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通
摘要: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新型文化空間在城市中得到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成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法國馬克思主義學者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三重辯證思維為視角,以城市商業(yè)書店為研究案例,從空間產品的售賣、數(shù)字技術嵌入空間的生產、空間符號互動與文化意義的再生產三方面,探析新型文化空間的空間生產狀況;同時,從時空交互作用下的實體存在、構建而成的空間秩序、凸顯主體體驗空間的三個層次,解析城市新型文化空間的呈現(xiàn)狀態(tài),以期應對新時代環(huán)境下的新型文化空間的各種問題。最后對城市新型文化空間建設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空間三重思維 城市 文化空間
一、空間三重辯證思維的提出和新型文化空間的產生
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是把時間和空間割離,并賦予時間更多的關注,認為時間是富有生機活力、充滿意義的,而空間多數(shù)情況下指的是自然科學視域下的物理空間,是靜態(tài)的、無需過多關注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城市危機日益顯現(xiàn),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法國社會學家???、法國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①為代表的學者,共同推動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空間轉向問題的研究進展,并在大衛(wèi)·哈維、愛德華·W·蘇賈、曼努埃爾·卡斯特利斯等學者的努力下將空間研究助推成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為城市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角。
(一)空間的生產
生產和生產活動的概念,在西方哲學視域下是具有普遍性的。法國著名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受黑格爾觀點的影響認為空間是特殊性、普遍性和個別性的統(tǒng)一,他指出“空間概念連接了精神和文化,社會和歷史,它重構了一個復雜的過程,‘發(fā)現(xiàn)—生產—創(chuàng)造這個過程是逐步的,原發(fā)性的”②。因此空間不是靜態(tài)不動的,不是某種上層建筑簡單發(fā)展的結果,而是社會關系生產的結果,是社會的產物??臻g里存在各種組織,“有組織的空間不僅是社會各種生產關系的一種反映;就生產方式而言,有組織的空間會引發(fā)各種主要的矛盾,激發(fā)具有轉換性的潛能”③因此空間本身存在著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將空間納入唯物主義的場域中考量,著力關注空間與實踐、空間和資本、空間與生產力的辯證關系。
相比于馬克思主義空間構想,列斐伏爾基于城市化的發(fā)展背景更深入地探討城市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關系,給空間的研究賦予了很大活力。愛德華·W·蘇賈將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和后現(xiàn)代性理論相結合,探究空間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并提出第三空間的理論④,使社會科學領域對于空間的思辨性研究日益發(fā)展和豐富。
(二)空間的三重辯證思維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辯證思維的基礎和前提是“各種社會關系和各種空間關系具有辯證的交互作用,并且相互依存;社會的各種生產關系既能形成空間,又受制于空間”①。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空間三重性辯證思維理論,列斐伏爾深受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等哲學家的影響②,改變了傳統(tǒng)的二元哲學辯證的思路,展現(xiàn)了三個維度的同時存在性——即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三個面向的并存與融合,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感知空間更多體現(xiàn)空間的自然屬性,即能夠被空間主體感受的,能夠在視覺、觸覺、聽覺所能觸及的;構想的空間,指的是與空間生產相關聯(lián)的思想活動;生活的空間,更多指向空間里的體驗,一種日常生活性的經歷。其中,某種構想、意識形態(tài)占主導的空間甚至影響和控制物質和實體存在的空間,以及空間的日常經歷。在列斐伏爾看來,空間實踐“確保連續(xù)性和某種程度上的內聚性”,空間表征“與生產關系以及這些關系所強加的‘秩序捆綁在一起”,表征性空間表現(xiàn)為“與社會生活的隱藏的方面或秘密的方面相關聯(lián)”③,其空間三重性辯證思維在今天的城市社會學研究中被廣泛提及和運用。筆者認為,在對新型文化空間的研究中,其三重辯證思維不可簡單指向彼此獨立的物質(自然)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 ,而是應該深入挖掘和展現(xiàn)三者并存一體的關系和內在本質的聯(lián)結。
