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山,李琳琳
(沈陽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168)
隨著東北振興戰(zhàn)略的不斷深入, 加之后疫情時代旅游行業(yè)的全面復蘇, 東北地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位于東北中心地帶的沈陽,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逐漸發(fā)展成為國內(nèi)及東北亞地區(qū)的熱門旅游城市, 在助推東北全面振興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遼寧日報》[1]統(tǒng)計,2023 年“五一”假期期間,沈陽累計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611.06 萬人次,同比增長169.76%,在全省排名第1 位, 全國排名第 18 位; 旅游總收入達552.03 億元,同比增長174.85%。 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2]。
語言景觀作為旅游景區(qū)的特殊文化資源, 是游客旅游體驗的重要部分[3],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及悠久中華歷史文明。 公共設施如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等的語言, 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地區(qū)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4]。 語言景觀同時也是城市傳遞信息、交流文化的重要窗口,對提升城市外宣形象、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非同一般。 本文對沈陽市多個旅游景區(qū)進行了實地走訪調(diào)研, 收集沈陽市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雙語語料,分析總結(jié)語言景觀英文譯寫錯誤,并基于變譯理論對相應譯寫問題進行完善改進,以期提升沈陽市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英譯文的可讀性和準確性,探究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助力沈陽市國際化發(fā)展進程。
變譯理論是黃忠廉教授基于大量變譯實踐而整理概括出來的反映變譯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科學原理和思想體系。它以變譯為研究對象,研究變譯過程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 尋求總的適于一切變譯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 所謂變譯,即指譯者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仿等變通手段對原作進行有目的性攝取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6],這8 種變通手段還可細分為闡譯、摘譯、編譯、譯述、綜述、述評、譯評、縮譯、譯寫、改譯、參譯及仿作12 種變譯方法。 變譯以全譯為參照,全譯即完整翻譯, 是兩種不同語言在語碼轉(zhuǎn)換中盡可能保留原語文本內(nèi)容、 行文結(jié)構(gòu)及文體風格的一種翻譯行為。全譯之中也有“變”,但常體現(xiàn)為不同語言形式之間的字符變化, 內(nèi)容上僅作細微調(diào)整。 變譯的“變”,是按需而“變”,即通過特定手段及方法在譯文行文邏輯和表述方式上進行“變”,以完全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預期需求。在變譯理論中,譯者和讀者同時被置于翻譯活動的核心位置,讀者作直接影響,譯者發(fā)揮主導作用, 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與以讀者為中心的有機結(jié)合。
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作為特定場合下的特殊類型文本,旨在基于有限時間、空間讓游客“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獲取旅游景區(qū)相關信息及地域文化內(nèi)涵,這一特性與變譯理論的核心主旨不謀而合, 因此以變譯理論為指導進行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翻譯研究具有可行性。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開始基于變譯理論對景區(qū)語言景觀的翻譯進行研究。王小曼[7]以大雁塔簡介的翻譯為例, 探究變譯理論在語言景觀翻譯中產(chǎn)生的特殊效果及適用原因。陳元飛[8]以西安大慈恩寺簡介為個例,分析“減、編、增、改”4 種變通手段在語言景觀翻譯中的實際應用。杜興飛[9]從語言失誤和語用失誤兩方面分析開封景區(qū)公示語中增、減、編、縮、并5 種手段的具體應用。 羅建生、李敏杰[10]從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入手,分析研究西部民族地區(qū)旅游景點公示語英譯的錯誤, 并進行合理修改。