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帥 馬景惠
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國早期共產黨人和建黨先驅們的革命實踐。李大釗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他為我們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深入探討李大釗對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重要貢獻,對于總結中國共產黨先驅的建黨成就和經驗,準確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在新時代更好地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堅持真理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真理觀;堅守理想就是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崇高信念的堅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李大釗傳播、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為之奮斗,以“再造神州”為宏偉抱負,以“求達真理”為最高理想,通過赤忱的革命實踐,踐行了對真理的堅持、理想的堅守,為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看到了世界和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新曙光。1918 年,李大釗連續(xù)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新紀元》 等文章和演講,不僅深刻揭露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我的私利,還向中國人民介紹了布爾什維克主義,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實現了從一名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此后,李大釗對真理的追求集中體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他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并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另外,李大釗不僅與陳獨秀共同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指導北大學生與進步青年創(chuàng)辦了《國民》 雜志、《新潮》 月刊,還積極協(xié)助《晨報》 副刊創(chuàng)辦“馬克思研究”專欄,推動《新青年》 開設“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等,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
李大釗追求馬克思主義,并不斷啟迪和帶動進步青年,幫助他們走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1920年初,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了社會主義研究會,確定其宗旨為“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會主義的同志,互助地來研究并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同時,他還在北京大學開設了現代政治、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等講座和課程,介紹蘇俄和世界工人運動及中國勞工的狀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李大釗進一步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以黨組織成員為骨干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正如他在 1922 年 2 月的演講所說:“倘若各位能于讀書之余去研究馬克思的學說,使中國將來能夠產出幾位真正能夠了解馬克思學說的,真正能夠在中國放點光彩的,這實在是我最大的希望?!?/p>
李大釗對理想和真理的堅守是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立足點和基礎。正是由于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救國救民真理的不懈追求、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與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才有了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的思想條件,才能夠經得起時代和歷史的考驗。李大釗也由此成為中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發(fā)起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
初心使命承接理想信念,二者是內在統(tǒng)一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改初心、擔當使命的品質。李大釗的革命實踐有力地詮釋了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李大釗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熏陶,心懷憂國憂民的救國夙愿。李大釗早年所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原本是按照祖父師長的期望,走傳統(tǒng)的科舉仕途,結果卻是院試落榜,入仕受挫。盡管如此,受到儒家經典熏陶的李大釗,卻有著安民立命、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情懷,十分關注國家和社會問題,大量閱讀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進步書刊,不斷思考救國救民的良方。
在日留學期間,李大釗對有關中國未來道路選擇和發(fā)展的思考不斷深入。他把民族覺醒、民族解放看作近代中國走向復興的首要任務,認為既要“改進立國之精神”,又要鍛造“青年之自覺”。他的“群樞”思想自此萌發(fā),即啟發(fā)民智,實現民族覺醒,進而實現民族解放。他十分重視社會群體的發(fā)展走向,將社會的希望與新生寄托于“青春之國家”。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后,中國進步青年深受震撼,李大釗也開始探索中國社會變革的新路。1918 年,李大釗將俄國十月革命與法國革命進行了對比,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刻且愈加充滿信心。他通過《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法俄革命之比較觀》等文章,闡述了十月革命的歷史特點和意義,即“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也 ” 。1918 年 11 月底,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 的演講,稱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潮流”,不能也不應去抗拒這一浪潮,而是應當做好準備,思考如何去迎接、適應。
受布爾什維克黨的啟示,李大釗的政黨觀初步形成。他認為,我們要建設的黨,“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這個政黨是由“C 派朋友”組成的“強固精密”的團體。他這里所強調的“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意在指明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最根本的政治立場。這為我們黨在此后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奠定了重要基礎。
