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
“明明是偶像派,偏偏當了實力派;原本可以靠臉吃飯,可他偏偏選擇了詩書畫?!边@句話用在一位古人身上非常合適,他就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王維。因為在詩歌上的才華,他被后人稱為“詩佛”。
王維是蒲州人(今山西運城),祖籍山西祁縣。王家是山西的大戶人家,世代為官,父親曾任汾州司馬。王維9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王維兄弟姐妹六人艱難度日,王維15歲時就外出游歷,肩負起家庭的重擔。
718年九月初九,混跡于京城長安的王維突然想到了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王縉,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在他的家鄉(xiāng),九月初九有登高祈福的習俗,于是,他便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里的山是指華山,蒲州在華山的東邊,長安在華山的西邊。四年后,王維高中狀元,擔任太樂丞一職,后來被人誣陷,貶為濟州的倉庫管理員。安祿山叛亂后,王維被叛軍抓到,安祿山久聞王維大名,給王維授予官職,王維拒絕并服毒藥自殘。安史之亂平息后,王維入獄,在兄弟王縉的幫助下,王維才算是擺脫了困境。
兄友弟恭,千古佳話
王維的弟弟王縉,跟王維齊名,詩和書法在當時非常有名。在官場上,王縉比王維更加出色,兩度出任宰相之職。前文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王維寫給王縉的。王維身陷囹圄之時,王縉的職務(wù)是刑部侍郎。為了救王維,王縉向當時的皇帝唐肅宗求情,愿意削職贖罪。唐肅宗給予王維從寬處理,王維降職為太子中允,王縉改任蜀州刺史。
王維出獄后,官運還算順利,最后官至尚書右丞。可此時,王縉還在蜀州刺史任上,據(jù)《新唐書》記載,王維向皇帝上書說:“己有五短,縉五長,丞在省戶,縉遠方,愿歸所任官,放田里,使縉得還京師。”經(jīng)王維申請,王縉回到京城,官至左散騎常侍。王維去世后,王縉將兄長的詩集、樂譜整理成冊。有這樣的好兄弟,如今再誦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應(yīng)該別有一番感覺,更添一份滋味。
奉親盡孝,為人稱贊
王維母親給他取字為“摩詰”,希望他心地澄澈。王維謹遵母親的教導,一輩子吃齋。為了讓母親安享晚年,他在終南山里購置了一個山莊,取名為“輞川別墅”。那一定是一個頤養(yǎng)天年的好地方。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p>
王維的這首《鹿柴》描寫的也許就是“輞川別墅”的環(huán)境。750年,母親過世,王維便在此守孝三年,參禪悟理,也許“詩佛”的名號由此而得。守孝的日子極度清苦,據(jù)《舊唐書》記載:“事母崔氏以孝聞……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王維家風慈順,是山水家風使然也。”
事實上,只有家風醇厚,才能教育出王維這樣的大孝子。
王維還是個忠貞的丈夫,他與妻子青梅竹馬,中狀元后完婚,夫妻倆琴瑟和鳴、感情甚篤。在王維31歲那年,妻子難產(chǎn)而死,母子俱亡。從此,王維獨身一人,一輩子再無續(xù)弦?!缎绿茣酚涗洠骸捌尥霾蝗ⅲ戮尤?。”對待母親和妻子,王維堪稱“世間楷?!?。
廣交天下,著作流芳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p>
這首我們非常熟悉的《相思》,很多人誤以為是寫給妻子或者某位女士的,其實不然,這首詩有個副標題叫“江上贈李龜年”,這首詩是寫給他的。李龜年是當時的大歌唱家。在安史之亂期間,李龜年非常喜歡唱這首《相思》。據(jù)傳,李龜年某次唱到動情處,竟然屏住了呼吸,倒地如死人,其妻發(fā)現(xiàn)他的耳朵是熱的,就一直沒有下葬。四天后,李龜年方才蘇醒。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由此可見,王維與朋友之間感情深厚。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這首詩的主人公元常是王維的好朋友,元常去安西都護府任職前,王維為他餞行,席間寫下《送元二使安西》這首“渭城曲”。王維的好朋友很多,有杜甫、孟浩然、岑參、高適、崔東逸、崔顥等人,還有個忘年交小友叫裴迪,他寫給裴迪的詩有30多首收錄在《全唐詩》中。
736年,王維被貶到?jīng)鲋?,在那兒,他不僅沒有被荒涼的景色所擊潰,反而寫出了后世廣為流傳的《使至塞上》。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讓人感覺大漠不是孤寂的,不是肅殺的,而是壯闊的,是完美的。那既是詩,又是畫,那是廣袤的場景,那是氣吞山河的壯觀。假如能跟王維這樣的朋友一起出游,那真的是人間一大幸事。
范仲淹:先憂后樂名天下,文韜武略報國家
北宋歷史上名臣輩出、群星璀璨。這眾多的賢臣良將中,最為老百姓所熟知的,范仲淹無疑會位列其中。范仲淹去世后,當朝皇帝宋仁宗賜他“文正”的謚號,這是文臣死后最高的榮譽。