上述學者所選案例或源自同一景區(qū),或文本體裁較為單一,不具備普遍性及共適性,且應用層面多集中于變通手段, 變譯方法的細致研究較少。 鑒于此, 本文以沈陽市多個旅游景區(qū)漢語語言景觀英文譯寫實態(tài)為案例, 歸納整理不同類型語言景觀英譯文存在的普遍誤譯問題, 應用具體變譯方法進行改進,改善沈陽市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英文譯寫現(xiàn)狀,以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風貌,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沈陽,遼寧省省會城市,地處遼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優(yōu)渥,民族風俗淳樸,歷史內(nèi)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品牌形象獨樹一幟。沈陽還是東北亞地區(qū)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國重要的重工業(yè)基地,其國際化發(fā)展前景及優(yōu)勢不容小覷。沈陽市知名旅游景區(qū)眾多,如遼寧省博物館記錄了遼河流域千年來的興衰變遷;遼寧省科學技術館以科技互動、寓教于樂的形式為遼寧地區(qū)工業(yè)產(chǎn)業(yè)、 航空航天技術等區(qū)域優(yōu)勢產(chǎn)業(yè)提供了展示空間; 沈陽市博物館講述著沈陽地區(qū)的人文風情和精神內(nèi)涵; 張氏帥府見證了東北地區(qū)百年近代史的波詭風云; 沈陽金融博物館詮釋了東北金融的發(fā)展足跡與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全面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及東北軍民的抗日斗爭事跡。這些旅游景區(qū)極具地方代表性,不僅向公眾展示了沈陽這座歷史古城的前世今生及科技變革, 也是最能體現(xiàn)城市文化發(fā)展面貌的重要渠道。因此,調(diào)研組選取上述代表性旅游景區(qū)作為調(diào)研場所, 通過拍照記錄的方式收集整理雙語語言景觀實例。研究發(fā)現(xiàn),沈陽市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英譯文存在文化缺失、信息冗余、邏輯混亂和表述欠佳等譯寫問題。 本文嘗試應用具體變譯方法如闡譯、摘譯、編譯、改譯等對譯文問題進行可行性修正,以進一步提升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譯寫規(guī)范, 塑造良好城市對外宣傳形象。
作為包容古今文化的載體, 旅游景區(qū)的語言景觀中不乏具有特定歷史文化信息的專有名詞, 比如人名、特殊文化負載詞等。 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沈陽市許多景區(qū)的語言景觀常采用逐字逐句式翻譯, 有時為保證版面篇幅而省譯了部分原語內(nèi)容, 導致譯文沒有深刻反映原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致使?jié)h語文化缺失。針對這種譯寫問題, 譯者嘗試在翻譯時先提取原語文本中的特殊文化內(nèi)核, 并在轉(zhuǎn)換時對其加以補充說明。闡譯,指通過解釋、增補、加注等手段掃清原作中文化詞語和其他隱含信息所造成的理解障礙的一種變譯方法[11],其核心即為“增”。 闡譯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由直譯或省譯引起的文化缺失, 以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語言景觀所體現(xiàn)的歷史事實及文化現(xiàn)象,避免造成閱讀障礙。
遼寧省博物館中展品有“于謙《野景》詩意圖”,其譯文為“Remote Temple”。 經(jīng)查證后發(fā)現(xiàn),《野景》一詩所描述的便是夕陽下一處偏僻寺廟的蕭條景象,譯文“Remote Temple”雖然以畫作中的“景象”作為翻譯主體,準確傳達出了詩歌蕭肅的意境,但是沒有體現(xiàn)“于謙”“詩意圖”這兩個詞條的翻譯,雖然不譯并不影響游客的閱讀體驗, 但省譯這兩處信息也沒有真正實現(xiàn)文化輸出的目的。針對人名翻譯,筆者采用闡譯技巧,將原文翻譯為“Painting of Yu Qian's(A.C. 1398—1457, Ming Dynasty, one of the Three Heros of West Lake in Hangzhou) poem: Remote Temple”,增補詩歌作者的生卒年份、朝代、身份等重要文化信息,幫助外國游客對展品背后的歷史文化、作者背景等相關內(nèi)容有進一步了解。
遼寧省博物館中另一展品“青玉浮雕歲寒三友圖筆筒”的譯文為“Green jade ‘Three Friends in Winter’brush holder”?!皻q寒三友”指松、竹、梅這三種在寒冬不會凋零的植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這三種植物由于其品質(zhì)特點又被賦予了其他特殊精神內(nèi)涵: 松代表歷久彌青,竹代表堅韌不屈,梅代表冰清玉潔。 名人志士常以這三種植物自比, 同時它們也是工藝品中常出現(xiàn)的圖案紋樣, 象征著中國人對美好精神品質(zhì)的贊嘆與向往。 “Three Friends in Winter”這種直譯不僅沒有體現(xiàn)出“歲寒三友”的真正內(nèi)涵,也容易使外國游客產(chǎn)生誤解, 沒有實現(xiàn)特定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筆者將其闡譯為“Green Jade Brush Holder with ‘Three Durable Plants of Winter: Pine, Bamboo and Plum)’ Reliefs”,通過“durable”突出這三種植物的共同特征——堅毅,同時增補“歲寒三友”所指的三種植物名稱,使這一文化負載詞的概念更具象化。此種翻譯,有效顯示了中國文化特色,使外國游客對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符號產(chǎn)生一定興趣。