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對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重要貢獻。1920 年初,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了解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運動的進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而后通過李大釗寫信介紹,在上海會見了陳獨秀。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李大釗、陳獨秀開始商議建黨事宜。對于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創(chuàng)建,李大釗起到了重要作用。創(chuàng)建之初,李大釗就是主要籌備者,并在北京支部成立后,擔任支部書記。之后,他積極發(fā)展組織,至黨的一大召開前,北京支部的成員已達 13 人,占全國黨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李大釗在建黨之初就對黨的性質和政治立場有明確的認識。1921 年 3 月,李大釗提出建黨的主張,并公開號召為迅速組織中國共產主義者的政黨而斗爭。他在《曙光》 月刊第 2 卷第 2 號上發(fā)表《團體的訓練和革新的事業(yè)》 一文,指出中國“徹底大改革”的事業(yè),要依靠民眾的勢力來完成,民眾要依靠團體去組織訓練。在文中,他還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由共產主義者組成的,以中國的徹底大改革為其奮斗目標,有嚴格組織性紀律性的政黨,是共產國際領導之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李大釗的建黨思想,為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明確建黨任務、加快建立全國性政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李大釗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起建立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奮斗精神。
不怕犧牲就是不怕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壯烈犧牲,英勇斗爭就是為革命事業(yè)艱苦斗爭。李大釗終身為民族事業(yè)無私奉獻,為人民幸福無畏犧牲,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者的鮮亮底色。建黨百年來,我們黨的事業(yè)不斷取得偉大成就,正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敢于犧牲、勇于斗爭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是在斗爭中傳播的,中國共產黨是在斗爭中創(chuàng)立的。在五四運動后期,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性質,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不懈斗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主流地位。反復的論戰(zhàn),不僅使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水平不斷提高,還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加深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
在“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中,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胡適等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就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途徑、問題與主義的關系等問題展開爭論。他指出,在當時情況下,主張“一點一點解決問題”,并把“問題”和“主義”相對立,是嚴重脫離中國社會發(fā)展狀況的,要通過經濟問題,即根本問題的解決來解決政治、法律等社會問題。1920 年底,梁啟超、張東蓀引發(fā)了中國的前途道路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論爭。李大釗從唯物史觀角度,結合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進程與世界革命趨勢,表明“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但理所不可,抑且勢所不能”。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zhàn)中,李大釗反對黃凌霜、區(qū)聲白等人倡導的“個人萬能論”和“絕對自由”,稱“孤立是他唯一的生活途徑”,無政府主義是徹頭徹尾的空想主義,完全沒有從實際問題出發(fā);主張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現實生活,才能實現生產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李大釗堅定的革命信仰使其始終站在革命最前沿。1915 年,為反對“二十一條”的簽訂,李大釗以《警告全國父老書》 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卑鄙侵略圖謀,號召國民自救。他多次組織學生、工人、群眾向政府請愿,表達愛國訴求,卻遭多次搪塞拒絕。在請愿活動中,李大釗始終在前面保護群眾,不顧自己被毆打和被人群踩踏的危險,英勇與軍警周旋、對抗。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李大釗擔任中共北方區(qū)委書記,帶領北方群眾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有力地配合了“五卅”運動后全國革命運動的高漲形勢和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軍,但他自己也因此被北洋軍閥多次下令通緝 。1925 年,李大釗任北方局書記時,不顧奉系、直系軍閥的威脅,仍然堅持開展工作,不僅大力發(fā)展組織,還積極推動國民會議運動、抵制“善后會議”運動和“關稅自主”運動。1926 年,北方局勢日益惡化,白色恐怖愈加嚴重,為了保存革命力量,許多同志被調離北京,但李大釗仍然堅守戰(zhàn)斗崗位,繼續(xù)領導北方的革命斗爭。
李大釗的英勇就義彰顯了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和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1927 年 4 月,被捕后的李大釗幾經酷刑拷打,也沒有泄露黨的任何機密。在《犧牲》 一文中,李大釗寫到:“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李大釗用自己的犧牲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生命,以其“生命的音響和光華”詮釋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
新征程上,我們繼承發(fā)揚偉大建黨精神,就要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大力學習弘揚李大釗同志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崇高人格,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勇于戰(zhàn)勝一切風險挑戰(zhàn),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偉大建黨精神中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對其他三個方面的堅持與貫徹,是偉大建黨精神持續(xù)性的體現。對黨忠誠的本質要求是不負人民,不負人民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李大釗的人民立場和群眾史觀深刻展現了他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早在 1913 年,李大釗就對民主共和制度的人民性有著深刻的理解,認為民主共和應當是給人民帶來幸福?!肮埠妥怨埠?,幸福何有于吾民也!”這一思想反映出他對人民的重視和信任。
李大釗強調了民主與專制的區(qū)別正是在于側重“眾庶”還是“一人”。當李大釗還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義者時,就已然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把俄國革命的勝利稱為“庶民的勝利”,認為那個時代“離于眾庶則無英雄”,人民才是時代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最根本最核心的價值表現和紀律要求。建黨先驅李大釗在其一生的革命實踐歷程中,以高度的愛國心和責任心站在革命斗爭最前線,始終與工人、學生、農民,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緊密地站在一起,深入群眾開展革命工作。
在投入革命之初,李大釗就心懷救國救民之志,關注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革命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心系民眾,時常與農戶工人們一同勞動,并號召黨員、團員、學生一同參與。李大釗不僅積極幫助生活困難的工人,捐助物資、關照家人,還深入唐山煤礦,調查工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況,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直至被捕入獄,李大釗仍惦記著一同被捕的學生。李大釗對勞苦群眾的深切關懷說明,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已經把為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與實現共產主義事業(yè)相聯系,充分認識到黨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tǒng)一,這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精神最好的詮釋。