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精神文化的精髓,近年來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用可視化分析軟件對紅色文化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從而了解紅色文化研究的現狀與熱點,把握其演進軌跡和未來發(fā)展趨勢。依托CiteSpace,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對年度載文量、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和關鍵詞共現時區(qū)圖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紅色文化研究開始較早,發(fā)文量逐年增加;紅色文化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紅色基因的傳承、紅色旅游的開發(fā)利用以及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等方面;研究熱點主題具有很強的政策關切性和針對性;紅色文化的研究仍具有拓展空間。
關鍵詞:CiteSpace;可視化分析;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652(2023)03-0084-09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3.03.010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年度項目一般課題“紅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研究”(K22YG211178);自貢市黨的建設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項目“中國共產黨政治生態(tài)建設的百年演進與歷史經驗”(DJCY202108);重慶理工大學研究專項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路徑研究”(2022RCS03)。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艱苦奮斗的歷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的綜合體現”[ 1 ],它具有涵養(yǎng)正氣、塑造品性與立德樹人的作用。因此,新時代必須一如既往地弘揚紅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利用、發(fā)揚、傳承好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推動紅色文化研究進入新階段。本文基于CNKI數據平臺和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對紅色文化研究的現狀、熱點、演進歷程進行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研究展望,以便為學界從事相關方面研究的學者提供些許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源于中國知網(CNKI)。按自定義檢索方式獲取研究樣本來源,具體檢索方式:在特定時間(2004年1月1日到2022年4月12日)、特定主題(紅色文化)、特定期刊來源(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的條件下檢索,從檢索結果中剔除會議通知、書評、會議綜述、雜志征稿廣告等無效文獻,共得到1 446篇文獻,以上文章幾乎囊括了該領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章。最后,將這1 446篇文獻數據以CiteSpace可識別的Refworks文件格式下載保存,以備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把CiteSpace作為研究工具,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是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一款具有多元、分時、動態(tài)等特征的可視化分析軟件,主要通過繪制一系列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探測某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演進軌跡、理論前沿等,以便研究者快速、有效、全面地把握研究動態(tài)和趨勢。本文選擇CiteSpace V 5.8.R3(64-bit),選擇關鍵詞、作者、研究機構為節(jié)點,將設置時間跨度為2004—2022年,時間切片為1年,Top N=50,篩選參數為g-index k=25,裁剪方式為path? 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
二、紅色文化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將對紅色文化研究的時空分布、熱點主題及演進軌跡進行可視化分析,結合定量與定性,更準確地把握紅色文化研究領域前沿問題。
(一)紅色文化研究的年度載文量
發(fā)文量集中體現了特定時間內某研究領域的總體研究情況,是研判該領域研究情況的重要指標。如圖1所示,在CNKI上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在不限制文獻類型和時間的情況下檢索,共獲取15 143篇文章。由檢索結果可知,學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1965年,是蘇明達等發(fā)表的《草原上的紅色文化工作隊——記內蒙古“烏蘭牧騎”》[ 2 ]。縱觀歷年發(fā)文情況,可知1965年正式開始出現紅色文化研究文獻,2009年發(fā)文量逐漸增多,2012年達到一個小高峰,2018—2021年研究成果呈直線上升態(tài)勢,發(fā)文量激增,研究走向新高峰??v觀各個階段文獻數量的變化情況可以發(fā)現,均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密切相關。為了更加精準地把握紅色文化研究的熱點、演進階段和發(fā)展趨勢,本文以高質量文章為研究對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檢索,共獲取1 446篇文獻,從2004年開始,紅色文化研究中的高質量文章逐漸呈現,這表明已經形成一批固定的長期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學者。
(二)紅色文化研究的熱點主題
本文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制作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從而深入掌握紅色文化研究的熱點主題,為進一步紅色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礎。
1.紅色文化研究的熱點分析
一篇文章的關鍵詞是對文章主要思想、核心觀點的高度凝練與概括,是文章的精髓,也是文獻計量研究的關鍵指標。關鍵詞高頻次出現,說明該關鍵詞所指向的研究內容就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因此,通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和中介中心性的大小可以了解紅色文化的研究熱點。
本文將1 446篇紅色文化研究的文獻,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的科學知識圖譜。一共得到594個關鍵詞節(jié)點,628條連線,其結果如圖2所示,圓圈代表關鍵詞節(jié)點,圓圈越大表示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就越高,也反映出這個關鍵詞代表的內容就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圓圈周圍的紫色代表關鍵詞的中心性,紫色圈越寬關鍵詞的中心性越大。關鍵詞的中心性是指該節(jié)點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中所起的連接作用的大小,中心性越大代表節(jié)點的媒介作用越大,學術影響力就越強。高頻關鍵詞一般被認為是研究熱點,關鍵詞的中心性超過0.1,被認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是一個研究熱點向另一個研究熱點轉化的重要轉折點。
2.紅色文化研究的主題分析
