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潔 賀萍
【摘要】教師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圍繞數學概念,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自主認知的動力和信心,還能借此啟發(fā)他們的遷移思維、推理思維、比較思維等,提升其高階思維能力和深度理解能力,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認知數學概念.對此,為了更好地達成上述目標,文章從深度學習視角出發(fā),闡述教師通過開展推導認知、生活探知、比較分析、問答互動、深度體驗等教學活動,提升數學概念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是學科知識的基礎組成部分,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關鍵組成要素,學生只有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內涵,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由此可見,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加高效、更加深刻地認知數學知識,需要先讓他們扎實掌握數學概念,通過開展有效的深度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使其能夠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掌握各種概念的運用方法,從而為之后的拓展延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一、基于深度學習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原則
(一)引導性原則
數學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自主認知難度.對此,教師需要遵循引導性原則,利用有效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帶領他們運用多種方式深入探究數學概念,降低概念認知的難度,幫助他們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種概念的內涵,提高概念學習的效率.
(二)應用性原則
教師還需要遵循應用性原則,結合深度學習理念,開展數學概念探究與運用活動.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應用的意識,使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的運用方法,又能提高其運用學科概念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深度學習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二、基于深度學習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概念理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科概念的內涵,教師可以借助各種資源、利用多種方式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開展多樣化概念深度理解活動,如關聯探知、情境探知、對比認知等,讓學生在多形式、多角度思考過程中透徹理解數學概念.
1.聯系已有經驗,引出學科概念
在開展數學概念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新概念的含義,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關聯性探知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結合已有學習經驗,關聯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對新概念進行推導探究,使其在聯想思考、推理思考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通過推導理解,生成數學新概念的雛形.然后,教師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詳細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新概念.
以青島版數學五四制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課程為例.此單元知識建立在10以內數的認知基礎之上,學生需要通過課程學習認識11~20十個數字,理解10個一是1個十,建立“個”“十”計數單位概念和“個位”“十位”兩個數位概念,掌握11~20各數的組成,能夠比較數的大小.對此,教師可以結合“10以內數的認識”知識點創(chuàng)建概念推導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憶1~10各數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幾個一是幾的意思.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遷移思維、推理思維進行拓展思考,分析11~20各數的組成,運用10以內數字的認知方法推理幾個一、幾個十的意思,如2個十是20.同時,學生可根據“個位”的概念推理“十位”的概念,探究個位與十位之間的位置關系,理解“十位”上數字表示的意思.之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根據1~10以內數字的大小關系,推理11~20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如12大于11、20大于19等.至此,教師通過開展關聯性知識推導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又能讓他們根據已有經驗快速理解單元新概念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數學概念認知的效率.
2.引入生活元素,深入感知概念
為了降低數學概念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巧妙融入現實生活元素,構建直觀的、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學科概念進行深入感知和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動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數學概念.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通過探索、觀察、分析等方式認知數學概念.上述教學方法既可以快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自主理解學科概念的興趣,又能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他們深度學習的信心,提升其遷移思考和深入感知概念的能力.
以青島版數學五四制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牧童———認識圖形”課程為例.此單元重點知識是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五種圖形的名稱,知道每個圖形的特點,理解圖形的概念.對此,為了讓學生快速理解圖形的概念,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元素構建生活情境探知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環(huán)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相互介紹認識的圖形.比如,有的學生介紹黑板和黑板擦,認為這兩種物體都是長方形的;有的學生認為班級宣傳板是正方形的;有的學生認為班級流動紅旗是三角形的;還有的學生認為智慧教學設備中的攝像頭是圓形的.然后,教師再讓學生細致觀察每樣物體,討論各物體形狀的特點.比如,正方形宣傳板的四條邊長度相同,給人一種方方正正的感覺;長方形黑板雖然也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但是相鄰兩個邊的長度不同;三角形流動紅旗有三條邊和三個角;圓形攝像頭沒有棱角,有一個完整的、圓滑的弧.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物體探究各個圖形的概念.例如,正方形的概念是四條邊相等、四個角同為直角的四邊形.至此,教師通過開展生活情境探知活動,既增強了概念教學的生動性和真實性,降低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難度,又提高了學生的遷移思維能力,使其能夠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快速掌握學科概念.
3.對比分析內涵,深度理解概念
在數學知識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為了避免學生混淆概念,且能夠精準辨別和認知各種數學概念,教師可以開展比較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理解概念的內涵,明晰概念的主要特征,提高他們辨別相似事物之間差別的能力,提高學生概念認知的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概念對比認知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和深度辨析能力,使其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提升其對概念的深度理解的水平.
