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民生福祉,因豇豆病蟲害多發(fā)重發(fā),用藥相對頻繁,花果同期采摘間隔短,農藥殘留風險隱患較為突出,我國將豇豆列為重點治理品種之一。為了提廣東省高佛山市高明區(qū)廣大農戶的豇豆綠色種植生產水平,總結了豇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品種選擇、種植地塊管理及生長期管理,并重點總結主要病蟲害和防治對策。
關鍵詞 豇豆;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生產;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
中圖分類號:S64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2.031
近年來,豇豆農藥殘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現(xiàn)象的社會輿論關注度越來越高。2021年,農業(yè)農村部、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等7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把豇豆列為治理的重點品種之一;2023年,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特制訂了《豇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同年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也印發(fā)了《高明區(qū)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實施時間為3年,嚴厲打擊違法使用禁限用農藥行為和常規(guī)農藥殘留超標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民生福祉,因豇豆病蟲害多發(fā)重發(fā),用藥相對頻繁,花果同期采摘間隔短,采摘上市高峰期相隔1~2 d就會采摘一次,農藥殘留風險隱患較為突出[1]。據(jù)農業(yè)農村部官網(wǎng)數(shù)據(jù),2023年農業(yè)農村部部署開展了國家豇豆質量安全專項監(jiān)督抽查,5—7月共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等22個地區(qū)抽檢1 418批次豇豆樣品,發(fā)現(xiàn)16批次樣品存在問題,其中9批次樣品檢出蔬菜禁用農藥,7批次樣品常規(guī)農藥殘留超標?;瘜W防治病蟲害的持續(xù)用藥,是豇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誘因,阻礙了豇豆產業(yè)綠色健康發(fā)展。本文主要圍繞豇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從品種選擇、種植地塊管理、生長期管理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并重點總結主要病蟲害和防治對策,為高明區(qū)廣大農戶提供綠色生產技術參考。
1 基本情況
豇豆為一年生草本豆科豇豆屬藤本植物,在全國20多個省份均有種植,是市民“菜籃子”中重要的豆類蔬菜。豇豆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 ℃,耐熱性強,低于10 ℃會抑制植株生長。高明區(qū)是廣東省佛山市5個行政轄區(qū)之一,下轄一街三鎮(zhèn),地貌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791 h,年平均氣溫22.4 ℃,年平均降水量1 681 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8%,適宜豇豆的生長。目前,高明區(qū)4個鎮(zhèn)街均有種植豇豆的情況,3月下旬至9月均有豇豆種植,但以散戶種植居多,并集中銷往中南批發(fā)市場或者市內周邊的農貿市場,種植品種多為翠綠條豇豆品種,小部分為油白條類型的豇豆品種。高明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加劇了豇豆病蟲害的危害,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高明區(qū)內豇豆田間常見病蟲害包括銹病、炭疽病、白粉病、薊馬、豆莢螟及斑潛蠅等。
2 豇豆綠色種植技術要點
2.1 品種選擇
要根據(jù)市場需求,選用產量高、抗(耐)病蟲害能力強、結莢率高、耐貯運及商品性好的優(yōu)質豇豆品種。針對病蟲靶標使用農藥,采用包衣種子、拌種等方法進行種子處理,防治豇豆幼苗期種傳、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等。
2.2 種植地塊
選擇堿性、肥沃的土壤和灌溉、交通便利的地塊,最好能選擇3年內未種植過豆科作物的地塊。輪作控害,適當與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或其他非豆科作物進行輪作,以減少病蟲害源。播種前要徹底清潔田塊,深耕土地30 cm,曬地5~7 d。豇豆的根瘤菌遠不及其他豆科作物發(fā)達,初期固氮能力較弱,因此種植前期要施足底肥,可每667 m2施用微生物菌肥300~500 kg或腐熟有機肥2 000~4 000 kg,以調節(jié)土壤養(yǎng)分含量。偏酸土壤可每667 m2施40~50 kg石灰,以提高土壤堿性。企業(yè)的種植主體還可以結合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滴灌的方式從根系把藥劑運輸?shù)街仓甑母鞑课?,可有效防治病蟲害,還能降低田壟土壤濕度,降低病害侵染概率。