(三)品牌商業(yè)書店:文化空間與空間文化
文化空間一般是指具備文化屬性或者含有文化意義的實體性存在的空間。都市中存在各式各樣的文化空間,比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國家省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群、歷史遺址、文化街等。文化空間是文化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和載體,文化空間里進行著各式各樣的生產和再生產,保持文化的存續(xù)性與演進性。新型文化空間則是指在人流密集的商業(yè)集中地帶,融合互聯(lián)網技術、數(shù)字技術,或是融合咖啡茶飲、文化沙龍、藝術品展覽、文創(chuàng)展示的空間場所。新型文化空間生產屬于富有特色的空間生產,包含各種元素的碰撞和磨合,亦如列斐伏爾強調的“都市空間不僅僅是社會關系的一種投射,而且還是社會關系的場所和區(qū)域,其中發(fā)生著各種戰(zhàn)略沖突”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新型文化空間發(fā)展迅速,在城市區(qū)域商圈出現(xiàn)各種經營多元化的書店、流動圖書館、科技展覽館、咖啡廳舊書屋等。在新型文化空間中,人是空間的主體,在空間里進行有關文化的實踐活動,因而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文化,這種空間是為進行實踐的,空間的生產亦具有實踐性。人的感知、活動反饋參與空間生產,推動文化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和發(fā)展;文化空間的設計符碼也深刻影響人的文化體驗。如今都市生活中,品牌商業(yè)書店成為人們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以在書店里購書閱讀的同時購買飲品、享受糕點,或者舉辦講座、文化沙龍等,進行文化體驗的實踐活動。同時典型書店的選址、設計和外觀模樣也會成為城市空間文化意象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有的還成為網紅打卡處,構成城市文化肌理的一部分。新型文化空間及其特有的空間文化在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城市文化治理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筆者試圖在上述三重辯證思維視角下,以城市商業(yè)書店為例,探討新型文化空間的生產現(xiàn)狀和問題,為城市文化建設和治理提供有參考價值的路徑。
二、新型文化空間的空間生產
新型文化空間的空間生產活動具有豐富性和復雜性,交織著資本、商業(yè)、技術、藝術、休閑文化等因素的互動;資本通過空間運作和產品售賣獲得增值;空間生產活動往復和發(fā)展,產生新的生產活動造就新的空間。作為新型文化空間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商業(yè)書店,其空間生產著重體現(xiàn)于空間產品的售賣、數(shù)字技術嵌入空間的生產、空間符號互動與文化意義的再生產三個方面。
(一)空間產品的售賣
書籍被喻為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傳播的載體,因此以書籍作為主要產品的新型文化空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商業(yè)空間,其兼具文化屬性和商業(yè)屬性。列斐伏爾認為“在空間中,需要和欲望能夠再現(xiàn)其本身,這既影響著生產行為也影響著產品”⑤。傳統(tǒng)型書店一般只出售文本,現(xiàn)場完成消費和交易。隨著人們對于精神需求的提升,新型書店售賣文化和知識產品,同時提供消費空間以及和文化相關的方案和服務等。由于知識和文化的介入,空間售賣產品的層次感獲得文化上的賦能,書店空間成為承載文化符號的場域,里面充盈著商業(yè)形象、符號和產品。經常逛書店,在書店看書買書的人心理上亦獲得文化的積淀和涵養(yǎng)。文化空間的生產是持續(xù)進行的,空間元素在不斷發(fā)生作用。資本元素、市場元素、文化元素等介入空間,各元素產生交互關系,進行空間生產,通過空間產品的售賣獲得資本增值和文化傳播??臻g生產視域下,空間產品包括空間本身、書籍、策劃、活動方案等,以及與書籍文化相關的創(chuàng)意或者周邊產品。