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學習,要將整本書作為主餐,而單篇短章只能作為輔料?!保?]但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對整本書的閱讀卻關注甚少。作為具有獨立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學生個人經(jīng)歷和閱讀狀態(tài)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落實整本書閱讀指導時,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個體差異;整本書閱讀;小學低年級
作者簡介:潘馨榕(1990—),女,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
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仍習慣于以單一的篇章閱讀為主,而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不足。為此,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設置了“快樂讀書吧”欄目,旨在扭轉學生“只讀文,而不讀書”的狀態(tài)。筆者基于統(tǒng)編版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快樂讀書吧”的設置理念,淺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路和策略,旨在通過整本書閱讀指導在學生的思維和意識中播撒閱讀的種子。
一、鏈接教材:從統(tǒng)編版教科書中挖掘整本書閱讀元素
(一)與教科書融合,凸顯整本書指導的體系化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就曾經(jīng)指出:“統(tǒng)編版教材專治不讀書?!泵恳粌越y(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設置的“快樂讀書吧”,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快樂讀書吧”欄目不僅自成體系,而且與教材的編選內容和教學要求緊密相關,都設置了與年段要求相匹配的閱讀主題,指向了學生共同的閱讀興趣,旨在從教學初始就關注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品位的發(fā)展和閱讀素養(yǎng)的根植。
同時,所有的“快樂讀書吧”都放置在每冊教材的前端,它既是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續(xù),同時也起到鞏固閱讀方法、拓展閱讀范圍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二)與興趣點融合,凸顯整本書閱讀的必要性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快樂讀書吧”欄目所推薦的書籍,都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作品,涉及各種題材。因為要契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所以這些書目不僅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深受學生的喜愛。
比如,二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就推薦了《“歪腦袋”木頭樁》《小鯉魚跳龍門》《一只想飛的貓》;二年級下冊則推薦了《七色花》《神筆馬良》等。這幾本書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變化和鮮明可感的人物形象,趣味性十足,學生一拿到書就愛不釋手。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些經(jīng)典書籍的獨有魅力,從而讓學生從小就愛上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意識。
(三)與差異性融合,凸顯整本書閱讀的適切性
為了推動整本書閱讀的高效落實,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還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我愛閱讀”等小欄目。這些欄目充分考慮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其中所介紹的閱讀策略和具體方法也非常豐富。
比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以“讀書真快樂”為主題,重在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一年級下冊的“快樂讀書吧”則以“讀讀童謠和兒歌”為主題,重在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積累富有韻律感的語言,養(yǎng)成和同伴分享閱讀感受的意識;二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的重點在于閱讀童話故事,旨在使學生懂得從整本書的閱讀中獲取多方面的信息,并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意識和習慣;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則關注兒童故事的閱讀,以期讓學生學會從整本書的目錄中檢索信息,掌握整本書閱讀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冊數(shù)有不同的閱讀側重點,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也要遵循教材編者的編排用意,明確低年級整本書閱讀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方向,以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二、論證辨析:個體差異化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指導價值
(一)尊重個體差異,推動閱讀場域的構建
著名的多元化智能理論表明,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2]。每個學生由于先天素養(yǎng)和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所積累和形成的原始經(jīng)驗和認知規(guī)律自然也就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閱讀的狀態(tài)也會明顯不同。如果整本書閱讀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始終采用大一統(tǒng)的指導模式,勢必會造成學生發(fā)展水平的參差不齊。
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尊重不同學生的閱讀偏好和閱讀方式,在關注每個學生閱讀個性的基礎上,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只有順應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點、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指導,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整本書閱讀的閱讀周期相對較長,為了避免只求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問題出現(xiàn),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展開閱讀指導。比如,有的學生側重視覺層面的閱讀,教師就可以重點聚焦插圖和細節(jié),豐富其閱讀視覺體驗;有的學生更多借助于聽覺系統(tǒng)閱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聽錄音等不同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有的學生喜歡與同伴分享,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閱讀交流,在班級中構建閱讀共同體,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
(二)順應風格差異,組織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到35%的學生能夠記住課堂教學傳遞信息的75%;而不到一半的學生,能夠記憶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這是因為,有的學生習慣于借助語言形式接收和處理信息,而有的學生則樂于以圖表的形式來儲存接收到的信息。這些認知特性的不同,就決定了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時需要組織多樣化的閱讀活動。
比如,開展《 “歪腦袋”木頭樁》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今天我朗讀”“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我要向你推薦”等“說一說”活動,為善于口頭表達的學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開展《小鯉魚跳龍門》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妨組織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的方式,參與“我來做導演”“班級小劇場”等活動,為表現(xiàn)欲望強烈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開展《一只想飛的貓》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繪制插圖,或是填寫學習單,一起制作閱讀分享卡,通過文圖對照的方式,為視覺型讀者提供相應的閱讀體驗。
