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巧針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支持與引導下,全國各高校幾乎都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過,也有不少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出現了“隨意化”以及為了“改革”而改革的現象。目前,一方面,高校存在著大量先進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模式和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一直存在,課堂上學生的‘抬頭率’和‘點頭率’確實不高”[1]。誠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加上“00 后”學生不同于以往的“鮮明的群體思想特征”[2],確實有必要對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但歸根結底,思政課教學改革是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的,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對于人才培養(yǎng),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對培養(yǎng)出的作為個體的人身心素質作出規(guī)定,如受教育者在知識、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對培養(yǎng)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guī)定,即培養(yǎng)出的人符合什么社會的需要或為什么階級的利益服務。[3]因此,人才培養(yǎng)從來都不是價值中立的。我國大學的根本職能、高校的根本性質、黨對高校辦好思政課的政治要求以及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等,決定了培養(yǎng)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1.由我國大學的根本職能決定的。大學是培養(yǎng)高等專門人才的場所。自中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大學逐漸被賦予諸如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等新的職能,但大學首要的和根本的職能還是人才培養(yǎng)。[4]因為它是大學誕生之時的唯一職能,其他職能是由它而衍生的。而且,在大學的所有職能中,只有人才培養(yǎng)不會被其他(如科研機構、企業(yè)、公司等)組織機構所代替。可以說,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區(qū)別于其他組織機構的本質所在。
一般而言,大學是通過課程教學、科研培育、制度管理、社會服務等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其中,課程教學是以課程為中介或載體,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思政課是我國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各高校不斷加大力度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以期更大地發(fā)揮思政課在育人中的作用。無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何開展,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出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這是由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職能決定的。
2.由我國高校的根本性質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是我國高校的根本性質。這意味著我國高校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原則和辦學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高校的絕對領導,其中,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黨領導高校的根本制度。[5]高校是實行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的社會服務公益組織,必須自覺講政治,堅持政治引領,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盵6]為此,為了辦好思政課,我們要放眼長遠,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將人才培養(yǎng)置于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大局中去謀劃,而不能僅僅在技術和操作層面上進行零打碎敲式的改變。我國高校的根本性質決定了高校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初心與使命,只能是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以及黨和國家、人民發(fā)展的需要。
3.由黨辦好思政課的政治要求決定的。在高校開設思政課是我們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鮮明特色。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高校開設“黨的建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7]1949 年后,根據新民主主義建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需要,高校開設了“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等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在重要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主持召開座談會及實地考察馬克思主義學院并與師生談話等形式,明確了思政課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意義與作用,也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總體方向與價值遵循??梢哉f,現階段開好、辦好思政課是黨對高校的一項重要政治要求。
4.由教學活動的特點決定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本質上屬于教學活動。因此,它必須尊重教學活動本身的特點。第一,教學活動是有目的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目的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當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身可能在學識、思想、道德以及教學水平等方面也有進步,但那是教學活動的“副產品”,不是教學活動的目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其學習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于個體的發(fā)展及個體發(fā)展是否符合國家、社會的未來需求。第二,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體。一方面,“教”與“學”彼此依存、相輔相成。教師的“教”中包含著學生的“學”,包含著對學生學什么、如何學以及為誰學的思考;學生的“學”中包含著教師的“教”,包含著“教”的內容、“教”的方法、“教”的效果等。另一方面,“教”和“學”并不相同,但落腳點是“學”。教師“教”的行為就是要把知識、價值觀等外化出來的過程,學生“學”的行為則是把知識、價值觀等內化并加以建構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看似是矛與盾,實則統(tǒng)一于學生的“學”之中,統(tǒng)一于人才培養(yǎng)之中。
1.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是思政課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取得成效,同樣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這個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可以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既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取得成效的理論基礎。對廣大學生來說,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為他們養(yǎng)成最關鍵的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而思想政治素質是個體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最根本的、必備的素質。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原則,這里說的“實際”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中,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才能及時發(fā)現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及學生認知與思想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對于社會熱點及輿情事件,要做到不回避、不糾結,適時引導和幫助學生科學分析輿情背后的實質,達到澄清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的目的。但現在很多教學改革為了快速取得成效,往往都在形式上、技術上、操作上下功夫。這樣的改革很容易產生“成果”,但不容易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思政課教學模式、教學成果眾多而教學效果依然不夠理想的原因之一。所謂“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敝挥袌猿忠择R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才不會偏,路徑才不會錯。