比如沈陽的歌德書店①,集“閱讀、創(chuàng)意、時尚、藝術”于一體,除了出售精選的人文社科圖書以外,還兼售德、法、英等歐洲國家的原版圖書、文創(chuàng)產品、黑膠唱片等,同時提供西餐等餐飲服務,或開展各類讀書文化沙龍、小型音樂會、名家講座、觀影交流活動。再如桂林獨秀書房②,出售各類社科書籍,并可代訂教材,這成為書店的重要業(yè)務之一;同時利用書店的特殊空間,接受預訂,承辦文化沙龍的活動。西西弗書店和言幾又書店都發(fā)源于西南地區(qū),西西弗書店是一家全國性主題體驗連鎖書店,包括開發(fā)了矢量咖啡、推石文化等品牌產品;言又幾書店,開發(fā)子品牌,包括“言幾又·見”“樂園YJY KIDS”“言·café”等。當年的深圳誠品書店甚至在出售書籍的基礎上,還售賣珠寶首飾、服飾等。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在基本圖書出售的基礎上,增加了代找書籍孤本、典籍、藏本等附加服務。因此新型文化空間——商業(yè)書店的盈利不再局限于書本的零售,而是盡可能地向多元化經營發(fā)展??臻g產品的售賣,也不再囿于商品交易的范疇,而是象征著產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交換。
(二)數(shù)字技術嵌入空間的生產
數(shù)字技術服務于文化空間的生產,目的是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空間利潤的增加。當數(shù)字技術嵌入文化空間時,空間各元素的運作效率得到提升,空間的生產更為復雜而多樣。
首先,數(shù)字技術助力空間產品的推廣和宣傳,展現(xiàn)技術參與的空間生產活動。商業(yè)品牌書店都會通過運營獨立的公眾號、微博、官網等社交媒體賬號,發(fā)布各種廣告信息。恰當運用數(shù)字技術優(yōu)勢能夠打破一般情況下讀者對于廣告內容有所保留的界限,即“掌握了與承認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相同的那種力量:這些廣告將允諾增加自尊和得到公共肯定一類的好處,擁有‘調節(jié)性的權力,從而生成人們的行為模式”③,即顧客獲得意識形態(tài)式的承認或者認同,產生購買空間產品的欲望并付諸行動。
其次,數(shù)字技術提升空間運行效率。新型文化空間會普遍采用數(shù)字管理系統(tǒng),負責銷售、采購、配送、結算等,提升空間生產環(huán)節(jié)的運作效率。人們通過電商平臺可以查閱圖書,直接在線上購買或者到相應的實體店閱覽再決定是否購買。線上的圖書售賣空間更加集中專注于圖書銷售利益,其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把各大書店的產品庫存納入數(shù)據(jù)庫,向顧客提供多元化選擇,極大提升了交易的便捷性和實惠性。同時許多實體書店采取線上店和線下實體店相結合的營銷方式,所售圖書都進入大型的電商平臺或微店商城,并通過推出促銷活動提高銷售量,比如著名的當當網。西西弗書店采用圖書ERP系統(tǒng),以及咖啡館ERP系統(tǒng),在長線研發(fā)企業(yè)生產管理業(yè)務平臺(B端系統(tǒng)),以及線上(零售、內容、會員服務、交流互動)的互聯(lián)網產品研發(fā)線(C端產品),實現(xiàn)全國300家連鎖門店的規(guī)模。言又幾書店亦借助于數(shù)字技術的統(tǒng)籌管理在全國各地開設實體店60多家??梢姅?shù)字賦能文化空間能夠優(yōu)化空間運作的效率。
最后,數(shù)字技術推動空間產品多元化樣態(tài)的呈現(xiàn)。電子圖書的制作和銷售,促使知識由紙質載體到數(shù)字化符號的轉換,知識文化的傳播更加快速和方便,空間產品向多元化形式發(fā)展。因此數(shù)字技術促進了文化生產的多層次意義的生成,并有效提升了空間生產的周期、空間生產活動的效率、效能。
數(shù)字技術融入文化空間生產,通過技術的空間化和實踐化,改變了傳統(tǒng)書店的經銷模式,提升空間的運作效能,進而拓寬了顧客的空間文化體驗范疇,比如探索空間衍生產品等。但是,電子化閱讀趨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實體書店的書籍銷售。因此對于都市新型文化空間的生存和發(fā)展來說,如何將數(shù)字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空間運營,在文化傳播的同時實現(xiàn)資本增值并繼續(xù)服務于空間持續(xù),是關鍵的問題。
(三)空間符號互動與文化意義的再生產
空間景觀不僅僅是建筑、布局或者設計,同時也承擔著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展示,而空間符號也是情感表達的一種途徑和形式。文化空間更多承載的是歷史演進中的文化及其發(fā)展背后的底蘊。文化空間往往融入了多種時代元素和技術手段,展現(xiàn)出時代發(fā)展或者地域城市的特色,其建筑本身的歷史痕跡、設計的地域文化意蘊、書的知識元素、文化活動的藝術元素等,自然而然形成各種符號的互動,物質的空間和人們精神空間、心理空間、意識空間等融匯到文化空間的生產里,多方面達成文化意義的再生產。以大家熟悉的“處處是書店”的巴黎為例,人稱“每一條街巷的轉角都有一個咖啡館,咖啡館的附近絕對是會有一個書店”,舉世聞名的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旁邊就有多家書店,薩特與西蒙娜·波伏娃,畢加索與朵拉·瑪爾,王爾德、圣·??诵跖謇?、海明威、翁貝托·埃科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當?shù)貢暌灿幸庾R地利用這些文化名人的人氣聲望來強化空間文化的符號。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名城中,商業(yè)書店對自身品牌宣傳營銷方面所最重視的方向。