范仲淹為后人熟知的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如《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幾條成語也跟范仲淹有關(guān),他用整個人生一直踐行良好家風故事。后世的改革家王安石評價范仲淹為“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jié)無疵?!?/p>
斷齏畫粥
范仲淹生于989年,他的父親是徐州地方上的一名小官,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的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
23歲的范仲淹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辭別了母親只身來到京城求學。那段日子非常辛苦,史料記載,每天早晨起來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diào)拌于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
這就是有名的“斷齏畫粥”的故事。有人同情范仲淹的艱苦,就準備請他到附近的館子里去改善伙食。朋友的好意被范仲淹謝絕了,他回復: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假如吃了山珍海味,回頭就沒辦法再去適應(yīng)冷粥咸菜的日子。
“斷齏畫粥”其實也是“先憂后樂”思想的一種早期表現(xiàn),也許是因為飽嘗疾苦,所以他一直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名相良醫(yī)
1015年春,準備進入科舉考場的范仲淹跟著一群學子來到了京城的相國寺。跟很多學子一樣,他也在廟里求了兩支簽,非常遺憾的是,他抽了兩支下下簽。
他問廟里的老和尚,自己是否可以成為一名好丞相?老和尚看了他的簽文,看了一下他的面相,遺憾地搖搖頭。接著范仲淹又遞過去第二支簽,問老和尚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名好郎中。老和尚依舊搖了搖頭。
老和尚一頭霧水,因為名相與良醫(yī)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老和尚不知道的是,范仲淹從小就立下志向,不為名相就為名醫(yī)。因為,良相和名醫(y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救國救民。
老和尚的回答沒有讓范仲淹氣餒,他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放棄的人。當年他考中了進士,官場上,他一生為民請命,確實發(fā)揮了名相良醫(yī)的作用。
在泰州任上,他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當?shù)匕傩瞻涯菞l堤叫“范公堤”;在西北,他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的戰(zhàn)略對付元昊,并團結(jié)羌族瓦解西夏的盟友,羌族人稱呼他為“小范老子”,西夏人說“小范老子胸藏十萬兵”,有范仲淹在,元昊不得不向北宋求和;1043年開始,范仲淹與一批臣子被陸續(xù)調(diào)回京城,擔任宰相、樞密使和諫官,宋仁宗讓范仲淹起草改革方案,他很快呈上了十項改革主張,這就是歷史上的“慶歷新政”。
范仲淹在用賢任能方面,也一直被后世稱道。比如北宋關(guān)學學派的奠基人張載,就得到過范仲淹的指點,他建議張載不要當兵,而要去讀《中庸》等儒家經(jīng)典,最后張載成為一代儒學大師。范仲淹看中下級軍官中的一個人是可造之才,于是,推薦他讀《左氏春秋》,后來這個人成為北宋最著名的將領(lǐng),他的名字叫狄青。
在官場上,范仲淹因犯言直諫多次被貶謫,他的朋友梅堯臣寫了一篇《靈烏賦》,規(guī)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煞吨傺突亓艘黄鹅`烏賦》,表明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凜然大節(jié)。
先憂后樂
作為一名偉大的政治家,范仲淹在持家方面,也為后世樹立了典范。1049年,范仲淹調(diào)任杭州知州,家里人都勸他買良田養(yǎng)老,范仲淹嚴詞拒絕。后來,他讓人買了千畝田地,雇人耕種,其收入供范氏義莊,對范氏遠祖的后代子孫義贈口糧,并資助婚喪嫁娶等支出。
范仲淹治家嚴格,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史料上記載范仲淹的次子范純?nèi)实囊粋€故事:有次范純?nèi)蕪奶K州運麥子到四川,回來的時候碰到一個熟人,聽說這個人家里親人死了都沒錢將靈柩運回,范純?nèi)时阗浰退淮溩?,作為他回家的盤纏。回來后,范仲淹問及范純?nèi)恃赝窘?jīng)過,當聽到那個人無錢運送親人的靈柩回故鄉(xiāng),范仲淹立即問,你為什么不把麥子贈送給他做路費。范純?nèi)收f,已經(jīng)這么做了。范仲淹聽后非常高興。后來,范純?nèi)室渤蔀楸彼螝v史上的名臣,官至宰相。
1052年,范仲淹被調(diào)到潁州,他拖著病軀前去赴任,途徑徐州時溘然長逝,享年64歲。范仲淹死訊傳開,舉國悲痛,他當官地方的老百姓以尊父母的禮節(jié)祭奠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范仲淹死時家無余財,只能暫借官府房子居住,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