2.3 生長期管理
1)科學施肥。施足基肥壯苗,適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在苗期、花芽分化期、坐果期、籽粒灌漿期施用葉面肥;在苗期、抽蔓期、開花結莢期噴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誘抗劑。2)合理密植。高溫多雨會導致豇豆旺長,引起病害高發(fā),因此要合理規(guī)劃種植密度。生產上一般行距控制在50~65 cm,穴距20~25 cm,每667 m2 2 500~3 000孔,每孔4~5粒種子,澆足底水,一般播種后4 d左右可出苗。
豇豆生長期水肥管理的總體原則是“前控后促”,豇豆怕水澇,雨后要及時排出田間積水。豇豆出苗后至抽蔓前,重點是養(yǎng)根,應當控肥控水,防止施肥過多引起莖葉徒長,防止水分過多導致根系缺氧爛根;出苗至齊苗前不澆水。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要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
抽蔓期莖葉會快速生長進而開始孕育花蕾,此時是影響后期開花結莢的關鍵時期,植株生長至30 cm左右時要及時插竿搭“人”字架,還要適時控旺,避免肥水過多。可選擇噴施生長調節(jié)劑、磷酸二氫鉀等控制植株旺長,還可以通過打掉底部側枝、中部側枝摘心、植株打頂?shù)确椒ㄟM行控旺,將植株節(jié)間長度控制在25 cm之內,達到節(jié)節(jié)有花、側枝有花的效果。
開花結莢期需要消耗大量的養(yǎng)分,是關系豇豆收獲產量的關鍵時期,需要加強肥水供應,在第1花序開花結莢時澆1次透水,之后保持地面濕潤;前期667 m2施尿素2 kg,一般追肥2~3次。植株開花結莢后,特別是采收第1批豆莢后,要增加肥水,667 m2施復合肥10~15 kg,每隔8~10 d隨水施肥1次,促進翻花;后期葉面噴施0.3%~0.5%磷酸二氫鉀、0.1%~0.3%硼肥等,以減少落花落莢,延長采收。
2.4 主要病蟲害防治
2.4.1 銹病
銹病在高溫條件下易發(fā)生流行,發(fā)病最適宜氣候條件為溫度23~27 ℃、相對濕度75%以上,此時發(fā)病率在70%以上。該病一般在豇豆生長中后期為害,為害癥狀主要是葉片染病,發(fā)病初期產生黃白色小點,擴大后隆起,黃褐色近圓形似鐵銹,后期病斑中央的突起呈暗褐色;主要影響豇豆中后期生長,病害流行時可使全田植株枯黃。施用過多氮肥、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及種植過密的田塊發(fā)病更加嚴重。該病防治以預防為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性,及時清除田間枯枝敗葉。發(fā)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等進行防治,每隔10~15 d噴施1次,連噴2~3次。
2.4.2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為害莖、葉和豆莢,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紫紅色病斑,后期色變淡,稍凹陷以至龜裂,病斑上密生大量黑點。該病從豇豆幼苗期到收獲期均會發(fā)生,溫涼潮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病,多年連作、地勢低洼,種植過密、土壤黏重的田塊發(fā)病較嚴重。該病以預防為主,種植時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性;發(fā)病初期可選用25%醚菌酯懸浮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2.4.3 白粉病
白粉病是豇豆較常見且為害較重的病害之一,為害癥狀是葉背或葉面產生白粉狀霉層,粉層厚密;發(fā)生嚴重時,多個粉斑連接成片布滿整張葉片。該病在潮濕溫暖的環(huán)境下易發(fā)生,豇豆開花結莢中后期較易發(fā)生,發(fā)病潛育期3~7 d且病原菌寄主范圍較廣,出現(xiàn)病菌后在受害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可借助氣流飛散傳播,進而形成多次侵染,加重危害。該病防治以預防為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病源。發(fā)病初期可噴施殺菌劑防治,選用70%甲托可濕性粉劑、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進行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2.4.4 薊馬
薊馬是高明區(qū)豇豆種植戶反映的最難防治的病蟲。豇豆是可以連續(xù)采收的作物,花期也是收獲期,此時易暴發(fā)薊馬危害。薊馬繁殖周期短、世代重疊嚴重,具有趨花趨嫩的特點,主要為害嫩葉、頂芽、花蕾、莢果等,通過產卵和取食為害,使幼嫩組織表皮變硬、縮小,植株生長受到抑制;嫩莢受害時表面有鐵銹斑,甚至出現(xiàn)“黑頭、黑尾”現(xiàn)象,嚴重影響產品品相。
薊馬要早防早治??衫盟E馬的趨藍性,在田間與作物持平的高度掛藍色誘蟲板誘殺成蟲,每667 m2使用30~35塊20 cm×30 cm的誘蟲板。懸掛藍板還可同時誘殺蚜蟲和潛葉蠅。增加輪作間作,如豇豆與玉米按1∶1行間作種植,可使薊馬蟲口基數(shù)密度降低至最低限值[2]。利用綠色防蟲網(wǎng)覆蓋豇豆種植可有效降低田間薊馬的蟲口基數(shù)[3]。還可以通過釋放薊馬的天敵捕食螨和小花蝽進行防治。