在新型文化空間中,品牌商業(yè)書店在環(huán)境上努力營造的自然、藝術、文化等相結合的氣氛,提供了進行各種生產實踐活動的場所,比如名家推薦新書會、讀書交友會、書香音樂會等,這便使空間活動更加多維化。西西弗書店秉承“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價值理念,以“引導推動大眾精品閱讀”的經營理念,凸顯與地域結合的文化個性。南京的先鋒書店標識為“大地上的異鄉(xiāng)者”,給讀者提供一個可供分享、交流的平臺,滲透著深厚的人文情懷,成為南京的文化坐標之一。言幾又書店,其品牌理念為:100個人,100類體驗,100種生活,旨在探索介乎家與寫字樓之間的第三種可能,致力于打造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chuàng)生活館、創(chuàng)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間”。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極大更新了書店的空間結構,以文學、藝術、建筑、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為基礎,為顧客打造豐富的空間體驗,增進美好生活。沈陽歌德書店舉辦過帳篷夜讀活動,宣傳語言是“帳篷的拉鏈一拉,分割出兩個世界,喝一杯咖啡或牛奶,在里面捧書夜讀,感受自己的閱讀天地”,營造親子間書香符號互動氛圍。商業(yè)書店成為一個充滿符號的文化空間,空間的書、物件、裝飾等符號皆是可讀的,“環(huán)境意象是觀察者與所處環(huán)境雙向作用的結果”,顧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對所見事物進行選擇、組織并賦予意義”①。在新型文化空間里,空間意象不只是可見,而是會被空間里各式各樣的主體感知,讀者在空間里通過想象和體驗,得到作為空間主體的人的個性化回饋,在各種符號的交互關系中,內心和空間符碼達成契合。
三、新型文化空間的呈現(xiàn)狀態(tài)
列斐伏爾的空間三重辯證思維,表現(xiàn)為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這三重思維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并不存在遞進關系,而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資本和權力通過城市規(guī)劃形成地理性的不同,并通過空間設計,構建各種象征體系,形成意象的內聚特征,營造場所感和意境感,凸顯場所的內在秩序。城市新型文化空間的呈現(xiàn)狀態(tài)為:時空交互作用下的實體存在、構建而成的空間秩序、凸顯主體體驗的空間。
(一)空間實踐:時空交互作用下的實體存在
列斐伏爾的空間實踐內涵,包含了空間內的生產和再生產,“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特殊位置和空間特征集合”①,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內聚性”。空間實踐,首先體現(xiàn)的是時間和空間的交互作用,文化空間首先是一個實體存在,需要地理上依托,即空間實體基礎,而空間實體基礎的背后則蘊含著空間歷史演進的內涵,空間的歷史影響著空間的現(xiàn)狀和空間的未來趨勢。其次,文化空間因為具有商業(yè)屬性,即會產生地理差異和壟斷地租的關系問題,“壟斷地租能夠多方面多視角地解釋資本主義全球化、地方政治經濟發(fā)展和文化意義,以及美學價值演進間基于關系,而產生出來的事情和個人困境”②。文化產品要實現(xiàn)文化的商品化所賴以生存的實體空間,實體空間的位置選擇,與空間商業(yè)風格和目的相關;需要支付“壟斷地租”。地段不同、營銷熱度不同,壟斷地租的價格也不同。復雜關系的介入制約著新型文化空間的選址,以及影響著文化空間的前景規(guī)劃和長期運營。比如沈陽歌德書店,其是由遼寧出版集團、北方聯(lián)合出版?zhèn)髅剑瘓F)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北方圖書城創(chuàng)建,是遼寧出版集團和沈陽市和平區(qū)人民政府一起打造的文化坐標,坐落在沈陽市和平區(qū)廣州路81號(和平區(qū)曾是外國僑民聚居區(qū)),書店一側面靠中山路。歌德書店所依托的實體建筑是1923年建成的有近百年歷史的歐式建筑。作為實體存在的歌德書店,從空間名稱、空間地址、空間建筑歷史等方面,都充分展示其所在城市文化符號的特點,呈現(xiàn)出歷史元素、經濟元素、文化元素的聚合性特征,成為沈陽城市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新型文化空間,歌德書店宣傳和營銷方面亦獲得助力,作為城市名片向外推廣。