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鐵礦石以鏡鐵礦為主,為查明其選礦試驗精礦品位偏低、尾礦品位偏高的原因,通過顯微鏡礦相發(fā)現(xiàn),其中35%的鏡鐵礦呈針狀結構,嵌布于菱鐵礦和石英集合體中,20%的鏡鐵礦呈微晶結構,粒度在10 um以下分布在脈石中,難以解離,是精礦品位提升困難的主要原因。通過強磁選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分選過程中,粒度在400目以下與碧玉、石英的形成貧連生體的鏡鐵礦、粒度在1 000目以下鏡鐵礦單體用強磁選回收困難。通過反浮選提精降雜試驗發(fā)現(xiàn),粒度在35 um左右被脈石顆粒包裹以連生體形式存在的鏡鐵礦、褐鐵礦集合體會被拋出,是浮選尾礦品位偏高的原因。
關鍵詞:強磁;礦相;鐵礦石
中圖分類號:TD951
1 引言
我國擁有較豐富的鐵礦石資源,礦石特點貧、細、雜,伴生關系復雜,鐵礦石平均鐵品位僅為 33%,選別出高品位鐵精礦難度較大[1]。從選鐵工藝上看,磨礦-磁選-反浮選工藝流程結構緊湊合理,對礦石性質變化適應性強,工業(yè)生產(chǎn)穩(wěn)定[2] 。王強等[3]以河南某褐鐵礦為研究對象,進行磨礦-高梯度磁選-十二胺反浮選流程試驗,最終獲得鐵精礦鐵品位為 52.74%、回收率為 58.45% 的指標。夏夕雯等[4]以司家營混合磁選精礦為研究對象,進行反浮選試驗,獲得鐵品位為 65.23%、回收率為 83.55%的指標。酒鋼選礦廠主要處理鏡鐵山式鐵礦石,經(jīng)過幾十年的選礦技術攻關和生產(chǎn)實踐,形成了塊礦(+15 mm)豎爐焙燒→弱磁→反浮選,粉礦(-15 mm)強磁選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5]。鋼鐵材料作為用量最大的結構和功能材料,在國家安全、國民經(jīng)濟、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鐵礦資源稟賦差、利用率低[6],鐵礦資源儲量大,品位低,按鐵礦資源的總量中國居世界第 4 位,但礦石平均品位只有34.5%,貧礦石約占全部礦石儲量的 98% ,絕大部分鐵礦石須經(jīng)過選礦富集后才能使用[7]。劉長正等[8]利用轉底爐處理低品位難選鐵礦,獲得鐵品位94.39%、回收率83.34%的指標。
文章采用磨礦-磁選-反浮選工藝對某鐵礦石進行分選,研究鐵礦物在選別過程中的賦存狀態(tài),查明鐵礦物在尾礦中流失的原因,以及有害元素S、K2O在精尾礦的富集情況。
2 原料性質
2.1 原料礦相分析
將某鐵礦-3 mm礦樣用加溫膠熔法制成光片,在顯微鏡下觀測各種鐵礦物和脈石礦物的賦存方式,礦相照片如圖1、圖2所示。
某鐵礦主要鐵礦物為鏡鐵礦,其次為菱鐵礦和褐鐵礦,偶見黃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碧玉、重晶石,少見鐵質千枚巖。
鏡鐵礦:多呈鱗片狀、針狀、短小柱狀結構,大多數(shù)分布在50~75 um,無包裹體存在,與脈石礦物連生邊界清晰,二者易于解離,這種形式存在的鏡鐵礦約占總數(shù)的45%。
另外一部分鏡鐵礦呈針狀結構,粒度大約為5×55 um,嵌布于菱鐵礦和石英集合體中,含有少量的石英、碧玉顆粒,這部分鏡鐵礦占總數(shù)的35%左右 。