2.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guī)律進行教學改革,這是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國際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在國內,疫情防控和經濟發(fā)展“兩手抓”給社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自媒體等新興傳媒蓬勃而起對主流社會輿論空間的擠壓等,都是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得不面臨的新形勢。[8]越是面臨復雜的形勢,越要按規(guī)律辦事。從目前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來看,當下尤其要注意遵循以下兩個規(guī)律:第一,循序漸進規(guī)律。對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黨和國家相關文件中有許多表述,但都是較為宏觀的要求,如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人才等。這些要求確實是正當且必須的。但是,實現這樣宏大的目標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并且也不是僅僅靠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就能達到的。當前,任何的思政課教學改革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有其生存的土壤和適應的條件,它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在立足長遠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使改革方案、策略、措施符合客觀規(guī)律和科學精神,這樣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二,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規(guī)律?!敖虒W過程最優(yōu)化”是由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教學理論。他認為,要運用辯證系統(tǒng)的方法在相互關系中綜合地研究對象,以期達到在規(guī)定時間內以較少的精力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效果。[9]思政課教學改革,就是要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如果思政課教學改革在經費、師資、時間、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要數倍高于原來的教學投入才能達到與以往差不多的教學效果,或者以極高的投入來換取所謂“看得見”的教學成績,那這樣的教學改革易于演化為轟轟烈烈的“表面文章”。
3.把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根本評價標準,這是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取得成效的前提條件。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判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效果和質量,是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具體實踐中,要以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低作為衡量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敗的標準。第一,思政課教學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獨立意志、獨立人格的學生。學生的認知、情感、意愿和需求是思政課教學改革需要面對的最大實際。為此,思政課改革要詳細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機、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意愿、敢于直面學生的深層思想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思想困惑,最終達到啟智潤心、明辨是非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第二,由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的崇高追求和最終價值取向,因此思政課教學活動作為推進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必須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同時引導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有可能使他們實現全面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政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不在于是否產生了新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成果,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在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方面作出貢獻。
當然,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不是立刻顯現出來的,也不是單一因素的變化產生的結果,往往是多因素的改變、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才能形成。因此,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理論、價值觀,而且要創(chuàng)造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幫助學生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學生在思想上經歷消化吸收的過程、在實踐中經過磨礪鍛煉的過程之后才能呈現出來。因此,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評價要客觀,不能以成果總結論高低,更不能以媒體報道多少論高低,要把它放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框架中去衡量。
4.加強思政課建設與改革的頂層設計,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取得成效的實踐保證。第一,學校領導層面要從政治高度認識到思政課建設及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在深入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能為了落實上級部署而改革、為了學校的榮譽和利益而改革。另外,學校重視改革不等于盲目支持改革,需要科學區(qū)分并摒棄表面花哨、實則無用的“形式主義”改革,確保思政課教學作為“立德樹人”主渠道的重要育人職責得到落實。第二,統(tǒng)籌規(guī)劃,調動各部門、各學院的資源和力量保證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是孤立的育人活動,而是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所以,學校須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明確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定位、分工和責任,同時整合資源,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思政課教學從“獨奏”向“合奏”轉變。第三,學校成立專門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監(jiān)督、指導和幫助提升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質量。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成員可以由教育學、傳播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教學一線經驗豐富的教授以及教務處相關人員等構成,他們相對而言更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規(guī)律,可以對思政教改項目從論證到實施以及考核評價等全過程進行監(jiān)督全覆蓋,以此保證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質量和效果。當然,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還要與自下而上的一線教學人員的熱情相結合,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由于我國大學的根本職能、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黨和國家對思政課的政治要求以及教學活動的特點等,決定了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堅持以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根本評價標準,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在實踐中把握改革中的“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只有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思政課才可能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切實發(fā)揮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從而為培養(yǎng)完成我國“兩個一百年”偉業(yè)的人才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