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巧澄,王 莉,王 軍
(華東交通大學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考慮下列分數(shù)階Schro¨dinger-Poisson 方程組非平凡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式中:s,t∈(0,1)且2t+4s>3;Ω?R3中一個有界域;勢函數(shù)V:Ω→R+是連續(xù)的;λ 是一個正的常數(shù);f,g,h 是連續(xù)函數(shù);(-Δ)s是分數(shù)階Laplacian 算子,其定義為
在f滿足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山路定理和集中緊原理,作者們得到了非平凡解的存在性。推薦讀者參考文獻[15]和文獻[16]以獲得更多關于分數(shù)階Schro¨dinger-Poisson 方程的最新結果。
基于上述工作的啟發(fā),研究式(1)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據(jù)我們分析,非線性項在無窮遠和原點附近的增長條件不同,存在性和多重性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與Zhi 等[13]相比,本文利用較弱的條件得到了相似的結論。
在本節(jié)中,將概述式(1)的變分結構并給出其非局部項?u的性質(zhì)。
分數(shù)階Sobolev 空間Hs(R3)可用下列Fourier變換描述
然后,從Ho¨lder 不等式和式(2)中得到,存在C1,C2>0 使得
本文用變分法對式(1)進行研究,包括山路定理,Bonanno 和Kajikiya 的臨界點理論。一般地,需要驗證泛函的幾何結構并證明泛函滿足臨界點理論的緊性條件。但本文由于臨界非線性項的存在,能量泛函只在某些范圍內(nèi)可以滿足緊性條件,本文應用不同形式的變分定理來證明解的存在性。假設非線性項f,g,h∈C(Ω,R)且滿足下列假設:
接下來,證明泛函I 滿足山路幾何條件。
引理2.1 若(f1),(f2),(f3),(g1)成立,那么泛函I滿足山路幾何結構
1)存在α,ρ>0 使得I(u)≥α 且||u||=ρ;
2)存在e∈E 且||e||>ρ 使得I(e)<0。
從而,我們得到在E 上,un強收斂到u。
定理1.1 的證明 根據(jù)引理2.1,引理2.2 和山路定理[19],得到問題(1)有一個山路解。
考慮式(1)是臨界增長的情況,即
由(g2)可知,式(16)的泛函是偶泛函,可以通過對稱山路定理得到無窮多解的存在性。因為臨界項的存在,所以首先證明全局緊性結論。
引理3.1 設(f2)成立,則對任意M>0,存在λ*使得對于?λ∈(0,λ*),泛函I 在(-∞,M]滿足PS條件。
證明 設{un}是泛函I 在d 水平上的PS 序列,即存在d>0 使得當n→∞時有
現(xiàn)在介紹Krasnoselski 虧格。設E 是一個Banach 空間。A 為E 的一個閉子集,如果x∈A,有-x∈A,則稱A 是對稱的。用Σ表示E 的所有對稱閉集族。A 的虧格是指使得φ∈C(A,Rn{0})是奇映射的最小正整數(shù)。如果n 不存在,則γ(A)=∞。通常,γ(φ)=0。
命題3.1 設A,B∈Σ,則
1)如果存在一個從A 到B 的連續(xù)奇映射,則γ(A)≤γ(B)。
2)如果存在一個從A 到B 的同胚奇映射,則γ(A)=γ(B)。
3)如果γ(B)<∞,則γ(AB)≥γ(A)-γ(B)。
4)利用Borsuk-Ulam 定理,n 維球面Sn有一個n+1 的虧格。
5)如果A 是緊的,則γ(A)<∞且存在δ>0 和一個A 的閉的對稱鄰域Nδ(A)={x∈E:||x-A||≤δ},使得γ(Nδ(A))=γ(A)。
接下來給出Kajikiya[20]的對稱山路定理。
引理3.2 設E 是一個無限維的Banach 空間且泛函I∈C1(E,R)滿足下列條件:
(A1)I(u)是偶的、下有界的,I(0)=0 且I(u)滿足局部PS 條件,即對于某些d*>0,如果E 中的任意序列{un}滿足I(un)→d<d*且在E*上有I'(un)→0,則{un}有一個收斂子列。
那么下列的1)或者2)成立。
1)存在一個序列{un}使得I'(un)=0,I(un)=0,且{un}收斂到0。
容易驗證χ(t)∈[0,1]且χ(t)∈C∞。設β(u)=χ(||u||),考慮截斷泛函J:E→R,
利用上述論斷,有以下結論。
引理3.3 設J(u)的定義為式(29),則
證明 容易驗證1)和2)。由于2)和引理3.1知3)。
引理3.4 假設(f?1)成立,則對任意的k∈N,存在δ(k)>0 使得γ({u∈X∶J(u)≤δ(k)}{0})≥k。
由于G(ε)→∞(ε→0),當給定的ε 足夠小時,有-δ(k)<0。因此
{u∈Ek:||u||E=ε}?{u∈E:J(u)≤-δ(k)}{0}
定理1.2 的證明 考慮
Σk:={A∈X{0}:A 是閉的且A=-A,γ(A)≥k}且定義
利用引理3.3 可得-∞<ck<0。因此,滿足引理3.2的條件(A1)和(A2),繼而,存在一個解序列收斂到0。從而,定理1.2 由引理3.3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