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家村的咖啡館往外看,遠山青黛,菜花金黃,村口田間的棧道上,兩個穿漢服的女子穿行在一片春意中。這場景,就像《浮生六記》中寫的,“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這是江南的三月,草長鶯飛,最適宜郊游的季節(jié)。
記憶中的第一次集體春游,是我上初一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十幾里外的芝山,登上百來米高的山巔,探尋并不幽深的巖洞。我覺得這樣的春游很有意思,以為孔夫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上了大學,才知道自己見識太少。古人是有法定春游日的——上巳節(jié),民間叫作“三月三”。西周時期,上巳節(jié)就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了。那一天,大家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去都城近郊的河邊祓禊、禊飲、游樂。祓禊,是在春水里沐浴洗濯,洗去冬日積垢,祓除不祥之氣。禊飲,是在水邊聚會飲酒,驅走體內的寒濕之氣。游樂,是在水邊游樂,清除心里積存的種種不爽?!吨芏Y·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不僅“奔者不禁”,國家還規(guī)定,未婚嫁的青年上巳節(jié)必須到河邊相親,不去相親的要接受懲罰,而相親成功則分給土地。把三月三過得跟情人節(jié)似的,還是法定的。難怪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這樣香艷的詩句。
古代的三月三,是隆重、熱烈、浪漫的上巳節(jié)。各式人等從四面八方趕往郊外的河邊狂歡,不過,他們的著重點并不一樣。
官員關注的重點,是陪天子祭奠人祖軒轅。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從周朝開始,上巳節(jié)這一天,天子率后妃親往水邊齋戒沐浴,祭祀人祖,都城的高級官員要跟著去。
文人墨客的興趣點在禊飲。特別是魏晉以后,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氣漸濃。上巳節(jié),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們的集會,有了“曲水流觴”的習俗:眾人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盛著酒的觴置于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誰面前,便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作不出來詩的,罰酒三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禊飲,是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2位名士,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留下了千年風雅。
普通百姓感受到的是狂歡。唐朝,在官府的推動下,皇帝帶頭,上巳節(jié)的娛樂活動包括踏青、蕩秋千、蹴鞠、拔河、放風箏、射箭、彩舟競渡等等。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記載:“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那就跟如今的旅游節(jié)一樣,是個全民狂歡節(jié)。
年輕人最關注的是尋覓意中人。三月三,對年輕人來說,就是情人節(jié)。穿著新制的春裝,在郊外的河畔、山野,看官方舉行的消災除邪儀式,與家人宴飲行樂,都不是重點,與心儀的異性一起采摘蘭草、芍藥,水邊嬉戲,花下漫步、私訂終身,這才是重點?!颁谂c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jīng)·鄭風·溱洧》描寫的大膽奔放的愛情,發(fā)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三月三”,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放飛最浪漫的愛?!对娊?jīng)·鄭風·褰裳》又進了一步,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姑娘招呼小伙子,你說喜歡我,那就撩裳涉水過河來嘛,你不跟我好,難道沒有別人跟我好嗎?你看,那時候青年男女踏青幽會,女孩子是很豪放主動的。
當然,也有例外?!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大唐的崔護究竟是因為落第,失意之人缺少勇氣,還是離得稍遠了點,沒來得及去溝通?結果是,“去年今日”沒有表白,今年再來,徒生悵惘。