蘇軾:一門三詞客,文章八大家
歷史天空,浩瀚星辰,總有那么幾顆星星光彩奪目、熠熠生輝。“一門三詞客,文章八大家”說的是北宋時候的事。
在四川眉山有這樣一戶人家,父子三人蜚聲文壇。唐宋兩個朝代,散文著名的只有八位,他們父子就占了三席,父親名叫蘇洵,兒子是蘇軾和蘇轍。
父子三人中最著名的還是蘇軾,蘇軾幾乎是北宋歷史上的完人。縱覽蘇軾的一生,他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實偶然中還是浸潤著必然,這個必然便是他們家的家風。
悠久的文風滋潤了才氣
宋代初年的四川眉山是個文風盛行、書聲瑯瑯的好地方。蘇家世代經(jīng)商,家底比較殷實。一直到蘇洵的父親蘇序這一代,他對讀書也是提不起興趣,為此,蘇序?qū)μK洵的學業(yè)也沒有什么要求。
蘇洵18歲時娶了當?shù)氐耐宄淌吓訛槠?,婚姻并沒有改變蘇洵好游俠的生活,他行走了很多地方。直到母親去世后,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該讀書報效國家了,而此時的蘇洵已經(jīng)25歲。
蘇洵自視很高,覺得讀書是很輕松的事,只要他想學了,就一定比一般人學得好。但很快,他在舉人考試中名落孫山。從那時開始,蘇洵徹底改頭換面,變成了一個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的讀書人?!度纸?jīng)》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急?!碧K老泉就是指蘇洵,盡管他一直努力學習,可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屢戰(zhàn)屢敗。即便如此,蘇洵的文章以精悍、犀利、論證有力而聞名,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都對蘇洵盛贊有加。
當?shù)氐奈娘L加上蘇洵的言傳身教,讓蘇軾從小就耳濡目染,從出生開始,家里就凝聚了才氣。
厚實的家風養(yǎng)育了底氣
資料上說,蘇洵屢試不第之后,就開始教蘇軾讀書。事實上,蘇洵時常外出游學,蘇軾母親對他的教育顯得特別的重要。
蘇軾8歲的時候,母親教他《后漢書》,蘇軾感動于后漢時期的一個英雄人物范滂。范滂是后漢時期的太學生,他與很多人一起上書彈劾閹宦之亂,閹黨派人到縣里抓人,很多得知消息的人都走了,督郵看見范滂,抱著詔書痛哭。范滂主動到縣衙自首,縣令郭揖見到范滂大驚,問他為什么不出走,范滂的回答是,如果我被捕能平息禍患,我何必要牽連縣令大人和老母親呢?被范滂大無畏精神感動的縣令郭揖決定與范滂一同赴死。范滂被捕后與母親告別,訴說自己的不孝,范滂母親的回答是,你能像英雄一樣赴死,做母親的怎么會在乎自己的壽命呢?于是范滂慷慨就義,他當時只有33歲。
感動于范滂事跡的蘇軾問母親,如果將來他像范滂一樣,母親是否愿意?母親的答案是那么讓人敬佩:“如果你選擇當范滂,我為什么不能選擇當范滂的母親呢?”有這樣厚實的家風滋潤,孩子想不成材都難。
樸素的家風孕育了靜氣
蘇軾一輩子幾起幾落,無論處于哪個階段,蘇軾都那么從容淡定,這與他的家風教育有直接的關(guān)系。比如他和弟弟的名字就非常有意思,軾是車上的扶手橫木,轍是車子走過的印跡,從名字可以看出,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期望非常樸素。
蘇軾的第四個兒子叫蘇遁,在孩子三朝的時候,蘇軾寫了《洗兒戲作》:“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庇蛇@首詩也可以看出,經(jīng)歷了人世的浮塵,蘇軾又回歸到自然樸素的心態(tài)。讓人非常難過的是,十個月后,在蘇軾舉家遷徙到汝州的途中,這個孩子夭折了。
和睦的家風提升了人氣
蘇軾生在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他有一個勤奮聰慧的父親,大家閨秀的母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有一個陪伴他一輩子的亦弟亦友的蘇轍。
從1056年,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兄弟進京趕考開始,這兩兄弟的心就沒有分開過。蘇軾遭遇“烏臺詩案”的時候,蘇轍向朝廷申請,以自己的官職為兄長贖罪。1074年8月,蘇軾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被任命為太常博士直史館、權(quán)知密州軍州事。這個職位是蘇軾申請的,因為他的弟弟蘇轍在濟州(今山東濟南)當官,他希望自己能離蘇轍更近一些。雖然與蘇轍相距很近,但是由于公務(wù)繁忙,他與弟弟蘇轍五年沒有見面,在1076年的中秋節(jié),蘇軾寫了一首被世人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
不知道蘇轍讀到哥哥為他寫的《水調(diào)歌頭》時是什么反應(yīng),筆者讀到這首詞的時候,特別想替蘇轍說一句,這輩子有一個這么好的哥哥,人生不虛此行,值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边@是蘇軾《西江月》中的句子,人是歷史的過客,人的生命可以停止,可生命中凝結(jié)的風氣及智慧迸發(fā)出來的文學光芒,一定在歷史的天空中照耀蒼穹,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