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麗, 余慧霞, 姚明明, 王彥青, 李清峰, 劉彩霞, 孫剛,陳佳靜, 龍姣卉, 王掌軍*
(1.寧夏大學農學院, 銀川 750021;2.信陽市農業(yè)科學院, 河南 信陽 064000)
小麥(Triticum aestivumL.)作為世界和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是全球約35%~40%人口的主食,提供人類約21%的食物熱量和20%的蛋白質,其產量高低和品質優(yōu)劣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1-3]。目前,由于少量骨干親本的高頻利用和育種選擇,導致大量優(yōu)異基因流失,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日益狹窄。而小麥遺傳多樣性的開發(fā)是品種改良的基礎,對小麥育種起重要作用[4-5]。目前,小麥遺傳多樣性研究多基于表型和分子標記分析,表型性狀受基因顯隱性關系及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造成其多樣性分析結果不穩(wěn)定;分子標記體現了DNA水平上的遺傳差異,能更深入、穩(wěn)定地分析小麥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6]。目前,國內外學者利用簡單重復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簡單重復間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序列相關擴增多態(tài)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分子標記研究小麥的遺傳多樣性,分析了小麥品種資源的遺傳基礎和親緣關系[7-15]。王秋云等[16]利用SSR標記對引自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CIMMYT)的56份人工合成小麥進行分析,發(fā)現人工合成小麥較栽培品種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張思妮等[17]基于102對SSR標記對128份國內外小麥進行分析,其多態(tài)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為0.248~0.897,平均0.724,表明小麥的遺傳多樣性較高。Wang等[18]利用62個SSR標記對238個國外小麥品種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平均每個SSR標記有19.37個等位基因,其PIC值為0.760,表現出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Dong等[19]利用30個SRAP標記分析了15份以色列野生小麥的遺傳多樣性,其Nei’s多樣性指數(H)和Shannon指數(I)分別為0.198和0.295,表現出較低的多樣性水平。Hassan等[20]利用36對有多態(tài)性的SRAP標記對內蒙古地區(qū)的50份春小麥材料的多樣性進行研究,表明地理來源相同的春小麥品種之間遺傳差異較小,種植區(qū)域的環(huán)境(自然選擇)是影響春小麥親緣關系的重要因素。趙小慶等[21]利用17對SRAP標記對7個內蒙古春小麥品種進行分析,其PIC、有效等位基因數(Ne)、I分別為0.630、1.601、0.710,表明研究材料遺傳變異較大。小麥產業(yè)未來發(fā)展面臨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和環(huán)境保護3大挑戰(zhàn)。寧夏作為北方主要春麥區(qū)之一,本地品種資源相對匱乏,且親緣關系較近,遺傳多樣性日趨狹窄,這些已成為制約寧夏小麥新品種選育的瓶頸。因此,本研究基于課題組前期對251份小麥種質資源主要農藝與品質性狀遺傳多樣性的分析[22],利用SSR和SRAP標記對其進行DNA水平上的遺傳多樣性分析,以期明確品種間的親緣關系和遺傳差異,結合不同類群品種的農藝與品質性狀表現,挖掘優(yōu)異育種親本,指導雜交組合配制,為寧夏小麥遺傳改良及新品種選育提供優(yōu)良基因資源。
以來自國內外的251份小麥品種資源(表1)為研究對象,均由寧夏大學小麥育種課題組提供。材料包括205份育成品種,其中寧夏51份,國內其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51份,國外3份;46份地方品種,其中寧夏8份,國內其他?。ㄗ灾螀^(qū)、直轄市)31份,國外7份。
表1 供試材料編號與名稱Table 1 Code and name of the test materials
表1 供試材料編號與名稱Table 1 Code and name of the test materials 續(xù)表Continued