三、踐行策略:尊重差異,推動整本書閱讀的深入踐行
(一)調整認知,樹立尊重差異的閱讀指導意識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做的不是消除存在的差異,而是要在尊重的基礎上順應差異,并根據(jù)差異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從“快樂讀書吧”中的“快樂”二字不難看出,欄目的基礎性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走進閱讀之旅,讓學生喜歡閱讀并享受閱讀的樂趣。
很多低年級學生一開始對書籍充滿了好奇,常常會主動閱讀,他們不僅對書籍中的圖片感興趣,同時也因為閱讀而興奮不已。這種難得的興趣和好奇心,對于低年級的整本書閱讀指導非常珍貴。
例如,在閱讀《神筆馬良》時,很多學生對馬良的神筆非常感興趣,教師便可以在關鍵處或是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戛然而止”,故意賣關子,引導他們自行閱讀剩下的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閱讀完一本書籍之后,抓住那本書與其他書籍的關聯(lián)處,引導學生借助閱讀這本書時獲得的體驗感,實現(xiàn)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的閱讀邁進。
(二)把握本質,確定基于差異的整本書指導原則
差異理論的關鍵點在于,基于學生實際整合處理好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事實上,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設計“快樂讀書吧”和選擇推薦書目時,就已經(jīng)充分考慮到不同學段、不同發(fā)展層次學生存在的差異,給出了必讀推薦和選讀推薦兩種選擇,給予教師和學生自主性選擇權利,以順應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首先,要尊重學生在內容選擇上的差異性。雖然低年級小學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語文學習,但時間還不夠長,教師的指導就需要針對學生具體的特質,設計出富有層次性的內容,在尊重學生認知和選擇的同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彈性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教師可以以《我喜歡書》中酷愛讀書的小猩猩作為整本書的閱讀導入,讓學生逐步了解小猩猩,讓其在無形之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而對于一些已經(jīng)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設計貼近他們認知水平的活動,比如和小猩猩一起去挑書。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挑選書目,并學會安靜地挑書、看書,養(yǎng)成愛護書籍的意識,并在閱讀結束之后重新將書籍放回原處。
其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書籍選擇。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的心智和閱讀理解能力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進入二年級后的學生識字量豐富了,除了可以閱讀一些簡單的繪本,還能夠閱讀童話故事。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在“快樂讀書吧”的基礎上,為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書籍資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
(三)關注過程,踐行順應差異的整本書指導策略
開展小學低年級整本書閱讀指導時,教師要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放在首要位置。教師應該基于書籍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起點,設置多維、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保持學生的閱讀持久性。
比如,教師組織一年級學生閱讀童謠集時,就開展了“童謠誦讀會”活動,有的學生根據(jù)童謠創(chuàng)編了動作,有的學生以小組合作展示的方式登臺亮相。在多樣化的誦讀展示活動中,學生不僅內化了閱讀所得,還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此外,教師還要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指導學生積累和內化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猜測和追問”過程中懂得如何閱讀。這不僅能夠強化閱讀效果,還能為中高年段的整本書閱讀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開展《七色花》整本書閱讀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先運用“猜一猜”的方式,出示書籍的封面、插圖和目錄,讓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猜測,比如可以根據(jù)封面內容,猜測這本書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也可以緊扣書籍的名稱,猜測故事的主角是什么人……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生從原本被動式學習的角色,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探究者。
隨后,教師可以出示書籍中的精彩片段,一方面是為印證學生的猜測,另一方面則是為學生提供“問一問”的思維著力點—將“問”放置在“猜”的前面,就是讓學生在“猜”的思維運轉狀態(tài)下,將對整本書的理解、期待延續(xù)到整個閱讀過程中,以深化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整體性效益。
(四)落實評價,制訂關注差異的整本書指導標準
不管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的表現(xiàn)和差異有多大,他們都希望得到表揚、認可和鼓勵。因此,開展基于差異化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時,教師就需要借助評價的方式,確定整本書閱讀標準,構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基本模型。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于將整本書閱讀教學落實到閱讀指導層面,而對于評價則很少問津,即便有所關注,也基本上是不痛不癢地走個形式。事實上,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顧著“埋頭拉車”,同時還需要“抬頭看路”。
評價是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契合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比如,可以采取建立“班級閱讀樹”的形式開展有趣的評價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皹渲Α鄙系拿恳黄叭~子”,代表學生所讀過的每一本書。學生可以在紙質葉片上標注自己的姓名、書目名稱、作者姓名以及一句話的閱讀感受等關鍵信息。這樣的形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閱讀成長袋”。這是獨屬于每個學生自己的閱讀軌跡匯集地,能夠全面反映每個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成長軌跡,其中包括學生閱讀時的照片、繪制的插圖、閱讀感受以及參與閱讀匯報時的照片。學生可以定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長袋,教師還可以邀請優(yōu)秀的學生介紹自己閱讀整本書的過程和方法。
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下,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充分認識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和重要性,從傳統(tǒng)理念下“教書匠”的角色轉變?yōu)檎緯喿x的推廣者和點燈人,帶領學生快樂地讀書、高質量地讀書,一起去探尋書本中的奧妙和精彩。
【參考文獻】
[1]田希剛.運用三大策略,優(yōu)化低段閱讀教學[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06):20-21.
[2]曹丙娟.插圖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建設,2021(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