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真
摘? ?要:小古文的篇幅雖短小,寓意卻深遠。統(tǒng)編版教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陸續(xù)增加了小古文的學習篇目和學習難度。小古文因其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在字的讀音、字的意思、詞句的用法、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題的提煉等方面存在著困難。正因為難,小古文的深度學習才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字詞意思,讓思維具有基礎性;依托導圖支架,讓思維具有條理性;構(gòu)建實踐活動,讓思維具有獨創(chuàng)性;鏈接課外資源,讓思維具有深刻性。通過深度學習小古文,發(fā)現(xiàn)小古文中的有價值的教學點,找到可以進行思維訓練的“點”,讓學生的思維力在深度學習的思辨中有所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古文;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4-0009-04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小古文與現(xiàn)代文學在字的意思、用法等方面有天壤之別,因此學生不容易從小古文中獲得情趣,理趣。所以,重視小古文的教學,在教學中用敏銳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小古文中有價值的教學點,從題材特點、字詞理解、主旨提煉、人物形象等方面挖掘思維點,讓學生的思維力在深度學習的思辨中有所提升。根據(jù)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探究字詞意思、依托導圖支架、構(gòu)建語言實踐、鏈接課外資源等策略來進行深度學習,讓言簡意賅的小古文能夠真正走入學生的思維深處,讓學生的思維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探究字詞意思,讓思維具有基礎性
深度學習的根基是理解。一節(jié)高效課堂主要由低階思維互動和高階思維互動組成,兩者互為兼顧,低階思維是基礎,高階思維是升華。低階思維主要包括回憶、理解、運用。高階思維主要包括分析、綜合、評價。根據(jù)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規(guī)律,教師首先要理解字詞意思以及恰當運用詞句意思來奠定思維根基。在小古文教學中,探究小古文字詞意思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組詞解詞法、借助插圖法、借助注釋法、聯(lián)系上下文法等,而進行字詞的深度學習,主要的思維訓練點在于:一字多音、古今義、字義延伸等。小古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與運用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根基。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過程中,探究關鍵字詞中的思維訓練點,探究字詞的學習策略,能夠有效助力語言的思維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窌r鏈接一字多音:關于“曝(pù)”的理解,“曝”字在古文里字從“暴(bào)”,“暴”本義是曬。小篆中像雙手捧出米在日光下曬。后加 “日”部成“曝(pù)”,是暴的后起形聲字。所以當“曝”讀pù時,與在陽光下曝曬有關。因為小古文中“一日曝書畫”中“曝”的意思是晾曬,整個短句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曬書畫,因此引導學生知道“曝書畫”在這里讀音為曝pù。而這個字還有另一個讀音讀bào,表示顯露、暴露或糟蹋、損害。理解了曝字的意思后,再出示課外拓展的語境。例如:一曝十寒、冬曝其日,夏濯其泉。暴于南榮、今我使二國暴骨、田不以禮,曰暴天物等等。讓學生根據(jù)意思判斷讀音,并說出判斷的理由,以此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理解意思可以說出正確的讀音:一曝(pù)十寒、冬曝(pù)其日,夏濯其泉。暴(bào)于南榮、今我使二國暴(bào)骨、田不以禮,曰暴(bào)天物。學生通過表達自己意見,說出自己的判斷依據(jù),這時學生的分析力就會得到提高,也因此鍛煉了語言思維力。
在教學《楊氏之子》時鏈接古今義:關于“家禽”的理解,“禽”字最早發(fā)現(xiàn)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部有柄的網(wǎng),用于捕捉鳥類。因此在古代禽的本意是捕捉鳥類,后來泛指捕捉,相當于擒,再后來詞義縮小,專指鳥類。到了現(xiàn)代,“禽”一般指家里豢養(yǎng)的鳥類,例如家雞、家鴨、家鴿等。通過這樣深度解讀“家禽”,學生就不會把古文里的“家禽”和現(xiàn)代漢語里的“家禽”混為一談。對詞語的古今義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小古文和現(xiàn)代文時,遇到不同文體會思辨到底是哪種意思才符合當下的字詞意思,這樣的思辨分析,便于學生理解當下的文意,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教學《鐵杵成針》時鏈接成語:關于“問之”“感其意”的理解。我們知道“之”和“其”都是代詞,但是在小學四年級這個階段,學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代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避免說概念,而是通過理解來體會詞的意思。在教學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小古文真有趣,有時僅僅只用一個字就能夠代表一個人,再讀讀小古文,你能發(fā)現(xiàn)小古文中有哪些字指代人物嗎?學生閱讀可得知“之”“其”都指代老媼。如果教學只到這里就戛然而止,那就缺了點語文味。深度學習小古文,還要懂得挖掘小古文關鍵字詞中的內(nèi)涵。單篇的小古文的關鍵字詞的理解顯然是蜻蜓點水,可以拓展到其他小古文中的指代意思,或者鏈接到現(xiàn)代成語中來理解。筆者引導鏈接“之”“其”的表示代詞的成語,學生聯(lián)想到:呼之欲出、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置之不理、其樂融融、不勝其苦、攻其不備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鏈接歷史背景,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助推學生對小古文意思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體會小古文的情趣和理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的基礎性。
二、依托導圖支架,讓思維具有條理性
導圖是運用簡潔的文字和簡單的圖形進行有序排列,依托導圖支架,就是把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思維演變的過程通過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導圖的支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分析、總結(jié)、歸納,讓學生的思維過程一步一步呈現(xiàn),讓思維在可視化的過程中越來越有條理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自相矛盾》通過一買家提出的問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正向思維:用這個矛刺這個盾的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學生展開思考矛和盾分別是什么特點。教師通過在板書上畫思維導圖(可見例圖1),讓學生回顧可知:盾牌的特點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刺破,矛的特點是任何事物都能刺破。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楚人所賣的兩種物品,在宣傳時過分夸大其作用,兩種物品的介紹互相矛盾,不能同時存在。因此學生通過討論得知結(jié)果: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教學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假設可以同時而立,然后畫思維導圖,如果矛可以刺破盾牌,盾牌的特點就是不堅固;如果盾牌可以抵擋住矛,矛的特點就是不鋒利。這樣的結(jié)果與楚人剛開始的介紹也是相反的。通過呈現(xiàn)思維導圖的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來反復驗證故事的開端和結(jié)局,學生在這正反思考中思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條理性。