表1 供試材料編號與名稱Table 1 Code and name of the test materials 續(xù)表Continued
于2020和2021年將251份小麥品種種植在寧夏大學教學實驗農場(38°13′3″N,106°14′12″E)。試驗地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海拔1 110 m,有效積溫3 300 ℃,平均氣溫8.5 ℃,年降水量180~200 mm,土壤為灌淤土,肥力中等,可揚黃自流灌溉。2年材料均種植在地力、水肥條件均一的同地段,每個材料種植5行,行長1.10 m,行距0.20 m,田間管理同大田。
農藝性狀考察參照《小麥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23],每個性狀設置15次重復。其中,株高、穗下莖長和穗長均采用卷尺測量;有效小穗數為每個單株上的總小穗數;不孕小穗數為各小花均不結實的小穗數目;結實小穗數為每穗均結實的小穗數。其中,結實小穗數與不孕小穗數的和為有效小穗數。穗粒數和穗粒重為每個株系隨機選取15個單穗統(tǒng)計粒數并稱重,取平均值;千粒重為1 000粒籽粒質量。經濟系數為經濟產量與生物學產量的比值,其中,生物學產量為收獲晾干后未脫粒前的植株質量,經濟產量為脫粒后的籽粒質量。
用瑞典DA7200型近紅外品質分析儀測定籽粒水分、粗蛋白和濕面筋含量及出粉率、吸水率、降落值、沉降值、硬度指數和容重共9個籽粒品質性狀,每個樣本分別取約30 g,5次重復,在國家小麥改良中心西北分中心(銀川)進行測定[24]。
基因組DNA提取采用CTAB法[25]。SSR和SRAP標記均為已發(fā)表引物,其中能夠在群體中穩(wěn)定擴增的47對SSR和25對SRAP(Me-與Em-組合)引物信息詳見表2,以上引物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表2 SSR與SRAP引物編號及序列Table 2 Code and sequence of SSR and SRAP primers
表2 SSR與SRAP引物編號及序列Table 2 Code and sequence of SSR and SRAP primers 續(xù)表Continued
表2 SSR與SRAP引物編號及序列Table 2 Code and sequence of SSR and SRAP primers 續(xù)表Continued
PCR 反應體系為 10 μL,包含 10×Reaction Buffer 2 μL,dNTPs (2.5 mmol·L-1) 0.8 μL,上、下游引物 (10 μmol·L-1) 各 0.2 μL,TaqDNA 聚合酶(5 U·μL-1) 0.1 μL,模板 DNA (50 ng·μL-1) 1 μL,ddH2O 5.7 μL。SSR 標記的 PCR 程序為:94 ℃3 min;94 ℃ 30 s,56 ℃ 45 s,72 ℃ 1 min,34~40個循環(huán);72 ℃ 10 min;4 ℃保存。SRAP標記的PCR 程序為:94 ℃ 5 min;94 ℃ 30 s,35 ℃ 1 min,72 ℃ 1 min,5 個循環(huán);94 ℃ 30 s,55 ℃ 1 min,72 ℃ 1 min,35個循環(huán);72 ℃ 5 min;4 ℃保存。擴增產物采用8%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電壓為180 V,1.5 h左右,銀染后觀察拍照。
采用Excel 2010對分子標記的擴增結果進行統(tǒng)計,相同遷移位置上出現條帶記為“1”,無條帶記為“0”。用PopGen 32軟件計算各多態(tài)性引物的有效等位基因數(Ne)、Shannon信息指數(I)、Nei’s多樣性指數(H)[26]。采用MEGA 5軟件中的非加權成對算術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UPGMA)進行聚類分析,繪制聚類圖[27]。多態(tài)性信息含量(PIC)[28]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j表示標記i的第j個帶型出現的頻率;PIC值的大小反映多態(tài)性的高低,PIC值最大為1,表示非常高的多態(tài)性;最小值為0,表示無多態(tài)性。
對251份小麥品種資源的10個農藝和9個品質性狀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251份材料中蘊含著豐富的遺傳變異。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為14.25%~41.77%,其中,分蘗數、穗粒重的變異系數較大,分別為41.77%、36.58%;小穗數、結實數的變異系數較小,分別為14.43%、14.25%。品質性狀變異系數為2.24%~15.42%,其中,沉降值、降落值、濕面筋的變異系數較大,分別為15.42%、9.23%、9.15%;出粉率、容重的變異系數較小,分別為3.18%、2.24%??傮w來看,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明顯高于品質性狀的變異系數。