還有部分鏡鐵礦呈微晶結構,粒度在10 um以下,分布在脈石中,難以解離,這部分鏡鐵礦含量大約占總數(shù)的20%。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碧玉、重晶石,少見鐵質千枚巖、鐵白云石。單體石英、碧玉粒度為20~35 um,與鏡鐵礦和菱鐵礦共生,邊界較為清晰,少數(shù)石英顆粒粒度較小分布在菱鐵礦集合體中,還有部分石英和碧玉顆粒較大,其中包裹有針狀鏡鐵礦,二者難以解離。
2.2 原料化學多元素分析
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某鐵礦鐵品位33.8%,主要雜質為SiO2,含量達到23.3%,有害元素S,含量0.97%偏高,K2O含量0.66%偏高。與礦相分析結合,提高精礦品位,降低雜質含量,主要需脫除石英、碧玉、重晶石,以及鐵質千枚巖。
3 強磁選拋尾試驗
某鐵礦在實驗室進行磨礦強磁選拋尾試驗,試驗流程為一段粗選一段掃選,試驗條件:粒度-200目62.7%,入選濃度為35%,磁感應強度粗選為1.0 T,掃選為1.3 T,粗選、掃選沖洗水量均為2.5 L/min。強磁選拋尾流程如圖3所示。
某鐵礦在-200目62.7%粒度條件下,經(jīng)過兩段強磁選,可獲得強磁粗精礦鐵品位40.80%,回收率89.39%的指標,尾礦品位為12.85%。對強磁尾礦進行多元素分析,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強磁選尾礦中SiO2、有害元素S、K2O含量明顯富集,強磁選能有效除去大部分雜質及有害元素。
將某鐵礦的強磁選試驗尾礦用加溫膠熔法制成光片,在顯微鏡下觀測各種鐵礦物和脈石礦物的賦存方式,礦相照片如圖4、圖5所示。
圖4中亮白色礦物為針狀鏡鐵礦,粒度為5×15 um;深灰色礦物為石英顆粒;淺灰色為菱鐵礦集合體;黃白色礦物為單體黃鐵礦,粒度約25 um。
圖5中亮白色礦物為微晶質鏡鐵礦,粒度為10 um;深灰色礦物為碧玉。
從圖4、圖5可以看出,強磁選尾礦流失中的鐵礦物主要是:
(1)粒度在35 um以下細小針狀的鏡鐵礦,被包裹在脈石當中,以鏡鐵礦和碧玉、石英的貧連生體為主,400目篩網(wǎng)對應37 um,表明粒度在400目以下與碧玉、石英的形成貧連生體的鏡鐵礦用強磁選回收困難。
(2)粒度在10 um左右微晶質的鏡鐵礦單體,1 000目篩網(wǎng)對應13 um,表明粒度在1 000目以下鏡鐵礦單體強磁選回收困難。
4 強精浮選提精拋尾試驗
將品位為40.80%強磁精礦再磨,在磨礦細度-300目含量92.7%條件下,采用陽離子捕收劑反浮選提質降雜,流程為一粗一精4掃浮選閉路試驗。
試驗用水為自來水,pH為7.9左右,反浮選脫硅藥劑為酒鋼選礦廠現(xiàn)場使用藥劑、淀粉。試驗用品為電子天平、2 000 mL量筒、秒表、實驗室用浮選機等,粗選捕收劑用量110 g/t,淀粉用量2 000 g/t,精選捕收劑用量50 g/t。
每次浮選試驗礦量為250 g,礦漿濃度為35%,浮選時間為 3 min,將250 g強磁精礦添加至浮選機中攪拌槽中加水,通過添加捕收劑攪拌后,充氣起泡,用刮板將泡沫刮出。試驗結果如圖6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強磁精礦經(jīng)過反浮選脫硅,品位由40.94%提升至46.32%,浮精硅含量為3.95%,作業(yè)回收率為93.03%,浮選尾礦品位為16.06%。
對浮選精礦、尾礦進行多元素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浮精燒損為21.1%,除去燒損后,品位可提升為58.4%,有益元素CaO、MgO、MnO得到富集,含量有所上升,有害元素S降至0.41%,K2O含量降至0.17%。
