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之地自古山清水秀,廣府美食更是聲名遠播。河源作為嶺南文化的發(fā)詳?shù)?,也誕生了如鹽焗鴨、豬腳粉、醉河蝦等一眾經(jīng)典美食。那么,品相素樸的蘿卜粄又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河源人冬至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餐呢?
養(yǎng)生之人常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因蘿卜有補氣潤肺、健脾益胃之功效,所以冬天既是到了蘿卜豐收的季節(jié),也是吃蘿卜滋陰養(yǎng)生的好時節(jié)?!盎{”在客家話中常指用米漿或米粉制成的糕點,是冬至當天河源客家人祭拜祖先之品,也叫“冬至團”,暗含緬懷先祖及闔家團圓之意。據(jù)說千百年前,客家人的祖先在南遷后限于耕作環(huán)境的改變,只能以米粉做成北方面食的形狀來解思鄉(xiāng)之情,也難怪蘿卜粄看起來像只超大號的餃子。
蘿卜粄看起來簡單素樸,制作起來卻頗費周章。作為制作粄飯的3個關鍵要素,它的皮、餡和湯都異常講究。首先是蘿卜粄的皮,用于制作粄皮的糯米粉需選用當年收獲的新米,用清水浸泡6小時左右,再陰干后才能磨粉。和面時,要按一定比例用溫水反復揉搓,直至軟硬適中后才能達到入口軟糯、光滑的效果。
粄飯難做,難就難在餡料的精致與豐富。要想制作正宗的粄飯,就要用鍋碗瓢盆準備好各類食材。首先是蘿卜,白玉蘿卜洗凈去皮,擦絲后炒至斷生,這樣做目的在于去除蘿卜本身的寒澀之味,方能與其他食材更好地和味。為了突出鮮味,河源人喜歡從不同食材中收集層次分明的鮮香,因此臘肉、鮮肉碎、蝦米、香菇、腐竹等食材就被有機地聚合在了一起。為了縮短蒸煮的時間,各種食材需要先在鐵鍋中炒制、調(diào)味,待油脂將各種食材的香氣都激發(fā)出來,“鍋氣”氤氳了整個廚房之后,便能盛出來備用。
待餡料稍微涼一會兒后,便要用先前醒好的糯米面搟皮,包餡。被包好的蘿卜粄會依次放在籠屜上,等待不同的命運安排。一般來說,蘿卜粄共有3種做法,即:蒸、煎、煮,3種做法各有風味,全憑食客的喜好。資深的老饕一般會選擇蒸食,蘿卜粄的蒸法比較特別,先在蒸屜內(nèi)鋪上洗干凈的芭蕉葉,再把包好餡料的蘿卜粄放上去,待水開后蒸15分鐘左右即可盛出食用。這樣不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材的營養(yǎng),還能在出鍋后聞到籠屜上鋪墊的蕉葉之香。用花生油煎出來的蘿卜粄外焦里嫩、風味獨特,最適合當作早餐;但若在冬日,人們大多會選擇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飯來暖暖腸胃,也因此湯飯?zhí)}卜粄幾乎成了河源晚市夜宵的標配。
廣東人熱衷于煲湯,對于湯頭的調(diào)制自然是得心應手。常見的熬湯食材包括雞鴨架、豬棒骨、海鮮等,湯飯?zhí)}卜粄便是將豐富的食材用文火慢煮的方式煨上數(shù)小時后,再下入蘿卜粄煮至熟透。
因為先前餡料被炒制過的原因,因此煮粄飯并不會花費太多時間。有經(jīng)驗的師傅們都會在“大餃子”初次浮上水面后的若干秒內(nèi),將蘿卜粄舀出。出鍋時,依據(jù)客人的習慣,一些飯館還會灑上銀蝦、蔥花或香菜等。至此,一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湯飯?zhí)}卜粄便大功告成了。
好的食物,除了與味蕾發(fā)生驚艷的“初遇”外,更能在人的腸胃中營造出馥郁熨帖的感覺。蘿卜粄因為皮、餡、湯皆下足了功夫,因而能給人不同的感官體驗。首先,咬一口糯米粄的皮,它滑溜溜的觸感對抗著牙齒的摩擦力,給人一種軟糯、順滑又不可捉摸的刺激感。而其充滿顆粒感的內(nèi)餡,則在咀嚼過程中一層層地考驗著人們的味蕾,那種由舌尖到喉嚨的咸香覆蓋,也不枉耗費了那么多精美的食材。而最愜意的,當屬在吃完半個蘿卜粄后,用調(diào)羹舀起一勺鮮湯喝下,之前所有的感覺仿佛都被這勺湯料賦予了慰藉的觸感。
在冬日的河源,每逢寒氣來襲,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篩粉、切菜,忙忙碌碌地做起蘿卜粄??梢哉f,如今那些漂泊在異鄉(xiāng)的河源人,童年的記憶中少不了一家人做粄飯的場景,更難忘蘿卜粄飯中“家”的味道。一碗蘿卜粄飯,看似樸素無華、尋常滋味,卻是溫暖,是鄉(xiāng)愁,是揮之不去的故鄉(xiāng)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