表3 251份小麥品種資源的農藝性狀與品質性狀Table 3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traits of 251 wheat cultivar resources
2.2.1 SSR與SRAP標記多態(tài)性引物篩選 選取提摩菲維小麥、中國春、蘇麥3號、甘育2號和寧春4號這5份農藝性狀存在顯著差異(P<0.05)的小麥品種用于引物的篩選,結果如表4所示。747對SSR引物共篩選出153對,多態(tài)性比例為20.48%,其中能夠在群體中穩(wěn)定擴增的有47對;SRAP引物中,12條正向引物和64條反向引物相互組合共篩選出96對,多態(tài)性比例為12.73%,能夠在群體中穩(wěn)定擴增的有25對。
表4 多態(tài)性引物篩選數目和比例Table 4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polymorphism primer screening
2.2.2 SSR與SRAP標記多態(tài)性信息量分析 利用能夠穩(wěn)定擴增的45對SSR引物對251份小麥品種資源進行多樣性分析,共檢測到234個等位變異,不同位點等位變異數為3~11,平均4.979。引物的有效等位基因數(Ne)、基因多樣性指數(H)、Shannon信息指數(I)分別為1.103~1.772、0.089~0.429、0.181~0.618,平均值分別為 1.474、0.289、0.445,其中,引物XbarcM156的Ne、H、I均最大,分別為1.772、0.429、0.618;多態(tài)性信息量(PIC)為0.097~0.862,平均0.652,引物Xbarc78的PIC最大(表5)。
25對穩(wěn)定擴增的SRAP引物在251份小麥品種資源中共檢測出342個等位變異,不同位點的等位變異數為6~21,平均13.680。SRAP引物的Ne、H、I分別為 1.152~1.734、0.125~0.403、0.235~0.584,平均值分別為 1.429、0.257、0.399,其中,Me5-Em62的Ne、H、I均最大,分別為1.734、0.403、0.584;PIC為0.651~0.932,均大于0.500,平均為0.826,屬于高多態(tài)性水平,引物組合Me7-Em44的PIC最大(表5)。
表5 251份小麥品種資源SSR與SRAP標記多態(tài)性信息量Table 5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of SSR and SRAP markers in 251 wheat cultivar resources 續(xù)表Continued
表5 251份小麥品種資源SSR與SRAP標記多態(tài)性信息量Table 5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of SSR and SRAP markers in 251 wheat cultivar resources 續(xù)表Continued
2.2.3 基于SSR與SRAP標記的小麥品種資源聚類及農藝品質性狀分析 利用2種標記共72對引物的擴增結果對251份小麥品種資源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將251份材料分為4個類群,其中,類群Ⅰ包括100份材料(C129~C230),主要為北方春麥區(qū)品種,其株高適宜,以寧夏、甘肅春性品種居多,分別為45、31份,其中,2份河南品種及1份四川品種被聚在此類群中;類群Ⅱ包括39份材料(C145~C157),主要為華北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冬性品種;類群Ⅲ包括81份材料(C99~C126),其株高偏低,主要是以江蘇省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弱冬性品種;類群Ⅳ包括31份材料(C19~C26),主要為國內外地方品種和人工合成種,其中,寧春20號、寧春21號、寧春35號為寧夏早期選育品種,這一類群的主要特點是株高較高,易倒伏,但品質性狀優(yōu)異。
圖1 基于SSR和SRAP標記的小麥品種資源聚類Fig. 1 Dendrogram based on SSR and SRAP marker of wheat cultivar resources
進一步分析4個類群的農藝與品質性狀,結果(表6和7)表明,類群Ⅰ的穗長最長,結實數、穗粒數、穗粒重、千粒重、出粉率、容重、硬度指數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類群Ⅱ的分蘗數、降落值均最高;類群Ⅲ的株高最矮,經濟系數最高;類群Ⅳ的穗下莖長、小穗數、粗蛋白含量、濕面筋含量、吸水率、沉降值均最高。對4個類群的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發(fā)現,各類群間的農藝與品質性狀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P<0.05和P<0.01),尤其各個類群間在株高、穗下莖長、千粒重、粗蛋白含量上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6 4大類群的農藝性狀Table 6 Agronomic traits of 4 groups
