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需傳授課本知識,并不需要考慮核心素養(yǎng)、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課堂教學的開展相對簡單。但在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當下的教學需求了。也就是說,教師需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形式。本文從教學現(xiàn)狀、教學策略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應該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
1.未重視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轉變自身觀念,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教師需基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進行提問,使學生對歷史發(fā)展軌跡進行研究及探索,并從中汲取一定的歷史經(jīng)驗及教訓,在深入理解知識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yǎng)。
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重點放在了常見題型的講解上,忽視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性特征。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在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形成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而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將課本理論知識傳授當作重點,忽視了課后的拓展延伸,使得歷史學科的人文性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
其實,大量的理論知識“灌輸”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了依賴,無法在學完知識后進行有效匯總、梳理、應用,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造成了直接影響。
另外,教師對課本有著較強的依賴性,且將歷史理論知識的講解當作重點,導致學生的學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形成多角度看待及分析問題的意識及能力,無法發(fā)現(xiàn)學習的魅力,逐漸對學習喪失了熱情。
3.課堂氛圍相對枯燥。
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身心可處于活躍狀態(tài),且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然而,受一些因素的影響,有些教師將精力放在了維持課堂秩序上。同時,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相對豐富,所以課程緊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選擇單向傳輸?shù)姆绞?,旨在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而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氣氛較為壓抑,學生的心理負擔較重,不太愿意參與教學活動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1.教師需主動轉換角色,做到“授人以漁”。
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所以,教師需轉換教學觀念,做到“授人以漁”。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當下的教育為素質教育,所以,學生道德素質、學習能力、核心素養(yǎng)等的提升應與歷史知識的傳授放在同一位置上。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教學活動,在充分體現(xiàn)歷史學科教育價值的同時,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從而使其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
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以身作則。大多數(shù)學生對教師存在敬佩之情,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其行為。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起到示范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再次,教師需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引導作用,通過任務的巧妙設計、問題的適當提出使學生找到學習方向,并進行深入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可以形成相應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教師就可以先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設計教學活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然后提出一些任務或問題,使學生對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分析。就本課而言,教師可以設計的任務有:說出原始社會的三個階段,能識別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歸納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分析分封制與宗法制關系,概括早期國家的特征。在提出任務后,教師可留出一些時間與空間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最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從而在統(tǒng)一答案的同時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體驗。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轉變角色,可以使教學活動發(fā)生巨大的改變,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時代,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使其快速有效地理解知識。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例如,在教學虎門銷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相關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中,然后提出“如果你們身處于那個時代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的問題,活躍課堂氛圍。之后,教師可以對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件進行闡述,使學生感受到林則徐的偉大。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受到愛國情懷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又如,在教學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如下資料。
五四運動發(fā)生前,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軍閥勢力利用封建傳統(tǒng)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推崇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嚴酷的現(xiàn)實引發(fā)當時先進分子的反思。他們認為,辛亥革命由于忽視了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致使革命成果遭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完成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必須“沖決過去歷史之網(wǎng)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即“巴黎和會”)。中國是戰(zhàn)勝國之一,向和會提出了幾項合情合理的正當要求,但是,操縱巴黎和會的列強以種種荒謬理由拒絕中國。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激憤,久積在中國人民胸中的怒火,向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了……
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就五四運動的意義進行探討,使學生在挖掘知識本質的同時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使其對相關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可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形成一定的核心素養(yǎng)。
3.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推導。
每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相關事件進行推導,從而發(fā)現(xiàn)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框架,并在該過程中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對其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內容進行分析,推導該事件的發(fā)生原因。不過,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而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教師需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的
形式進行探究及探討。同時,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需主動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從而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
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快速記憶相關知識,在全面分析歷史事件中形成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推導,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4.以史料實證為基礎進行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需以史料實證為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形成辯證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為學生提供一些史料,使學生基于此對歷史事件進行解釋。有條件的話,教師可將搜集史料的任務交由學生。
例如,在教學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資料搜集,并基于相關資料對五四運動的意義進行闡述。有的學生基于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對五四運動的意義進行了如下解釋:(1)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2)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在對五四運動的意義進行解釋前,學生需從史料中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深入思考,對知識的本質進行挖掘。這樣,學生既可以理解知識,也可以形成歷史核心素養(yǎng)。
由此可見,通過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史料,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推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而為學生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提供保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不知道應該怎樣設計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筆者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幾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即:教師需積極主動地轉換角色,做到“授人以漁”;教師需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推導;以史料實證為基礎進行歷史解釋。如此,教師便可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一定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