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陽光在古汨羅江河道上跳躍,天地一片澄明。右岸低低的山脈,雜木叢生,一棟棟民舍錯落。左岸輪盤似的田野,薄霧輕籠,一個個村落由從前排列整齊的平房散開來,農(nóng)墾時的泥磚茅屋早已換上小樓,紅色坡屋頂一片片閃耀。
沿江而行,路面欹斜,岸邊一亭一碑,碑為麻石,上刻“河泊潭”,下面小字寫“又名屈潭、沉沙港”。碑文寫屈原“公元前二七八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在此投江殉國”。四十多年前汨羅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碑。
我在碑前佇立良久,撫摸著碑石,望著寬闊的江面,思緒紛紜,仿佛那個日子離自己猛然間挨近了,出現(xiàn)了投江的幻影。
小時候曾聽說屈原在沉沙港懷沙自沉,沉沙港并非河泊潭,它是汨羅江一條流入湘江的支流。屈原在沉沙港還是河泊潭自沉,民間傳說更偏于前者。翌年就是屈原殉國2300周年,屈原管理區(qū)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我想,祭祀英魂應該找到他的殉國之地。
但是漫漶的歲月,投江地能找到嗎?
文友彭仁滿搜集了大量史料,提出了投江地在下游兩公里的地方,他以“揭秘”為名寫了系列文章。我在史料中篦梳,仍然心存疑慮,便拋開俗務,一頭扎進投江地的尋找中。
河泊潭古稱汨羅淵?!般枇_”在賈誼的《吊屈原賦》中出現(xiàn)——“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不難考證,賦中汨羅是個淵名,是指汨水與羅水匯合處的一個深淵?!端?jīng)注·湘水》記載:“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賈誼謫長沙王太傅,經(jīng)湘江寫下此賦,離屈原投江時間只有100年,可信度高。這條自東向西流的河,那時叫■水,千年之后才有汨羅江的名字。
賈誼來后幾十年,司馬遷也到了汨羅淵,他在《屈原列傳》中寫道:“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彼抉R遷與賈誼來汨羅淵憑吊,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湘水》中也作了記載:“昔賈誼、史遷皆嘗逕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淵。”他還寫到“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碑”。
河泊潭是屈原投江地史無疑慮。但是,河泊潭村前面的江就是河泊潭嗎?
河泊潭村宋時為南陽市,舟楫往來,十分熱鬧。平江商船在這里大船換小船,小船溯汨羅江而上,直到上游的平江。清同治時平江商會擁有兩艘萬擔大船、五十艘千擔中船以及幾百條木船,湖北開艕、寶慶毛板、寧鄉(xiāng)烏桿也紛紛到此拋錨。萬擔大船從洞庭入港,說明河泊潭村至洞庭湖江段河床之深。同治十二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在一處高地建起了屈子廟,郭嵩燾為廟撰聯(lián)。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廟被拆毀?,F(xiàn)在,屈原管理區(qū)在村口平整土地,準備建一座祭祀臺,祭祀活動將在此舉行。
但是,翻讀清代地理書《一統(tǒng)志》,書中寫有:“一南流曰汨水,一經(jīng)古羅城北曰羅水,至屈潭復合故曰汨羅,西流入湘?!便杷?、羅水復合后才到汨羅淵,河泊潭村上下游都有兩江匯合,此地屬洞庭湖東汊,從前河道縱橫,哪個才是屈潭?