高頻關鍵詞和中心性能夠局部了解研究領域的熱點,要深入了解熱點主題,需要進一步挖掘數據。因此,本文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如圖3所示,共獲得13個聚類,分別是#0紅色文化、#1紅色旅游、#2大學生、#3傳播、#4對策、#5文旅融合、#6文化資源、#7紅色基因、#8紅色資源、#9路徑、#10傳播策略、#11創(chuàng)新、#12紅色文獻。從紅色文化研究領域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和高頻關鍵詞聚類分布情況來看,可以發(fā)現目前主要的研究熱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紅色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學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首先從紅色文化的定義開始。黃蓉生等認為“紅色文化就是黨和人民在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和心理品格的先進文化形態(tài)”[ 3 ]。馬靜等認為紅色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先進文化,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意識、精神風貌和心理品格”[ 4 ],并且提煉了紅色文化的本質,認為“實質上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形態(tài)”。沈成飛等通過總結紅色文化的特征,以論證紅色文化在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增強文化自信和標識中國特色,提高國家認同中的價值地位[ 5 ]。周煜從紅色文化創(chuàng)建的具體實踐、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創(chuàng)建中的群體意識邏輯、基層動員邏輯和實踐轉化邏輯[ 6 ]。張曙光從紅色文化的實質和地位出發(fā),論述了紅色文化的三重使命,即“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文明和共產主義文明的根本使命,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中國的紅色文明的基本使命,與全球紅色文化一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進入共產主義文明的最高使命”[ 7 ]。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學者們更多傾向于與思政課結合。陶小模等論述了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思想教育融合對青少年樹立正確“三觀”具有重要作用[ 8 ]。
第二,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和紅色文化傳播。關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究,學者們從多角度出發(fā),把握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現狀,結合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探索了各種開發(fā)路徑。阮曉菁從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現狀出發(fā),論述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要與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凝聚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 9 ]。何其鑫等從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須豐富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成本,注重典型示范效應[ 10 ]。劉定禹等從密度、距離、分割和多樣化出發(fā),指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要保持適當的開發(fā)密度,縮短距離,打破市場分割和分散發(fā)展的局面,突出各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特色[ 11 ]。關于紅色文化傳播問題,學者們從實際出發(fā),探索傳播途徑。張珊從紅色文化傳播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結構化”等現實問題出發(fā),指出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要抓住全程、全息、全員以及全效媒體的發(fā)展機遇,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 12 ]。楊超立足于移動信息技術,提出讓5G賦能紅色文化傳播,推動5G技術在紅色文化領域落地生根,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13 ]。張理甫也從全媒體時代出發(fā),提出要拓展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以此開辟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14 ]。
第三,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學界對高校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深入研究。張華波等指出要充分挖掘和開發(fā)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發(fā)揮其教育教化和價值引導的功能[ 15 ]。邱小云等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困境出發(fā),提出要深入研究紅色文化的內在意蘊、潛在價值、道德力量、傳播路徑及人才隊伍,以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度[ 16 ]。黃蓉生等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挖掘紅色文化特性,得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思想政治根本特性、中華民族鮮明特性和大眾文化本體特性[ 17 ],還從紅色文化的內涵、基因、價值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能增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劉曉華從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因追溯、精神內核、價值指向具有同根、同質、同向的內在同構性[ 18 ]。丁恒星從學理層面和實踐層面論述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來源和精神資源,并且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激勵引導和涵養(yǎng)培育價值[ 19 ]。
第四,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們普遍認為紅色文化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卞成林立足文化意蘊、育人意蘊和政治意蘊,通過論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文化載體、傳播途徑等,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 ]。楊昆從紅色文化的重要意義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具有幫助青年完善人格、培養(yǎng)品德、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1 ]。郭培榮等從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具有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式以及傳承與弘揚紅色精神等價值[ 22 ]。李康平從紅色資源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的角度出發(fā),論述紅色文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供了本源性優(yōu)質資源、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以及奠定優(yōu)秀革命文化根基[ 23 ]。崔建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出發(fā),論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強化紅色文化認同、提升高校學生認知度,全面開發(f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發(fā)揮網絡信息優(yōu)勢,多方協同建設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24 ]。
