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冬艷
張媛
學而時習之的“習”是什么意思?有朋自遠方來的“朋”指的是什么?在一節(jié)“悅讀中國(Read into China)”課上,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媛問學生《論語》開篇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其中的邏輯關系是什么。有學生說,“習”是“溫習”,“朋”是“朋友”。張媛笑著搖搖頭。在她看來,“習”應該是“實踐”,“朋”是“志同道合的人”,學習、實踐,然后吸引來志同道合的人,這幾句話的邏輯也就出來了。
張媛1996 年進入高校從事教育工作,先后開設了大學英語、英語聽說、英語閱讀、翻譯、西方文明、“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中國哲學”等課程,編撰的教材《西方文明:思想、文化與人物》入選“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悅讀中國”是南京師范大學面向留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包括中國酒文化、茶文化、中國文官制度、中國哲學等話題,由多位教師聯(lián)合授課。張媛負責講中國哲學中的儒釋道,在她看來,能借此重讀一些國學經(jīng)典也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
英語教師講國學跟國學大師講國學有什么不同?張媛說,前者與后者最大的不同是:足夠“無知”?!拔页錾?0 世紀70 年代,除了從課本里學到一點國學知識,對國學歷經(jīng)的兩千年變化了解有限。我們既然已經(jīng)錯過了私塾,沒讀過四書五經(jīng),干脆就像白紙一樣回到孔子那個時代,依靠文本和作為人的理性情感來重讀經(jīng)典,反而有從劣勢變成優(yōu)勢的契機。幸運的是,我的聽眾在基礎上跟我是一樣的。”
張媛從儒家經(jīng)典《論語》開始講起,并挑選了理雅各、辜鴻銘、金安平三人的英語譯文作為參照。這三位譯者都是學通中外的大家,其中辜鴻銘的譯文面向的是普通讀者,而非學者,因而不需要有任何文化背景、語言背景就能讀得懂?!懊恳恢v,我都用譯文來驗證我們用情理推測的理解是否和他們達成共識。我發(fā)現(xiàn),這種對照大部分是通的,而那些不通的部分,其實是由于我們的時代變了?!?/p>
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張媛以網(wǎng)課形式授課。有一次,講到孔子“陳蔡絕糧”,為了討論這個問題,張媛提到了比干剖心的典故。因為一時想不起來妲己的名字,就用“狐貍精”代替?!叭缓螅揖涂吹狡聊挥疫叺膶υ捒蚶?,很多留學生都打出了妲己的名字??梢?,選這門課的學生對中國文化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文化自信建立起來后,中國的年輕人也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學習國學,但是很多國學課講得太精、太專、有距離感,大家覺得沒意思又不太樂于去聽?!拔覀冋嬲蜷_《論語》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講的就是每天的生活,從來沒有離我們很遠?!?/p>
張媛講完儒再講道,到這一講時遇到了很多用英文很難翻譯的詞,比如“道可道,非常道”“悲哉,秋之為氣也”這里的“道”和“氣”應該怎么翻譯呢?留學生還提到了陰陽、風水、功夫,在英語中也找不到相應的詞去匹配?!斑@些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概念,遇到這種情況就只能通過音譯或者音譯加注來解決了?!睆堟抡f,這在翻譯中是常用的方法,比如涅槃就是從梵語里音譯過來的。另外,讀者還可根據(jù)上下文推測出它的意思。“我兒子在國外讀書時,他一個同學的媽媽用英語問我懂不懂風水。我沒聽明白,她就解釋說通過重新排列家具、裝飾把家里的能量轉(zhuǎn)變?yōu)閷θ擞欣哪芰?。這樣一來,我就知道她說的是什么了??梢?,一個詞在交流使用時總有辦法解釋得清楚?!?/p>
英語中的語義有些情況下也很難用中文翻譯,比如Individualism,是個人主義的意思。過去一段歷史時期反對個人主義,把它等同于自私自利。然而,英語中的這個詞并沒有自私自利的意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大家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將其翻譯成個體主義?!拔矣袀€學翻譯的同學在讀碩士時想寫一篇文章,分析個人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區(qū)別,當時老師就問他想用英文寫還是中文寫,他說用英文寫。老師又接著問他個人主義的英文是什么,個體主義的英文是什么?他一下子就愣住了。兩個詞的英文是一樣的,因為時代背景導致大眾在接受過程中產(chǎn)生了困難?!?/p>
在張媛看來,翻譯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理解詞語的內(nèi)涵,說到底還是要回到情理上?!拔覀兓氐轿谋颈旧恚x沒有被朱熹、王陽明解釋過的孔子,慢慢摸索。過去學儒學是為了應對當時的時代,我們也一樣,這也是我講這門課的初衷。”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放下身段向西方學習,無可置疑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了很多成果?!睆堟抡f,現(xiàn)在年輕人接受不了這樣的態(tài)度,因為中國現(xiàn)在的國際地位和過去不一樣了,在很多方面領先世界,年輕人的自我體驗、自我定位也是不一樣。“包括現(xiàn)在面向留學生的課程,也是十年前沒有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國學經(jīng)典,是我們用三十年的誠實勞動贏得的機會?!?/p>
在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張媛想起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翻譯只要中文好、英文好就可以。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卻很難?!拔覀円惠呑佣荚趯嵺`這件事,尤其是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英文不夠好,對世界不夠了解,因為沒有生活在英語語境中;接著又發(fā)現(xiàn)中文不夠好,對中國也不夠了解,我讀《論語》時就有很多用法不了解,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那我們就要抱著謙卑的態(tài)度去學,最大程度地去吸收養(yǎng)分?!睆堟抡f,文化尋根不是為了證明中國文化曾經(jīng)多么輝煌,多么了不起?!拔覀兯械奈幕e累都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文化語境,一個人學得越多,就越能慢慢地去矯正許多謬誤,用更客觀、更成熟的眼光去傳承、應用、更迭這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