再如筆者在教學《楊氏之子》時(可見例圖2),通過思維導圖的關鍵詞輔助,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币龑W生理解這句話背后所要表達的潛臺詞。楊氏子姓楊,與楊梅中的“楊”,同音同字,所以楊梅和楊氏子是一家,楊梅是楊家的水果。楊氏子以此類推進行類比思考,想到孔君平姓“孔”,委婉回應“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從而否定了孔君平的打趣。教師可在學生理解文本之后適當?shù)倪M行板書導圖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君平不姓孔,反而姓石,姓柳,姓泰,姓李,姓馬等等,你覺得楊氏子會如何應答。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很快理清思緒:未聞石榴是夫子家果,未聞柳條是夫子家木,未聞泰山是夫子家山,未聞李樹是夫子家木,未聞駿馬是夫子家畜等等精彩回答。通過思維導圖的類比思維,讓學生更清晰明了地讀懂文本,以及讓學生思維條理性。
再如筆者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可見例圖3),針對“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進行推理。樹在道邊,如果是“甜李”,必然是“無子”;如果是“苦李”,必然是“多子”。通過呈現(xiàn)思維導圖,由現(xiàn)象推測結(jié)論,最后驗證推測的結(jié)果,果然是“苦李”。從推理的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王戎非常善于觀察和思考,學生也在推理過程中,通過逆向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由此可見,思維導圖能呈現(xiàn)出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借助思維導圖,能夠讓整個思考過程更為有條理性。
三、構(gòu)建實踐活動,讓思維具有獨創(chuàng)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在小古文中,可以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創(chuàng)造性復述、改編文言文、仿古人寫文言文、補白文本、質(zhì)疑文本等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力的獨創(chuàng)性。
例如筆者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并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中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道路旁的李樹有什么特點?大家看到李樹的反應是什么樣的?通過課堂交流他們也找到了相應的答案,思維得到了訓練。后筆者又再次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其他疑問嗎?一學生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思考: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王戎果真不動嗎?四人小組又再次展開了討論。學生討論發(fā)現(xiàn),王戎雖然行動上雖然無所動,但是他的思維在動。正是因為王戎善于觀察,善于動腦,所以他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得出自己推理: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學生能從文本的字面意思的“不動”,逆向思維想到思維在“動”,在這過程中對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也得到了提升。
再例如筆者在教學《楊氏之子》時,學生通過看注釋得知“甚聰慧”中“甚”字的意思是非常。筆者引導學生仿古人說話,用“甚”說話。學生非常感興趣,通過四人小組的合作,交流了很多有趣的古語。如:形容這棵樹高大或者矮小,用“此木甚高”或者“此木甚矮”;形容這花美麗或者鮮艷,用“此花甚美”或者“此花甚艷”;形容表現(xiàn)特別好,用“此表現(xiàn)甚佳”等等。此外,還有課堂中的師生對話,生發(fā)言:此話甚妙,相談甚歡等等。在對話中,師生共同用古語來表達,增添了小古文課堂的語文味,讓學生在仿古人說話的過程中,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四、鏈接課外資源,讓思維具有深刻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途徑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小古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同作者延伸閱讀,同主題延伸閱讀,同題材延伸閱讀,以單元語文要素拓展閱讀材料,以單元人文要素拓展閱讀材料,以文體特點拓展閱讀材料等。
如筆者教學《楊氏之子》時,拓展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延申閱讀。筆者引導學生理解“為設果,果有楊梅”的意思,學生通過借助注釋和插圖知道意思:楊氏子給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緊接著筆者再次引導學生思考:難道古人太懶惰了,寫文章時省略了2個主要人物?學生通過鏈接當時的社會背景得知:古代竹簡或者絲錦都比較貴重,寫文章時能省略就省略。通過對社會背景的了解,學生也就明白了小古文為什么言簡意賅,小古文中有很多省略的地方需要自己推敲,也就對小古文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過程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此外,筆者教學《楊氏之子》時,還進行同主題延申閱讀。推薦閱讀書籍《世說新語》,尤其對書中的《口中狗竇》進行同主題延伸閱讀。引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讀文本,讀懂主人公張吳興的機智,也加深了學生對《世說新語》整本書的認識,思維的深刻性得到了發(fā)展。
羅伯特·斯滕伯格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說道:“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思維?!毙」盼碾m然篇幅短小,但是所蘊含的意義深遠,其中包含著很多思維訓練點。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小古文中的訓練點進行深度學習,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思維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 ?霞.略談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和應對方法[J].新課程(中),2017,(11):42.
[2]梅曉玲.探尋閱讀思維發(fā)展的密碼——薛法根《九色鹿》課例對比[J].江西教育,2020,(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