第五,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文旅融合。紅色文化資源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旅游中,打造紅色文化旅游路線已成為旅游的趨勢。夏慧等從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形成背景和理論淵源出發(fā),論述大別山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形態(tài)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為“四個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25 ]。楊宏偉等從西柏坡紅色文化的產生歷程出發(fā),論述西柏坡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突出的時代性、鮮明的實踐性和與生俱來的先進性[ 26 ]。劉蘭芳從井岡山精神出發(fā),論述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對提升紅色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的重要性[ 27 ]。黨寧等從上海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基因出發(f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構建紅色文旅融合度評估框架,對上海紅色文旅的融合內容、融合數量、融合質量和融合價值進行分析,為上海紅色文化的品牌建設、品牌營銷、品牌管理和品牌精神等提出建議[ 28 ]。
(三)紅色文化研究的演進軌跡
從宏觀上把握研究主題的演進軌跡,劃分歷史階段,能把握理論前沿熱點。關鍵詞共現時區(qū)視圖清晰地呈現了不同時期某一領域研究熱點的演變情況,既能表明關鍵詞節(jié)點之間的共現關系,又可以顯示關鍵詞節(jié)點最早出現的時間,從而揭示出研究對象的演進軌跡,如圖4所示,圖中展現了紅色文化研究的重點與演進軌跡。結合對紅色文化資源文獻把握情況以及圖譜展現情況,本文將紅色文化研究的歷史過程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2011年):萌芽起步階段。該階段高質量研究成果由少到多,逐年遞增,總體呈上升態(tài)勢。紅色文化、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是本階段研究的關鍵詞。研究對象范圍逐漸擴大,就地域而言,學界最先對江西的紅色文化進行研究,后來逐漸擴大到對寧夏、四川、貴州、福建、遼寧、重慶、陜西、河北等地的紅色文化研究;就主題而言,由最初圍繞“紅色文化+旅游”,研究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fā)與建設,到圍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中的育人功能,再到圍繞“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聯系以及紅色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意義、路徑等,最后到圍繞“紅色文化+政治”,研究紅色文化對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道路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推動等。該階段的研究成果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時政動態(tài),合理地將紅色文化應用到各類主題的研究中,層次感分明,對于有效弘揚紅色文化,傳播紅色基因有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2012—2016年):快速發(fā)展階段。該階段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呈快速上升態(tài)勢。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紅色基因是該階段研究的關鍵詞。該階段的研究成果有兩大特征:一是研究成果開始從現象剖析發(fā)展到理論探索階段,出現了比前一個階段相比更多的理論研究文獻,學者們開始論證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思想淵源、本質特征、形成背景、邏輯理路等理論問題,嘗試著厘清紅色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些基本問題,為今后的研究掃清障礙;二是研究主題日趨集中化,更多集中在“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等主題上。此外,該階段的研究成果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革命老區(qū)時,作出的“要發(fā)揚紅色資源優(yōu)勢”“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等系列重要論述密切相關。該階段的研究建構起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理論視野,進一步豐富了紅色文化研究領域成果,對推動紅色文化走向大眾且深入人心具有重要價值。
第三階段(2017—2022年):走向成熟階段。該階段的高質量研究成果集中涌現,呈井噴態(tài)勢,每年發(fā)文量約150篇。文化自信、文化傳承、共產黨人、紅色文化傳播成為該階段的關鍵詞。該階段的研究主題較前兩個階段相比,增加了“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與鄉(xiāng)村振興”“紅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以及“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等主題,研究主題更多樣。該階段延續(xù)并拓展了前兩個階段的研究成果,并進一步豐富了研究內容,擴展了研究視野,研究范式也日漸成熟。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各地時反復強調了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養(yǎng)成浩然正氣”“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正是這些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推動學界掀起了研究紅色文化的熱潮,促使紅色文化研究走向另一個高峰。為建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做好了鋪墊。
三、紅色文化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對作者合作、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關鍵詞時區(qū)圖進行分析,結合紅色文化的研究文獻,進行研究展望,以期把握未來研究趨勢。
(一)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梳理紅色文化的思想來源
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背景等方面,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視角梳理紅色文化形成的理論淵源,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角出發(fā)厘清紅色文化的思想來源及其歷史使命的則較少。紅色文化研究不僅需要把握其內涵、外延、本質特征、基本內容、形成背景等,更需要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挖掘紅色文化產生的理論基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最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艱苦奮斗的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和心理品格,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梳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精忠報國、至死不渝”“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與使命擔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不辭勞苦和艱苦奮斗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實事求是精神等等,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找到理論淵源。梳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的法治思想;“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清正廉潔思想,為紅色文化的產生找到思想來源。同時,還需要以革命文化為內容,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為主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起點,梳理紅色文化產生的思想淵源,把握紅色文化發(fā)展的精髓,歸納紅色文化的同質性,總結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中各個階段紅色文化所發(fā)揮的歷史功能,繪制建黨百年來紅色文化發(fā)展圖譜,準確定位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梳理紅色文化的理論基礎
