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區(qū)腹地古城馬泰拉以石窟民居歷史聞名于世。1993年,馬泰拉古城石窟民居與其對面的石頭教堂公園一起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地中海地區(qū)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穴居人建筑及地理環(huán)境綜合風貌遺址。作為文化藝術學者,我對馬泰拉城的歷史與文化向往已久。
被遺忘的“失落之城”
沒去馬泰拉之前,我以為古城就是一處很小的山崖石窟。去了以后才知道,這里的石窟密布整個山谷,兩邊的山脊是龐大的穴居文化遺址,布滿灰白色的民房。
這處文化遺址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并不友好。它坐落在巴森托河谷上方,陡峭高深的山谷與地陷形成了不利于人類生活的復雜地貌。石灰?guī)r溝壑深達三四百米,兩側的山體上寫滿了人類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密密麻麻的穴居巖洞、石屋,使用被河水侵蝕過的巖石,規(guī)整切割并打磨光滑的砌塊,依地勢而建的房舍和千百年來修造的功能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都完美地順應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相處的天成之道。
在這個只有6萬名居民的古城里,隱藏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洞窟奇觀。大約從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創(chuàng)建了馬泰拉城。這里和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qū)的皮蒂利亞諾、索拉諾兩個城市一樣,都是經(jīng)典的意大利三重人文風格典范,即從穴居人發(fā)展到羅馬人,進而發(fā)展成當代居民。盡管馬泰拉的居民在成為羅馬人之后也曾經(jīng)歷過其他種族的侵略與征服,但是馬泰拉的文明卻一代又一代延續(xù)至今。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直到今天,游客可以在這里找到?jīng)]有任何中斷的人類生活痕跡,這里就是意大利歷史的“活化石”。
走在歷經(jīng)千百年歲月磨礪的馬泰拉古城,我想起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神殿之谷宙斯神廟里的冒險經(jīng)歷。南部的意大利充滿干燥、貧瘠和滄桑感,行走于此,就像在另一個魔幻星球獨自漫步一般。這里或許是最接近“創(chuàng)世紀”的地方,從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執(zhí)導的電影《馬太福音》開始,這里就是最經(jīng)典的耶穌出生地的拍攝選址。后山上密布的洞穴、石窟似乎就是耶穌誕生的地方,而馬泰拉城市的徽章也正是一只羊,這冥冥之中暗合了“牧羊人”的典故,之后《耶穌受難記》《007無暇赴死》等近百部電影都在這里取景。
電影向人們揭開了馬泰拉的神秘面紗。很長一段時間,它都在沉睡,被人們遺忘或者厭惡,《孤獨星球》雜志曾把它評為“世界上的失落文明城市”,充滿了暮年的哀傷與孤獨。當?shù)胤忾]落后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差一點讓這個充滿“創(chuàng)世紀”文明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與現(xiàn)代文明失之交臂。
好在電影觀眾慧眼識寶,及時施以援手,拯救了瀕臨失落的馬泰拉城。盡管這里的交通不便,但是游客卻絡繹不絕。經(jīng)過意大利政府的努力,這里有了意大利最完善的高質量旅游體系,有了堪比阿西西、烏爾比諾等現(xiàn)代化景區(qū)的服務設施。
移步換景,處處是景
參觀馬泰拉城,沒有什么值得特別介紹的景點。滿山的石屋在不同的光照下,色塊如幻,層疊有致,完全就是“人在畫中游”,任何一個轉角,都是一望千年、魂牽夢繞的風景。那些利用石灰?guī)r天然形成的洞穴、裂隙,或者將石窟、洞屋加以改造而建成簡易教堂的生活遺跡,都會引發(fā)游客致敬先賢、萬流景仰的思古之情。只緣身在此山中,親近、體驗、感受古城,才是游覽馬泰拉的最高境界。
層層疊疊的石砌小樓,構成了馬泰拉近現(xiàn)代建筑的主體風格。不過,我們從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座古城的城市規(guī)劃和發(fā)展仍處于自然的狀態(tài)。古城中央是生命之源蓄水池,天然之水收集、匯聚于此,并利用建造完備的自流系統(tǒng)傳遞到古城的各個角落,方便居民汲取。各種建筑在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采光、風向和水的利用,從最原始的簡單洞穴利用、裂隙開鑿,到搭建支架,建造防止塌方或裝飾作用的拱形洞室穹頂,再到近現(xiàn)代石砌方屋、小樓,包括大街、小巷、地道、臺地和臺階,無不因地制宜利用了地勢和山石間的水系和泥土。懸垂的花園與菜園交融在人們聚居的鱗次櫛比的石屋之間,昭示著馬泰拉居民獨特而又可持續(xù)的生存法則。
數(shù)不清的小道蜿蜒伸展于整個山谷,信步徜徉,小道兩側各具特色的古樸民居,讓人如同在古今之間穿越。一個又一個臺地,連接忽長忽短的臺階,慢慢攀上,緩緩走下,移步換景,臺地遠處的山城風貌,仿佛一部正在放映的電影。尤其是傍晚、入夜前夕,愈加閃亮的燈火和愈加深邃幽暗的天際,黃昏在遠處教堂頂端抹去最后一絲光亮,一切都歸結到暗夜的統(tǒng)治之下,真正的悠然與浪漫才剛剛上演。
夜色漸漸襲近,古老的城里響起教堂的鐘聲,吉他演奏的背景音樂《愛的羅曼史》隨風飄蕩。暮色蒼茫下,無盡的灰色房屋構成如凝固巖石一般的美妙畫卷。寂靜石窟中的終極浪漫,只在千百盞橘色路燈與山風中,伴隨樂聲點亮的一瞬間,溫暖著過往的游人。
古城里的貓似乎都是散養(yǎng)的,在殘陽與夜色里潛伏嬉戲,成為靜止石壁中靈動的魅影;狗兒卻被關在家里,悠閑地把臉貼在柵欄上,以犬吠放歌的方式喚起遠處同伴隔空回應;街上的行人也似乎悄然隱遁,燈光在一個個石屋里綿延開來。
在一個可能有著上萬年居住史的淡黃色拱形小酒窖里喝上一杯,看著漫天群星映照下的山谷,思考著信仰的力量和人類為生存而作出的抵抗,以及冥冥中的因緣機巧,這一切,無疑是令人陶醉的完美篇章。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