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萍
不同階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成長要求。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班的裕固族幼兒而言,需要重點培養(yǎng)與提高的是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水平。這有助于幼兒在實踐中發(fā)展能力,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庭與幼兒園是幼兒成長與教育的主要活動場所,家長應與教師一同攜手,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
一、小班階段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意識
孩子離開了家庭,走進幼兒園,與教師同學一起開始集體生活,是幼兒走向獨立的起點,而想要真正幫助幼兒建立獨立思想,就應當培養(yǎng)幼兒行動上的獨立。一般來說,思想上的獨立應當先于行動上的獨立,但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幼兒來說,消除思想上的依賴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行為,來提高幼兒的獨立自主意識。當幼兒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時,也會在思想上漸漸擺脫對于成年人的依賴,通過實踐鍛煉培養(yǎng)獨立意識。
(二)有利于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小班幼兒年齡尚小,卻有著充盈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得到來自成年人的認可與表揚。部分幼兒在平時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善交往、不合群、畏手畏腳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缺乏自信心,由此對外部世界、甚至與人交往都產生恐懼。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幼兒只有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才能樹立起自信心。因此,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堅持不懈的品質
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兒在學習生活技能時需要反復練習。只要幼兒能堅持下來,他們就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產生自豪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幼兒堅持不懈的品質,能夠讓幼兒勇敢地面對遇到的困難與挫折。
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家園合作在幼兒自理能力培養(yǎng)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與教師的角色調換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家園合作方面,幼兒園應當成為教育的主導者,家長則應該作為教育的輔助者配合幼兒園的工作。然而在實踐中,部分裕固族家長與教師出現(xiàn)了角色調換。這一情況不利于幼兒園整體的教學開展與教育進程,并且一旦家長的教育理念出現(xiàn)錯誤,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有些裕固族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幼兒園教師要求小班的幼兒學會獨自用勺子吃飯,而家長不但不完成教師對孩子的要求,反而要求教師在幼兒園中給孩子喂飯。
(二)家園雙方缺乏有效溝通
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履行著幼兒園的教學工作,家長承擔著教子的責任,但是家園雙方卻缺少必要且有效的溝通,這就很容易導致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產生誤解,不僅不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而且有可能會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產生不滿情緒。尤其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裕固族家庭而言,由于文化觀念、思想意識的差異,一些裕固族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沒有足夠深刻的理解,致使教育工作無法順利有效地開展。例如:在教學實踐中,部分裕固族家長不理解讓小班幼兒鍛煉生活自理能力的行為,甚至認為這是教師在推卸責任,不履行義務,從而對教師心存不滿,甚至和教師發(fā)生沖突。因此,想要讓裕固族家長能夠支持并且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讓家長感受到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家園合作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學策略
(一)關注幼兒心理,家園合作為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
想要讓自理能力教育的效果真正體現(xiàn)在幼兒身上,家長與教師應當從幼兒的心理出發(fā),站在幼兒的角度進行教育設計,通過寓教于樂的教育引導策略讓幼兒樂于學習嘗試自理能力的鍛煉,并且從中收獲積極正面的體驗。小班階段的裕固族幼兒常常會存在著缺乏耐力、“三分鐘熱度”等問題,而想要真正讓裕固族幼兒掌握生活技能,就離不開反復多次練習。教師與家長可以從幼兒的學習特點出發(fā),讓興趣引導幼兒開展學習活動。
例如:當教師教裕固族幼兒自己疊被子時,可以通過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故事讓幼兒對這項生活技能的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可以說:“曾經,在森林里有一只冬眠的小松鼠,小松鼠的家很小,但是它有一床厚厚的棉被,棉被特別大,大到可以鋪滿整個家,小松鼠就是蓋著這樣的棉被,度過了寒冷的冬天。可是,如今春天到來了,小松鼠的棉被該收起來了,它卻不會疊被子,于是又厚又大的棉被就一直在家里攤著,小松鼠走路會被棉被絆倒,家也因此小了好多好多。小朋友,我們該怎么幫幫小松鼠?。俊毙∨笥褌儬幭瓤趾蟮卣f:“我們要幫小松鼠疊被子!”教師說:“對,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疊被子?!蓖ㄟ^一個富有童真童趣的小故事,裕固族幼兒的學習熱情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都開始興致勃勃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疊被子。
孩子在幼兒園中學習了新技能后,教師應當及時與家長溝通,尤其是裕固族家長,引導裕固族家長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技能實踐與展示的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建議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到生活技能,提高熟練程度,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意識。同時,教師要和每一位家長強調,當孩子每做好一件份內的事情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與表揚,通過正向評價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心,從自理能力的鍛煉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二)促進家校溝通,讓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
配合的前提是理解。教師與家長作為兒童成長發(fā)展的引路人,應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自理能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時候由于家長與教師溝通較少,雙方都對彼此的教育理念存在誤會。教師應先充分聽取家長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家庭,教師應做到充分理解并且尊重對方的民族習慣和傳統(tǒng)。同時,教師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家長意識到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小班的諾一(化名)小朋友一直存在著自理能力欠佳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幼兒經過一段時間都可以將幼兒園所學的生活技能熟練掌握、巧妙運用,但是諾一小朋友的很多必備技能都沒有掌握。通過對諾一小朋友的家訪,教師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父母在諾一很小的時候缺乏對他的陪伴,一直對孩子心有愧疚,在孩子上幼兒園后,父母終于有了充足的時間能夠陪伴在他的身邊。為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父母對諾一百般疼愛,諾一也因此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然而這種過度的寵愛導致諾一沒有機會、也不愿意去在實踐中練習自己的生活技能,因此諾一的自理能力相較于同年齡的小孩偏弱。為了讓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教師就這一話題對家長展開了詳細說明,從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角度,向家長強調培養(yǎng)兒童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諾一的父母終于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諾一在生活中通過有意識的練習,不斷提高了生活技能,提升了自信心和自理能力。
家園之間的溝通對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注重溝通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引導家長自發(fā)地設立家長委員會,傳達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動員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學工作。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家園合作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581。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