將浮選試驗尾礦用加溫膠熔法制成光片,在顯微鏡下觀測各種鐵礦物和脈石礦物的賦存方式,礦相照片見如圖7、圖8所示。
圖7中亮白色礦物為鱗片狀的鏡鐵礦,粒度為30 um,與脈石礦物形成富連生體,還有部分鏡鐵礦粒度僅為10 um,與脈石形成貧連生體,少見微細粒的鏡鐵礦單體顆粒。
圖8中亮白色礦物為微細粒鏡鐵礦,粒度為15 um,與脈石礦物形成貧連生體,連生體粒度為35-75 um;還有部分脈石單體顆粒,粒度為30 um左右。
浮選尾礦中的鐵礦物主要是鏡鐵礦、褐鐵礦,少見菱鐵礦。細小微晶質的鏡鐵礦主要以鐵礦物的貧連生體形式存在,被包裹在脈石顆粒當中,還有部分鏡鐵礦呈富連生體形式,多與碧玉和石英連生,粒度在35 um左右;還可見少部分鱗片狀鏡鐵礦單體顆粒,粒度在30 um左右。褐鐵礦集合體粒度較大,在35 um左右,其中包裹有石英顆粒。菱鐵礦呈不規(guī)則粒狀,與脈石連生以鐵礦貧連生體形式存在。
5 結論
(1)某鐵礦中35%左右鏡鐵礦呈針狀結構嵌布于菱鐵礦和石英集合體中,20%的鏡鐵礦呈微晶結構,粒度在10 um以下,分布在脈石中,難以解離,是精礦品位提升困難的主要原因。
(2)粒度在400目以下,與碧玉、石英的形成貧連生體的鏡鐵礦以及粒度在1 000目以下鏡鐵礦單體用強磁選回收困難,但強磁選尾礦中SiO2、有害元素S、K2O含量明顯富集,強磁選作為粗選能有效除去大部分雜質及有害元素。
(3)浮精除去燒損后,品位可提升58.4%,有益元素CaO、MgO、MnO得到富集,含量有所上升,有害元素S降至0.41%,K2O含量降至0.17%,用反浮選提精降雜時,粒度在35 um左右被脈石顆粒包裹以連生體形式存在鏡鐵礦、褐鐵礦集合體會被脫除。
參考文獻:
[1]" 李頡,畢云霄,丁湛,等. 鐵礦石脫硅技術和浮選藥劑研究進展[J]. 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21,41(5):149-159.
[2]" 王建雄,張淑敏,李艷軍,等. 鞍山某鐵礦石磁選:反浮選試驗研究[J]. 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21,41(3):150-154.
[3]" 王強,蘇德生,薛嘉. 河南某褐鐵礦選礦工藝試驗[J]. 現(xiàn)代礦業(yè),2020,36(11):125-128.
[4]" 夏夕雯,梁廣泉,朱一民. 新型常溫捕收劑DX-1浮選司家營鐵礦混磁精礦試驗研究[J]. 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18(3):140-144.
[5]" 陳毅琳. 鏡鐵山式鐵礦石選礦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及展望[J].金屬礦山,2006,(S1):119-122.
[6]" 韓躍新,高鵬,李艷軍,等. 我國鐵礦資源“劣質能用、優(yōu)質優(yōu)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 金屬礦山,2016(12):2-8.
[7]" 羅勇軍,羅麟. 國產(chǎn)鐵礦和進口鐵礦價差擴大的原因探討[J]. 現(xiàn)代礦業(yè),2019,35(5):5-8.
[8]" 劉長正,曹志成,彭程,等. 低品位難選鐵礦轉底爐直接還原中試研究[J]. 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20,40(4):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