以青島版數學五四制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課程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認識克、千克、噸三個質量單位,建立1克、1千克和1噸的概念,掌握用質量單位知識解決與常見量有關問題的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圍繞上述三個質量單位創(chuàng)建對比分析認知活動,讓學生深入體會不同物體不同重量的同時,了解不同質量單位之間的區(qū)別,從而實現對質量單位的深度理解.例如,教師準備一些不同大小的容器,如量杯、水盆等,讓學生在各容器中裝滿清水,通過有效方式測量不同容器中水的重量,初步建立克、千克和噸的概念.比如,學生可以用電子秤稱量裝有水的量杯的重量,建立1克的概念;用案秤稱量裝有水的水盆的重量,建立1千克的概念.另外,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稱量1噸水重量的視頻,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三個概念進行比較分析,深入探究不同質量單位的突出特點,使其在深度理解概念內涵的同時,提高概念辨別的能力.比如,“克”常用來衡量質量較小的物體,如食鹽、食用油、中草藥等;“千克”是唯一一個有國際單位制詞頭的質量單位,常用于衡量較重物品的質量,如袋裝面粉、袋裝大米、電梯承重標準等;“噸”用于計量大宗物品或很重物品的重量,如空運貨物、海運貨物等.學生通過對比認知數學概念,既提高了自身的比較思維能力,又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掌握各個數學概念的主要特點.
(二)優(yōu)化教學活動,深化概念運用
數學概念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科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各種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建各種概念體驗和知識應用活動,如問題解答、概念運用活動等,以此提高學生的概念實踐能力.
1.開展問題解答活動
在數學概念深度學習課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單元概念提出與現實有關的連續(xù)性問題,利用“不斷追問”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質疑,讓他們對概念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其通過解答數學問題,實現對概念內涵的深度理解.并且,讓學生在問題逐步解答過程中,逐漸明白數學概念的意義和作用,進而提高其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以青島版數學五四制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課程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理解周長概念中的“一周”,初步感知一周的長度,明白周長的意義,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掌握兩種圖形周長計算公式的用法.在數學概念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互動問答活動,利用問題鏈培養(yǎng)學生精準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先準備兩根彩色的繩子、一塊長方形的紙板和一塊正方形的紙板,然后將兩根繩子分別纏繞在兩塊紙板的外圍,并提出如下問題鏈:(1)繩子繞著圖形紙板一圈,這一圈叫什么?(2)如何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一周”的概念?(3)繞長方形紙板的繩子和繞正方形紙板的繩子相比哪個更長?(4)長方形紙板和正方形紙板的周長相當于什么?(5)繩子繞長方形紙板的長度是長方形一周的長度,這個長度又被稱為什么?(6)圖形周長的概念是什么?(7)根據周長的概念可以利用繩子獲得哪些信息?(8)把繩子與各圖形的邊長相關聯,能夠得出哪兩個數學公式?學生運用聯想思維和遷移思維,用逐層推導方式逐步解答上述問題,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圖形“周長”的概念,能夠借助繩子總結出長方形周長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且根據周長公式快速計算出兩種紙板圖形的周長.另外,學生還可以借此提高推理意識和推導解題能力,在問題鏈逐層解答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數學概念應用于實際意識,提高學生解答數學概念性問題的能力.
2.開展概念體驗活動
教師為了快速激發(fā)學生應用數學概念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可以創(chuàng)設有趣的實踐體驗類活動.在此類活動中,教師需要圍繞單元數學概念,設計具有趣味性特點的實踐任務,如闖關游戲任務,讓學生利用概念知識完成每一關的游戲任務,從而提高其概念靈活運用的能力.
以青島版數學五四制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校園藝術節(jié)———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課程為例.學生需要通過單元學習知道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的含義,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知識講授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有趣的概念體驗類活動,設計數學概念闖關游戲任務(如表1),以此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知識,提高他們正確運用分數概念的能力.
教師通過設計闖關游戲任務,既可以快速調動學生參與概念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又能從多方面視角出發(fā),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單元概念知識,使其能夠結合數學概念解決具體問題,從而提升其學科概念合理運用的水平.同時,教師可以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其發(fā)散思維、遷移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想進一步提升概念教學的質量,可以創(chuàng)建多樣化深度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認知與實踐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識,提升其正確運用概念知識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較強的高階思維能力,真正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劉麗娟.深度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3(30):40-42.
[2]馮保昌.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3(14):77-79.
[3]杜攀登.引導小學生深度學習數學概念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3(17):47-49.
[4]張其明.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深度學習[J].第二課堂(D),2023(2):46.
[5]張艷豐.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3(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