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方式不同,行文特點也不同。漢語行文講究結(jié)構(gòu)勻稱、文風優(yōu)美、語言和諧、節(jié)奏舒緩,注重塑造語言文字意象美;而英語則更講究語言結(jié)構(gòu)的清晰明了,著重凸顯因果邏輯[12]。 為實現(xiàn)語義及形式上的對等, 漢語中不必要的修飾可能會致使英譯時譯文語篇過長, 或引起外國游客的困惑和反感,無法激起游覽興趣。調(diào)研組所考察的多處語言景觀均出現(xiàn)了此類問題,其英譯文普遍煩瑣重復,不利于外國游客獲取信息重點。因此,譯者有必要對文本進行合理取舍,秉持“當刪則刪,當減則減”的原則。 擷取精華的摘譯[13],正是對原文信息有的放矢的一種翻譯方法。 通過摘譯可以剔除文本中的贅述部分,突出原語信息中心,以使原語的核心思想及價值觀念更加鮮明扼要。
沈陽金融博物館中有一處展板介紹內(nèi)容為 “這是一個科技大飛躍的時代, 這是一個歷史大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全球大融合的時代”,譯文為“This is the epo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 This is the epoch of historical change. This is the epoch of global integration”。 原文一句話中用了3 個“這是一個……的時代”,是典型的漢語排比表達,漸進式強調(diào)當前的時代及社會背景。反觀譯文,同樣也采用了排比結(jié)構(gòu)羅列了 3 個“This is the epoch of ...”,但這種重復不僅在形式上啰唆冗雜, 且無法讓讀者直接獲取3處核心重點信息,即“科技大飛躍”“歷史大變革”和“全球大融合”。 據(jù)此, 筆者通過摘譯將其修改為“This is the epoch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p,historical change and global integration”,將不重要的重復內(nèi)容剔除,選取關鍵部分進行翻譯,避免譯文篇幅繁重,突出核心信息的重要性。
沈陽市博物館 “沈陽源流” 展區(qū)中一處展牌寫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史上,諸多民族曾在這里生活、繁衍,篳路藍縷,崢嶸百代,生氣翕張。許多民族如雄鷹般在城市空中掠過,投下勇敢的身影、飛鴻雪爪?!逼鋵挠⑽臑?“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and thrived here, experiencing hardships and achievements with great vitality for generations like brave eagles hovering in the sky, leaving their cultural heritages here.”。結(jié)合歷史可知,古時遼沈地區(qū)地廣人稀,生活在此地的多為如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而“雄鷹”作為牧民狩獵的幫手,象征著智慧、勇敢,是游牧民族獨特的象征符號。 對對此歷史背景較為熟悉的母語游客來說,不難理解:原文中應用“雄鷹”這一形象來指代當時生活在遼沈地區(qū)的人民。 但不了解中國歷史及地理的外國游客可能無法透過英譯文的字面意思建立兩者間的信息關聯(lián)。 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時,筆者運用摘譯避免全譯所引起的閱讀障礙,省略了“雄鷹”這一象征形象,將原文進行概括整理并翻譯為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any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and thrived here, experiencing hardships and achievements, and leaving various cultural heritages”,在保留關鍵信息的基礎上精簡原文,有助于幫助外國游客直接感受原文核心內(nèi)涵。