而桂林獨秀書房的許多分店則通過與高校共建“人文實驗室”的方式,走進高校校園內開辦實體書店,因此許多獨秀書房的位置設在高校圖書館附近。他們與高校合作并依托于高校的文化氛圍提升書店的質量,形成教育—書香融合的氛圍。其中獨秀書房在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的分店則設置在一輛小火車上,選址別致、引人入勝。西西弗書店等商業(yè)連鎖書店則多選在商業(yè)街區(qū)或者大商場比較中心的、人流量比較大的店面,吸引更多的非專業(yè)型讀者。南京的先鋒書店總店設置在一個地下室里,上海朵云書院③把地址選在上海中心52層,中信書店成都興隆湖店則選擇了“水下書店”的新穎形式??梢娦滦臀幕臻g作為實體存在的空間,是以特殊地址作為實體存在的首要特征之一,彰顯空間的核心特色并體現(xiàn)空間的發(fā)展理念基礎。
(二)空間的表征:構建而成的空間秩序
空間的表征,被喻為被概念化和象征化的空間,科學家、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等將知識、構想、藝術等賦予其中,即呈現(xiàn)出占支配地位的空間,或被稱為空間的主旋律。新型文化空間的設計以凸顯文化意境為空間底色,展示空間的秩序感。尤其書店異于一般的商業(yè)空間,其通過空間藝術設計的技術表達,著重于書香文化感染力對于顧客視覺、聽覺、心理等方面的作用,配合以各種元素的構建,形成意象特性來吸引顧客。
首先,書店類型的文化空間設計更為注重與書相關聯(lián)的藝術審美。書籍的擺設、綠植的使用、舞臺的設計、中心展區(qū)的布局等,在空間內交織在一起,通過相互關系展現(xiàn)一定的內聚性和連續(xù)性,可以看作空間里主意象的接續(xù)和擴展,呈現(xiàn)層次感、自然感、藝術感等風格,參與構建空間的中心秩序。廣州的御溪書齋,被稱為國風圖書館,書齋內展示有琳瑯滿目的國風產品,比如瓷器、中華傳統(tǒng)服飾等,打造出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氛圍。其次,空間經營以書籍為基礎,開發(fā)多元產品,增進空間實體產品和服務產品樣態(tài),豐富空間生產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參與營造與書相關的立體多維的中心文化氣氛。最后,標志性和典型性書店在經營中也努力塑造自身與城市文化氛圍相應和的契合點,強化空間秩序的建立,有的書店成為了城市旅行的著名打卡地。
具體而言,書店的空間象征秩序的建設大致有這幾個層面:
首先,書店的色調,形成顏色聚合的視覺感。沈陽歌德書店的設計出自著名出版人、書店空間設計專家三石先生,書店外觀基本上由紅白兩色組成,主色調是大紅色的,非常醒目,“歌德書店”四個字是白色的,書店內部以棕色為主色調。上海朵云書院位置較高,似乎能與白云相映襯,其內部主色調凸顯白色。人在空間里行走,形成空間里主體的移動,帶來不同色調聚合的視覺變化感。
其次,書店的基本設計,凸顯各種元素搭配而形成的一定代表性的風格。北京的泰舍書局藏書5萬多冊,一大廳頂呈現(xiàn)碩大的牡丹花朵圖案,展現(xiàn)了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氣息。臺北的誠品書店的櫥窗設計中,尤其在過年時會融入許多典型的象征中國文化的“物”,比如牡丹、燈籠、蝴蝶等,以及云、扇等圖騰,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言幾又書店風格追求適應當?shù)爻鞘形幕?,廣西灌陽縣紅色書店則主打紅色色調,營造紅色文化的海洋氛圍感。南京先鋒·駿慧書屋則坐落在一個蘇式古建筑里,兩層均為木質結構,環(huán)境古色古香,透露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典雅風韻。
最后,書店的空間感與城市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體現(xiàn)了城市意象與書店意象的融合程度。沈陽市歌德書店紅白兩層小樓面對著歐風街,其風貌與所在和平區(qū)的歷史文化相映照;朵云書院坐落在大都市上海中心的高層,城市的夜晚霓虹璀璨,而透過玻璃窗可想象書店空間的靜謐感和書香氣息,與外界的紛擾截然不同,在大都市繁華喧鬧之中凸顯文化意象,其現(xiàn)代風與城市景觀既相映襯又呈現(xiàn)別致。獨秀書房與高校圖書館為鄰,其業(yè)務與高校相關聯(lián),其空間感和大學里的教育氣息相契合,形成城市里“文化—書香—教育”氣息相互搭配映襯的意象形態(tài)。比如西西弗書店規(guī)劃出標準線(黑標/綠標/紅標)、主題線、定制線三大產品線,為讀者營造層次感強烈的閱讀體驗。標準線較為廣泛,其中紅標店是以營造家庭空間為主——柔和、溫馨;綠標店則是在傳統(tǒng)和常規(guī)基礎上的改造、升級和創(chuàng)新,使其更富有設計感和藝術感;黑標店主要以服務高端人群為主,塑造城市環(huán)境中的人的精神空間,從而將城市的景象和人的心靈連接起來。廣西灌陽縣紅色書店的空間感塑造依托于當?shù)匚幕?,挖掘了“同胞三翰林”“桂劇之鄉(xiāng)”傳統(tǒng)戲曲等多種文化元素,并有機融合在一起,成為具有地方特色又契合當代年輕人審美趨向的文化空間。