有“男女大防”的籬笆,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里也低眉順眼、含羞不語,那是宋代理學盛行之后了。從此,男女出游受到約束,上巳節(jié)逐漸式微。
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那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里,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宋朝以后,雖然官民同樂、踏青賞春的三月三盛況不復存在,但有些習俗仍流傳在民間。當然,不同的地域,三月三的民間習俗各有不同。王家村所在的溧陽南山區(qū)域,是開發(fā)得比較晚的,大多數(shù)村落的歷史,只能追溯到北宋末年。即便如此,這里和江南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一樣,人口經(jīng)歷過多次大換血——永嘉南渡,中原的世家大族和大量百姓南遷到江南、江東;侯景之亂,三吳之地幾乎毀滅;楊溥稱帝,大量中原人口投奔南唐;建炎南渡,中原從貴族到工匠、農(nóng)民,紛紛渡江投奔南宋;太平天國,清軍與太平軍纏斗數(shù)年,太湖西岸很多州縣的人口“十不存二”。所以,行走在青峰山下的這些山村,你會發(fā)現(xiàn),村民使用的方言,不僅有溧陽話、安徽話,還有河南話、湖北話、蘇北話、溫州話……形形色色。這些移民將故鄉(xiāng)習俗與吳地文化相融合,在溧陽的南山區(qū)域形成了一些極具特色的三月三節(jié)俗。
“三月三,薺菜賽靈丹”。一開春,薺菜就開始瘋長。到了三月三,“白雪漫山薺菜花”。薺菜是很美味的野菜,開花后是一味中藥。剪一把薺菜花帶回家煮雞蛋,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清熱利尿的功效。這個食俗,據(jù)說源于三國神醫(yī)華佗。溧陽還有一句民謠:“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眿D女在那一天,斜插一朵薺菜花在鬢角或發(fā)髻上,據(jù)說可以解除春困,避免頭痛。農(nóng)村的老奶奶,會縫制一個香草包,塞入曬干的薺菜花,戴在小孫女身上,辟邪。
“三月三,螞蟻不許上高山”。這天一早,農(nóng)婦在土灶的腳墻上貼一小塊紅紙,認為這樣就能阻止螞蟻爬上灶臺。
“三月三,大蒜炒馬蘭,吃了上南山”“三月三,懷抱蠶種登南山”。以前,這一天是有廟會的。十里八鄉(xiāng)的善男信女,一大早登青峰山,去古剎云岫寺燒香拜佛。蠶農(nóng)們懷抱蠶種登南山,祈禱養(yǎng)蠶豐收。
“三月三,田雞報”。田雞是農(nóng)民對青蛙的叫法。這天,農(nóng)民會很關注青蛙何時鳴叫,稱為“田雞報”。有“田雞叫在午時前,大水在高田;田雞叫在午時后,低田弗要愁”的說法,意思是午前青蛙叫,預示這一年雨水較多;午后青蛙叫,則預示今年不會有澇災。
“三月三,品新茶”。這時節(jié)的明前茶,據(jù)說喝了眼睛更明亮。這個說法未見得科學。但茶樹熬過一個冬天,慢慢冒出的第一茬芽頭,吸天地日月之精華,采摘茶樹嫩芽加工而成的明前茶,是老茶客首選的口糧茶,這倒是事實。明前茶不耐泡,但夠味。在松嶺村,除了松嶺頭茶場這種有規(guī)模、有品牌的茶園,每戶農(nóng)家在田邊地角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私家茶園”,以滿足家人喝茶之需。在春日和煦的陽光下,燒一壺山泉水,泡上一杯明前茶,品世事沉浮、花開花落如杯中新茶,消減心中的煩悶,感受山村生活的安逸,豈不美哉!
“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在青峰仙居的草坪上,奔跑、拉線、仰望、凝視……牽著夢幻,回到童年。家人一起放風箏,放飛的還有心情。過日子和放風箏一樣,要想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就得張弛有度。
“三月三,一襲華服逐春光”。春暖花開,楊柳婆娑,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這就回歸了古代上巳節(jié)的本義之一——郊游、浪漫情人節(jié)。在溧陽的南山,天目湖、南山竹海、美岕山野,還有許許多多的美麗鄉(xiāng)村、旅游農(nóng)莊、民宿茶舍……可以去踏青游玩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挖掘傳統(tǒng)文化習俗,開發(fā)文旅融合項目和春游團建活動,三月三又重新成為熱鬧浪漫的節(jié)日。出門“野”一回,放飛心情,方不負陽春三月的美意。當然,如果你不想“軋鬧忙”,可以選擇王家村這樣的小眾打卡地。
三月三,上巳節(jié),古老而詩意的節(jié)日。此刻,天空湛藍,微風輕拂,草木青青。我行走在青峰山下的王家村,在明媚的陽光下,呼吸著春的氣息。經(jīng)歷了三年疫情,很想在這個節(jié)日里來一場“祓禊”“禊飲”“游樂”,祛除一切災病,與所有的人一起回歸美好生活。
湯全明: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有多部散文集。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