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軍
(安圖縣萬寶鎮(zhèn)中心小學校,吉林 延邊 133600)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綜合性、活動性與開放性較強的學科,在學生成長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特點,目標是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法治意識,是德育課程、法治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機整合,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社會現(xiàn)象、感受社會生活的同時,逐步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理解能力有限,也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jīng)驗,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調整教學方式,使小學生在經(jīng)歷、體驗活動中獲得感悟,從而受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充分彰顯課程的價值與功能。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時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素養(yǎng)。為此,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思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后反思,總結經(jīng)驗教訓。[1]同時,教師還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教授“我是中國人” 一課時,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不足且缺乏足夠的社會經(jīng)驗,他們對“中國人” 的特點與身份認知不夠清晰,對“中國人” 的概念理解不夠準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中國人” 的概念。
教學實踐證明,抓住恰當?shù)恼n堂教學時機,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良好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和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例如,在導入新課時可借助學生喜愛的動漫、小游戲、生活中的新聞事件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在進行新課講解時可通過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案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進行課后練習時可將問題拋出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等等。
教師課上要收集學生學習情況并及時進行有效評價;課后要認真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并進行經(jīng)驗總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在以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加以改正和完善,同時,還可以為新課程改革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jù)。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結合教材內容,把握教學時機,精心設置教學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興趣中主動學習,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學會寬容” 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什么是寬容? 怎樣理解寬容?” 這一核心問題設計問題。“怎樣理解寬容” 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景,與寬容相關的事件在生活中也比較常見,教師可以選擇恰當?shù)臅r機,引入相關問題,比如,在公交車上別人踩了你一腳,你會寬容別人嗎?為什么? 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并將自己的思考整理后形成一篇演講稿。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明確了什么是寬容,以及為什么要學會寬容。隨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 “大家在生活中要學會以寬容之心面對他人;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p>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情境導入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情境中感悟新知。[2]例如,在教學“我們的節(jié)日” 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等,引導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了解或查閱的資料制作手抄報、節(jié)日賀卡等,并在班級中分享交流。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不僅了解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知識,還能體會分享活動帶來的樂趣,進而促進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識、感受情感。例如,在教學“走進新時代” 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和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新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形成的偉大精神。如導入《我與祖國共成長》 的視頻: 通過播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閱兵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演出等視頻片段來回顧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通過播放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等圖片資料來引導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祖國建立的不朽功勛。[3]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能讓學生深刻感受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和形成的偉大精神,激發(fā)其愛國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知識。在教學“保護環(huán)境” 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資料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消耗大國,環(huán)境污染問題還很多的現(xiàn)狀,激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并從日常小事做起。教師還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環(huán)保志愿者、環(huán)保小衛(wèi)士,進行模擬實踐,還可以在教室內張貼相關的標語、海報等。[4]通過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保護環(huán)境的意義與重要性。
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學習“保護環(huán)境”一課時,讓學生分組討論相關問題,再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時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同學們,你們想過破壞環(huán)境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嗎?” 通過合作與探究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總結,得出結論: 如果我們不保護環(huán)境,地球會被人類破壞;如果我們不愛護環(huán)境,大自然就會被人類破壞。通過這樣的討論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思考討論等方式,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的探究意識比較強烈,他們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并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開發(fā)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電視節(jié)目《感動中國》,了解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發(fā)展歷程,了解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比如: 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下水;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我國建設了很多世界領先的橋梁、建筑。通過這些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祖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還能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情感。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假如沒有生命》,讓學生感受生命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醫(yī)生、警察、消防員等不同職業(yè)的人,在體驗角色的同時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職業(yè)的使命,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通過這一方式,學生能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相關文章,觀看相關視頻,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要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情境,開展角色表演活動,豐富課堂活動內容;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領域廣泛,包括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方方面面。例如,在教學“學會感恩” 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感恩教育,讓學生體會父母、教師、同學對自己的關愛,同時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教師還可以將感恩教育滲透到班級文化建設中。在教學“愛勞動” 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讓學生將自己的校服洗干凈、將自己的物品擺放整齊。通過這一方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意識,還能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小學生知識經(jīng)驗不足、理解能力不高,比較喜歡實踐類的活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我與國旗合個影” 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5]并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國旗的正確懸掛方式,加深對國旗含義的理解,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強大和五星紅旗的神圣與莊嚴,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實踐操作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區(qū)分國旗與其他旗幟的不同,在展示五星紅旗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 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推進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我與家鄉(xiāng)合個影” 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家鄉(xiāng)景點的相關資料并進行展示;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和視頻了解家鄉(xiāng)有哪些景點,引導學生搜集家鄉(xiāng)的特色美食、特色文化等資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家鄉(xiāng)美食;可以和家人一起觀看家鄉(xiāng)的紀錄片,加深對家鄉(xiāng)的了解。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校園、街道、景區(qū)等公共場所拍照留念,在拍照時要注意愛護公共財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遵守社會公德。在實踐操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深化理解知識。[6]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法治意識為主要教學目標的綜合性課程,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開展教學活動。一是要以生為本,通過設置問題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要設計合適的情境導入方式,激活學生內驅力,使其在情境中感悟新知;三是要注重合作探究,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四是注重動手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加強學生生活體驗等方式,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