現有紅色文化研究成果尚不夠深入,在理論基礎、學理依據和邏輯脈絡等問題上的論述稍顯薄弱。因此,要追根溯源,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的相關論著中梳理紅色文化的理論基礎。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沒有直接就紅色文化進行單獨撰文論述,但是在闡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經典作家們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工人階級在爭取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解放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就是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雛形,厘清相關內容,能讓紅色文化研究根基更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后,歷代領導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關于紅色文化的也作了系列論述。首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強調,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用紅色文化推動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鄧小平高度概括黨的革命精神,倡導在建設社會主義中發(fā)揮革命精神,以實現現代化。同時,提出精神文明建設,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建設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fā)展。江澤民注重傳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發(fā)揚崇高的革命精神,突出強調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我們更要以黨的高尚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來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胡錦濤也強調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遺留下來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并弘揚黨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革命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的場合和歷次會議的講話中針對傳承紅色基因、發(fā)揚紅色文化作了系列重要論述,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突出強調了紅色文化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厘清了紅色文化發(fā)展的邏輯脈絡,為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和弘揚紅色文化指明了方向。同時,首提偉大建黨精神,厘清中國革命精神譜系,建構了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從這些內容中挖掘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解決紅色文化研究中理論基礎較薄弱的問題。
(三)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的實質內容
紅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生成的,紅色文化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具有抽象性,把握紅色文化需要抓住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的核心,這一點學者們達成了共識,但是涉及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時,學界卻語焉不詳,也正因為如此,學界在涉及如何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時,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未來深入研究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明確紅色資源是進行紅色傳統教育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包括遺址蹤跡類、建筑與設施類、重要革命歷史文物、重要文藝作品等。二是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厘清紅色資源脈絡,將其當下的主題教育結合起來,讓紅色資源鮮活起來。三是明確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其核心內容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不變軍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zhàn)斗精神”“高度自覺嚴格的革命紀律”“獨立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四是厘清紅色基因的邏輯脈絡,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經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qū)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梳理各種精神的內涵、特征、背景,梳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內在邏輯、共同特征等,充實紅色文化內容。五是將紅色基因、紅色傳統和紅色資源與各種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提高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四)推動紅色文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國際化
現有研究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的現實路徑進行了探索,不乏很多具有針對性、現實性的路徑,但相對來說,這些路徑受到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導致適用范圍有限。因此,未來相關研究應朝著推動紅色文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國際化方向著手。紅色文化來自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各個時期對人民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不僅如此,更應該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賦予紅色文化新時代的意蘊。推動紅色文化時代化,一方面是紅色文化內容的時代化,緊貼時代特征,結合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將紅色文化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現實問題聯系起來[ 29 ],豐富紅色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是紅色文化傳承的多樣化,借助互聯網思維,采用移動信息技術,線上與線下結合,仿真模擬與歷史遺址結合。推動紅色文化的大眾化,是推進人民群眾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和改革開放歷史的內在要求,也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推動大眾化,就要分階段、分類別、分層次地采取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人民了解紅色文化、熟悉紅色文化,并且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愿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在走進國際舞臺中央,推動紅色文化國際化,提高中國話語權是當前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接下來,學界應研究如何推動紅色文化大眾化,將區(qū)域性紅色文化融入到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 30 ],探索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現實性的方案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張侃.紅色文化、國家記憶與現代國家建構的宏觀思考——一個政治哲學的維度[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7):31-37.
