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素質(zhì)教育的重視,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迅速地轉(zhuǎn)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作為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尤為重要,這個時候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需求,為其成長保駕護航。文章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論,論述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實踐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理論;心理健康;知行合一
作者簡介:王春芳(1977—),女,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研究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再結合心理學學科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學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近年來,教育部門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倍加重視。為促使小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樂觀的心態(tài),筆者以陶行知教育理論為基礎,闡述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策略。
一、陶行知教育理論視角下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從這三大教育體系出發(fā),以此來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陶行知教育理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用,這對于夯實學科教育改革基礎有促進作用,能夠全面深化教育理念改革。因此,現(xiàn)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理論具有可行性、科學性、合理性。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融入陶行知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一)從“社會即學?!钡慕嵌戎匾曅W生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教育理論主張“社會即學?!?,強調(diào)社會與大自然的教育價值。因此,人們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為小學生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小學生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上,都處于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進步,我國逐年加大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與改革力度,這也體現(xiàn)了“社會即學?!钡沫h(huán)境營造目標。早在2007年,國內(nèi)很多師范學校都落實了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免費師范生的教育政策,這既為落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駕護航,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很多相關部門和企業(yè)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學校、社會、國家三方的重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二)從小學生個體成長的角度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小學生心理、生理同步發(fā)展。小學是重要的啟蒙階段,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快速發(fā)展。而且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們在網(wǎng)絡上接觸的信息良莠不齊,這也會影響其性格、心理發(fā)展,因此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首先,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及時改善小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小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不愛說話、焦慮等,而這些心理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厭學、逃學等,所以教師應該盡早向?qū)W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面對及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小學生很容易片面地接受社會消息,從而導致出現(xiàn)錯誤的判斷。教師為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時糾正小學生錯誤的觀念,能夠防止其三觀出現(xiàn)偏差。最后,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增強其良好的社會意識和自我意識。
三、陶行知教育理論視角下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策略
(一)借助“活的教育”,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
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和心理健康產(chǎn)生聯(lián)系。陶行知主張教育要學會揣摩學生的心理,也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即“活的教育”。學生的成長過程是動態(tài)的,是漫長的,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做一個有心之人,從“活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機會,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歸檔,做到因“人”施教,精準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每次考試后,班級里總有一些學生出現(xiàn)情緒低落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及時和學生溝通,揣摩學生心理,“對癥下藥”,實施精準心理健康教育。這里的“揣摩”不是憑空胡亂猜測,而是要先學會和學生溝通,在溝通中了解學生情緒低落的原因。比如,通過交談,教師了解到這部分學生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有幾種。一是在一些簡單的題目上出錯,丟了不該丟的分數(shù);二是這次考試的成績和上一次的相比差距太大,一時難以接受;三是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擔心被家長批評,或者被同學笑話。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疏導不是空講理論,而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將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要讓學生學會糾正錯誤。針對那些因粗心而做錯題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他們細心的品質(zhì),使他們能夠養(yǎng)成細心、耐心的好習慣;針對成績變化幅度較大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找出其中原因,讓他們能夠養(yǎng)成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每一次考試的習慣;針對那些害怕被家長批評或是被同學嘲笑的學生,教師可以與其進行溝通,緩解其不安與緊張的情緒。此外,教師還可以組建課堂輔導小組,讓成績好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糾正錯題,使他們能夠共同進步。只有這樣“對癥下藥”,從根源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活的教育”。教師通過溝通,找到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出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然后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并教會學生正視問題,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所在。
(二)借助“知行合一”理論,增加實踐教學占比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只教理論不實踐”的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教學的占比,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的感受。教師除了講解教材中的文字知識,還應該鼓勵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通過參加一些課外的心理健康拓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理論的真正意義。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較為簡單,主要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闡明知識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就是將理論知識講解清楚,再針對理論來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都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去,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理論的實踐價值。
例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節(jié)課叫作“堅持就是勝利”,意在教會學生學會堅持,做事情要有毅力,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而要迎難而上。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有感而發(fā)。其次,教師要向?qū)W生拋出問題,讓學生說說自己都堅持不懈地做過哪些事情。這是“知行合一”理論教學的開端,即讓學生講述自己身上真實的故事。學生通過互相傾聽故事,能夠從真實的事例中得到感悟,進而增強心理素質(zhì)。最后,教師可以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進行跳繩比賽,肯定在跳繩比賽中堅持到最后的學生。相較于口頭闡述理論知識,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教師巧妙地把“知行合一”理論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將實際生活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聯(lián)
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門單純的課程,也不是形式主義的存在,而是要切實通過這門課程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陶行知教育理論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理論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將教育生活化。教師要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利用多媒體等信息設備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化場景,利用這些場景將學生引入理論聯(lián)系生活的意境當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進而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教學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將理論與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同學等。以感恩父母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現(xiàn)父母的一天,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父母兼顧工作與家庭的艱辛。在觀看完視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下父母都為自己做了哪些事,使學生能夠感悟父母的愛與偉大。其次,教師要順勢引導學生有感而發(fā),讓學生分組講述一件自己和父母之間溫暖的事情。最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放學回家跟自己的父母說聲謝謝,或是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將感恩用語言或是行動表達出來。教師通過感恩教育,將生活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四)用“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指導心理健康教育
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zhì)量,教師要堅持“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的指導,以“做”為核心,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具體而言,在課堂上,教師要多讓學生進行討論,創(chuàng)建多維互動的教學課堂,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提高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進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此外,教師也可以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樣,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能夠產(chǎn)生多維互動[2]。
例如,在教學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做一個有誠信的人”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歷史小故事進行教學,比如曾子殺豬等,加強學生對于誠信的認知。這種趣味的歷史小故事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征,能夠較快地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建微信群,邀請家長加入,以轉(zhuǎn)發(fā)的方式向家長提供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講解視頻和文章,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實現(xiàn)家校共育。此外,教師還可以每周進行電話隨訪,重點了解一些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情緒狀態(tài)以及與父母的矛盾情況等,讓家長監(jiān)督學生的“做”,記錄學生的“誠信檔案”。家長需要在每月底提交學生的“誠信檔案”給教師,教師則需要認真分析學生在家的言行,判斷學生是否有不誠實、不守信等問題,如果有,就和家長一同協(xié)商與落實解決方案,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填鴨式”的強行教學,提升了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更為多元的環(huán)境下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好處,這樣學生才能在生活和學習中做一個誠信的人。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系著他們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教師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陶行知教育理念落實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當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知行合一”等理論展開實踐,增強實際生活和理論的關聯(lián)性,創(chuàng)設高質(zhì)量的互動課堂,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學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曉玉.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路徑探索[J].成長,2020(01):97-98.
[2]屠韻依.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亞太教育,2021(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