表7 4大類群的品質性狀Table 7 Quality traits of 4 groups
小麥新品種的培育對世界和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大多育成品種所聚合的優(yōu)良基因位點較為相似,變異空間狹小,親緣關系較近,而且由于商業(yè)化育種,多數雜交組合的親本選配均圍繞高產品種,忽視了其他性狀,導致新培育的品種(系)間遺傳相似性不斷升高,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日趨狹窄[29-30]。拓寬小麥育成品種的遺傳多樣性迫在眉睫。研究表明,通過擴大引種來源[31];重視對古老地方品種與農家品種中蘊含的優(yōu)異性狀[32];充分挖掘小麥野生近緣植物中蘊藏的豐富基因源;加強對小麥野生近緣植物的保護力度以及利用遠緣雜交將近緣種(屬)的優(yōu)異基因導入小麥等措施對豐富小麥資源類型、拓寬遺傳基礎、創(chuàng)新品種資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33]。本研究選取了251份小麥品種資源,有小麥近緣屬,如黑麥、大麥;有親緣種,如栽培一粒小麥、硬粒小麥、東方小麥等;有合成小麥,如‘小黑麥’‘小大麥’‘荊輝1號’等;還有國外小麥(‘素諾拉64’)及國內不同麥區(qū)的農家品種、地方品種及新育成品種,這些資源對于豐富寧夏小麥品種資源類型具有重要補充作用。
小麥遺傳多樣性的開發(fā)是改良現有品種的基礎。研究技術和手段對小麥遺傳多樣性評價的準確性有很大影響。表型性狀屬于數量性狀,受栽培措施、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標記在基因水平上反映了不同品種資源之間的遺傳差異。已有大量研究利用不同類型分子標記分析了小麥遺傳多樣性,但研究結果卻不盡相同[27,34-35]。本研究采用了SSR和SRAP標記,這2種類型分子標記具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其中SSR標記數量豐富,覆蓋整個基因組,主要表現為3~5個堿基的差異;SRAP標記因個體品種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序列長度差異不同,放大基因的開放閱讀框,與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ISSR相比,SRAP標記表現出更高的穩(wěn)定性和多態(tài)性[36]。本研究利用這2種標記分別對251份小麥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其SSR標記的多態(tài)性信息量與Abbasabad等[3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低于Salehi等[38]的研究結果;SRAP標記多態(tài)性信息量顯著高于Hassan等[20]的研究結果,這可能由于供試材料在數目、類型和遺傳差異等不同所致。另外,本研究中2種標記的多態(tài)性信息量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依靠科技發(fā)掘優(yōu)良基因對栽培品種進行遺傳改良,是解決人類對糧食需求的根本途徑。本研究利用2種標記將小麥品種資源聚為4個類群,其中類群Ⅳ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與其他類群間表現出明顯的遺傳差異,這與胡立芹等[39]和鄭軍等[4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與王鳳濤等[41]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材料的數量、來源及標記類型不同所致。對不同類群的農藝與品質性狀進行分析發(fā)現,各類群間的農藝與品質性狀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其中類群Ⅰ的穗粒數、穗粒重、千粒重均最高,可作為小麥產量性狀改良的親本加以利用;類群Ⅳ大多為地方品種,其粗蛋白和濕面筋含量較高,可用于改良小麥品質性狀。目前,寧夏審定的多數小麥品種與‘寧春4號’的親緣關系較近,遺傳背景日趨狹窄,嚴重限制了寧夏小麥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42]。本研究中的251份小麥品種資源之間遺傳多樣性較豐富,結合聚類和農藝、品質性狀分析結果,可選用綜合性狀優(yōu)異且有一定遺傳差異的材料作為育種親本,對寧夏小麥品種改良和拓寬小麥遺傳多樣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