(三)表征的空間:凸顯主體體驗的空間
空間設計中“對于文化生產者而言,他們對于美學、情感價值、社會生活和心靈事物更有興趣”。①在列斐伏爾看來,空間的文化象征體系,深嵌入空間里的日常性生活體驗中,體現(xiàn)出一種活靈活現(xiàn)、即時的經歷。文化賦能商業(yè)空間,使顧客在空間和空間的消費中產生唯美感、舒適感、寧靜感、愉悅感等,空間獨特的文化體驗成為空間吸引力的源泉??梢婋S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更高,人們在書店買書,不再局限在消費“書”的本身,而同時是在體驗空間環(huán)境、空間文化和生活方式,使空間環(huán)境和場景與人類的感知方式和抽象模式相調和。在這個基礎上,空間的文化意涵不斷獲得生產和再生產的動力和意義。
首先,市民口語中俗稱的“逛書店”,絕不僅僅指的是在空間里簡單行走,還包括在空間場景中移動感知空間和體會空間。人們一邊徜徉其間,一邊滲透性沉浸在各種藝術或者設計元素構建的知識文化海洋的意境中,同時是在享用、感受、讀取空間氛圍和空間秩序,它可能帶來別致感、意境感、興奮感、沉浸感等美好的感受,同時可以在煩囂的城市中獲得心靈的寧靜,文化和休閑的體驗相互交織。對于讀者和顧客而言,空間更象征著一種文化話語,不同的文化空間表達著不同的設計語言,讀者的感知包括對建筑設計語言的領悟,是自身心理讀碼的實踐過程,并逐漸完成內心精神世界的編碼。
其次,顧客購買空間產品,是附著于空間場所文化意境的延伸和拓展,相當于同時購買并體驗了書店的文化意涵和空間意境。和同類普通產品不同的是,空間產品融入了藝術設計的元素,從而具有特殊性。比如顧客需要一把雨傘,文創(chuàng)雨傘雖然相較于普通雨傘價格稍貴,但是擁有獨特的設計感受,使其不易取代。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亦附帶文化意義。比如廣州御溪書齋出售的精美瓷器,沈陽歌德書店的周年帆布袋、各種文化周邊紀念品,西西弗書店出售的各種類型的文創(chuàng)玩具,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出租的CD和DVD等,都是富含空間意義的文創(chuàng)產品。文創(chuàng)產品被展覽和購買,即產生文化意義——商品價值的聯(lián)結和交換。
最后,新型文化空間是一個可實現(xiàn)各種形式和層面交流體驗的有效場所。人們在空間里活動,呈現(xiàn)出各種樣態(tài)和各種意義的交流情況,比如人和空間、人和人、人和書、人和設計元素等,達成各種文化意義的交換。人們在空間里,置于藝術設計的意境之中,會產生各式各樣的閱讀感悟;而在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中,人的心理也會產生信息和感受等方面的交互作用而獲得滿足。北京VITI BOOKS書店特設兒童閱讀體驗空間,竭力營造促進兒童閱讀成長的快樂空間。西西弗書店開展的“七十二閱聽課”活動,是專為0—12歲兒童打造的體驗空間,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知識、獲得成長。沈陽歌德書店開展的文化夜讀活動——帳篷夜讀活動、空間閣樓里的靜讀活動,桂林獨秀書房的親子繪本閱讀活動,通過共同在場的空間主體,通過眼神、語言、動作的互動,產生心理上的交互關系,文化空間提供了各個層面上交流關系產生的可能性平臺,并促進情感的交融。
四、關于城市文化建設的思考
近三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甚至面臨倒閉,只剩下少部分實體店艱難運營;加上短視頻和有聲書的發(fā)展,更多人傾向于關注簡單不費腦筋的直觀娛樂與碎片化的信息獲取,而忽略了從紙質書中獲取系統(tǒng)性的知識。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3本,分別高于2021年的4.76本和3.30本。但相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我們的閱讀量仍需要提升。城市商業(yè)書店作為新型文化空間,其發(fā)展狀況令人堪憂。從構建城市文化空間意義來考量,除了高質量建設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空間以外,亦需要提倡和鼓勵新型文化空間的建立和發(fā)展,繁榮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公共利益的需求者是城市市民,需求的實現(xiàn)者和主導者是政府和品牌商,并包括了權力、資本、文化、利益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各方的參與和協(xié)作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重視新型文化空間在城市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作用。各種品牌特色的商業(yè)書店是城市人文景觀構成中特殊的新型文化空間,有的見證了城市歷史文化的變遷,有的彰顯了城市文化氣息,成為城市文脈的構成部分,有的甚至成為城市的文化坐標。同時新型文化空間是城市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從事城市文化意義的生產和創(chuàng)造,體現(xiàn)著城市的文化訴求。