東晉《湘中記》中又有“汨水西流注湘,去縣三十里,名屈原潭,即原自沉處”。羅縣到河泊潭村不到30里,下游兩江匯合處恰好30里,且上游匯合處沒有山。羅縣即古羅子國國都所在地,今為古羅城村,去年經(jīng)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春秋時期文物。顯然,下游復合處才符合。
第二次到河泊潭村考察,天氣陰冷,時隔半月,樹葉落了大半。王詠年家開了電爐烤火,他86歲,曾在村里當了近40年支書。跟幾位老人聊村史,他們并非土著,祖先明朝洪武年間遷來此地。王詠年的家族來得最晚,他們世世代代在汨羅江上打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才從上游王花堧遷來。那時圍湖造田建立國營屈原農(nóng)場,截斷了汨羅江河道,挖斷玉笥山周家垅口,江水由鳳凰山西南改道東北,流入洞庭。
王詠年年輕時就在河泊潭打魚,江上遇險,他會喊“屈原爹爹保佑”。遷來垸內(nèi),這片坡地還很荒涼。老人說,河泊潭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河泊潭村,只是這個村叫河泊潭。現(xiàn)在有幾個自然村都叫河泊潭村,分作一組、二組、三組。
二
“淵北有屈原廟”,能否找到廟址呢?屈原廟廟址無疑是直接的證據(jù),找到廟址就找到了汨羅淵,同樣,找到汨羅淵也能找到廟址。屈原投江后,楚人在磊石山和其南陽里故宅汨羅山建祠祭祀。唐代重建改名汨羅廟。明代重修時于廟前建濯纓橋、獨醒亭。乾隆二十一年因江水浸嚙,垣瓦僅存,榱桷將圮,汨羅廟被知縣陳鐘理改建玉笥山上,更名屈子祠。
宋淳裕八年,胡哲在《重修汨羅廟記》寫道:“兩山對峙,一水縈回,是為汨羅。其右為廟,其左為冢。”依此地理描述,兩山對峙當指水上孤山磊石山與古汨羅山。汨羅山在山脈盡頭才呈對峙之狀。
默誦著“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朝著遠處孤峰聳峙的磊石山走,腳下是黃家山起伏的丘陵。山已荒蕪,紅泥土上瘦弱的板栗樹,光禿的枝丫蛛網(wǎng)似的撒向清冷之天,地上全是枯萎的艾草。杜甫《祠南夕望》的“山鬼”“湘娥”來自屈原賦。詩的內(nèi)容與情感分明跟眼前景色契合,前人注解此詩寫于湘陰黃陵廟,我猶覺那一年春天,杜甫來到了這里,詩是憑吊屈原寫的。
一山沿江灘陡然隆起,像一道城垣,勢壓江濤,臺地上枯草比肩。另一座山酷似鴨舌狀。想象夏天這里便是“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眺望磊石山鋼藍色的山影,眼前是荒涼又荒蕪的景象,不時可見動物白骨,穿越荒野,廟址無從尋覓。
《湘陰縣圖志》載:“盤石馬跡,在川江嘴,即古汨羅淵也”,“河泊潭在鴨舌港西北”。川江嘴、鴨舌港地名又成了新的線索。
跟王詠年打電話求證,確有川江嘴、鴨舌港,都是老地名,位置就在蕎麥湖村。鴨舌港在河道內(nèi),川江嘴在兩水交匯處。岸邊有塊八尺高的石碑,不知什么朝代立的,以前用來拴渡船,農(nóng)場搞建設時被人拖走了。它是不是盤石馬跡呢?“相傳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保ā断骊幙h圖志》)盤石馬跡是他的拴馬石。
在河泊潭村認識了李達保,老人88歲,他就住在川江嘴,那里是汨水與羅水匯合的地方。汨水、羅水相夾處,一塊尖嘴地伸向寬闊的江面,尖嘴地后居住的是河泊潭村三組村民。李達保住汨水對岸的蕎麥湖村,兩水匯合后在他屋后轉向北面,汨水往東北斜切出一個鈍角。北面風寒水冷,江水深切。老人房屋前面有一座土地廟,廟內(nèi)石碑寫“川江嘴土地正神位”。紅色的字體讓我雙眼瞬間放光——川江嘴正是此地!
尖嘴地已變?yōu)橐粋€河沙場,從江上抽上來的沙灌出了一個地坪。地表水洼結了冰。幸虧有冰,圍堤才不致泥濘。
江面如此遼闊,遠處山脈一線幽藍,河床就在兩水匯合后由淺灘陡然下沉,形成深淵,江水北上,再次靠近山脈。
在渡口,李達保指著岸邊的一塊地,說當年這里有一間擺渡者棲身的茅屋,退水時搭,漲水時拆。在渡口他沒有看到過石碑,他看到的碑石在下游一個叫古住垅的山下。
冬至后,天氣奇冷。天鵝不分晝夜飛越洞庭湖平原,叫聲響徹云霄,數(shù)千只在管理區(qū)東古湖停留。這天大霧,管理區(qū)黨委書記向科軍帶隊前來考察,我們在左岸眺望山勢。由右岸城垣似的山往南就是古住垅,兩山雖然低矮,卻有對峙之狀。“兩山對峙”難道是指這里?