[2]蘇明達,梁汝毅.草原上的紅色文化工作隊——記內蒙古“烏蘭牧騎”[J].中國民族,1965(Z1):18-22.
[3]黃蓉生,石海君.論紅色文化增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之內在邏輯[J].高校輔導員,2018(6):8-14.
[4]馬靜,劉玉標.紅色文化發(fā)展坐標論析[J].理論探索,2012(2):43-45.
[5]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97-104.
[6]周煜.簡論紅色文化歷史創(chuàng)建的三重邏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3):57-60,107.
[7]張曙光.紅色文明視角下的中國紅色文化——實質、地位與使命[J].理論月刊,2020(4):5-12.
[8]陶小模,盧建飛.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思想教育融合的實踐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20(3):46-48.
[9]阮曉菁.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6):143-147.
[10]何其鑫,向國華,余雪源.紅色文化資源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3(10):235-239.
[11]劉定禹,饒志華.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四維視閾[J].學術交流,2013(8):212-215.
[12]張珊.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構想[J].人民論壇,2020(8):138-139.
[13]楊超. 5G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增添新動力[J].人民論壇,2020(8):136-137.
[14]張理甫.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新思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2):31-33.
[15]張華波,鄧淑華.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6):7-14.
[16]邱小云,周艷紅.弘揚紅色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5-98.
[17]黃蓉生,田歧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文化特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54-58.
[18]劉曉華.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構性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27-31.
[19]丁恒星.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7):67-70.
[20]卞成林.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5):9-13.
[21]楊昆.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2):79-80.
[22]郭培榮,徐永超.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75-76.
[23]李康平.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的價值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67-70.
[24]崔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95-96.
[25]夏慧,汪季石.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3):29-35.
[26]楊宏偉,李衛(wèi)康.西柏坡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傳承[J].黨政干部論壇,2020(7):51-53.
[27]劉蘭芳.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好紅色文化[J].黨建,2018(3):1.
[28]黨寧,樓瑾瑾,許鑫.頌紅色華章:文旅融合對上海紅色文化品牌的提升[J].圖書館論壇,2020(10):14-23.
[29]陳俊.紅色文化傳承與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協同推進的邏輯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0-15.
[30]秦專松,何麗.重慶紅色文化資源在學前美術教育課程中的運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S1):112-116.
Hotspots, Evolution and Prospects of Red Culture Research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ZHANG Yuan-Yua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 Banan 400054,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Red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uses visual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ed cultur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ot spots of red culture research, and grasp its evolution track and future develop? ment trend. Relying on CiteSpace, the authors draws a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and conducts visual analysis on the annual paper loading, keyword co-occurrence, keyword clustering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time zone map. It concludes that the research on red culture started earlier, and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red culture research topics mainly focus on the excav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inheritance of red gen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tourism, and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red culture; research hot topics have strong policy concerns and pertinence; the study of red culture still has room for expansion.
Key words: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red culture;red cultural resource; knowledge graph
(責任編輯: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