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認為,教育的一種方式就是以苦為榮,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難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們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教會我們許多重要的教訓,使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有韌性。
在成功學泛濫的時代,我們身邊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人,他們開始用苦難來炫耀和標榜自己,把苦難當作一種資本、一種驕傲,甚至一種優(yōu)越感。
但是,苦難本身真的值得歌頌嗎?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經歷苦難,還是選擇一生平安?
且不說在人類歷史上,地震、海嘯、戰(zhàn)爭和瘟疫這些苦難和災難都導致了無數(shù)人的傷亡和財富的損失。即使是在個體身上,苦難也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毛姆說:幸福有時會成就高尚的品性,而苦難往往只會讓人變得心胸狹隘,報復心強。
有時候,苦難只會帶來更多的苦難,會讓人變得更加痛苦,更加偏執(zhí),更加失望和絕望,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愛。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作“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說的就是人在經歷創(chuàng)傷后,哪怕創(chuàng)傷已經過去,但仍然會受到創(chuàng)傷的困擾,產生重度焦慮、夢魘、身體不適,甚至反社會人格。
在有些時候,苦難的確會為我們帶來成長,但我們應該了解,苦難和成長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更不必然帶來成功。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史蒂芬·約瑟夫,在他的《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一書中提出:在苦難后是一蹶不振還是獲得成長,取決于人們采取回避性策略還是趨近性策略。簡單說就是,你是心理上當壞事沒發(fā)生并努力忘記它們,還是迎上前去直面苦難解決問題。一個人,只有選擇了努力與苦難抗爭,才有可能獲得所謂的成長。只有讓苦難像疫苗一樣,激活我們的身體,產生抗體,才能去消解未來更多的苦難。
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勇氣和能力去選擇抗爭,這也是我們更傾向于贊美抗爭而不是苦難的理由。不能因為苦難能夠讓我們成長,就把它說成是好事??嚯y不值得贊美,更不應該被贊美,值得被贊美的是那些面對苦難選擇勇敢和堅強的人。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幸福和快樂才是。
何況苦難永遠不是成長的唯一方式。假如其他方式也能帶來成長,又何必一定要選擇苦難呢?如果人生的苦難和死亡一樣不可避免,我們可以做的不過是既不逃避,也不贊美,盡力而為,有尊嚴地與其抗爭。
(本刊原創(chuàng)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