太陽從山后升上來,鳥翅掠過,山影浮動,霧氣繚繞,宛若水墨。古汨羅江河道被一道堤壩攔截,變成了水庫。江面如鏡,靜若處子,水上輕紗縷縷拂動。往北,鴨舌形的山長長的舌尖低下去,低入一片湖沼,江流直奔磊石山而去。屈原廟、屈原冢當在這一片夢幻似的山影里。這里便是古汨羅山了。
李達保在古住垅的南岳宮里守廟。這是他的出生和成長地,18歲那年他來廟里養(yǎng)豬,年老后每天都要來南岳宮。問他屈原廟和屈原墓,老人肯定地說就在古住垅,說:“墓在東邊,墓地叫金鰍上水,又叫金貓捕鼠?!薄捌溆覟閺R,其左為?!?,他說的方向與胡哲寫的《重修汨羅廟記》對上了。
南岳宮建在古住垅的最高處。狹窄的水泥路僅容一車通過,山上除了廟已無人居住。李達保一個人守著一座山和一棟廟。南岳宮被火燒后,老人四處化緣,建起了這座小廟。我們繞到廟的右前方,老人指著一片雜樹和竹林說,這里就是廟址。老廟坐北朝南,共有四進,在廟址上還可以挖到地磚。我問是不是南岳宮舊址,老人說“是”,再問屈原廟,他一臉茫然。
往南走100多米到了山坡地,山坡下就是金鰍上水。隔著一片寬闊的稻田,遠處的月形山,陽光下泛著幽幽藍光。這條長長的峽谷分開的就是玉笥山與汨羅山吧。唐代詩僧清江在《湘川懷古》中寫道:“瀟湘連汨羅,復對九疑河。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袄藙萸!?,也許屈原冢在西面靠江的山坡,數(shù)百年前的南岳宮就在那里。這片稻田漲水時是一片水域,它與深淵恰是“一水縈回”。
賈誼和司馬遷都在江上或江邊憑吊,沒有寫到墓冢。也許,屈原的尸體沒有打撈起來。相傳宋玉曾立衣冠冢。也許如北宋湘陰知縣王定民所寫,冢由“招魂而葬”,是座空墳。
三
古住垅下江面寬廣,潭水極深,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寫下千古絕唱,就在這里投江殉國。對岸蕎麥湖,當年岸渚之上葦草密集,蒹葭蒼蒼,浩蕩的湖水就在葦草之后,橫無際涯。
透過板橋畫中一樣的瘦竹與瘋長的雜草,望著叫過汨羅淵、羅淵、屈潭的深淵,我身子微微一抖。就是這里,宋玉、景差憑吊后,后人在此立塔。從賈誼、司徒遷,到李白、杜甫、韓愈……歷朝歷代的文人絡繹不絕。
李白《江上吟》寫屈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詩句作為對聯(lián)懸掛在玉笥山屈子祠。郭嵩燾撰的楹聯(lián)從屈子廟移到了屈子祠——“哀郢矢孤忠,300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懷沙沉此地,2000年后,唯有灘聲似舊時”。
杜甫在《天末憶李白》寫李白的汨羅之行:“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焙髞恚F困潦倒,流落湘江一帶,兩次來到汨羅江。最后帶著病軀溯江而上,投友求醫(yī),竟然病死舟中。平江小田村有他的墓祠。北宋學者王得臣寫他“水與汨羅接……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
韓愈黜為潮州刺史,兩度過汨羅,寫下“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他還到了30里外的黃陵廟,回長安捐私錢10萬修葺,并寫下碑文。
柳宗元貶為永州司馬,在《汨羅遇風》中表明自己“南來不作楚臣悲”。孟浩然《曉入南山》表達了自己悲痛的心情:“地接長沙近,江從汨渚分。賈生曾吊屈,予亦痛斯文?!?/p>
小小汨羅山,成了中國文學的圣地!遷客騷人踏足之多,名作之豐,彪炳史冊,與日月爭輝!盤石馬跡、屈原塔、招屈亭、賈誼吊屈原臺、司馬遷淚滴坪……唐代就有了如此多的紀念場地!
公祭屈原始于元嘉元年,南朝宋湘州刺史張邵恭承帝命,請詩人顏延之作《祭屈原文》,彌節(jié)汨羅淵,祭祀三閭大夫。
唐天寶七年,玄宗敕所在忠臣自傅說而下16人,置柯宇致祭。朝廷將祭祀屈原正式納入祀典之列。此后,歷朝數(shù)次給屈原追贈封號,官府數(shù)次修建廟宇,每次加封和修建都由州、縣官員親臨汨羅淵祭奠。
乾隆遷廟后,來汨羅淵正廟之地祭祀屈原的活動就中斷了。屈原管理區(qū)決心恢復傳統(tǒng)祭典,接續(xù)祭祀歷史,鴻延地方文脈,弘揚屈原求索精神,以踔厲來人,當?shù)孛癖姛o不響應。
一場小雪悄悄而降。冰清玉潔之物宛若世間精靈,轉瞬即逝。雪夜,捧讀顏延之的《祭屈原文》,讀到“蘭薰而摧,玉縝則折”,聽窗外呼號的寒風,一時感懷不已。
(選自2023年4月8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