國內(nèi)的旅游景區(qū)均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語言景觀常需要介紹很多歷史人物、事物、事件,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存在較強的邏輯順序關系。 漢語作為一種意合語言, 主要通過句子順序來表示語義間的并列或從屬關系,呈“波浪結(jié)構(gòu)”。英語作為一種形合語言,注重語言的連接性、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各小句常通過連接詞來維系語意關系,呈“樹形結(jié)構(gòu)”[14]。 調(diào)研組發(fā)現(xiàn), 沈陽多數(shù)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行文上常會將多個同性質(zhì)、同等級的信息進行匯總處理、統(tǒng)一介紹。 此類表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各個事件之間諸如時間、因果等邏輯順序,對于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相關歷史的外國游客而言, 在閱讀時難免出現(xiàn)理解障礙,不知其所云。 對此,在進行旅游景區(qū)語言景觀英譯時, 譯者需對原文內(nèi)容先行整理編排后再進行譯語轉(zhuǎn)換。 編譯[15]即為對原作先加工整理然后再翻譯的方法,能有效優(yōu)化文章結(jié)構(gòu),使譯文條理清晰、邏輯清楚,有助于為外國游客營造良好的閱讀體驗?!熬拧ひ话恕?歷史博物館中有這樣一處介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 它通過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等侵略擴張行動,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臺灣, 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qū)強行劃為其勢力范圍,并在中國東北設立殖民機構(gòu),攫取中國東北的權(quán)益。 ”其譯文為“It had long plotted to invade China. Through aggressive wars such as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Japan for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occupying China's Taiwan and putting the south part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to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Moreover, it set up colonial authoriti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to seiz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region.”。 原文主要講述了日本對中國實施侵略計劃初期的兩大關鍵事件及最終“成果”。結(jié)合歷史可知,這兩處分別指 “甲午戰(zhàn)爭致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臺灣”及“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在東北設立殖民機構(gòu),強勢劃分勢力范圍”。顯而易見,原文各句群間存在著較強的時間順序及因果關系, 若僅依照原文順序進行翻譯,雖然也傳達了文本的字面意思,但明顯沒有表現(xiàn)出其背后的歷史順序、 邏輯層次及各事件的關聯(lián)性, 容易給讀者造成邏輯混亂的問題。 據(jù)此,筆者采用編譯這一變譯方法,首先將原文重新進行整理劃分,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它通過一系列侵略擴張行動來侵占中國” 為主句,“通過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臺灣”和“繼日俄戰(zhàn)爭后,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qū)強行劃為其勢力范圍,并在中國東北設立殖民機構(gòu),攫取中國東北的權(quán)益”為兩個分句,三個句群構(gòu)成主分結(jié)構(gòu), 并將其譯為 “It had long plotted to invade China which through a series of aggressive wars to achieve: First, it launched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o force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then occupy China's Taiwan; Second,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it put the south part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to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and set up colonial authorities to seiz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此種翻譯以歷史事件為核心,重新整理句群間的邏輯順序,突出同級事件間的因果關聯(lián),以提高譯文的邏輯層次及可讀性,并進一步幫助外國游客了解這段歷史信息。