發(fā)病初期選擇在豇豆閉花前(9:00之前)噴藥防治,可輪換噴施100億孢子·g-1金龜子綠僵菌油懸浮劑、0.5%苦參堿水劑、22%螺蟲·噻蟲啉懸浮劑、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60%乙基多殺霉素懸浮劑等安全間隔期1~3 d的試劑進行防治,其中氟啶蟲胺腈和螺蟲乙酯混合使用可顯著提高薊馬的防治效果。噴藥時注意掃向地面以殺滅地面幼蟲。
2.4.5 豆莢螟
豆莢螟俗稱“鉆心蟲”,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一年可發(fā)生7~10代,以幼蟲鉆蛀為害幼莢、葉片和花蕾,成蟲多在夜間羽化,天黑后活動,具有趨光性,卵散產,豇豆開花結莢期與成蟲產卵期吻合則為害重?;瘜W藥劑防治治花不治莢,可通過扎倒人字架減少花、果、葉的重疊,還可通過鋪銀黑色地膜阻止幼蟲入土化蛹進行防治。豆莢螟的天敵以繭蜂科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姬蜂科和雙翅目寄生蠅,但其幼蟲的鉆蛀取食習性導致天敵捕食困難,因此生物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開花初期發(fā)現(xiàn)幼蟲需要及時噴藥,在上午閉花前噴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15%茚蟲威懸浮劑5 000倍液、0.25%印楝油乳劑等進行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在豆莢螟成蟲揚飛前,還可以通過性信息素誘捕進行防治,將豆莢螟的性信息素誘芯及配套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以高出豇豆群體頂端10~20 cm為宜;每667 m2放置2~3套性誘劑誘殺裝置,并呈棋盤式懸掛;每4~6周更換1次誘芯[4]。
2.4.6 斑潛蠅
斑潛蠅俗稱“鬼畫符”,為害癥狀是幼蟲蛀食葉片,發(fā)生初期蟲道呈不規(guī)則線狀伸展,降低植株葉片的光合作用;蟲體活動還會傳播病毒,嚴重時造成枯黃脫葉,導致減產20%~30%,甚至80%~90%。底部老葉受害超過10%時需要防治,宜“抓早抓小”,可懸掛黃色誘蟲板誘殺,或釋放姬小蜂或潛蠅繭蜂等進行生物防治;還可以通過噴施滅蠅胺、溴氰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等進行防治,其中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對斑潛蠅的防效最好,但溴氰蟲酰胺在施用第2天就能降解至0.2 mg·kg-1,殘留量較低,可代替滅蠅胺在收獲期時防治斑潛蠅[5-6]。藥劑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3 總結
從把控農藥殘留保障豇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1)以推廣種植抗蟲品種為基礎,發(fā)揮生物多樣性控害技術在害蟲防治中的作用,鼓勵農戶多樣化種植,實行水旱輪作(如豇豆-水稻)或與其他非豆科作物進行間輪作(如豇豆-玉米),減少蟲源和病害初侵染源。并因地制宜選擇栽培種植模式,適時覆蓋80目綠色防蟲網(wǎng)。
2)嚴禁使用豇豆禁用農藥,選擇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適時合理選擇使用化學農藥,注意農藥混用、輪用以提高防效和延長藥劑使用壽命,每種藥劑在1個生長季節(jié)使用次數(shù)不得超過2次,以防止產生抗性。
3)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如利用性信息素誘捕、誘蟲燈等多種技術,有效減少病蟲田間種群數(shù)量,減少化學藥劑的噴施次數(shù),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4)豇豆采摘應在施藥前進行,錯開施藥時間。農戶要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和施用劑量要求,科學用藥,確保上市豇豆農藥殘留不超標。
5)加強政策宣傳和農技培訓,農業(yè)執(zhí)法和市場監(jiān)管部門要加大對違規(guī)銷售及使用高毒禁限用農藥、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市場違法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做到令行禁止。
參考文獻:
[1] 陽辛鳳,李萍萍,劉春華,等.海南豇豆多菌靈、啶蟲脒和阿維菌素殘留及其膳食風險評估[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7,48(11):2010-2015.
[2] 吳圣勇,謝文,劉萬才,等.我國豇豆薊馬研究進展及綜合防控措施[J/OL].植物保護:1-11[2023-10-01].https://doi.org/10.16688/j.zwbh.2023043.
[3] 羅豐,袁廷慶,柯用春,等.不同顏色防蟲網(wǎng)對豇豆生長特性、產量及薊馬發(fā)生量的影響[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4,45(9):1584-1588.
[4] 蔣玉梅,于琴芝,王紅梅,等.桂林地區(qū)豇豆減藥控害栽培關鍵技術[J].南方園藝,2023,34(4):39-43.
[5] 劉奎,許江,林上統(tǒng),等.防治豇豆蚜蟲和美洲斑潛蠅的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蔬菜,2010(6):63-66.
[6] 呂岱竹,林靖凌,韓丙軍,等.海南豇豆病蟲害全程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8(3):35-38.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