讓學生進行解答,因為那樣的練習,學生興致不高,學生主動完成的意愿也不會強烈。于是,教師改變了以往的做法,為學生引入了實踐性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你的家在學校的什么方向?這樣的問題,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自然沒有難度。你的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有多遠?然后,確定一個合適的比例尺,畫出相應的平面圖,并且在圖中標出學校和家的位置,畫好以后,和班上的同學進行交流。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改變對數學練習的印象,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學生自然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地完成。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既可以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順利地從“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又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意識,讓他們學會從生活中提煉相應的問題,并能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形成數學技能,也可以領略數學學習的意義,收獲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總之,問題化教學是當前數學課堂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之一,有助于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降低內化新知的難度,更好地提升思維品質。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問題伴隨學生的成長,讓數學學習過程自然、真實地發(fā)展,建構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朝暉小學)
(責任編輯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