因此新型文化空間對于城市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需要營造有利于新型文化空間建設的良好環(huán)境,積極引導城市文化空間健康有序地發(fā)展,關注實體文化空間的空間正義問題。地方政府應從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yōu)惠支持,比如地理位置,鼓勵更多的主客體參與到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中來。同時城市規(guī)劃者應該深入思考文化傳播和普及中的公平正義問題,即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需求以及利益關系問題。開發(fā)商或者商場根據(jù)城市相關文化政策給予新型文化空間地租價格的相關優(yōu)惠,降低文化知識傳播的地理局限,比如新型文化空間在不同區(qū)域的設置比例、設計風格、書籍種類等問題。城市文化治理要保證每一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尤其給予底層民眾更多的關注。
再次,著力塑造和凸顯新型文化空間的人文性、地方性和吸引力。政府和空間建設者都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城市新型文化空間的建設中,“當代文化空間建構面臨全球化、現(xiàn)代性及信息化的挑戰(zhàn)時,只有彌補城市發(fā)展缺失的人本主義精神,在人與城市空間互動的深層次的文化實踐中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穩(wěn)定有序、鮮明活力的城市文化空間。”①對于新型文化空間的組織者和建設者而言,要將文化發(fā)展宗旨和理念、空間設計與市民的公共需求相結合,使空間產生對于市民生活的便捷性、人文性以及溫暖感。同時倡導空間文化氛圍的構建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利用地方優(yōu)勢,挖掘地方資源,創(chuàng)新空間文化的呈現(xiàn)樣式,塑造文化空間的地方文化之魂,積極推動城市文化建設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利用空間的氛圍感和獨特性吸引顧客,有效提升文化空間中主體人的參與率,形塑顧客的嶄新文化體驗。顧客進入書店,也不僅僅是閱讀書本或者深度理解知識,更是去用視覺、聽覺、觸覺綜合感知和感受文化空間的涵養(yǎng)。新型文化空間不僅僅是售書,而更是提供一個和“書”相關聯(lián)的場所,人們可以交流、追思、喚起記憶和情感等,呈現(xiàn)出更為廣泛意義上的可供使用的場所。亦如空間美好,人們愿意花金錢和時間在空間里,更是體現(xiàn)一種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city, the new cultural space has developed different forms an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s cultural imag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re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the French Marxist scholar Henri Lefebvres spatial triple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uses urban commercial bookstores as research cases. In terms of exploration of the spatial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new cultural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order of the entity of the entity under time and space interaction, the three levels of space order, and the space of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 experience, analyze the presence of the new cultural space of the city in order to cope Various issues of new cultural space in the era environment. Finally,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ultural space in the city.
Key Words: City, Culture,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