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河這個名字,再次撞進我的視野,是緣于媒體鋪天蓋地對“西瓜之鄉(xiāng)”湖北省襄陽宜城流水鎮(zhèn)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打造“醉美鶯河”的報道。
鶯河村西臨漢江之濱,東枕大洪山余脈,因一條小河——鶯河,穿村而過得名。在我的印象中,鶯河就是一個偏僻,甚至有點破敗的小山村。好奇心使然,我決定去一趟鶯河村。
翻過馬頭山,“鶯河人家歡迎你”的標牌把我引向一條蜿蜒的柏油鄉(xiāng)道。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在我眼前不經(jīng)意地閃著銀光。
河水“嘩嘩”唱著歡快的歌兒,一個水車和一間草屋遙相呼應(yīng),默默相伴;漫水橋上,間隔擺放著兩排石磨,美景當前,令人心曠神怡,我興沖沖地向村里走去。
林子里,小鳥在婉轉(zhuǎn)歌唱。池塘里,蛙鼓陣陣,小荷尖尖。河岸邊,一叢叢的蘆葦,纖細的柳條迎風搖擺,楓楊樹垂下來一串串的枝條,像是在向客人點頭致意,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草,把村莊裝扮得清麗脫俗。
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村里的房舍與眾不同。從泥黃色草房,到白墻黛瓦房,再到白墻紅瓦房,甚至兩層小洋樓,錯落有致,純樸自然,給人一種穿越感和溫情的回憶。
阡陌小路,也是回家的路,為大自然而生,為這鄉(xiāng)村而造,叫“石來運轉(zhuǎn)”。路面用深灰色的磚瓦、鵝卵石,以及大小不同的石磨鋪成。道路圖案新穎別致,瓦片與磚塊圍著石磨呈扇形分布,立體感很強,透露著鄉(xiāng)村的樸實和獨特的禪意。各家房前屋后的菜園,有用竹片扎的,有用舊磚舊瓦砌的,有用紫荊條樹夾的,一道籬笆就是一道景。
現(xiàn)在的人們更容易懷舊,更向往田園風光。農(nóng)耕博物館把過去的老照片、老墻畫,舊家具、舊農(nóng)具等收集起來,讓那些有故事的老物件“活”了起來。墻上掛著的,地上擺著的,灣子里隨處可見的石磙、碾盤、石舂、糧倉等“老古董”,散發(fā)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折射出農(nóng)耕文明的斑駁光影。
兩棵幾抱粗細,有著兩百多年樹齡的皂莢樹,守望著古老的村莊。最搶眼的是那一棵棵素稱“百木之王”的楸樹,高大挺拔,粉紅色的花朵層層疊疊,微風拂來,陣陣清香。
走在索橋上,晃晃悠悠,驚險刺激,好似騰云駕霧,令人心曠神怡?!皫锩卑选懊┧尽备某闪烁抢镆粯?,分了男女,有了沖水馬桶。
精致高端的小木屋,新近打造的藝術(shù)村落,沿途繪制的長頸鹿、機器貓、松鼠等系列網(wǎng)紅3D墻繪,富有流水地域特色的西瓜、玉米、谷堆、糧倉等實物造型……一個樸素與時尚相碰撞的田園牧歌式藝術(shù)村落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
田畈里,飽滿的油菜與青青的麥苗平分著春色。洼地里,是一片片的塑料大棚;崗坡上,是一壟壟曼妙的紅薯秧。河對岸,滿山遍野的桃樹、李樹、柿子、藍莓,鑲嵌著一大片用白色覆膜蓋著的車厘子。到了成熟的季節(jié),一定是瓜果飄香,人來車往。
鶯河村自2015年以來,依托山水資源,打造“農(nóng)旅融合、互利共贏”的美麗鄉(xiāng)村。休閑農(nóng)業(yè)和鄉(xiāng)村旅游示范園,以三組(黎家畈)為核心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帶四區(qū)”。在設(shè)計和改造中,要求老風景、老物件融合新元素、新生命,不搞大興土木穿衣戴帽,不搞千篇一律大撤大建,保留了鶯河的原鄉(xiāng)風貌。
每逢節(jié)假日,村里村外到處游人如織,偏僻的小山村儼然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鶯河村的靈性,在于它的古樸、自然和韻味。在這里,人們呼朋喚友,攜老帶幼,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逃離了人世間的紛爭,享受著恬靜安然的時光,無比愜意。
村里還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植支柱產(chǎn)業(yè)。如今,種植有大棚,發(fā)電有光伏,銷售有電商,攪活了“一團死水”。
我在村里走走停停,一草一木,一磚一石,慢慢熟絡(luò)起來;我在村里尋尋覓覓,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感受著小山村的變遷和魅力,徹底改變了我的印象。
夕陽西下,落日熔金,我依依不舍地離開鶯河。河水“嘩嘩”,水車“咿呀”,像在講述著鶯河人一個個振興鄉(xiāng)村、勤勞致富的動人故事。
汽車在那條富有詩意的櫻花大道上兜著風,晚風習習,車載音樂唱著“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歡快的旋律,早已飄到了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