張氏帥府中“張學良將軍晚年遺物展”有一處語言景觀內(nèi)容為“這里的一幀幀照片、一件件文物,靜靜地訴說著張學良晚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幕幕真實的瞬間定格, 一次次真實的現(xiàn)場感受, 交織著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也見證著張學良在美國鮮為人知的最后歲月?!逼渥g文為“Every photo and every relic in here are telling everything about Zhang Xueliang's late life. Every real freezing moment and every true feeling at the scene are fixed with the a story of love, kind-ship and friendship. They also witnessed Zhang's little-known final life in America.”。原文中用了“一幀幀”“一件件”“一幕幕”“一次次”的疊詞對仗修辭,閱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但深究原文內(nèi)容可以發(fā)現(xiàn),“瞬間定格”“現(xiàn)場感受” 即指“照片”和“文物”,“最后歲月”即等同于“晚年生活”,文章上下所指信息一致。若直接對照原文翻譯,行文上不僅略顯拖沓, 且諸如 “freezing moment”“true feeling” 等漢語式表述更可能致使外國游客思維混亂,無法理解。 因此,此處可以通過編譯將原文重新整合編排為“這里的一幀幀照片、一件件文物,交織著愛情、親情和友情,靜靜地訴說著張學良在美國鮮為人知的晚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并譯為“Every photo and relic in here are fixed with love, kind-ship and friendship, telling everything about Zhang Xueliang's little-known late life in America”。 既確保文章邏輯通順,又能使譯文簡潔流暢,盡可能避免因不同語言表述習慣差異而給譯語讀者造成理解困難。
西方美學源于理性,中國美學講述意境[16]。 審美習慣的差異也致使兩種語言的表述習慣大相徑庭。經(jīng)調(diào)研組研究分析, 沈陽市旅游景區(qū)的語言景觀為滿足母語游客的審美需求,文內(nèi)多應用“情景交融”,通過語言意象引起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而相關英譯無論內(nèi)容、 形式還是風格常與漢語語言景觀保持一致,以實現(xiàn)“忠實”翻譯。但結(jié)合外國人的審美需求來看,這種處理并沒有從外國游客的審美角度出發(fā),文本表述也不夠地道規(guī)范,或可能產(chǎn)生歧義,引起外國游客的不適,影響旅游體驗。 對此,譯者需要探究語言景觀是否在目的語中有既定表述或國際通用表達,通過歸化處理來提升譯文的專業(yè)度和可接受度。改譯為基于讀者需求而對文本內(nèi)容、 形式和風格進行改變或變形的方法[17],能夠有效順應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使譯文更加符合外國游客對語言景觀英譯的游覽需求及審美追求。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有一處警示牌“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 請勿在公共場所吸煙”, 其譯文為“FOR THE HEALTH OR YOU AND OTHERS,PLEASE DO NOT SMOKE IN PUBLIC PLACES”,具有警示、提醒效果的標語較為凝練緊湊、短小精悍,意思一目了然[18]。 除將“of”誤寫為“or”這種錯誤外,此譯文盡管在格式及內(nèi)容上都能忠實于原文, 但句子過于冗長,沒有突出其警示功能。 “吸煙有害身體健康”這一事實眾所周知,在翻譯時可省略不計;其次需著重提取原文的核心觀點“請勿吸煙”,以真正發(fā)揮特殊語言景觀的警示效果。 因此此處可以應用改譯將其翻譯為“Smoke-Free”,采用目的語中普遍接受的譯法,且“Smoke-Free”的態(tài)度較為中性,保留了原句中的建議語氣,更易被外國游客接受。
遼寧省科技館中某展臺附有一則提示標語 “懸空展臺,請勿坐臥”,其翻譯為“Please do not sit or lie at the vacant booth”。結(jié)合該語言景觀所處的具體場景可知,“懸空展臺”為具體情景,屬可視信息,建議不譯;“請勿坐臥”則指因展臺結(jié)構(gòu)特殊,有一定安全隱患,規(guī)勸游客不要在此處停留,避免出現(xiàn)意外。漢語中的“請”為禮貌用語,但結(jié)合語言景觀含義,此處的“請勿”明顯有“禁止”之意。經(jīng)查證發(fā)現(xiàn),國際上常用“No loitering”表“禁止停留”,與原文指向信息一致。 因此, 筆者嘗試將此標語改譯為 “No loitering”,使用國際通用表述,確保語言景觀英譯文的規(guī)范性及準確性,突出語言景觀的警示作用。
語言景觀作為旅游景區(qū)的文化窗口、 城市文化建設的軟要素,在跨文化交流、本土特色文化傳播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變譯理論指導下,可以基于外國游客的信息獲取需求及游覽需要,運用闡譯、摘譯、編譯、改譯等變譯方法,幫助改善目前沈陽市旅游景區(qū)漢語語言景觀英譯文的譯寫問題, 提升漢語語言景觀的英文譯寫質(zhì)量, 促進沈陽城市對外文化交流,助力沈陽打造國際化特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