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不好食色,不貪錢,不戀權(quán),然而對衣裝這毫不起眼的東西卻很在意。他人生中的幾個最重要的關(guān)口,都與衣裝有關(guān)。
第一回,他從花果山出來,漂洋過海,初到南贍部洲,上岸后第一個行動,就是找件衣服穿上,而且是從人身上強(qiáng)剝來的。
第三回,他從菩提祖師處學(xué)藝歸來,一身好本領(lǐng),終于可以吐氣揚(yáng)眉了。跑到東海龍宮討要兵器,賴到了定海神針鐵仍不滿足,繼續(xù)纏著敖廣,“當(dāng)時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他,身上更無衣服相趁,奈何?你這里若有披掛,索性送我一副,一總奉謝”。敖廣沒辦法,叫上他其余三海的兄弟們,湊齊了鎖子黃金甲、鳳翅紫金冠、藕絲步云履等全副裝備,猴子滿意而歸。猴子穿戴上一身名貴的套裝,頓時威風(fēng)凜凜,有模有樣了。四海龍王奉上的衣裝,襯托了他笑傲江湖的美猴王身份。
第十四回,孫悟空在五行山被壓了五百年,唐僧把他放出來。悟空還沒來得及多和唐僧寒暄,先打死一只老虎,把虎皮剝下來,裁成兩副,“收起一副,把一副圍在腰間,路旁揪了一條葛藤,緊緊束定,遮了下體”。師徒兩人在一處莊院歇息,“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連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唐僧夸他,這才有個行者的樣子。
孫悟空緣何對衣裝如此用心?
首先大概表現(xiàn)的是他成人的自覺與執(zhí)著。人類是世界的主流物種,禽獸屬于異類,獲得人身,是它們的終極理想。人和獸最直觀的區(qū)別在于,動物可以赤身裸體,而人必須要有穿戴。既然愛惜身份,自重為人,那么不能不講究做人的禮數(shù)。孫悟空心高氣傲不假,碰上必須尊敬的人,該行的禮他可從不廢棄。三打白骨精后,唐僧決意開除孫悟空,孫悟空臨行前定要唐僧受他一拜,小氣的唐僧轉(zhuǎn)頭不受,悟空硬是施法術(shù),拔下三根毫毛變作己身,四面圍住唐僧下拜。唐僧對他不仁,他對唐僧不失其義。講禮的人,離不開衣裝,因?yàn)橐卵b是行禮的最佳道具。我們看第二回,猴子到了斜月三星洞,隨著童子進(jìn)洞之前,“這猴王整衣端肅”。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了衣裝的妙用了,如果猴子此時全身光溜溜的,撅著個紅屁股,怎能表示內(nèi)心的敬意?而有衣服在身,并做整理,這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把隨意、散漫的態(tài)度瞬間轉(zhuǎn)移,調(diào)整為嚴(yán)肅、恭敬的心境——這是進(jìn)入莊重、正式的場合所必需的。
孫悟空愛衣裝,還表示他有強(qiáng)烈的羞恥心。有強(qiáng)烈的羞恥心,那就意味著有所不為。盡管孫悟空無法無天,可有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譬如有損名頭的事。第三十三回,孫悟空見識到精細(xì)鬼、伶俐蟲兩小妖手上的寶貝的厲害,準(zhǔn)備一搶了之,不過轉(zhuǎn)念一想:“不好!不好!搶便搶去,只是壞了老孫的名頭?!彼墒囚[過天宮的齊天大圣,不能留下欺負(fù)小妖怪的名聲。于是他就用“公平”的方式,用自家的能裝天的葫蘆去換,并當(dāng)著小妖的面成功演示裝天,令他們心甘情愿交換,且把事情做絕——與小妖簽訂合同文書。
有時候,成也衣裝,敗也衣裝。衣裝這個東西既是孫猴子所在意的,也成了他的命門。他初入唐僧之門,師徒關(guān)系尚未磨合好,受不了唐僧的迂腐,拂袖出走。后經(jīng)東海龍王的義勸,回過頭來。哪知道唐僧已有觀音菩薩相助,為他準(zhǔn)備好金箍,夾雜在包袱中,就等他自行入甕。果然猴子打開包袱,“見那光艷艷的一領(lǐng)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歡喜非常,換上了這身新衣裳,從此金箍兒戴到頭上,他的自由就這樣交出來了。
淼淼// 摘自《世道人心說〈西游〉》,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本刊有刪節(jié),李雅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